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版 改革现场(上、下两部)(晚清 经济改革始末) 9787550227149 李德林 北

正版 改革现场(上、下两部)(晚清 经济改革始末) 9787550227149 李德林 北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李德林 著
图书标签:
  • 晚清
  • 经济史
  • 改革
  • 李德林
  • 历史
  • 正版
  • 传记
  • 人物
  • 近代史
  • 社会变革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润一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ISBN:9787550227149
商品编码:28591625600
包装:平装
出版时间:2014-06-01

具体描述

基本信息

书名:改革现场(上、下两部)(晚清 经济改革始末)

定价:88.00元

作者:李德林

出版社: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出版日期:2014-06-01

ISBN:9787550227149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1.《高盛阴谋》作者李德林心力之作,6年 65万字,翔实展现晚清经济变革;
  2. 读懂晚清经济改革,真正理解当前中国。晚清和中国当下极其相似,历史就是“现实的昨天”。本书包括股市、官商、价格战、国企、跨国公司等内容,以晚清为鉴,读懂中国未来;
  3. 吴晓波、张鸣、纪连海、陈九霖等专家名人一致推荐;
  4.本书参考资料厚实、,作者耗时6年,收集曾国藩、左宗棠、李鸿章、盛宣怀等奏折、书信、文集、日记等**手资料,超过两千万字。
  5、《罗辑思维》2014年22期,罗振宇鼎力推荐。

内容提要


1862年,晚清经济改革拉开序幕,在执政集团与汉族武装集团争权夺利的过程中,马尾船厂、江南制造总局两大军工项目上马。
衙门化的国有企业运作效率极低,在1872年开始的一场国企运动中,改革的大门向民营资本开放。自此,1872年成为国有向民营、局部向整体改革的一个起点,也是晚清王朝为自己埋下隐患的起点。
以奕、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袁世凯、张之洞为首的官方实力派成为改革的主角,以唐廷枢、胡雪岩、盛宣怀、郑观应为首的新旧商人成为改革的先锋。
朝廷与商人的较量,国退民进、民进国退的多年交锋,终使经济改革倒逼政治体制改革。在一场商业势力助推的宪政改革中,1911年晚清走向灭亡。

目录


序 言 / 001

章 改革前夜 001
一封密折引发的皇权猜忌 / 002
帝国财政危机,皇弟图改,皇兄拦腰斩 / 008
洋人“请君入瓮”,帝国舰队傻做“梦” / 014

第二章 湘军大计 023
无路可走,唯有抓牢枪杆子 / 024
军工基地定安庆,帝国军事初始航 / 031
钱袋子与枪杆子的较量:淮军渡兵上海滩 / 038
你唱双簧,我将计就计:曾国藩和奕的钱袋子之争 / 043

第三章 京湘合流 051
华尔洋枪队,帝国舰队大的炮灰 / 052
师生的金权暗战 / 061
京湘联手,英人图谋帝国舰队计划落空 / 066

第四章 师生博弈 077
八股文士与留洋商人终会合 / 078
安庆图谋广东帮 / 083
军企谁家大:上海洋炮局与安庆军械所交锋 / 091
倒霉的五品官,受牢灾又亏财 / 098
两江易主,生吞活剥的并购棋局 / 105

第五章 马尾风波 115
三权豪抢枪杆子 / 116
王爷的新猎物:马尾船政 / 124
左爵爷马尾布局 / 132
竹枝词案震京城 / 141
流痞铁匠撒欢马尾船厂 / 149

第六章 洋行拼杀 159
洋行眼中的香饽饽:长江航线 / 160
洋行厮杀全面升级 / 168
二品大员单挑帝国军工企 / 175

第七章 官商进退 189
岩仓警醒紫禁城 / 190
三大佬拼死救船政 / 199
轮船招商局步履维艰 / 209
洋买办暗度招商局 / 219
唐廷枢智弈津门 / 228

第八章 内外交困 247
军机泄密案一波三折,大小官员白忙一场(一) / 248
军机泄密案一波三折,大小官员白忙一场(二) / 256
文祥的政改,为富国图强还是留名千古 / 264
不当棋子当河豚,李鸿章的鲜美与致命 / 272
执政精英辩国策,朝廷命官丧黄泉 / 280

