【中商原版】闆蕩時代的抒情 抗戰時期的香港與文學 港颱原版 闆蕩時代的抒情:抗戰時期的香港與文學

【中商原版】闆蕩時代的抒情 抗戰時期的香港與文學 港颱原版 闆蕩時代的抒情:抗戰時期的香港與文學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陳智德 著
圖書標籤:
  • 香港文學
  • 抗戰時期
  • 文學史
  • 文化研究
  • 曆史
  • 港颱原版
  • 中商原版
  • 闆蕩時代
  • 抒情文學
  • 二戰
想要找書就要到 靜流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店鋪: 中華商務進口圖書旗艦店
齣版社: 中華書局
ISBN:9789888489664
商品編碼:28253061528

具體描述

《闆蕩時代的抒情:抗戰時期的香港與文學》

作者:陳智德  

齣版社:中華  

齣版日期:2018/02/16

語言:繁體中文

ISBN:9789888489664

叢書係列:文化香港叢書

規格:平裝 / 334頁 / 17 x 23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齣版地:颱灣

本書分類:文學小說> 文學研究> 華文文學研究

內容簡介

抗戰時期的香港與文學,在人物、刊物、理念、空間四個基本因素上,構成從未齣現過的文化麵貌。本書基於原始文學史料的考掘,講述抗戰爆發後的香港如何成為抗戰文藝的「據點」以及當中的意義。本書具文學史角度,分述不同流派、不同藝術取嚮的作傢,介紹其主要作品,追溯文學觀念的淵源和發展,如國防文學、抗戰文學在香港的討論,也考掘、整理作傢的經歷,所論及之人物、刊物和作品,包括新文學範圍內之主要體裁即新詩、小說、散文、戲劇、評論,也包括舊體文學、兒童文學和電影。

本書論及的作傢,既包括南來作傢如戴望舒、徐遲、陳殘雲、茅盾、夏衍、葉靈鳳、柳亞子等,也包括本土成長的文藝青年如李育中、望雲(張吻冰)、鷗外鷗、侶倫、舒巷城、劉火子、古卓崙等。在「闆蕩」的歲月中,他們共同譜寫瞭一段香港文學史上可貴的「抒情記憶」。

作者簡介

陳智德

颱灣東海大學中國文學係畢業,香港嶺南大學哲學碩士及博士,曾任香港中文大學中國文化研究所「古文獻資料庫研究計劃」助理編輯、香港中文大學圖書館係統「中國現代文學研究網站計劃」副研究員等職,現任香港教育大學文學及文化學係副教授,研究領域包括香港文學、中國新詩、中國現代文學,亦從事文學創作,2012年獲選為參加美國愛荷華大學「國際寫作計劃」之香港作傢,2009年起參與陳國球教授主持之「香港文學大係編纂計劃」,擔任副總主編,2015年獲香港藝術發展局頒發「香港藝術發展獎:年度藝術傢獎(藝術評論)」。

著作有《地文誌:追憶香港地方與文學》、《愔齋讀書錄》、《抗世詩話》、《解體我城:香港文學1950-2005》,另編有《香港文學大係1919-1949.文學史料捲》、《香港當代作傢作品選集.葉靈鳳捲》、《三四○年代香港新詩論集》等等。


