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介绍
内容简介
《国外电子与通信教材系列:信号完整性与电源完整性分析(D2版)》全面论述了信号完整性与电源完整性问题。主要讲述信号完整性分析及物理设计概论,6类信号完整性问题的实质含义,物理互连设计对信号完整性的影响,电容、电感、电阻和电导的特性分析,求解信号完整性问题的4种实用技术途径,推导和仿真背后隐藏的解决方案,以及改进信号完整性的推荐设计准则等。《国外电子与通信教材系列:信号完整性与电源完整性分析(D2版)》还讨论了信号完整性中S参数的应用问题,并给出了电源分配网络的设计实例。《国外电子与通信教材系列:信号完整性与电源完整性分析(D2版)》强调直觉理解、实用工具和工程素养。作者以实践专家的视角指出造成信号完整性问题的根源,并特别给出了设计阶段前期的问题解决方案。
《国外电子与通信教材系列:信号完整性与电源完整性分析(D2版)》是面向电子行业设计工程师和产品负责人的一本具有实用价值的参考书,研读《国外电子与通信教材系列:信号完整性与电源完整性分析(D2版)》有助于在信号完整性问题出现之前提前发现并及早加以解决。同时,《国外电子与通信教材系列:信号完整性与电源完整性分析(D2版)》也可作为相关专业本科生及研究生的教学用书。
作者简介
作者Eric Bogatin在信号完整性领域,包括基本原理、测量技术和分析工具等方面举办过多期短期课程,目前为GigaTest实验室1席技术主管。
内页插图
目录
D1章 信号完整性分析概论
1.1 信号完整性的含义
1.2 单一网络的信号质量
1.3 串扰
1.4 轨道塌陷噪声
1.5 电磁干扰
1.6 信号完整性的两个重要推论
1.7 电子产品的趋势
1.8 新设计方法学的必要性
1.9 一种新的产品设计方法学
1.10仿真
1.11模型与建模
1.12通过计算创建电路模型
1.13三种测量技术
1.14测量的作用
1.15小结
D2章 时域与频域
2.1 时域
2.2 频域中的正弦波
2.3 在频域解决问题
2.4 正弦波的特征
2.5 傅里叶变换
2.6 重复信号的频谱
2.7 理想方波的频谱
2.8 从频域逆变换到时域
2.9 带宽对上升边的影响
2.10上升边与带宽
2.11“有效”的含义
2.12实际信号的带宽
2.13时钟频率与带宽
2.14测量的带宽
2.15模型的带宽
2.16互连的带宽
2.17小结
D3章 阻抗与电气模型
3.1 用阻抗描述信号完整性
3.2 阻抗的含义
3.3 实际的与理想的电路元件
3.4 时域中理想电阻器的阻抗
3.5 时域中理想电容器的阻抗
3.6 时域中理想电感器的阻抗
3.7 频域中的阻抗
3.8 等效电路模型
3.9 电路理论和SPICE
3.10建模简介
3.11小结
D4章 电阻的物理基础
4.1 将物理设计转化为电气性能
4.2 互连电阻的ZJ近似式
4.3 体电阻率
4.4 单位长度电阻
4.5 方块电阻
4.6 小结
D5章 电容的物理基础
5.1 电容器中的电流流动
5.2 球面电容
5.3 平行板近似式
5.4 介电常数
5.5 电源、地平面及去耦电容
5.6 单位长度电容
5.7 二维场求解器
5.8 有效介电常数
5.9 小结
D6章 电感的物理基础
6.1 电感是什么
6.2 电感法则之一: 电流周围会形成
闭合磁力线圈
6.3 电感法则之二: 电感是导体电流
1 A时周围的磁力线匝韦伯数
6.4 自感和互感
6.5 电感法则之三: 周围磁力线
匝数改变时导体两端产生感
应电压
6.6 局部电感
6.7 有效电感、总电感或净电感
及地弹
6.8 回路自感和回路互感
6.9 电源分配网络和回路电感
6.10每方块回路电感
6.11平面对与过孔的回路电感
6.12有出砂孔区域的平面回路
电感
6.13回路互感
6.14多个电感器的等效电感
6.15电感分类
6.16电流分布及集肤深度
6.17高导磁率材料
6.18涡流
6.19小结
D7章 传输线的物理基础
7.1 不再使用“地”这个词
7.2 信号
7.3 均匀传输线
7.4 铜中电子的速度
7.5 传输线上信号的速度