第九章 金权暗战 289
红顶商人胡雪岩,大发国难财 / 290
声东击西,俄国人处心积虑要发电报财 / 299
清集团坐山观虎斗,听任束带蛇与河豚互咬 / 310
西征军借款,枪杆子掉入钱袋子 / 319
招商局借钱搞并购,引起一场资金暗战 / 326

第十章 红顶商人 001
杨乃武与小白菜翻案,给官场来次大清洗 / 002
首富的胜利,西北资金命脉重入胡雪岩手中 / 010
商人谈贷款,帝国来埋单 / 016
有钱人做慈善,为名不为利 / 021

第十一章 招商乱局 033
上海滩的资金暗战,你有张良计我有过墙梯 / 034
招商局一把手争夺战 / 044
李鸿章稳定招商局军心,坚持“官督商办”原则不变 / 050
总办找靠山,不料所托非人 / 057

第十二章 湘淮之争 067
两江易帅起风云 / 068
一份报告引发的血雨腥风 / 078
一次失败的反间计 / 084
“南洋北洋”捉对厮杀 / 091

第十三章 黄海血战 101
两巨头争霸上海滩 / 102
一代商业枭雄的陨落 / 111
日本间谍与甲午海战 / 129

第十四章 皇帝新梦 141
皇帝发行股票筹集赔款银 / 142
皇帝的改革雄心 / 151
被股票摧毁的改革梦想 / 161

第十五章 铁路上马 173
盛宣怀抛弃旧主,结盟武汉 / 174
“江湖郎中”刘鹗败走武昌城 / 182
日本人盯上了铁资源 / 191

第十六章 帝国嬗变 197
东南互保大结盟 / 198
老佛爷松口,“祖宗之法也可以变” / 206
袁同志“以石压卵”,收北洋大权 / 215

第十七章 全面改革 223
日本空手套白狼,借抢资源 / 224
一次难产的货币体制改革 / 233
爱新觉罗家族发起的政治改革 / 245

第十八章 丁未政潮 257
开平煤矿被盗案始末 / 258
直隶总督在天津大搞改革试点 / 266
风云诡谲的丁未政潮 / 274
押宝镇国公,盛宣怀时来运转 / 285

第十九章 崩溃 295
你一脚我一脚,各国都想在中国铁路上占一脚 / 296
大清帝国后一次币制改革 / 303
压垮清王朝的后一根稻草 / 310

后 记 327

作者介绍


李德林,财经作家,传媒人,“《南方周末》致敬2008年经济报道”、“影响中国华语传媒盛典年度经济报道”、“中国资本市场20周年*影响力财经传媒人”等奖项获得者。著有《德隆内幕》、《高盛阴谋》、《黄光裕真相》、《暗战1840》等书。

