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商品名称: | 妈妈家,爸爸家 | 
| 作者: | 晏凌羊; 王静思 | 
| 市场价: | 35.00 | 
| ISBN号: | 9787111594499 | 
| 版次: | 1-1 | 
| 出版日期: | |
| 页数: | 40 | 
| 字数: | 32 | 
| 出版社: | 机械工业出版社 | 
本书是一本生命的励志作品,里面有生命、亲情、离别、和成长。
本书通过讲述鱼儿和小鸟之间的故事,帮助家长给孩子解释父母离婚这件事,给孩子做好情绪疏导,让孩子明白小鱼不能飞上天空,小鸟不能游在水里,再好的伙伴也不可能长久地住在一起玩耍,只有回到自己的天地中,各自才很开心的观点,用乐观、积极的态度接受父母的选择。这正是我们每一个人都要学习的:生命中,重要的并不是发生了什么,而是我们如何看待他们,并从中收获什么。
| 商品名称: | 妈妈,我要做自己 | 
| 作者: | 林巨 | 
| 市场价: | 42.00 | 
| ISBN号: | 9787111597728 | 
| 版次: | 1-1 | 
| 出版日期: | |
| 页数: | 249 | 
| 字数: | 179 | 
| 出版社: | 机械工业出版社 | 
 当一些家长纠结于各种教育理念和方法孰优孰劣时,本书作者将东方文化之精粹娴熟地运用到家庭教育中,倡导亲子教育的核心是不要一味地追求精到的方法和技巧,唯有内心的需要,才是真正值得关注的地方。
本书分为四部分,作者倡导的家教方法,就是为孩子提供必要的环境、满足孩子的内心需求、管理情绪问题、尊重和保护孩子的本性。通过讲述自己以及妻子和女儿之间的故事,渗透自己的教育态度,传达“无分别的爱”生命教育理念。
一章 提供环境,让孩子做独立的自己
生命总是值得信任的,但前提是:不管她怎么样,我们都选择尊重、理解和信任。这就是无分别的爱。
01有时候,教导,就是打扰——游戏的故事...002
我们只是提供必要的环境,然后,让自己消失。
02百依百顺和八依八顺——购物的故事...010
一个充分满足的孩子,内心是自由的。一个内心自由的孩子,必然是理性的。
03远离温柔的控制——威胁的故事...022
允许孩子做真实的自己,允许孩子按照自己的节律展开自己的真实生活。
04生命总是值得信任的——拒绝的故事...030
尽量接纳、尽量顺应、尽量帮助。不夹杂任何成人自以为是的成见和情绪。
05学会爱自己——婉转的故事...042
当我们不会爱自己,我们就会依赖别人来爱自己,我们就会向外界索爱。
06不要用方法捆住孩子的手脚——方便的故事...051
教育的精髓和关键,是清空我们的心灵。
07重塑家庭环境——袜子的故事...060
任何时候,天使,都是有竞争力的群体。
二章 满足需求,让孩子做成熟的自己
精神上、心理上,无限满足,无限地尊重、理解和信任。物质上、生理上,充分满足,充分地尊重、理解和信任。
01满足了就心安了——冰淇淋的故事...070
满足了,就放下了,就不执着了。
02充分的陪伴——动画片的故事...079
教育真正的精义,是心灵的需求。
03唤醒孩子的意志力——等待的故事...085
一个充分满足的生命,不会执着于很容易满足的事物。
04寻找生活的追求——吃饭的故事...094
习惯也好,适应社会也好,是生命的本能,不需要刻意去培养。
05和自己的心在一起——审美的故事...102
一个生动的人,一个完整生长的人,才有深刻的审美力。
06接纳孩子的“任性”——光脚的故事...109
让她顺着自己的本性走,顺着自己的节奏走,一切都会圆满!
07理解孩子的内心世界——耳光的故事...118
活出真实的我,活出真实的人生,是生命高的追求。
08心无恐惧——没事的故事...130
如果一个人做事情的主要动机和目标,是为了避免恐惧,好可怜。
三章 管理情绪,让孩子做真实的自己
孩子在幼年时期,就具备了我们成年后穷尽一辈子都学不会的“情绪管理”能力。你若能给予孩子无分别的爱,允许孩子充分地哭,他则会在生命中地保持住这份能力。
01宣泄积攒的情绪垃圾——哭闹的故事...142
把所有的失败、挫折、惊恐所积攒下来的创伤,随泪水而挥发殆尽。这就是情绪的真正价值和意义。
02哭闹不需要理由——主动的故事...149
无论是被动哭闹还是主动哭闹,越被允许和接纳,生命的情绪管理能力就越强大、越完
备。
03让孩子做真实的自己——打人的故事...157
尊重每一个生命真实的人性,鼓励每一个生命做真实的自己。
04与情绪和解——生气的故事...165
从允许自己生气开始,到允许孩子生气,允许家人生气。慢慢地,学会正确地生气。
05等待和抓住教育时机——服从的故事...175
只要和孩子的心在一起,和自己的心在一起,就自然可以通透地认识和把握教育的时机。
06平衡我们的爱——睡觉的故事...183
我们千万不要去做的父母,正如,我们千万不要去培养的孩子。
07全然接纳——故事的故事...192
不要求的教育,远比要求的教育,要难上太多。
四章 尊重本能,让孩子做自由的自己
真正的教育,就是要帮助生命,在灵魂深处,牢牢建立这样的信念:我,没有问题!方式方法,也没有问题!外面的世界,也没有问题!