7.6 前沿的空间延伸
7.7 “我若是信号”
7.8 传输线的瞬时阻抗
7.9 特性阻抗与可控阻抗
7.10常见的特性阻抗
7.11传输线的阻抗
7.12传输线的驱动
7.13返回路径
7.14返回路径参考平面的切换
7.15传输线的一阶模型
7.16特性阻抗的近似计算
7.17用二维场求解器计算特性
阻抗
7.18n节集总电路模型
7.19特性阻抗随频率的变化
7.20小结
D8章 传输线与反射
8.1 阻抗突变处的反射
8.2 为什么会有反射
8.3 阻性负载的反射
8.4 驱动器的内阻
8.5 反弹图
8.6 反射波形仿真
8.7 用TDR测量反射
8.8 传输线及非故意突变
8.9 多长需要端接
8.10点到点拓扑的通用端接策略
8.11短串联传输线的反射
8.12短并联传输线的反射
8.13容性终端的反射
8.14走线中途容性负载的反射
8.15中途容性时延累加
8.16拐角和过孔的影响
8.17有载线
8.18感性突变的反射
8.19补偿
8.20小结
D9章 有损线、上升边退化与材料
特性
9.1 有损线的不良影响
9.2 传输线中的损耗
9.3 损耗源: 导线电阻与趋肤效应
9.4 损耗源: 介质
9.5 介质耗散因子
9.6 耗散因子的真实含义
9.7 有损传输线建模
9.8 有损传输线的特性阻抗
9.9 有损传输线中的信号速度
9.10衰减与dB
9.11有损线上的衰减
9.12频域中有损线特性的度量
9.13互连的带宽
9.14有损线的时域行为
9.15改善传输线眼图
9.16预加重与均衡化
9.17小结
D10章 传输线的串扰
10.1 叠加
10.2 耦合源: 电容和电感
10.3 传输线串扰: NEXT与
FEXT
10.4 串扰模型
10.5 SPICE电容矩阵
10.6 麦克斯韦电容矩阵与二维场
求解器
10.7 电感矩阵
10.8 均匀传输线上的串扰和饱和
长度
10.9 容性耦合电流
10.10感性耦合电流
10.11近端串扰
10.12远端串扰
10.13减小远端串扰
10.14串扰仿真
10.15防护布线
10.16串扰与介电常数
10.17串扰与时序
10.18开关噪声
10.19降低串扰的措施
10.20小结
D11章 差分对与差分阻抗
11.1 差分信令
11.2 差分对
11.3 无耦合时的差分阻抗
11.4 耦合的影响
11.5 差分阻抗的计算
11.6 差分对返回电流的分布
11.7 奇模与偶模
11.8 差分阻抗与奇模阻抗
11.9 共模阻抗与偶模阻抗
11.10差分/共模信号与奇模/偶模
电压分量
11.11奇模/偶模速度与远端
串扰
11.12理想耦合传输线或理想差分
对模型
11.13奇模及偶模阻抗的测量
11.14差分及共模信号的端接
11.15差分信号向共模信号转化
11.16电磁干扰和共模信号
11.17差分对的串扰
11.18跨越返回路径中的间隙
11.19是否要紧耦合
11.20根据电容和电感矩阵元素
计算奇模及偶模
11.21特性阻抗矩阵
11.22小结
D12章 S参数在信号完整性中的
应用
12.1 一种新基准: S参数
12.2 S参数的定义
12.3 S参数的基本公式
12.4 S参数矩阵
12.5 返回及插入损耗仿真
12.6 互连的透明度
12.7 改变端口阻抗
12.8 50 Ω均匀传输线S21的
相位
12.9 均匀传输线S21的幅值
12.10传输线之间的耦合
12.11非50 Ω传输线的插入
损耗
12.12S参数的扩展
12.13单端及差分S参数
12.14差分插入损耗
12.15模态转化项
12.16转换为混模S参数
12.17时域和频域
12.18小结
D13章 电源分配网络
13.1 PDN的问题
13.2 问题的根源
13.3 PDNZ重要的设计准则
13.4 如何确定目标阻抗
13.5 不同产品对PDN的要求
不同
13.6 PDN工程化建模
13.7 稳压模块
13.8 用SPICE仿真阻抗
13.9 片上电容
13.10封装屏障
13.11未加去耦电容器的PDN
13.12多层陶瓷电容器(MLCC)
13.13等效串联电感
13.14回路电感的解析近似
13.15电容器装连的优化
