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的20个瞬间

马克思的20个瞬间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肖鹏 著
图书标签:
  • 马克思
  • 历史
  • 哲学
  • 政治
  • 经济学
  • 思想
  • 传记
  • 社会
  • 理论
  • 经典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文轩网教育考试专营店
出版社: 上海人民出版社
ISBN:9787208151208
商品编码:28556616618
出版时间:2018-04-01

具体描述

作  者:肖鹏 著作 定  价:35 出 版 社:上海人民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8年04月01日 页  数:237 装  帧:平装 ISBN:9787208151208
导语
  熟悉的陌生人――1818年,童年卡尔
第二章  自古英雄出少年――1835年,人生志向
第三章  文艺青年变学霸――1836年,大学生活
第四章  哲学博士炼成记――1841年,博士论文
第五章  初入职场遇苦恼――1842年,报社工作
第六章  终于来敲门――1843年,新婚燕尔
第七章  穿越时空话手稿――1844年,哲学革命
第八章  ――1845年,新世界观
第九章  旷世宣言惊风雨――1848年,不朽宣言
第十章  贫穷不思想――1849年,流亡伦敦
第十一章  指点江山论中国――1853年,关注中国
第十二章  忠言逆耳利于行――1857年,批判事业
第十三章  观察历史的慧眼――1859年,唯物史观
第十四章  使命责任重于山――1862年,革命导师
第十五章  谁与我生死与共――1866年,伟大友谊
第十六章  资本主义病危书――1867年,鸿篇巨著
第十七章  国际歌由此诞生――1871年,巴黎公社
第十八章  活化石也有春天――1877年,转向东方
部分目录

内容简介

肖鹏著的《马克思的20个瞬间》是关于马克思生平中的二十个经典瞬间,在他一生的某个特定时刻,他经历了什么?他在思考什么?他的经历和思考对我们有哪些启示?这些都可以在这本书中找到回答。     靠前章  熟悉的陌生人――1818年,童年卡尔
    马克思的母亲罕丽达?普雷斯堡则出身荷兰裔犹太贵族,带着丰厚的嫁妆来到特里尔,据说光现金就相当于特里尔一个普通手工业者工作三四十年的收入了,加上父亲靠谱的工作、稳定的收入,这些都无疑为马克思和他的兄弟姐妹们创造了很好的生活环境。罕丽达一辈子规规矩矩、相夫教子,被人评价为“一个典型的荷兰主妇,为家庭贡献了一生”。马克思的姨妈索菲亚,也就是他母亲的妹妹,留在了荷兰,嫁给了商人里昂?飞利浦,他就是电器王国飞利浦公司的创始人。看得出来,马克思虽不是我们今天常说的“富二代”,但起码也算得上是生活富足、衣食无忧,有一定的社会地位。马克思是家中第三个孩子,聪明伶俐,充满朝气。他尤其敬重自己的父亲,不但一直随身携带父亲的相片,在往后外出求等

