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书基本信息 | |||
| 图书名称 | 故宫的古物之美 | 作者 | 祝勇 |
| 定价 | 76.00元 | 出版社 | 人民文学出版社 |
| ISBN | 9787020135318 | 出版日期 | 2018-04-01 |
| 字数 | 页码 | ||
| 版次 | 1 | 装帧 | 精装 |
| 开本 | 128开 | 商品重量 | 0.4Kg |
| 内容简介 | |
内容介绍: 《故宫的古物之美》是祝勇继《故宫的风花雪月》《故宫的隐秘角落》《在故宫寻找苏东坡》之后推出的又一部“故宫美文”。在这本书中,祝勇选取了18件故宫藏品,以18篇散文讲述一件件国家宝藏的前世今生,连缀起一部故宫里的艺术史,再现中华文明的营造之美。祝勇笔下的“古物”通过一个时代的物质载体,折射同时代的文化精神。这是对我们古老文明的惊讶与慨叹,是一种由文化血统带来的由衷自豪。 全书收录故宫及海内外博物馆近百幅高清详图,内文采用超感纸四色印刷,精装壳封采用麻布纹纸辅之以烫金工艺,精装外封采用雅丝纹纸辅之以高精度印刷工艺,做工精良。 |
| 作者简介 | |
| 祝勇,故宫博物院影视所所长、艺术学博士。 出版作品四百余万字,有十二卷《祝勇作品系列》行世。代表作:《旧宫殿》《血朝廷》。 中央电视台大型纪录片《新疆》总导演。 |
| 目录 | |
| 自序 故宫沙砾 它是对我们古老文明的惊讶与慨叹,是一种由文化血统带来的由衷自豪 章 国家艺术 青铜器原本并不是“青”色,而是熟铜般的颜色 第二章 酒神精神 当后人轻轻挖开那些温湿的泥土,就会呼吸到从前朝代的味道 第三章 动物 一只小小的仙鹤,似乎要把壶体的重量化为虚无 第四章 人的世界 在战国时代,一定有人发现了战争的娱乐性质 第五章 巨像缺席 这些兵马俑,于是成为秦始皇所设计的“未来世界”的一部分 第六章 案头仙境 那时的人对世界所知甚少,这从反向上激发了他们对世界的想象 第七章 绝处逢生 文字落在竹简上,就像雪落在地上,被大地迅速融化和接收 第八章 犹在镜中 镜子里的美貌,后人永远无法知晓 第九章 命若琴弦 在魏晋,男神已经取代楚辞汉赋里的女神,成为身体与灵魂双重完美的代言人 第十章 铁骑铜鐎 一件鐎斗,让那个时代的军中岁月,一下子眉目清晰起来 第十一章 裘马轻肥 大唐帝国的裘马轻肥,在酒意微醺中,滑过李白的诗句 第十二章 女性逆袭 这件唐代陶彩绘女俑,是我们文明里的维纳斯 第十三章 白衣观音 它净如圆月、眼睑低垂的慈悲样貌,足以跨越千年光阴 第十四章 雨过天晴 它们是日常生活的道具,是生活中亲切的那一部分 第十五章 一把椅子 中国人把流水造在家具里,那样不动声色,又天衣无缝 第十六章 衣冠 不知道她们是在用繁花来注释自己的生命,还是在用自己的生命来供养繁花 第十七章 踏雪寻梅 一件古老的漆器,让我升起对生活的无限渴望 第十八章 回到源头 在我们的文明里,《诗》才是光 |
| 编辑推荐 | |
| 国家宝藏的前世今生,故宫艺术的典藏读本 了不起的中国古物,说不尽的华夏历史,再现一段文明的营造之美 故宫博物院院长单霁翔力荐,收录故宫及海内外博物馆近百幅高清详图 关于“古物”,祝勇这么说: 我把这些物质称作“古物”,而不是叫作“文物”,正是为了强调它们的时间属性。每一件物上,都收敛着历朝的风雨,凝聚着时间的力量。 关于“美”,祝勇这么说: 美不是,不与金钱等值。美,是一种观念,一种对生命的态度,是凡人的宗教,是我们为烟火红尘里的人生赋予的意义。了解这一点,我们才能真正体会古物之美。 |
| 文摘 | |
| 序言 | |
对于任何与“美”相关的书籍,我最看重的一点是其“审美导向”。一本优秀的文物鉴赏书籍,不应该只是简单地罗列“这是什么,它是哪朝的”,更重要的是要教会读者“如何去欣赏美,以及美在哪里”。我期待这本书能够提供一套独特的、可供借鉴的审美框架。比如,它是否会深入探讨中国传统美学中的“虚实相生”如何在器物设计中得以体现?或者“天人合一”的思想是如何通过园林器的布局和图案选择来表达的?我需要的是一种哲学的升华,将器物的美提升到精神层面。我尤其对那些在古代被认为是“残缺之美”或“残次品”的物件很感兴趣,因为正是这些不完美,才更真实地展现了历史的局限性与艺术的偶然性。如果这本书能配上大量的横向对比图——比如将同一主题在不同时代的不同表现形式进行并置——那么读者就能清晰地看到中国艺术思维的演变轨迹。对我而言,阅读这类书籍的目的,就是要让我的眼睛被训练得更挑剔,心灵被拓宽得更深邃。
