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工程技术手册 废气处理工程技术手册 废气治理方法 性质与除尘技术 废气治理技术工程维护管理 净化

环境工程技术手册 废气处理工程技术手册 废气治理方法 性质与除尘技术 废气治理技术工程维护管理 净化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环境工程
  • 废气处理
  • 废气治理
  • 除尘技术
  • 净化技术
  • 工程技术
  • 维护管理
  • 工业环保
  • 大气污染防治
  • 环境技术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墨马图书旗舰店
出版社: 化学工业
ISBN:9787122153517
商品编码:28673000544

具体描述

  商品基本信息,请以下列介绍为准
商品名称:   废气处理工程技术手册-环境工程技术手册
作者:   王纯
市场价:   235.00元
ISBN号:   9787122153517
出版社:   化学工业出版社
商品类型:   图书

  其他参考信息(以实物为准)
  装帧:精装   开本: 16   语种:中文
  印刷时间:2013-01-01   版次:1   页数:

  编辑推荐
这本书的特点是:(1)内容全面,对废气的来源、污染、危害、治理技术、设备和系统设计等内容均有较全面阐述;(2)联系实际,书中内容都从实际需要和适用技术出发进行介绍,有些列举了工程实例;(3)技术新颖,如垃圾焚烧烟气净化,电袋复合除尘技术,二英治理方法,新型过滤材料等;(4)突出重点,突出各行业的废气治理技术和设备环节,便于实际运用。编写力求特点突出、层次分明、深入浅出、内容翔实,并充分注意手册的完整性和系统性。为了直观、清晰、查找方便、加深理解,书中适当增加了插图和表格。读者通过本书可以对废气治理技术有全面的了解和掌握。对废气治理工程技术的开发、设计、管理均有切实的裨益和帮助。  

  内容简介
本书是一本环境科学与工程领域的技术工具书。本书共分四篇二十章,*篇污染源篇,介绍废气的分类、来源、危害以及各行业废气的产生量和排放量。第二篇废气治理篇,介绍废气治理的对象、方法,颗粒污染物的分类、性质与除尘技术,气态污染物的性质与控制技术以及主要行业废气治理技术。第三篇设备设计篇,介绍除尘设备设计,吸收、吸附、换热装置设计及除尘和净化系统设计。第四篇大气污染综合防治篇,介绍大气污染综合治理的原则与方法、清洁生产和循环经济。
本书具有较强的实用性和可操作性,利用本书可进行废气处理的技术开发、工程设计、设备选型、设备设计、维护管理,并能利用本书判断、解决工程和生产中遇到的各种技术与设备问题。
本书可供环境科学与工程领域的科研人员、设计人员、管理人员阅读使用,也可供高等学校相关专业师生参考。