文摘


序言



好的,这是一份关于其他图书的详细简介,不包含您提到的那本《正版 改革现场(上、下两部)(晚清 经济改革始末) 9787550227149 李德林 北》的内容。 --- 《帝国黄昏:从洋务运动到辛亥革命的权力迷局》 作者: 王安邦 出版社: 世纪文华 ISBN: 9787536698123 内容提要: 本书深入剖析了晚清四十余年间,中国在内忧外患交织下,围绕权力结构、军事改革与外交策略所进行的一系列复杂博弈。它并非简单地叙述历史事件的线性发展,而是着重于揭示不同政治派系、地方实力派以及帝国核心决策层之间,在面对“变局”时的思想冲突、利益权衡与最终的妥协。 第一部分:洋务余晖与体制的惯性(1870s-1890s) 本部分聚焦于洋务运动后期,其成果如何在僵化的中央集权体系中,遭遇制度性阻力。作者详细考察了总理衙门、海关等新兴机构的运作模式,分析了李鸿章、左宗棠等洋务派大臣,如何在“师夷长技以制夷”的口号下,建立起一套既能应对外部挑战,又试图维持旧有士绅结构和皇权稳定的“双轨制”现代化尝试。 重点章节描绘了北洋水师的兴衰,不仅从技术和财政角度进行梳理,更深入探讨了决策层的战略短视与内部倾轧如何最终导致甲午战争的惨败。战争不仅是军事上的失败,更是对清廷“自强”叙事的一次致命打击,迫使统治集团开始反思单纯的技术引进是否能替代根本的制度变革。通过对甲午战后《马关条约》签订过程的细节还原,揭示了朝廷内部对和谈与抵抗的激烈争论,以及慈禧太后在权力平衡中的关键作用。 第二部分:康梁变法与权力中枢的震荡(1895-1898) 本书对戊戌变法的论述,超越了“光绪皇帝与维新派”的简单叙事,而是将其置于晚清权力结构重组的背景下考察。作者利用新近解密的档案材料,细致勾勒了康有为、梁启超等知识分子如何将改革诉求转化为对传统儒家伦理的“新解”,以及他们如何试图绕开或联合旧有官僚体系,向上层渗透。 重点分析了光绪帝与慈禧太后之间的权力张力。变法初期,光绪的尝试更多是一种“自上而下”的君主立宪预演,但在触及到军机处、翰林院等核心权力部门的既得利益时,立即遭遇了顽固派与后党势力的联合抵制。书中详细复原了“戊戌政变”当夜,袁世凯的角色争议、荣禄的行动逻辑,以及政变后,清廷在维护中央权威与安抚地方督抚(如刘坤一、张之洞)之间采取的微妙平衡策略。此次政变被视为清廷在现代化进程中,对主动变革能力的一次自我否定。 第三部分:预备立宪的悖论与地方势力的崛起(1898-1911) 庚子事变后,清廷被迫启动“新政”,旨在通过有限的体制改革来延续统治。本部分聚焦于“预备立宪”这一核心议题。作者指出,清廷的立宪并非出于民主理念,而是“缓兵之计”,其核心在于如何利用宪政框架重塑皇权与满汉权力的分配。 书中对“皇族内阁”的成立进行了深入的批判性分析,认为这是清廷在立宪问题上对“君主神圣性”的最后一次强硬维护,但却直接导致了汉族士绅与地方精英阶层的彻底离心。同时,本书详细追踪了地方咨议局的成立及其在实际运作中的困境,这些机构如何在中央的严格限制下,努力争取地方财政与税收的自主权,从而成为民间力量与中央官僚体系摩擦的试验场。 此外,本书着重探讨了晚清军制改革(新军的建立)与地方督抚权力膨胀的互动关系。新军的创建,虽然提升了军事能力,却也为日后地方军事强人的崛起埋下了伏笔。对四川保路运动的分析,不再仅仅视作辛亥革命的导火索,而是将其解读为中央集权对地方经济利益干预的最终一次失败尝试。 第四部分:帝国的终结与历史的转向(1911-1912) 最后一部分,本书描述了辛亥革命爆发的必然性,并试图解释为何一个拥有强大“预备”力量的帝国会在短时间内迅速瓦解。重点在于分析了武昌起义后的权力真空与各省“独立”的连锁反应。作者认为,辛亥革命成功的关键,在于新军内部的倒戈,以及南方各省立宪派士绅对革命党势力的迅速“收编”。 本书特别关注了袁世凯的重新出山,解析了其在民国建立过程中的核心作用:他如何利用其在北洋系中的绝对权威,迫使南方革命党与北方旧官僚进行妥协,并最终实现了权力的和平过渡——尽管这种“和平”是以帝制彻底终结为代价的。 本书特点: 视角独特: 强调制度惯性与权力精英的反应机制,而非单一领袖的个人意志。 史料扎实: 广泛参考了清末民初的奏折、督抚函电以及中外使节报告。 论述深刻: 探讨了中国现代化进程中,如何在维护传统社会结构与引入外部制度之间,陷入的结构性困境。 本书为理解近代中国从传统帝国向现代国家转型的复杂性与悲剧性,提供了一部既具学术深度又引人入胜的宏大叙事。它揭示的不是改革的失败,而是改革在特定权力框架下所能达到的历史极限。

