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书基本信息 | |
| 图书名称 | 中国历史中的佛教 |
| 作者 | 芮沃寿 |
| 定价 | 39.00元 |
| 出版社 | 北京大学出版社 |
| ISBN | 9787301286524 |
| 出版日期 | 2017-09-01 |
| 字数 | 98000 |
| 页码 | |
| 版次 | 1 |
| 装帧 | 平装-胶订 |
| 开本 | 32开 |
| 商品重量 | 0.4Kg |
| 内容简介 | |
| 《中国历史中的佛教》是美国汉学家芮沃寿(Arthur F. Wright,1913—1976)关于中国佛教史研究的一部通论性著作。作者以1958年在芝加哥大学举行的演讲稿为基础写成此书,一经出版后,即受到广泛的关注和赞誉,学者纷纷发表书评,甚至在此书出版近半个世纪之后依然有新的书评出现。时至今日,这本书仍是美国大学生了解中国佛教的必读之书。 作者试图展示从佛教进入中国至6世纪,佛教如何适应中国文化,减少与中国本土文化的摩擦与碰撞,为儒释道三教合和打下统一的思想基础,作者还将研究视野进一步延伸至近代中国社会,检讨佛教如何在近代社会继续发挥其影响和作用,兼顾佛教在中国文化中的思想、语言和文化等方面的影响。 |
| 作者简介 | |
| 芮沃寿 ( Arthur Frederick Wright,美国,1913—1976 ),1947年获哈佛大学博士,美国历史学家、佛教研究学者、耶鲁大学查尔斯·西摩讲座历史教授。芮沃寿是研究中国古代文明的专家,他终生致力于研究中国佛教发展史,并在二战后将研究转往中国儒家思想和隋唐史这两个新的领域,取得了丰硕的学术成果。 |
| 目录 | |
| 编辑推荐 | |
| 《中国历史中的佛教》风行美国课堂数十年的汉学经典之作,鸿篇巨作易见,深入浅出难能。平装版风行十周年之际,特别推出精装纪念版。 |
| 文摘 | |
| 序言 | |
这本书的学术严谨性毋庸置疑,但更难能可贵的是它对历史语境的深刻把握。作者没有将佛教视为一个孤立的系统来审视,而是将其置于中国社会结构的宏大背景之下进行考察。特别是关于佛教在宋代“重塑士大夫精神世界”的那几章,逻辑推演清晰有力,令人信服。它解释了为何在程朱理学大兴的时代,佛教的某些思想(如禅宗的直指人心)依然能在民间和知识阶层中保持强大的影响力。作者通过对寺院经济、僧侣地位变化,乃至于具体仪轨如何影响普通民众日常生活的细致梳理,构建了一个立体的、有血有肉的中古社会模型。这种多维度的考察视角,让我对“中国化”这个概念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它不是简单的本土化,而是一个充满张力、不断协商和适应的过程。读完后,我对中国历史的理解也因此被大大拓宽了,感觉整个历史的脉络都变得更加顺畅和可解释了。
评分这本书的叙事节奏掌握得非常高明,它不像传统学术著作那样板着面孔,而是充满了故事性和画面感。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对佛教艺术和世俗生活渗透的描绘。我记得有一章专门讨论了唐代石窟艺术的风格变迁,作者通过对佛像面部表情、手势(印相)以及色彩运用的细微差异的分析,巧妙地串联起了不同时期审美趣味的转向,以及背后的政治气候和民间信仰的变迁。这种将抽象的哲学思想具象化为可见的艺术形式的做法,极大地降低了阅读门槛,让非专业读者也能感受到佛教文化强大的生命力。读完这一部分,我立刻产生了一种去实地考察那些古老寺庙和石窟的冲动,想要亲眼去验证书中所描绘的那些光影、雕刻和壁画背后的历史回响。它成功地将历史的厚重感与艺术的灵动感结合了起来,读起来酣畅淋漓,完全没有那种堆砌资料的疲惫感。
评分这本书最让我感到震撼的地方,在于它对佛教在近现代转型期的处理。很多关于中国佛教的书籍往往在清朝或民国初年就戛然而止,似乎历史就定格在了某种传统形态上。然而,这本书勇敢地将目光投向了更近的年代,探讨了在西方思潮冲击和近代国家建构的过程中,佛教知识分子如何进行自我革新和适应。作者对太虚大师等改革者的思想脉络梳理得极为精微,揭示了他们试图将佛教从“迷信”提升为一种具有现代社会关怀的“人生哲学”的努力和困境。这种对历史连续性的尊重和对时代变迁的敏感捕捉,让整本书的格局一下子打开了,不再将古代和现代割裂开来。它成功地证明了,佛教思想并非沉睡在古老的经卷中,而是持续地参与并塑造着当代中国的精神景观。这让我对未来的研究方向也产生了新的思考和期待。
评分这本书的深度和广度真是让人叹为观止,尤其是作者在阐述不同历史时期佛教思想演变时所展现出的细腻洞察力。我原以为我对佛教在中国的传播和发展已经有了一个比较清晰的认识,但读完之后才发现,很多我习以为常的观念背后,其实隐藏着复杂而微妙的文化碰撞与融合。比如,书中对魏晋南北朝时期玄奘西行前后,不同宗派之间教义争论的描摹,简直如同亲历一般。作者并没有简单地罗列事实和教条,而是深入挖掘了那些思想家们在特定社会背景下做出选择的原因和挣扎。特别是对“三教合一”思潮兴起时,儒释道三者之间那种试探、借鉴乃至冲突的动态过程的分析,极为精彩。那种笔触的细腻,使得原本可能枯燥的历史事件变得鲜活起来,让人不禁停下来,反复咀嚼那些关于“空”与“有”、“性”与“相”的深刻辩论。阅读过程中,我不断地在思考,究竟是什么样的时代精神,孕育出了如此丰富且充满生命力的哲学思考。它不仅仅是一部历史记录,更像是一面映照古代知识分子精神世界的镜子。
评分阅读体验上,这本书的语言风格非常独特,它既有古籍的典雅,又不失现代学术的锐利。我特别欣赏作者在处理那些涉及玄妙哲理的段落时所采取的策略——先用清晰、近乎白话的语言勾勒出核心概念的轮廓,然后再辅以精准的古代文献引用和考据,使得论证既有深度又不失温度。在讲解戒律和仪轨的章节,作者保持了一种近乎人类学家的客观和尊重,没有流露出任何评判或偏袒,这对于理解一个宗教的内在逻辑至关重要。它提供了一种难得的“内在视角”来看待佛教的实践,而不是仅仅停留在外部的观察和批判层面。这种平衡感,使得这本书不仅可以作为严肃研究的参考,更适合那些希望进行一次深度文化探索的普通读者。文字的力量在书中得到了完美的体现,让人感觉到作者对材料的掌控力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