13.16电容器的并联
13.17添加电容器降低并联谐振
峰值
13.18电容器容值的选取
13.19电容器个数的估算
13.20每nH电感的成本
13.21靠个数多还是选合适值
13.22修整阻抗曲线的频域目标
阻抗法
13.23何时要考虑每pH的电感
13.24位置的重要性
13.25扩散电感的制约
13.26从芯片看过去
13.27综合效果
13.28小结
附录A 100条使信号完整性问题Z小化
的通用设计规则
附录B 100条估计信号完整性效应的
经验法则
附录C
参考文献
前言/序言
从本书D一版出版至今,信号完整性的原理并未发生改变。发生变化的是随着高速链路的大量应用,电源完整性正在成为开发新产品能够成功还是失败的关键角色。
除了在大多数章节,尤其是在差分对和损耗章节中充实了许多内容和示例之外,D二版新增了两章,目的是针对D今的工程师和设计师们的实际需求提供一个坚实的基础。
D12章是新增的一章,深入介绍了在信号完整性中如何使用S参数。只要你遇到的是高速链路问题,J会接触到S参数。由于采用的是高速数字设计师们所不熟悉的频域语言表示,常常令人望而生畏。正如本书的所有章节,D12章提供了一个理解这一格式的坚实基础,以便让所有工程师可以充分利用S参数的强大功能。
新增的另一章是关于电源完整性的D13章。这一问题不断进入设计工程师的视野。对于高速应用,电源分配路径的互连不仅仅影响着电源配送,而且影响着信号的返回路径,以及电磁兼容测试认证能否通过。
我们从Z基本的内容出发,讨论电源分配互连的角色,分析不同的设计和工艺如何影响电源分配网络性能的优劣。介绍平面阻抗的基本原理、扩散电感、去耦电容器、电容器的回路电感等。这些有价值的感悟将有助于培养工程师的直觉,从而使他们能够运用自己的创造力去综合出新的设计。在实现一个新创意的过程中,与设计密不可分的工作是性能分析。通过分析,可以找出性能与价格的折中方案,修整出完美的PDN阻抗曲线。
如果你是信号完整性方面的一位新手,那么本书将是你的入门教材。籍此奠定一个坚实的基础,从此可以使你的信号完整性设计做到1次成功!次次成功!
目录
D1章 信号完整性分析概论 1.1 信号完整性的含义 1.2 单一网络的信号质量 1.3 串扰 1.4 轨道塌陷噪声 1.5 电磁干扰 1.6 信号完整性的两个重要推论 1.7 电子产品的趋势 1.8 新设计方法学的必要性 1.9 一种新的产品设计方法学 1.10仿真 1.11模型与建模 1.12通过计算创建电路模型 1.13三种测量技术D1章 信号完整性分析概论
1.1 信号完整性的含义
1.2 单一网络的信号质量
1.3 串扰
1.4 轨道塌陷噪声
1.5 电磁干扰
1.6 信号完整性的两个重要推论
1.7 电子产品的趋势
1.8 新设计方法学的必要性
1.9 一种新的产品设计方法学
1.10仿真
1.11模型与建模
1.12通过计算创建电路模型
1.13三
《信号完整性与电源完整性分析(第2版)》图书简介 在高速数字电路设计的浪潮中,信号完整性(SI)和电源完整性(PI)已成为决定产品性能、稳定性和可靠性的关键因素。本书,作为《信号完整性与电源完整性分析》的第二版,旨在为读者提供一个全面、深入且极具实践指导意义的学习平台,帮助工程师们掌握前沿的设计理念、分析方法和实践技巧,从而应对日益严峻的设计挑战。 本书的核心价值在于其系统性的知识架构和对理论与实践的深度融合。它并非对某个特定技术或工具的简单罗列,而是构建了一个完整的设计生态系统,从基础原理的梳理,到高级现象的剖析,再到具体设计流程的指导,层层递进,环环相扣。读者将在此书中获得一种“由内而外”的认知提升,理解SI/PI问题的根源,学会预测和规避潜在风险,最终能够自信地设计出高性能、高可靠性的电子产品。 第一部分:基础原理与建模 在进入复杂的SI/PI问题之前,本书首先为读者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 电磁场理论的复习与应用: 信号的传输本质上是电磁波的传播。本书会从麦克斯韦方程组出发,以一种易于理解的方式,回顾并强调与SI/PI分析紧密相关的电磁场理论知识,包括电场、磁场、波阻抗、介质损耗等概念。