  目录

第一篇 污染源篇

第一章污染源概述2

第一节大气和大气污染2

一、纯净的大气2

二、大气污染3

三、大气污染的影响3

四、大气污染管理6

第二节污染源的分类及调查评价10

一、污染源的分类10

二、污染源调查11

三、污染源评价13

第三节废气的分类13

一、废气的分类方法13

二、含颗粒污染物废气14

三、含气态污染物废气15

第四节废气及所含污染物的来源18

一、燃料燃烧废气19

二、工业生产废气23

三、机动车尾气40

四、垃圾焚烧废气41

第五节废气中污染物特征及危害42

一、主要污染物的特性43

二、主要污染物对人体的危害50

三、对生物、水、土资源及器物的影响54

四、PM2?5的来源和危害57

参考文献59

第二章废气污染物产生量和排放量60

第一节估算的一般方法60

一、有组织排放的估算方法60

二、无组织排放的估算方法61

第二节燃煤污染物产生量和排放量63

一、工艺描述63

二、产污量和排污量的估算方法64

三、燃煤工业锅炉污染物的产污和排污系数65

四、茶炉、大灶污染物的产污和排污系数68

第三节工业污染物产生量和排放量68

一、产污量和排污量的估算方法68

二、主要工业部门产污和排污系数69

参考文献82

第二篇 废气治理篇

第三章废气治理概述84

第一节废气治理的对象与要求84

一、废气治理对象84

二、废气治理的要求84

第二节废气治理方法85

一、颗粒物分离机理和方法85

二、气态污染物治理方法91

参考文献100

第四章颗粒污染物的分类及性质101

第一节颗粒污染物的分类101

一、根据颗粒污染物来源分类101

二、根据气溶胶的概念分类101

第二节颗粒污染物的性质106

一、粉尘密度106

二、粉尘粒径和粒径分布106

三、粉尘的物理性质112

四、粉尘的化学性质118

第三节含尘气体的性质120

一、气体状态和换算120

二、气体的主要参数和换算122

参考文献127

第五章颗粒污染物的控制技术与装置128

第六章气态污染物控制方法280

第七章二氧化硫废气治理291

第八章氮氧化物废气净化346

第九章机动车排气净化387

第十章其他气态污染物的控制409

第十一章主要污染行业废气的治理504

第三篇 设备设计篇

第十二章设备设计概述686

第十三章除尘装置设计693

第十四章吸收装置的设计830

第十五章吸附装置的设计878

第十六章换热装置的设计904

第十七章净化系统的设计958

第四篇 大气污染综合防治篇

第十八章大气污染综合防治的原则与方法1150

第十九章大气污染物理与大气污染化学1175

第二十章清洁生产和循环经济1215

参考文献1236

附录1237

附录1气体常数1237

附录2工业气体特性1238

附录3一些气体水溶液的亨利系数1243

索引1245


  作者简介

 