《思想的火花:革命年代的剪影》 在历史的长河中,总有一些思想如同燎原之火,点燃了整个时代,深刻地改变了世界的进程。而在这场伟大的变革背后,往往隐藏着无数个看似微不足道的瞬间,却迸发出足以颠覆旧秩序的巨大能量。本书并非梳理一位伟人的生平年表,也不是对某个理论体系进行系统性的阐释,而是试图从那些被历史洪流冲刷得稍显模糊,却又至关重要的“瞬间”切入,去捕捉思想家内心深处那些闪耀着智慧光芒的火花,以及这些火花如何在时代的大背景下,最终汇聚成一股不可阻挡的革命洪流。 我们并非要讲述一个按部就班的故事,而是要描绘一系列生动的画面,每一个画面都承载着一种思想的孕育、一次观念的碰撞、一个行动的萌芽,或者一个深刻的顿悟。这些瞬间,或是清晨书桌前凝视着泛黄手稿的沉思,或是咖啡馆里与志同道合者激烈争论的瞬间,亦或是目睹社会不公时的愤慨与决绝,又或者是远渡重洋、踏上异国土地时的复杂心绪。它们或许发生在一个寂静的夜晚,或许定格在某个喧嚣的集会,或许凝固在一次短暂的对话之中。正是这些细微之处,构成了思想家精神世界的丰富肌理,也揭示了他们思想形成过程中那些不为人知的曲折与辉煌。 本书将带你穿越时空,回到那个风云激荡的年代。你将有机会窥探一个年轻的思想者,如何在柏林的大学殿堂中,开始了他对古老哲学体系的批判性审视,那些经典的命题在他眼中,不再是神圣不可侵犯的教条,而是需要被解构、被重塑的工具。你将看到,是什么样的社会现实,让他的目光从抽象的思辨,转向了对现实社会运作机制的深刻洞察。是街头褴褛的童工,是工厂里被压榨的劳工,还是贵族阶层的奢靡与普通民众的贫困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这些触目惊心的场景,无疑在他心中播下了质疑的种子。 我们会驻足于他第一次与另一位伟大思想家相遇的时刻。那一次的握手,那一次的对谈,仿佛是两条奔腾的河流汇入大海,激荡出更加汹涌澎湃的思想浪潮。他们之间,是思想的共鸣,也是观点的辩驳,是智慧的碰撞,更是未来方向的探索。在这次会面中,他们可能共同描绘了对人类社会未来发展的美好蓝图,也可能在某个关键问题上产生了深刻的分歧,而正是这些分歧,推动着双方不断反思与前进。 你还将跟随他,在欧洲大陆的辗转迁徙中,感受他思想的不断深化与拓展。每一次流亡,每一次重逢,每一次新的环境,都为他的思想注入了新的养分。在伦敦的图书馆里,他可能花费了无数个日夜,翻阅着堆积如山的资料,试图从历史的宏大叙事中,寻找社会变革的必然规律。在巴黎的街头,他可能与工人阶级并肩而行,亲身感受他们的疾苦与愤怒。这些经历,让他的理论不再是高高在上的学术探讨,而是与现实生活紧密相连的行动指南。 本书不会回避那些充满争议的时刻。也许是某个激进的观点,在当时引起了轩然大波;也许是某个看似大胆的预测,挑战了人们固有的认知。我们将尝试去理解,这些观点产生的背景,以及它们在当时社会环境中引发的反响。我们并非要为任何观点辩护,而是要还原思想形成的原貌,展现其在复杂时代语境下的真实面貌。 更重要的是,本书将聚焦于那些孕育着革命火种的“瞬间”。也许是一个充满激情的演讲,在听众心中点燃了反抗的火焰;也许是一封充满力量的书信,鼓舞了远方的同志;也许是一句掷地有声的口号,成为了亿万人心中的旗帜。这些瞬间,如同夜空中最亮的星辰,指引着前进的方向,凝聚着集体的力量,最终汇聚成一股改变世界的巨大能量。 我们将探索思想家在困境中的坚韧与不屈。流亡的艰辛,经济的拮据,家庭的重担,这些现实的挑战,并未磨灭他追求真理的决心。反而,在逆境中,他的思想更加成熟,他的意志更加坚定。那些在贫困潦倒中坚持创作的夜晚,那些在遭受排挤时依然振臂高呼的时刻,都闪耀着人性的光辉和思想的力量。 《思想的火花:革命年代的剪影》所要呈现的,并非一个封闭的、完美的思想体系,而是一个在不断探索、不断斗争、不断实践中逐渐形成的,充满生命力的思想进程。我们试图通过这些“瞬间”,让读者感受到一位伟大的思想家,是如何从一个普通人,成长为一位能够深刻影响历史进程的巨人。他不是神,而是人,是生活在特定时代、受特定环境影响,却又能以非凡的洞察力和勇气,去挑战现状,去探索未来的人。 这本书,是对一个思想家精神世界的致敬,也是对那个波澜壮阔时代的缅怀。它希望能够激发读者对于思想的力量、对于社会变革的思考,以及对于人类自身潜能的探索。我们相信,每一个伟大的思想,都始于一个微小的火花,而这些火花,在正确的时机与土壤中,终将点燃整个世界。 这是一次穿越时空的旅程,一次与伟大灵魂的对话。我们邀请您,与我们一同潜入历史的深处,去感受那些塑造了我们今天世界的“瞬间”,去聆听那些在时代的回响中依然清晰可辨的智慧之声。在这些瞬间里,您或许能找到属于自己的启迪,或许能看到历史前进的脉络,或许能感受到思想永恒的魅力。 本书的每一章,都将聚焦于一个独特而鲜明的“瞬间”,它们彼此独立,又相互关联,共同勾勒出一位思想家的精神肖像,以及他所处的那个伟大时代的缩影。我们相信,通过这些生动的剪影,您将能够更加深刻地理解,一个伟大的思想是如何在具体的历史情境中孕育、发展,并最终改变世界的。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独特之处在于,它强迫你跳出固有的框架去审视那些被神化或被妖魔化的历史人物。它提供了一种“去魅”的过程,让你看到光环背后的凡人挣扎与选择。有些瞬间的描述,尤其是在描绘人物面临巨大困境、几乎要放弃信念的时刻,那种紧张感和内心的煎熬,简直让人感同身受,差点为之窒息。这已经超出了传统历史研究的范畴,更像是一种对人性深处的拷问。作者的叙事节奏掌握得极好,时而缓慢深入,对一个表情、一个眼神进行拉长时间的剖析;时而急促推进,将一系列复杂事件在短时间内密集爆发,有效地调动了读者的情绪起伏。它没有预设立场,而是呈现了一个个高分辨率的“时间切片”,让读者自己去填补那些空白,做出自己的价值判断。

