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圖書基本信息 | |
| 圖書名稱 | 中國曆史中的佛教 |
| 作者 | 芮沃壽 |
| 定價 | 39.00元 |
| 齣版社 | 北京大學齣版社 |
| ISBN | 9787301286524 |
| 齣版日期 | 2017-09-01 |
| 字數 | 98000 |
| 頁碼 | |
| 版次 | 1 |
| 裝幀 | 平裝-膠訂 |
| 開本 | 32開 |
| 商品重量 | 0.4Kg |
| 內容簡介 | |
| 《中國曆史中的佛教》是美國漢學傢芮沃壽(Arthur F. Wright,1913—1976)關於中國佛教史研究的一部通論性著作。作者以1958年在芝加哥大學舉行的演講稿為基礎寫成此書,一經齣版後,即受到廣泛的關注和贊譽,學者紛紛發錶書評,甚至在此書齣版近半個世紀之後依然有新的書評齣現。時至今日,這本書仍是美國大學生瞭解中國佛教的必讀之書。 作者試圖展示從佛教進入中國至6世紀,佛教如何適應中國文化,減少與中國本土文化的摩擦與碰撞,為儒釋道三教閤和打下統一的思想基礎,作者還將研究視野進一步延伸至近代中國社會,檢討佛教如何在近代社會繼續發揮其影響和作用,兼顧佛教在中國文化中的思想、語言和文化等方麵的影響。 |
| 作者簡介 | |
| 芮沃壽 ( Arthur Frederick Wright,美國,1913—1976 ),1947年獲哈佛大學博士,美國曆史學傢、佛教研究學者、耶魯大學查爾斯·西摩講座曆史教授。芮沃壽是研究中國古代文明的專傢,他終生緻力於研究中國佛教發展史,並在二戰後將研究轉往中國儒傢思想和隋唐史這兩個新的領域,取得瞭豐碩的學術成果。 |
| 目錄 | |
| 編輯推薦 | |
| 《中國曆史中的佛教》風行美國課堂數十年的漢學經典之作,鴻篇巨作易見,深入淺齣難能。平裝版風行十周年之際,特彆推齣精裝紀念版。 |
| 文摘 | |
| 序言 | |
這本書的敘事節奏掌握得非常高明,它不像傳統學術著作那樣闆著麵孔,而是充滿瞭故事性和畫麵感。最讓我印象深刻的是對佛教藝術和世俗生活滲透的描繪。我記得有一章專門討論瞭唐代石窟藝術的風格變遷,作者通過對佛像麵部錶情、手勢(印相)以及色彩運用的細微差異的分析,巧妙地串聯起瞭不同時期審美趣味的轉嚮,以及背後的政治氣候和民間信仰的變遷。這種將抽象的哲學思想具象化為可見的藝術形式的做法,極大地降低瞭閱讀門檻,讓非專業讀者也能感受到佛教文化強大的生命力。讀完這一部分,我立刻産生瞭一種去實地考察那些古老寺廟和石窟的衝動,想要親眼去驗證書中所描繪的那些光影、雕刻和壁畫背後的曆史迴響。它成功地將曆史的厚重感與藝術的靈動感結閤瞭起來,讀起來酣暢淋灕,完全沒有那種堆砌資料的疲憊感。
評分這本書的學術嚴謹性毋庸置疑,但更難能可貴的是它對曆史語境的深刻把握。作者沒有將佛教視為一個孤立的係統來審視,而是將其置於中國社會結構的宏大背景之下進行考察。特彆是關於佛教在宋代“重塑士大夫精神世界”的那幾章,邏輯推演清晰有力,令人信服。它解釋瞭為何在程硃理學大興的時代,佛教的某些思想(如禪宗的直指人心)依然能在民間和知識階層中保持強大的影響力。作者通過對寺院經濟、僧侶地位變化,乃至於具體儀軌如何影響普通民眾日常生活的細緻梳理,構建瞭一個立體的、有血有肉的中古社會模型。這種多維度的考察視角,讓我對“中國化”這個概念有瞭更深層次的理解——它不是簡單的本土化,而是一個充滿張力、不斷協商和適應的過程。讀完後,我對中國曆史的理解也因此被大大拓寬瞭,感覺整個曆史的脈絡都變得更加順暢和可解釋瞭。
評分閱讀體驗上,這本書的語言風格非常獨特,它既有古籍的典雅,又不失現代學術的銳利。我特彆欣賞作者在處理那些涉及玄妙哲理的段落時所采取的策略——先用清晰、近乎白話的語言勾勒齣核心概念的輪廓,然後再輔以精準的古代文獻引用和考據,使得論證既有深度又不失溫度。在講解戒律和儀軌的章節,作者保持瞭一種近乎人類學傢的客觀和尊重,沒有流露齣任何評判或偏袒,這對於理解一個宗教的內在邏輯至關重要。它提供瞭一種難得的“內在視角”來看待佛教的實踐,而不是僅僅停留在外部的觀察和批判層麵。這種平衡感,使得這本書不僅可以作為嚴肅研究的參考,更適閤那些希望進行一次深度文化探索的普通讀者。文字的力量在書中得到瞭完美的體現,讓人感覺到作者對材料的掌控力達到瞭爐火純青的地步。
評分這本書最讓我感到震撼的地方,在於它對佛教在近現代轉型期的處理。很多關於中國佛教的書籍往往在清朝或民國初年就戛然而止,似乎曆史就定格在瞭某種傳統形態上。然而,這本書勇敢地將目光投嚮瞭更近的年代,探討瞭在西方思潮衝擊和近代國傢建構的過程中,佛教知識分子如何進行自我革新和適應。作者對太虛大師等改革者的思想脈絡梳理得極為精微,揭示瞭他們試圖將佛教從“迷信”提升為一種具有現代社會關懷的“人生哲學”的努力和睏境。這種對曆史連續性的尊重和對時代變遷的敏感捕捉,讓整本書的格局一下子打開瞭,不再將古代和現代割裂開來。它成功地證明瞭,佛教思想並非沉睡在古老的經捲中,而是持續地參與並塑造著當代中國的精神景觀。這讓我對未來的研究方嚮也産生瞭新的思考和期待。
評分這本書的深度和廣度真是讓人嘆為觀止,尤其是作者在闡述不同曆史時期佛教思想演變時所展現齣的細膩洞察力。我原以為我對佛教在中國的傳播和發展已經有瞭一個比較清晰的認識,但讀完之後纔發現,很多我習以為常的觀念背後,其實隱藏著復雜而微妙的文化碰撞與融閤。比如,書中對魏晉南北朝時期玄奘西行前後,不同宗派之間教義爭論的描摹,簡直如同親曆一般。作者並沒有簡單地羅列事實和教條,而是深入挖掘瞭那些思想傢們在特定社會背景下做齣選擇的原因和掙紮。特彆是對“三教閤一”思潮興起時,儒釋道三者之間那種試探、藉鑒乃至衝突的動態過程的分析,極為精彩。那種筆觸的細膩,使得原本可能枯燥的曆史事件變得鮮活起來,讓人不禁停下來,反復咀嚼那些關於“空”與“有”、“性”與“相”的深刻辯論。閱讀過程中,我不斷地在思考,究竟是什麼樣的時代精神,孕育齣瞭如此豐富且充滿生命力的哲學思考。它不僅僅是一部曆史記錄,更像是一麵映照古代知識分子精神世界的鏡子。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靜流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