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商品基本信息,请以下列介绍为准 | |
| 商品名称: | 面向中国制造2025的产业知识创新研究:结构、能力和发展 |
| 作者: | 卢锐,赵佳宝等著 |
| 定价: | 58.0 |
| 出版社: | 东南大学出版社 |
| 出版日期: | 2017-09-01 |
| ISBN: | 9787564175047 |
| 印次: | |
| 版次: | |
| 装帧: | |
| 开本: | 16开 |
| 内容简介 | |
| 本书分九章,内容包括:导言;相关文献回顾;产业知识创新的结构研究:策略、作业和环境的相互关系;产业知识创新的能力分析:组织学习;产业知识创新的空间分布分析:省域专利产出视角;从模仿到创新:中国汽车制造业的知识创新分析等。 |
从一个初学者的角度来看,这本书的结构设计相当的精巧,它将“中国制造2025”这一宏大的国家战略,拆解成了“产业知识创新”这样一个可操作、可理解的框架。书中对“结构”的阐述,我觉得非常到位。它不仅仅是罗列了知识创新的各种要素,更重要的是,它强调了这些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和依存性。比如,基础研究的薄弱如何制约了应用研究的突破,而缺乏有效的知识转化机制又如何使得宝贵的科研成果无法转化为现实生产力。这种系统性的分析,对于我们理解一个产业为何能够持续创新,或者又为何会在某个环节陷入停滞,提供了深刻的洞察。同时,对“能力”的讨论,我觉得特别贴合当前中国产业升级的迫切需求。书中很可能详细探讨了企业应该具备哪些关键能力,比如技术整合能力、市场洞察能力、跨部门协作能力,甚至是应对知识产权风险的能力。这些能力的构建,对于推动“中国制造2025”的目标实现,无疑是至关重要的。通过阅读这本书,我感觉自己对产业知识创新不再是模糊的认知,而是有了一个清晰的理论框架和实践指引。
评分读罢这本书,我深切感受到作者在“中国制造2025”背景下,对产业知识创新“发展”维度的深刻洞察。书中不仅仅停留在静态的结构分析和能力评估,而是着重探讨了知识创新在不同发展阶段所呈现出的动态特征。这种动态视角,使得书本内容更具前瞻性和指导性。它可能系统性地阐述了产业知识创新如何随着技术进步、市场需求变化以及全球竞争格局的演进而演变,以及如何应对这些变化,持续保持创新活力。尤其是在“中国制造2025”这样一项长期而宏大的战略中,如何实现知识创新的可持续发展,避免“昙花一现”的局面,是至关重要的。作者可能对不同产业在发展过程中面临的独特挑战,例如知识产权保护、技术瓶颈突破、跨界融合创新等,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并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方案。我相信,书中一定包含了对一些具有代表性的中国企业,在知识创新发展道路上的经验教训的提炼,例如它们是如何从模仿转向创造,如何建立起长期的研发投入机制,以及如何在国际合作与竞争中不断提升自身创新能力。这种对发展历程的梳理和对未来趋势的预判,让这本书不仅仅是一份理论研究,更是一份极具实践意义的行动指南,对于我们理解中国产业发展的未来走向,提供了宝贵的启示。
评分这本书的论述在产业知识创新的宏观框架下,着力于“中国制造2025”这一国家战略的对接,让我耳目一新。作者深入剖析了产业知识创新的核心要素,特别是其结构层面的构成,例如基础研究、应用研究、技术开发以及知识的传播和转化机制。这种系统性的梳理,为理解一个复杂概念提供了清晰的视角。同时,书籍对“能力”的强调,不仅仅停留在理论层面,更包含了如何构建和提升企业在创新活动中的核心能力,如研发能力、协同创新能力、人才培养能力等等。这一点尤其吸引我,因为它直接指向了“中国制造2025”所倡导的从“制造大国”迈向“制造强国”的转型需求。书籍中可能通过案例分析,展示了不同产业在知识创新结构和能力建设上的差异与共性,尤其是在高科技领域,如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医药、航空航天等,这些领域恰恰是“中国制造2025”的重点关注对象。通过对这些具体产业的观察,我们可以更直观地理解理论如何落地,知识创新如何驱动产业升级。总的来说,这本书为我们描绘了一幅产业知识创新的宏伟蓝图,并指出了实现这一蓝图的关键路径,对于政策制定者、企业管理者以及对中国产业发展感兴趣的读者,都具有很高的参考价值。
评分这本书在“中国制造2025”的框架下,对“结构”、“能力”和“发展”这三个核心概念的阐释,让我看到了作者在理论深度与实践指导性之间的绝佳平衡。我特别欣赏书中对“结构”的分析,它不仅仅是孤立地看待知识创新的各个组成部分,而是强调了它们之间内在的逻辑联系和相互作用。例如,可能详细阐述了基础研究、应用研究、技术开发以及成果转化等环节如何构成一个有机整体,并探讨了在不同产业背景下,这些环节的侧重点和优化方式。这一点对于理解为何有些产业能够持续涌现创新成果,而有些则陷入瓶颈,提供了深刻的解释。同时,对“能力”的深入挖掘,更是抓住了产业创新的“牛鼻子”。书中可能不仅列举了企业所需的各种创新能力,如研发能力、协同创新能力、风险承担能力等,更重要的是,它可能通过案例分析,展示了如何系统地构建和提升这些能力,使其成为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来源。这对于希望在“中国制造2025”浪潮中脱颖而出的企业,具有极高的借鉴价值。
评分我对于这本书的“发展”部分,感觉特别引人入胜。它没有将知识创新看作是一个一蹴而就的过程,而是将其视为一个动态的、持续演进的旅程。在“中国制造2025”的大背景下,这种动态的视角尤为重要。书中可能探讨了不同发展阶段的产业,其知识创新的重点和挑战是不同的。例如,处于起步阶段的产业可能更侧重于引进吸收和模仿创新,而成熟产业则需要更强大的自主创新能力和颠覆性技术的研发。作者可能还深入分析了在知识密集型产业中,如何通过持续的研发投入、人才培养和技术引进,实现技术迭代和产品升级,从而在国际竞争中占据有利地位。这种对产业发展规律的深刻理解,使得本书的内容具有了很强的现实意义。它不仅为我们描绘了中国制造未来发展的愿景,更指出了实现这一愿景的具体路径。我相信,书中通过大量的案例研究,展示了不同产业在知识创新发展过程中的成功经验和失败教训,为读者提供了宝贵的参考。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