用户评价

评分

从学术研究的角度来看,一本好的历史著作,其论证过程必须是严谨且有力的。我尤其关注作者如何平衡一手史料的运用和现代学术观点的结合。那些扎实的档案引用、翔实的文献梳理,是构建可信叙事的基础。我希望看到作者不仅仅是罗列史实,而是通过对史料的独到解读,构建起一套令人信服的论证体系。阅读这类专业性较强的历史书籍,过程本身就是一种智力上的挑战与享受。我期待作者在复杂的经济数据和政治博弈之间,能搭建起清晰的逻辑桥梁,让像我这样并非专业历史学出身的读者,也能够理解其核心的观点和研究发现。如果能做到既有学者的深度,又有普及者的清晰度,那么这本书无疑是成功跨越了阅读门槛,达到了“雅俗共赏”的上乘境界。

评分

最近我一直在思考,我们现在所处的时代,与历史上那些关键的转型期,究竟有着怎样的内在联系。很多时候,当我们审视过去那些看似“错误”的决策时,总是不由自主地戴上“后见之明”的有色眼镜。因此,一本真正有深度的历史著作,应该能帮助读者暂时放下这种傲慢,去理解在那个信息不对等、资源极度匮乏的背景下,决策者们是如何在迷雾中摸索前行。这本书的标题暗示了它聚焦于“现场”,这正是我所看重的。我希望能看到那种近乎于现场直播的紧张感和不确定性,去体会那些试图推动变革的力量在遭遇巨大阻力时所发出的真实声响。这种对过程的细致还原,比单纯的结论更为重要,它关乎我们如何看待改革的必然性与艰巨性,以及如何看待那些身处历史十字路口的个体所做出的艰难抉择。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着实让人眼前一亮,那种沉稳又不失厚重的质感,拿在手里就感觉像是捧着一部有分量的历史画卷。封面上的字体选择也十分考究,既有传统书法的韵味,又透着一股现代的清晰度,让人在第一时间就被吸引,忍不住想翻开一探究竟。内页的纸张选择也体现了出版方的用心,触感舒适,即便是长时间阅读也不会感到疲劳,墨迹的清晰度更是没得说,排版疏密得当,读起来非常顺畅,眼睛丝毫没有压力。这种对细节的打磨,无疑是让阅读体验提升了一个层次。每次把它从书架上取下来,那种对知识的敬畏感油然而生,仿佛它不仅仅是一本书,更是一件精心制作的艺术品,值得珍藏。好的内容需要好的载体来承载,这本书在这一点上做得非常出色,让人对即将展开的阅读之旅充满了期待,仿佛已经闻到了历史尘埃中散发出的油墨香气,准备好沉浸其中了。

评分

坦白说,阅读历史题材的书籍,有时会让人感到沉重,因为它往往承载着太多的遗憾和未竟的事业。但同时,这种沉重中也蕴含着力量,那就是从失败中汲取教训的勇气。我希望这本书在剖析那些改革措施的推行与受挫时,能保持一种冷静而克制的批判精神,而不是陷入简单的褒贬。更重要的是,我期待它能揭示出,在那个特定的历史情境下,究竟是哪些深层次的结构性矛盾,使得即便是看似合理的改良方案也寸步难行。这种对“为什么会失败”的深层剖析,往往比“做了什么”更有价值。如果能从这本书中找到一些关于中国社会在面对巨大外部压力时,内部系统如何自我调节与失调的规律,那将是一笔宝贵的思想财富,能让我们更好地理解当下的复杂局面。

评分

我个人对历史类书籍的偏爱,往往集中在那些能把宏大叙事与个体命运交织得恰到好处的作品上。这本书给我的第一印象是,它似乎拥有这种“化大为小,以小见大”的叙事能力。我非常好奇,作者是如何在梳理那些错综复杂的政治经济脉络时,依然能抓住那些鲜活的人物瞬间,让他们不仅仅是历史书上的一个名字,而是有血有肉、有挣扎有选择的行动者。好的历史解读,不该是枯燥的年代事件罗列,而应该是一场与过去的对话。我期待看到作者如何透过那些冰冷的数字和条文,去还原当时人们在面对变革时的焦虑、希望与无奈。如果能成功地将当时的社会氛围、士人的心态、乃至底层民众的反应都描摹出来,那么这本书的价值就不仅仅在于知识的传递,更在于情感的共鸣和思维的拓宽。这才是真正引人入胜的历史作品所应具备的特质。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