重点在于如何将这些抽象的理论转化为实际的电路参数,为后续的建模和仿真奠定基础。 传输线理论的深入剖析: 信号在PCB(印刷电路板)上的传输,绝大多数情况下可以抽象为传输线模型。本书将详细讲解传输线的基本特性,如特征阻抗、传播延迟、反射、驻波等。不仅会介绍理想传输线的模型,还会深入讨论实际传输线中存在的各种非理想因素,例如导体损耗、介质损耗、不连续性引起的反射等。通过对这些因素的深入理解,读者将能更好地识别和量化信号损耗和失真。 S参数的构建与解析: S参数(Scattering Parameters)是描述多端口网络特性的强大工具,在SI/PI分析中扮演着核心角色。本书会详细介绍S参数的定义、计算方法以及其物理意义。读者将学习如何从S参数中提取关键信息,例如插入损耗(S21)、回波损耗(S11)、串扰(S21, S12)等,并理解这些参数如何直接反映了传输线的性能。本书将涵盖从基本S参数测量到复杂网络S参数建模的全过程。 电路模型与仿真器的结合: 理论知识需要通过有效的工具进行验证和应用。本书将介绍几种常用的电路模型,如RLC模型、传输线模型等,并解释如何将其集成到EDA(Electronic Design Automation)仿真器中。重点会放在如何选择合适的模型,以及如何准确地建立模型参数,以期获得与实际测量结果高度吻合的仿真数据。 第二部分:信号完整性(SI)分析 信号完整性问题直接影响到数字信号的准确性和时序。本书将系统地剖析SI问题的产生机制、影响因素以及解决方案。 信号反射与阻抗匹配: 信号在传输过程中,由于阻抗的不匹配,会在各个连接点发生反射。这些反射会叠加在原始信号上,导致信号失真、幅度降低,甚至引起时序错误。本书将深入探讨反射的原理,详细介绍阻抗匹配技术,包括端接(Termination)策略(串联端接、并联端接、戴维南端接等)的应用场景和设计原则。读者将学会如何通过计算和仿真来确定最佳的匹配方案。 信号衰减与损耗机制: 信号在传输过程中会因为导体损耗(集肤效应、邻近效应)和介质损耗(介电常数损耗、导体表面粗糙度损耗)而逐渐衰减。本书会详细解释这些损耗的物理根源,以及它们如何随频率变化而变化。通过对损耗机制的深刻理解,读者将能合理选择PCB材料、走线宽度、过孔设计等,以最大限度地降低信号衰减。 串扰(Crosstalk)与 EMI(Electromagnetic Interference)的成因与抑制: 当信号线之间距离过近或耦合过强时,会发生串扰,即一条信号线上的信号会“干扰”到相邻信号线。严重的串扰会引入噪声,影响信号的判读,甚至导致误码。本书将详细阐述串扰的产生机理,包括容性耦合和感性耦合。同时,会介绍各种抑制串扰的技术,例如增加走线间距、使用地线隔离、差分信号设计、以及优化布线层叠结构等。此外,还会探讨串扰与EMI(电磁干扰)之间的关联,并提供初步的EMI抑制建议。 抖动(Jitter)与眼图(Eye Diagram)分析: 抖动是信号到达时间或幅度的随机或周期性变化,它直接影响到数字信号的采样窗口,是衡量信号质量的关键指标。本书将深入讲解不同类型的抖动(随机抖动、确定性抖动),以及它们对系统性能的影响。同时,会详细介绍眼图的生成原理、构成要素以及如何通过眼图来评估信号的质量,识别潜在的SI问题。读者将学会如何根据眼图的形状来判断反射、串扰、衰减等问题的严重程度。 高速互连(High-Speed Interconnects)设计: 随着数据传输速率的不断提升,连接器、线缆、BGA封装等高速互连部分也成为SI设计的瓶颈。本书将分析这些互连元件的SI特性,讨论如何选择和设计低损耗、低串扰的连接器和线缆,以及如何优化BGA封装的引脚分配和焊盘设计,以确保信号在这些关键节点上的完整性。 第三部分:电源完整性(PI)分析 稳定的电压和充足的电流供应是所有电子器件正常工作的先决条件。电源完整性问题常常隐藏在信号完整性问题之下,却同样致命。 电源分配网络(PDN)的基本原理: PDN是指从电源输出到IC内部芯片电源管脚的整个供电路径。本书将详细介绍PDN的构成,包括电源端口、PCB走线、去耦电容、VRM(Voltage Regulator Module)等。