01让孩子自由成长——魔鬼的故事...200
人在自然和自由的状态下,身心是健康的。
02内心的自由——成长的故事...206
只是理解,只是允许,只是肯定,只是满足……一句话,全然接纳。
03尊重人性的需求——脏话的故事...215
理解接纳,允许孩子习得,允许孩子通过这个建立内在的力量感、掌控感和安全感。
04珍惜孩子爱的能力——识字的故事...222
教育其实很简单,不要去破坏就好了。
05理解孩子的内心世界——交往的故事...231
要在这辈子,斩断这生命中无尽的枷锁。
06正确投放生命的力量——征服的故事...240
一切皆取决于:我们是怎样认识自己的生命,怎样认识孩子的生命的。
07保有孩子的本能和本有——满意的故事...249
当你拥有分别心,能量就会凝固下来。
这本书最让我感到振奋的是,它将焦点从“如何修复破碎的家庭”转移到了“如何构建更有韧性的个人生命体验”。它不是将离异视为一个终点或灾难,而是一个重新定义“爱”和“连接”的契机。它教会孩子,家庭的爱不是唯一的,而是多元且流动的,父母的爱依然存在,只是形态改变了。其中关于“跨代际沟通”的部分尤为精彩,它不仅仅是教孩子如何跟父母说话,还隐晦地指引孩子,如何以一种更成熟、更少指责的方式,去理解父母各自的局限性和他们所承受的压力。这种双向的、更高维度的理解,帮助孩子从“受害者”的角色中抽离出来,成长为一个拥有更高情商和更广阔视野的观察者和参与者。这本书提供的不仅仅是心理辅导,更像是一堂关于“复杂人际关系管理”的精英课程,只是受益者是孩子的心灵成长。
评分我特别欣赏这本书在处理“沟通障碍”上的务实态度。很多关于家庭教育的书籍,要么过于理想化,要么只停留在理论层面,但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提供了大量极其实用的对话脚本和情境模拟。比如,当孩子不知道该如何向父母表达“我不想在你们面前说对方的坏话”时的窘境,书里就给出了具体到措辞层面的建议。它没有要求孩子成为“和平的使者”,而是赋权于孩子,让他们有权利去设定情感上的“安全区”。我关注到其中关于“倾听的艺术”那一章节,它强调的不是父母如何听孩子,而是如何教导孩子去辨识和过滤掉那些成人世界投射过来的负面情绪,从而保护自己的心理空间。这种“防御性”的沟通技巧,在如今信息爆炸、情绪容易被裹挟的环境下,显得尤为珍贵。它真正做到了从孩子的视角出发,理解他们面对“忠诚两难”时的那种无声挣扎,并提供了具体的“破冰”策略,让交流不再是充满地雷的战场,而是可以尝试重建信任的桥梁。
评分这本书简直是为每一个在复杂家庭结构中摸索前行的孩子量身定做的导航图。我一翻开它,就被那种真诚和细腻的笔触深深吸引了。它没有用那种高高在上、说教式的语气,而是像一个年长的朋友,或者一个真正懂得孩子心声的智者,温柔地引导我们去看待“家”这个概念的多种可能性。书里花了大量的篇幅去探讨,当生活发生结构性变化时,孩子们内心的那种失落感和对“完整”的执念是如何形成的。它用很多看似简单却直击人心的故事片段,描绘了孩子们在两个住所之间切换时的那种微妙的、难以言说的疲惫感——那种仿佛要同时扮演两种不同角色的压力。最让我感到震撼的是它对于“自我认同”的探讨。在两个家庭都有着截然不同的规则和期望时,孩子很容易迷失方向,这本书清晰地指出了,重建自我边界和确认自身价值,才是穿越风暴的核心力量。它提供的不是一蹴而就的答案,而是一套可以反复打磨的工具箱,教会我们如何在变动中找到属于自己的锚点。那种对孩子情绪的深刻洞察,让我觉得作者绝对是走进过那个敏感而脆弱的内心世界的人。
评分这本书的叙事结构非常巧妙,它不像一本教科书,更像是一部精心编排的心理剧。它没有回避那些让人感到尴尬或痛苦的现实场景,比如节日分配的尴尬、财产转移带来的紧张气氛,甚至是孩子如何在新伴侣面前表现出“礼貌的疏离”。作者似乎非常擅长捕捉那些不易察觉的“微表情”和“潜台词”。我记得其中一段关于“仪式感”的讨论,它指出,即使物理上的家分离了,孩子也需要创造属于自己的、跨越物理界限的“精神仪式”,这可以是固定的视频通话时间,也可以是一种共同的“秘密暗号”。这种对细节的关注,让这本书的指导性大大增强。它不再是空泛地喊“要接纳变化”,而是告诉我们,接纳变化需要每天一点一滴的、有意识的构建和维护。读完之后,我感觉自己对家庭成员之间微妙的情感流动有了一种全新的、更具同理心的理解,尤其是在那些看似平静的水面下,可能正涌动着巨大的不安。
评分我发现这本书在处理“自我赋权”和“情绪独立性”的议题上,其深度远超一般的亲子读物。它极其有力地挑战了“孩子必须适应一切”的传统观念。作者反复强调,孩子有权对某些安排说“不”,这种“不”不是叛逆,而是对自己身心健康的主权声明。尤其令我印象深刻的是关于“哀伤过程”的论述,它提醒我们,离异家庭对孩子而言,本质上是一种“失落”,这种失落感需要被允许和被消化,而不是被“赶紧翻篇”或“积极面对”的口号所掩盖。书中通过几个案例,生动展示了当哀伤被压抑时,它会如何以焦虑、退缩或攻击性的方式爆发出来。这本书没有给孩子灌输“你必须坚强”的压力,反而温柔地肯定了“脆弱是成长的必经之路”,并详细描绘了如何将脆弱转化为内在力量的具体路径。这是一种非常成熟和负责任的教育观。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