现代水处理工程技术与实践指南 内容提要: 本书深入剖析了现代水处理领域的核心技术、工程应用、运行管理及未来发展趋势。全书围绕水污染控制这一主题,系统阐述了从水源水质特性分析到各类水处理工艺的原理、设计计算、设备选型、施工安装、调试运行以及后期维护管理的全流程技术细节。重点涵盖了饮用水净化、工业废水深度处理、市政污水资源化利用以及非常规水源(如海水、苦咸水)的利用技术。 第一篇:水环境基础与水质分析 本篇为理解后续水处理技术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首先,详细介绍了水圈的物质循环、水体的物理化学性质,以及影响水质的主要污染物——包括有机物(BOD、COD、TOC)、氮磷营养盐、重金属、持久性有机污染物(POPs)和新兴污染物(如微塑料、药物残留)。 在水质分析部分,全面梳理了水质检测的采样规范、实验室标准操作程序(SOP),并重点介绍了各类在线监测技术,如多参数水质仪、生化需氧量快速测定仪等。同时,结合最新的环境标准(如国标、地标及国际标准),指导读者如何进行水质数据的解读和污染负荷的评估。特别强调了面对复杂水体时,如何选择合适的分析方法以准确反映水体健康状况。 第二篇:饮用水净化工艺与深度处理技术 本篇聚焦于保障人类饮用水安全的工程技术。从原水选择、预处理(如预沉淀、混凝反应动力学)开始,详细解析了气浮技术(如溶气气浮DAF、电解气浮)在去除悬浮物和藻类中的应用机理与工程放大效应。 在传统快滤和慢滤的基础上,本书深入探讨了接触氧化-过滤、深层过滤等高效过滤技术。针对微污染水源水质的特点,本书专门开辟章节讲解了臭氧氧化、活性炭吸附(GAC/PAC)、膜分离技术在饮用水深度处理中的应用。对超滤(UF)、纳滤(NF)和反渗透(RO)系统的膜污染控制策略、清洗维护规程进行了详尽论述,确保出水水质稳定达到或优于国家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 第三篇:市政污水生物处理与深度脱氮除磷 本篇系统阐述了城市污水处理厂的设计、运行与提标改造技术。详细介绍了活性污泥法(Conventional Activated Sludge, CAS)的工艺控制参数(如污泥龄SRT、泥龄龄MLSS/MLVSS、F/M比),并着重分析了SBR(序批式反应器)、MBR(膜生物反应器)和MBBR(多营养生物膜反应器)等主流改进工艺的动力学模型和工程实例。 脱氮除磷是市政污水处理的难点。本书提供了A²/O、BAF(生物滤池)、内循环反硝化等多种高效脱氮除磷技术的理论模型、工艺流程优化及运行调试指南。针对提高出水TN/TP指标的要求,特别引入了新型厌氧/好氧(Anammox)技术和基于化学沉淀的除磷技术在工程中的应用案例。 第四篇:工业废水治理的专业化工程 工业废水因其成分复杂、毒性高、水量变化大,需要高度专业化的处理方案。本篇根据行业特性分类论述了主流工业废水的处理技术: 1. 高浓度有机废水(如食品、制药): 详述了厌氧反应器(UASB、IC反应器)的优化设计、产气利用,以及后续好氧处理的负荷分配策略。 2. 难降解和有毒废水(如化工、印染): 重点讲解了高级氧化技术(AOPs),包括芬顿氧化、臭氧催化氧化、电化学氧化等,分析了其对特定污染物(如酚类、染料分子)的去除效率及其反应机理。 3. 重金属废水处理: 涵盖了传统的化学沉淀法、离子交换法、膜分离法,以及新型的电化学沉积技术,并强调了污泥减量化和资源化回收的工程措施。 第五篇:污泥处理与水资源化利用 污水处理过程中产生的污泥是环境工程中亟待解决的问题。本篇提供了污泥稳定化、减量化、无害化和资源化的全套技术方案。内容包括:污泥消化(好氧/厌氧)、脱水工艺的选择与优化(板框压滤机、离心机、污泥干化技术)、卫生化处理(如巴氏消毒法、高温好氧法)。 此外,本书对水资源循环利用给予了高度关注,详细介绍了中水回用的技术标准、消毒工艺(如氯化、紫外线消毒),以及回用于景观用水、工业冷却水和农业灌溉的风险控制与水质保障措施。 第六篇:水处理工程的自动化与运维管理 本篇着眼于现代水处理厂的智能化运营。详细介绍了SCADA系统的架构设计、传感器选型与维护、过程控制算法(如DO、ORP、pH的PID控制)。在运维管理方面,本书提供了设备可靠性管理(RCM)、能耗优化策略、安全生产规范(如防中毒、防爆措施)和水厂的经济性评价方法。通过多个实际工程案例分析,展示了如何通过精细化管理,实现水处理设施的低成本、高效率稳定运行。 适用对象: 本书适合环境工程、市政工程、化学工程相关专业的高年级本科生、研究生,以及从事水处理厂设计、施工、运营和管理的工程师、技术人员。它不仅是理论学习的参考书,更是工程实践中的一本实用工具手册。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光看书名就觉得内容很实在,尤其对我们搞现场操作的人来说,名字里的“手册”二字就让人眼前一亮。我最希望看到的,是那种能直接上手解决问题的实用信息,而不是太多晦涩的理论。比如,针对不同类型的废气,它有没有提供具体的工艺流程图,以及关键参数的推荐范围?我特别关注“废气治理技术工程维护管理”这块,因为很多时候,设备装好了,后期的日常维护和故障排查才是最头疼的。如果书中能详细列举一些常见故障的代码和快速诊断步骤,那就太棒了。想象一下,半夜设备突然报警,手头有一本能快速定位问题的“救命稻草”,那感觉比什么都强。另外,对于环保指标的最新标准解读,如果能结合实际案例说明如何通过技术手段达到合规,那就更具价值了。我更倾向于那种工具书式的评价,它应该像一个经验丰富的老工程师放在手边,随时可以翻阅,而不是那种需要从头读到尾的教材。希望它能真正做到“手册”的定位,短小精悍,直击痛点。