重点在于理解PDN的阻抗特性,以及它如何影响芯片的供电稳定性。 PDN阻抗与电源噪声: 当IC的电流需求发生快速变化时(例如,从空闲状态突然切换到高速工作状态),PDN的阻抗特性将直接决定能否及时响应,从而产生电压跌落(Voltage Drop)和电源噪声。本书将深入讲解PDN阻抗的计算和仿真方法,以及如何通过设计来降低PDN阻抗,例如优化PCB走线、合理布局和选择去耦电容。 去耦电容(Decoupling Capacitors)的设计与选型: 去耦电容是PDN中最重要的储能和滤波元件,它们负责在IC需要瞬间大电流时提供能量,并滤除高频噪声。本书将详细讲解去耦电容的工作原理、等效电路模型(ESR, ESL),以及不同类型电容(陶瓷电容、钽电容、电解电容)的特性和适用场景。读者将学会如何根据IC的功耗特性和频率响应,精确计算所需的去耦电容容量、数量和布局位置。 VRM(Voltage Regulator Module)的特性与影响: VRM是PDN的源头,其稳定性和响应速度直接影响到整个PDN的性能。本书将分析不同类型的VRM(线性稳压器、开关稳压器)的优缺点,以及它们如何影响PDN的动态响应。重点会放在如何选择合适的VRM,以及VRM与PDN之间的协同设计,以确保整体电源供应的稳定性。 电源噪声的测量与分析: 准确测量和分析电源噪声是识别PI问题的关键。本书将介绍各种电源噪声测量方法,包括示波器测量、频谱分析仪测量等。同时,会指导读者如何从测量数据中提取有效信息,识别噪声的来源和频率特性,从而为PI问题的解决提供依据。 第四部分:高级分析与实践 在掌握了基础原理和核心分析技术后,本书将带领读者进入更高级的分析领域,并强调实际设计中的应用。 仿真工具的使用与技巧: 现代SI/PI设计离不开强大的仿真工具。本书将介绍业界常用的SI/PI仿真工具,如Ansys SIwave, Cadence Allegro/APD, Keysight ADS等,并分享实际使用中的技巧和最佳实践。重点在于如何设置仿真环境,选择合适的模型,解读仿真结果,以及如何通过仿真指导设计优化。 SI/PI问题的根源与解决策略: 本部分将综合前面所学的知识,深入剖析各种常见的SI/PI问题的根源,并提供系统性的解决策略。例如,当出现信号上升沿变缓时,可能是损耗问题;当出现振铃时,可能是阻抗不匹配;当出现电压纹波时,可能是PDN阻抗过高。本书将通过大量的案例分析,帮助读者将理论知识转化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PCB布线与叠层设计对SI/PI的影响: PCB的设计是SI/PI问题的温床。本书将详细讨论PCB的走线规则(间距、长度、层叠)、过孔设计、焊盘设计、泪滴设计等如何直接影响信号和电源的完整性。重点在于如何进行合理的PCB布线和层叠设计,以主动地避免SI/PI问题的发生。 差分信号设计: 差分信号因其良好的抗干扰能力和高数据率传输能力,在高速接口(如USB, HDMI, PCIe)中得到广泛应用。本书将深入讲解差分信号的原理、设计规则、阻抗控制、共模噪声抑制以及差分对布线技巧。 SI/PI与EMC/EMI的协同设计: SI/PI问题往往与EMC/EMI问题相互关联。本书将探讨如何通过优化的SI/PI设计来协同改善EMC/EMI性能,例如合理的参考平面设计、接地设计、屏蔽设计等。 测量与验证: 仿真固然重要,但实际测量是验证设计的最终手段。本书将介绍进行SI/PI测量的关键设备(高带宽示波器、网络分析仪、TDR等)和常用测量方法。指导读者如何进行有效的测量,并与仿真结果进行对比,从而发现设计中的潜在问题。 总而言之,《信号完整性与电源完整性分析(第2版)》是一本面向实际、注重应用、理论扎实、内容全面的著作。它不仅仅是一本技术手册,更是一份指导工程师在复杂高速电路设计领域披荆斩棘的宝典。无论您是初入数字设计领域的新手,还是经验丰富的资深工程师,本书都将为您提供宝贵的知识和实用的工具,帮助您设计出更加可靠、高性能的电子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