好的,這是一本探討抗日戰爭時期香港社會與文學的學術專著的簡介,旨在深入分析這一特殊曆史時期香港文化的復雜麵貌與文學實踐。 --- 【書名】 《闆蕩時代的抒情:抗戰時期的香港與文學》 (港颱原版) 內容簡介 本書以抗日戰爭時期(1937-1945)的香港為核心考察場域,對這一特殊曆史階段的社會環境、文化生態與文學創作進行瞭細緻入微的梳理與深刻反思。它並非簡單的時間綫敘事,而是試圖穿透戰爭的喧囂與日據的陰影,捕捉當時香港知識分子、作傢群體以及普通民眾在巨大曆史變局麵前的精神軌跡與文學錶達。 第一部分:亂世中的城市肌理與文化張力 本書首先勾勒瞭抗戰爆發前後香港的社會圖景。香港彼時正處於快速現代化與殖民體製下的過渡期,既是國際貿易的樞紐,也日益成為中國大陸內部政治與文化思潮匯聚之地。戰爭爆發後,大量來自上海、廣州等地的知識精英南遷,使得香港的文化土壤空前地多元化與復雜化。 殖民地語境下的身份認同: 分析在英屬殖民地框架下,香港知識分子如何處理“中國性”與“香港性”的張力。戰爭的爆發迫使他們重新審視“我是誰”這一根本問題。是作為大後方的文化避難所,還是作為抵抗力量的前沿陣地? 文化避難所的形成與危機: 詳細考察瞭南來文人帶來的文學社團、齣版社和刊物的興衰。這些機構在物資匱乏和政治高壓下,如何艱難地維持著文化生産的火種。重點探討瞭期刊如《萬國叢書》、《天地》等在戰時環境下的編輯策略與內容取嚮。 日常生活與精神景觀: 結閤口述史料與當時報刊記載,重構瞭香港市民在物資短缺、空襲威脅下的日常生活狀態。文學作品(包括小說、詩歌、散文)如何捕捉這種集體焦慮、堅韌求生以及對故土的復雜情感,成為理解時代情緒的關鍵綫索。 第二部分:文學創作的轉型與主題的深化 本書的核心論述集中在文學本體的嬗變上,探討瞭在“闆蕩時代”的背景下,文學的主題、風格和媒介都發生瞭怎樣的質變。 從“都會敘事”到“戰爭敘事”: 考察香港本地作傢和南來作傢如何調整創作重心。早期對都市繁華的描摹逐漸讓位於對戰爭創傷、流亡體驗和傢國命運的深沉關懷。重點分析瞭現實主義小說在反映社會苦難方麵的嘗試與局限。 “抒情”的重建: 書名中的“抒情”是本書的關鍵概念。它不僅僅指代古典意義上的情感錶達,更指嚮在極端壓力下知識分子對人性尊嚴、文化價值的執著堅守。這種抒情往往是內斂的、充滿隱喻的,是作者在無法直接批判時所采取的一種精神抵抗方式。例如,對自然景物(如維多利亞港、太平山)的描寫,如何被賦予瞭超越現實的象徵意義。 通俗文學與大眾閱讀: 深入分析瞭被主流文學史常常忽略的通俗文學(如鴛鴦蝴蝶派殘餘影響、月份牌文學)在戰時香港的流行現象。探討瞭這些作品如何迎閤瞭大眾在動蕩時期對娛樂、慰藉和道德教化的需求,以及它們與嚴肅文學之間的復雜互動關係。 翻譯文學與思想啓濛: 戰時香港也是西方進步思想和文學作品被翻譯和介紹的重要通道。本書分析瞭這一時期翻譯文學的選目和譯者群體,他們如何通過引進外國作品,間接地參與到對香港社會未來道路的思考之中。 第三部分:日占時期的文化沉寂與抵抗的微光 本書將敘事推嚮瞭1941年底香港淪陷之後更為嚴峻的時期。日據時期,文化活動被嚴格限製,知識分子麵臨著前所未有的生存挑戰。 文化生産的“地下化”: 研究瞭在嚴酷審查下,文學創作如何轉入地下、轉嚮私人領域,或以“擬態生存”的方式繼續。探討瞭在沉默中堅持的文學群體和個人,他們的作品往往以隱晦的方式錶達瞭對殖民占領者的抵製和對光復的期盼。 文學與記憶的構建: 分析瞭戰後,香港作傢們如何處理和書寫這段“三年零八個月”的恐怖記憶。這些記憶如何影響瞭戰後香港文學的基調,以及它如何成為塑造香港集體曆史觀的重要組成部分。 總結與價值 《闆蕩時代的抒情》通過對文獻細緻的挖掘和紮實的文本分析,重新激活瞭抗戰時期香港這一被忽視的文化現場。它揭示瞭在國傢存亡的危機麵前,香港文學如何扮演瞭記錄者、承受者和精神守望者的多重角色。本書不僅為研究中國現代文學史和香港文學史提供瞭新的視角,也為理解全球化背景下城市文化在極端曆史條件下的韌性與復雜性,提供瞭深刻的案例分析。其學術嚴謹性與對時代情感的精準捕捉,使其成為該領域不可或缺的研究基石。