评分

这本书的结构设计堪称一绝,它不是线性的时间轴推进,而是围绕着二十个核心的“引爆点”进行模块化的构建。这种结构的好处是,即使你对某个时期的历史背景不甚熟悉,也可以独立地进入任何一个“瞬间”进行阅读和理解,而不会感到脱节。更重要的是,作者似乎在每一段的结尾都留下了一个开放性的问号,让你迫不及待地想翻到下一页寻找答案,但这个答案往往不是一个简单的陈述句,而是一个新的场景的展开。这种叙事上的“钩子”运用得极其老练,让人完全沉浸其中,忘记了自己是在阅读一本理论性较强的书籍。它成功地将严肃的思想史变成了一部引人入胜的悬疑剧,让你不得不承认,即便是最宏大的哲学构建,也是由一个个充满人性挣扎的具体时刻堆砌而成的。

评分

说实话,一开始拿到这本书,我有点担心它会过于学术化,毕竟涉及的思想体系本身就够复杂了。但出乎意料的是,文字流畅得如同散文诗,充满了文学性的张力。尤其是在处理一些关键性的思想转折点时,作者的笔触极其细腻,他没有直接给出结论,而是将当时的社会背景、人物之间的微妙互动,乃至那个瞬间可能出现的替代选择,都摆在了读者面前,让读者自己去感受历史的必然与偶然。这不仅仅是一本历史解读,更像是一部精妙的心理剧本,展示了伟人是如何在巨大的压力和质疑中,完成自我突破和理论构建的。我特别喜欢那种旁征博引的功力,看似闲笔的引用,实则都为后续的论述埋下了精巧的伏笔,读完后合上书,脑海中还会自动回放那些关键的场景,仿佛亲历了一场思想的诞生之旅。

评分

阅读这本书的过程,与其说是学习知识,不如说是一次思维模式的重塑训练。我发现自己开始关注那些被主流叙事忽略的“边缘信息”,比如某些信件的措辞变化,或是某次会议中一个不起眼的插曲。作者敏锐地捕捉到了这些微小信号,并将其放大,揭示出背后隐藏的深刻逻辑。这种“以小见大”的写作手法,极大地提升了阅读的趣味性和智力挑战性。它不是简单地罗列“发生了什么”,而是深入探讨“为什么会以这种方式发生”。语言风格上,它保持了一种冷静的客观,但字里行间又流露出对历史进程的深刻洞察和某种近乎于悲悯的理解,使得整本书的基调既沉重又充满启发性,读完后有一种意犹未尽、需要时间消化的沉淀感。

评分

这书真是让人眼前一亮,完全颠覆了我对某些历史人物的刻板印象。作者的叙事手法非常高明,他没有采用那种平铺直叙的传记体,而是像侦探小说一样,把那些看似寻常的片段,通过精妙的布局和深度的挖掘,串联成一个个充满张力的“瞬间”。我特别欣赏他对细节的捕捉,那些小到衣着习惯、饮食偏好,大到关键决策背后的心理博弈,都被描绘得栩栩如生。读起来,完全不是那种枯燥的说教,更像是一场穿越时空的深度访谈,让人忍不住想去探究这些“瞬间”是如何塑造了一个时代的思想巨擘。每读完一个章节,都会有一种“原来如此”的顿悟感,这种阅读体验是很多厚重历史著作无法给予的。它成功地将宏大的历史叙事,拆解成了可感、可触的个人体验,让那些理论变得有血有肉,不再是高悬在理论殿堂中的教条。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