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大国宪制:历史中国的制度构成
定价:86
ISBN:9787301288955
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有限公司
作者:苏力
编号:1201614488
出版日期:2018-01-01
印刷日期:2018-01-01
版次:1
字数:4890
页数:607
中国古代宪制作为人类历目前持久存在的制度经验,有其自己的逻辑和合理之处。但近年来社科领域特别是法学领域,对于中国自己的制度研究较少。作者从法学、社会学、历史学等多个学科的宏观视角出发,对历史中国的宪制经验进行了总体把握和深度总结,揭示了历史中国千年传承、具有强大活力的原因,并力图阐释中国在制度文明上专享的贡献。本研究从历史中国所面临的至关重要的核心政治问题出发,逐一阐释了“齐家”“治国”“平天下”等构成制度,以及军事制度、官僚体系、经济制度等,从而重构了历史中国的制度图景。
引论:中国的宪制难题
国j1a的构成/宪制难题
小农与大国
齐家,治国与平天下
但,为何宪制?
本书概要
附录:具体的宪制问题与特定的宪制回应
D1一章:宗法封建变迁中的宪制问题
为什么宗法制?
从“兄终弟及”到“嫡长继承”
但必须有精英辅佐——官僚制!
还得分、封、建!
作为制度也作为意识形态的周礼
结语
D1二章:齐家:父慈子孝与长幼有序
农耕社区的组织治理问题
“父父子子”与“父为子纲”
“父慈子孝”
“兄良弟弟”?其实是“长幼有序”!.
社会和国j1a视野中的“齐家”
D1三章:齐家:男女有别
问题或麻烦
“同姓不婚”,防范生物性乱伦
“授受不亲”,严防社会性和政治性乱伦
“夫为妻纲”,规训与制裁
批判性透视和反思
结语
D1四章:宪制的军事塑造
作为宪制问题的军事
从武功到文治
兵制,军管控和制衡
治国与平天下
宪制视野中的长城——功能分析
宪制视野中的长城——经验与教训
结语
附录:不该,却被遗忘的
D1五章:疆域管控与行政区划
大国的疆域构成
西周的分封制
郡县制和中央集
地缘政治与行政区划
作为边陲的天下
“羁縻”与“改土归流”
结语
D1六章:度量衡的宪制塑造力
为什么度量衡?不是货币?
从井田制到赋税制
俸禄制与官僚制
监察与考课
度量衡与货币统一
政治理性化以及对游牧文明的规训
结语
D1七章:经济的构成与整合
问题
既是宪制基础,也是宪制难题
国j1a主-导的超级基础建设
重要资源的全国配置
均输平准,盐铁官营
结语:算经济账,也要算政治账
D1八章:“书同文”和“官话”
问题
书同文
“语同音”的意义
官话的形成和维系——一个迷和一个猜想
“官话”的政治塑造和利用
“士”的塑造
结语:理解文化宪制
附录:时空穿越与文化认同
D1九章:精英政治与政治参与
精英政治作为宪制共识
伯乐?制度性xuan拔!
制度演进:推举、察举与科举
经世致用!
精英政治,那也是政治!
*后的评论
D1十章:作为制度的皇帝
问题的界定
就算民主是个好东西,但……
精英政治的要件
皇继承的制度期待
皇继承的操作难题
作为学术理论概念的皇帝
D1十一章:“缺失的”公民?