评分坦白说,我通常对那些过于“高大上”的艺术书籍有些敬畏,生怕自己看不懂那些专业术语,显得很外行。因此,对于一本能把“故宫古物之美”讲得深入浅出、贴近生活的书,我会有着一种莫名的亲切感。我希望这本书的叙事风格是轻松活泼的,也许带点幽默,用现代人的视角去重新审视那些古董,而不是摆出一副高高在上的专家架子。比如,介绍一件古代的梳妆盒时,作者能不能想象一下,当时的女主人会用它来梳理怎样的发髻?里面的妆粉是些什么天然原料制成的?这种将历史的“物”与生活中的“人”联系起来的写法,最能打动我。我更看重的是阅读体验是否流畅,文字是否具有感染力,而不是一味堆砌那些只有专业人士才懂的行话。如果这本书能引导我思考,为什么古人对‘美’的定义和我们现在如此不同,它存在的意义是什么,那才算真正做到了“深入浅出”。它应该像一位学识渊博又平易近人的朋友,带着我悠闲地在故宫的库房里闲逛,随手指一件东西,都能聊上半天。
评分这本书的书名听起来就带着一种历史的厚重感和艺术的熏陶,虽然我手头没有这本具体的书,但光是“故宫的古物之美”这个主题,就足以让我对它充满无限的遐想和期待。我想象着,这本书里一定收录了大量精美绝伦的故宫藏品高清图片,那些青铜器的肃穆,瓷器的温润,书画的飘逸,每一件都仿佛在无声地诉说着千年的故事。作者想必是一位对中国传统文化有着深刻理解和独到见解的专家,他/她不会仅仅停留在器物的形制描述上,更会深入挖掘每一件古物背后的文化意涵、历史背景以及工匠精神。我期待看到他对色彩的敏锐捕捉,对纹饰的细致解读,比如,一件釉里红的梅瓶,不仅仅是红色的美,更是那种烧制过程中无法复制的偶然与必然交织出的艺术奇迹。如果书中能配上一些有趣的野史轶闻,比如某件宝物曾陪伴过哪位帝王,经历过哪些风云变幻,那无疑会让阅读体验更加生动立体,不再是枯燥的学术研究,而是一场穿越时空的对话。我对那种能将冰冷的文物赋予鲜活生命力的文字尤为欣赏,让读者在欣赏美的同时,也能感受到历史的温度和人类文明的传承,这才是真正有价值的文化读物。
评分最近沉迷于探寻那些隐藏在时间角落里的精妙绝伦的手工艺,所以,如果我手边有本关于“故宫古物之美”的书,我首先关注的肯定会是那些极其考验匠人技艺的细节。想象一下,那繁复到令人叹为观止的金银错胎工艺,或者是一块上好的和田玉被雕琢成栩栩如生的山水,那种对材料的敬畏和对工具的精准掌控,简直就是人类智慧的结晶。我特别希望这本书能提供一些微距拍摄的图片,让我能够细细品味那些几乎要用放大镜才能看清的刻痕、錾花和包浆。我总觉得,真正的“美”往往藏在那些不经意间流露出的微小处。而且,这本书如果能把不同时期、不同地域的古物放在一起对比展示就太棒了。比如,对比一下唐代的雍容华贵和宋代的极简内敛,或者看看不同朝代的官窑是如何在审美上相互继承又相互超越的。这种横向和纵向的对比,能够帮助读者建立起一个更加宏观的中国艺术史脉络,而不仅仅是孤立地欣赏某一件孤品的美。我追求的是那种知识的系统性和逻辑性,让阅读不再是简单的愉悦,更是一次深刻的心灵教育。
评分我是一个对“装帧设计”有执念的读者,尤其对于介绍视觉艺术的书籍,书本本身的物理质感和设计水准,几乎和内容同等重要。如果这本《故宫的古物之美》是一本由湖北新华书店出版的,我期待它在纸张的选择上会非常讲究,那种略带哑光、手感温润的铜版纸,才能最大限度地还原出青铜器表面那种沉稳的氧化色泽和瓷器釉面的光泽度。开本的大小也应该适中,既方便携带又保证了图片展示的视觉冲击力。更进一步说,排版的设计必须是艺术级的——留白要恰到好处,既能让古物“呼吸”,又不会显得空旷。字体选择上,如果能用一种既有古典韵味又不失现代易读性的字体来搭配那些精美的图片,那将是锦上添花。我深信,好的书籍设计本身就是一种对所介绍内容的最高敬意。如果内容再精彩,但装帧粗糙,就如同给绝世珍宝蒙上了一层廉价的塑料布,大大削弱了阅读的整体体验。所以,这本书的“外衣”是否能与它所承载的“灵魂”相匹配,是我非常关心的一个侧面。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