用戶評價

評分

對我個人而言,這本書帶來的最大觸動在於它對“人”的關注。在宏大的曆史敘事中,作者始終沒有忘記個體在時代洪流中的命運與選擇。那些在動蕩時局中掙紮、堅守、迷茫或爆發的小人物群像,被刻畫得有血有肉,他們的喜怒哀樂,他們的無奈與抗爭,都深深地觸動瞭我。它讓我反思,在極端環境下,人性會如何被考驗和重塑。這種對人性的深刻挖掘和人文關懷,使得這本書超越瞭單純的曆史記錄,成為瞭一部能引發讀者對自身存在與價值進行深刻反思的作品,讀完之後,久久不能平靜。

評分

這本書的作者在敘事上的功力簡直是齣神入化,他(或她)的筆觸細膩且富有洞察力,總能在宏大的曆史背景下捕捉到最微小的人性光輝與掙紮。閱讀過程中,我多次被那種娓娓道來的敘述方式所吸引,仿佛被作者溫柔而堅定地牽引著,走進瞭那個風雨飄搖的年代。他(或她)沒有用過於煽情的筆法,而是通過精準的描摹和冷靜的分析,將人物的內心世界和當時的社會現實交織在一起,讀起來讓人感到既真實又震撼。特彆是一些場景的還原,那種環境的氛圍感營造得極其到位,讓人身臨其境,感受到曆史的厚重與復雜。

評分

這本書的結構安排極其巧妙,它不是簡單地綫性敘事,而是通過多個不同側麵的切入點,構建瞭一個多維度的曆史圖景。不同章節之間的過渡自然流暢,但內容深度又各有側重,有宏觀的曆史背景梳理,也有對特定事件或人物的深入剖析。這種跳躍式的結構反而讓讀者能夠更好地理解那個時代錯綜復雜的聯係。讀完一個部分後,會産生一種“原來如此”的頓悟感,緊接著又會被引嚮下一個更深層次的思考。這種設計,讓全書的閱讀節奏張弛有度,既有緊張感,又不乏沉思的空間。

評分

這本書的引人入勝之處,很大程度上源於其紮實的研究基礎和嚴謹的論證邏輯。作者在行文過程中,頻繁引用瞭大量的一手史料和當時的文獻資料,使得整本書的論述充滿瞭說服力。每提齣一個觀點,都能看到背後大量的史實支撐,這讓閱讀過程變成瞭一場知識的盛宴,而不是空泛的議論。我可以清晰地感受到作者在梳理曆史脈絡時的那種精益求精,每一個轉摺、每一個因果關係都處理得非常周全。這種學術上的嚴謹性,使得這本書不僅具有很高的文學價值,更是一部具有重要參考意義的史學著作。

評分

這本書的裝幀和設計著實令人眼前一亮,初拿到手時,那種厚重感和紙張的質感就透著一股曆史的沉澱。封麵色彩的運用非常考究,既有那個年代的厚重,又不失現代設計的精緻,讓人忍不住想去探究內裏的故事。裝幀的工藝也體現瞭齣版社的用心,綫裝的書脊設計,既復古又實用,使得整本書拿在手裏有一種莊重感。版式設計上,字體選擇和行距的處理都非常舒適,閱讀體驗一流。尤其是那些夾頁的插圖和文獻的復印件,排版得恰到好處,仿佛能讓人觸摸到那個時代的脈搏。整體來看,這本書在視覺上就是一件藝術品,光是擺在書架上,都能感受到它所承載的厚重分量。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靜流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