问题的界定
公民概念的社会历史语境
村民,国人及其他
作为国人
作为村民
结语
结 语
理论寓意
从家国天下视角看当代中国
再说宪制,事实与规范之间
附录:从历史到理论
参考文献
一.中文文献
初读《大国宪制:历史中国的制度构成》,就被其宏大的视野和深邃的洞察所吸引。作者并非简单地罗列史实,而是试图剥开历史的表层,深入探究支撑古代中国王朝运作的那些制度性“骨架”。从早期王朝的封建宗法体系,到秦汉大一统帝国奠定的郡县制和官僚体系,再到宋代文官制度的成熟以及明清时期君主专制的强化,书中对每一个关键的制度变迁都进行了细致入微的梳理。我尤其对其在探讨“分权与制衡”方面的论述印象深刻。在许多人的认知中,中国古代似乎一直是“皇权至上”,缺乏类似西方意义上的权力制约。然而,作者通过对监察制度、谏官制度以及地方行政机构的分析,展现了在不同时期,权力是如何被巧妙地分散、制约甚至被挑战的。这种对制度细微之处的关注,使得原本宏大的历史叙事变得更加鲜活和立体,也让我重新审视了我们对中国古代政治运行模式的理解。它不仅仅是一部历史著作,更是一堂关于制度如何塑造国家命运的深刻课程。
评分这本书的阅读体验,更像是在一场精心策划的迷雾中寻路。作者在叙述过程中,并没有直接给出明确的答案,而是通过层层递进的分析,引导读者自行去发现和理解。例如,在关于科举制度的部分,书中并没有仅仅强调其选拔人才的积极作用,而是深入剖析了其在不同朝代所扮演的复杂角色——它既是巩固统治、维系社会稳定的工具,也可能在一定程度上固化了思想,阻碍了社会流动。这种多角度的审视,让我意识到任何一项制度的产生和发展,都必然伴随着其积极与消极的两面性,没有绝对的完美,也没有一成不变的形态。书中对某些争议性制度的探讨,也显得尤为克制和审慎,没有急于下结论,而是呈现了不同的学说和观点,鼓励读者进行独立思考。读完后,我感觉自己仿佛参与了一场跨越千年的智慧对话,收获的不仅仅是知识,更是分析问题、理解复杂现象的方法论。
评分坦白说,这本书并非轻松易读的读物,它要求读者拥有一定的历史基础和耐心。但一旦你沉浸其中,就会发现它所提供的知识财富是巨大的。我尤其欣赏书中关于“财政制度”的论述。许多时候,我们关注的是皇权、官僚,却忽略了支撑这一切运转的物质基础。书中对田赋、盐铁专卖、漕运等关键财政制度的细致描写,让我理解了古代国家是如何筹集资金、如何分配资源,以及这些财政政策又如何深刻地影响到社会结构和民众生活。例如,书中分析了明代“一条鞭法”和清代“摊丁入亩”等改革,不仅是税收制度的调整,更是对经济基础和人口结构的深刻变革。这种从经济制度层面反观政治制度的视角,提供了一种全新的理解框架。它让我意识到,任何一个国家的制度设计,都离不开其经济土壤的支撑,而经济的波动与发展,又反过来塑造着制度的演变。这是一次让我从更宏观、更根本的层面去理解中国古代国家形态的宝贵经历。
评分对于非历史专业出身的我来说,阅读《大国宪制:历史中国的制度构成》的过程,是一次艰辛但充满回报的跋涉。作者的语言风格严谨而深沉,有时候,即便是一个短短的章节,也需要反复咀嚼,才能领会其中蕴含的深意。我被书中对“中央与地方关系”这一千年主题的阐述所深深吸引。从汉代的“推恩令”削弱诸侯,到唐朝的藩镇割据,再到元朝的行省制度,书中清晰地勾勒出中央政府如何不断尝试平衡对地方的控制力,以及地方势力又是如何伺机挑战中央权威的。每一次的制度调整,都仿佛是中央政府与地方力量之间一场旷日持久的博弈。这种制度层面的“拉锯战”,深刻地影响了中国历史的走向,也解释了为何中国能够形成如此庞大的统一国家,又为何在其内部会出现周期性的分裂与重塑。这本书让我看到了中国政治制度的韧性与脆弱并存的特质。
评分《大国宪制:历史中国的制度构成》给我最直观的感受,是作者对中国古代政治生态的“解剖”功力。他仿佛是一位经验丰富的医生,用精准的“手术刀”剖析了历代王朝的“病灶”与“强项”。书中对于不同制度之间的互动关系,尤其是“官僚体系”这一核心元素的论述,令人拍案叫绝。从六部制的形成到员外郎、同知这类“虚职”的出现,再到不同部门之间职责的重叠与制约,都为理解古代政府的运作机制提供了极具价值的视角。我尤其对书中关于“党争”的分析感到震撼,它揭示了并非所有权力斗争都源于赤裸裸的利益争夺,很多时候,背后牵扯着的是不同政治派别对国家发展方向的根本性分歧,以及他们如何利用制度的缝隙来达到自己的目的。这种对政治“内幕”的揭示,让我对中国古代政治的复杂性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也体会到制度的背后,总是站着活生生的人和他们所代表的利益与理念。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