评分

这本书的命名跨度很大,从基础的“环境工程技术”到具体的“废气处理工程”和“除尘技术”,这让我对它的系统性抱有一丝期待,同时也略感担忧。我希望它能建立一个清晰的知识框架,而不是简单地将几本不同主题的小册子拼凑在一起。比如,在介绍“废气治理方法”时,它是否能清晰地梳理出从吸附、吸收、催化氧化到RTO/RCO等主流技术的适用条件、优缺点对比,并辅以简洁的能耗分析?如果能深入到“性质与除尘技术”这一部分,我期待看到针对颗粒物,特别是亚微米级颗粒物的捕集效率的优化策略,而不是仅仅停留在布袋除尘器和电除尘器的基本原理介绍上。对于一个工程技术人员来说,最重要的是知道在特定污染物浓度和风量下,哪种技术组合是最经济、最可靠的“黄金搭配”。如果这本书能提供一套决策树或选型指南,那就真的能称得上是一本实用的工程圣经了。它应该超越教科书的深度,直达设计院和项目经理的实战需求。

评分

看到“废气治理方法”与“性质与除尘技术”并列,我推测这本书试图覆盖从源头污染特性分析到末端治理的全流程。我的阅读重点会放在它如何处理复杂工况下的废气治理难题上。例如,对于含有酸性、碱性或高湿度的复合型废气,它是否提供了针对性的材料选择指南,避免管道和反应器的快速腐蚀?如果书中能对各种治理技术(如生物法、吸附法、膜分离等)在处理低浓度、大风量有机废气时的长期稳定性进行深入剖析,并给出经济性评估模型,那就非常出色了。除尘技术方面,我更关心如何将高效除尘与后续的废气净化工艺进行无缝衔接,避免除尘过程本身成为二次污染源,或者降低了处理其他污染物的效率。我期望这本书的观点是前沿且务实的,能够反映行业内最新的、被反复验证成功的工程经验,而不是停留在十年前的标准工艺介绍上。

评分

我对“废气治理技术工程维护管理”这部分内容抱有极高的兴趣,这部分往往是理论与实践脱节最严重的地方。很多技术手册只谈设计,不谈“活”的运行。我想知道,在实际的工业环境中,比如化工、冶金等高负荷行业,设备的腐蚀、堵塞、催化剂中毒等实际问题,书里是否有提供具体的预防措施和修复方案?比如,对于催化氧化装置,如何通过优化预处理或定期再生程序来延长催化剂的使用寿命?此外,关于“净化”这个词,我希望能看到更量化的指标和监测方法。不仅仅是告诉你污染物被移除了,而是如何通过在线监测系统(CEMS)的数据来评估治理效果的实时性和稳定性,以及如何根据监测数据动态调整操作参数。这本书若能提供一套行之有效的设备健康管理(PHM)思路,指导我们如何从被动的“坏了修”转变为主动的“预测性维护”,那它对于降低企业非计划停机时间和运行成本将是无价的。

评分

这本书的标题中包含了“环境工程技术”这个宏观概念,这让我期待它能在宏观的视角下,探讨废气治理工程在整个环保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我希望看到一些关于项目实施管理层面的洞察,比如,如何进行项目可行性研究(Feasibility Study),如何进行成本效益分析(CBA),以及在招投标过程中如何科学地评估不同承包商提供的技术方案的优劣。尤其是“工程维护管理”这块,它是否涵盖了安全生产规范、应急预案的制定,以及如何建立一套符合ISO体系要求的运行记录和审计流程?毕竟,一个成功的废气治理项目,不仅要“治得好”,还要“管得住、有记录、能持续”。如果书中能提供一些关于国家环保政策变动对技术路线选择影响的分析,或者关于绿色制造、碳中和背景下废气处理技术未来发展趋势的展望,那就更具有前瞻性和指导意义了。我希望读完后,我不仅能知道“怎么修设备”,更能知道“怎么建项目”和“怎么管团队”。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