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基于内在认知机理的知识发现理论
定价:85.00元
作者:杨炳儒
出版社:国防工业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9-07-01
ISBN:9787118062304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精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781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2003年8月27日在华盛顿召开的第九届知识发现与数据挖掘国际会议上,与会专家一致认为:知识发现(数据挖掘)正面临着巨大的机遇与挑战,同时在其当前进展中面临着“理论知识匮乏”的一大核心问题。如何主流发展(即以知识发现的任务描述、知识评价、知识表示为主线,以有效的知识发现算法为中心),构建与其认知本质相适应的理论体系?如何在理论体系的指导下,解决主流发展中的若干挑战性问题?如何利用理论系统解决领域内外相关的重大问题?这一切均历史地、逻辑地摆在我们的面前。
本书作为知识发现基础理论构造的雏形已在2002年形成,经过不断补充、修正与完善,呈现了本书知识演绎的形态(本书的内容基本上均来自于笔者独立发表的论著和研究报告)。本书中的引论部分是从国际学科发展的视角上系统地刻画知识发现(数据挖掘)作为意识形态运动的基本轨迹,以及解决上述罗列的重大问题的带有前瞻性的描述;本书的重点内容是阐述多层、递阶的基于内在认知机理的知识发现理论体系——KDTICM;并通过成功的应用验证其科学性与有效性,体现其科学创新价值与应用创新价值。
目录
引论
章 知识发现系统的理论基础
1.1 知识发现的逻辑基础
1.1.1 因果关系定性推理
1.1.2 广义细胞自动机与广义归纳逻辑因果模型
1.1.3 基于知识发现的因果自动机CAKD
1.2 知识发现的方法论基础
1.2.1 新的知识表示方法
1.2.2 新的预处理方法
1.3 知识发现的认知基础
1.3.1 知识发现的认知心理学基础
1.3.2 知识发现的认知物理学基础
1.3.3 知识发现的认知生物学基础
第2章 知识发现系统的内在认知机理
2.1 引言
2.1.1 内在认知机理的研究背景
2.1.2 内在认知机理研究的意义——对知识发现主流发展的影响-
2.2 双库协同机制
2.2.1 双库协同机制的提出
2.2.2 双库协同机制的内涵
2.2.3 双库协同机制的理论框架
2.2.4 进一步讨论
2.3 双基融合机制
2.3.1 KDK简介
2.3.2 双基融合机制的内涵
2.3.3 双基融合机制的理论框架
2.4 信息扩张机制
2.4.1 信息扩张机制的内涵
2.4.2 动态挖掘进程中规则参数演化规律
2.4.3 动态挖掘进程中矛盾性知识研究
2.4.4 变论域下阈值综合设置
2.4.5 知识发现中信息熵方法的研究
2.5 免疫进化机制
2.5.1 引言
2.5.2 免疫进化机制的提出
2.5.3 再次应答与免疫构件的设计
2.5.4 基于免疫进化机制的知识发现过程模型
2.5.5 基于免疫进化机制与新过程模型派生出的新算法
第3章 内在认知机理诱导出的新过程模型
3.1 KDD(KDD KDD 双库协同机制)
3.1.1 KDD的过程模型
3.1.2 KDD—双库协同机制的技术实现
3.1.3 KDD的特征
3.1.4 KDD的多Agent实现
3.2 KDK(KDK KDK 双基融合机制)
3.2.1 KDK的过程模型
3.2.2 KDK中双基融合机制的技术实现
3.2.3 实例验证
3.3 KD(D&K;)(KD(D&K;) KDD KDK)
3.3.1 KD(D&K;)系统的总体过程模型
3.3.2 KD(D&K;)的动态知识库系统
3.3.3 KD(D&K;)的特征
3.4 分布式知识发现模型DKD(D&K;)
3.4.1 DKD(D&K;)系统的总体过程模型
3.4.2 DKD(D&K;)系统的特征
3.5 信息扩张机制诱导出的扩展性过程模型
……
第4章 内在认知机理与新过程模型派生出的新技术方法
第5章 KDTICM中引发出的新型实用智能系统
参考文献
作者介绍
杨炳儒,北京科技大学信息工程学院首席一级教授、博士生导师。任多项学术职务以及外多家刊物的评审专家;曾十余次出国参加国际学术会议、讲学与合作研究;是享受特殊精贴的有突出贡献的专家与国际注册科技专家。 杨炳儒教授是较早进入知识发现领
文摘
序言
这本书从书名就能看出其学术深度,尤其是“内在认知机理”的提法,让我觉得它不仅仅停留在表面的技术层面,而是试图触及知识形成的核心。作为一名对知识体系构建和深度学习一直有所探索的读者,我尤其关注那些能够解释“为什么”的书。为什么有些知识我们能快速掌握,而有些却难以理解?为什么同样的信息,不同的人会有截然不同的认知结果?这背后必然牵涉到复杂的认知过程。我希望这本书能够详细阐述这些内在的认知机制,比如信息如何通过感官输入,如何在不同类型的记忆系统中转化和存储,以及这些存储的信息是如何被激活、组合和推理,最终形成新的知识。如果书中能结合一些心理学、神经科学的研究成果,那就更完美了。我对国防工业出版社的书籍一直有很高的评价,它们通常都具有扎实的理论功底和严谨的论证过程。这本书的内容,我相信会给我带来对知识发现更深层次的理解,并且能启发我思考如何更有效地引导和优化自己的学习过程,让知识真正内化为自己的能力。
评分刚拿到这本书,迫不及待地翻阅了目录和前言。从目录的设置来看,作者似乎是将知识发现的过程分解成了多个层级和模块,从基础的认知模型到具体的知识抽取和表示,再到最终的知识应用。这种结构化的安排,对于我这种希望系统性学习知识发现理论的读者来说,无疑是极大的便利。前言部分更是点明了本书的核心研究方向,强调了“内在认知机理”的重要性,这让我感到作者的切入点非常独特和深刻。我常常在思考,我们学习到的知识,究竟是如何在我们的大脑中生根发芽,最终形成我们自己的认知体系的?仅仅依靠大量的文本信息堆砌,是无法真正实现知识的内化的。这本书似乎就是要解答这个问题,它不是简单地介绍一些技术工具,而是要从根本上剖析知识形成的内在逻辑。这让我对接下来的阅读充满了兴奋,我希望能从书中找到启发,理解那些看似“顿悟”的知识是如何产生的,以及如何才能更有效地进行知识的组织和运用,让知识真正服务于我们的思考和决策。
评分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倒是挺吸引人的,虽然我还没有深入阅读,但单凭它“正版全新”的字样,就足以让我对它的品质产生信心。那种承诺正版的态度,总能让人觉得购买到的是一份纯粹的知识,没有盗版带来的顾虑。封面的设计风格简洁大气,但又透露出一种学术的严谨感,这与“知识发现”的主题非常契合。我个人一直对认知科学和知识工程领域抱有浓厚的兴趣,也读过一些相关的书籍。这本书的标题“基于内在认知机理的知识发现理论”,给我一种耳目一新的感觉。它似乎不是那种泛泛而谈的知识管理,而是深入到“内在认知机理”这个更本质的层面去探讨知识是如何被发现、被理解、被构建的。这让我不禁联想到人类大脑的工作方式,思维的火花是如何产生的,记忆是如何组织的,学习过程又是如何进行的。这本书会如何将这些抽象的认知过程与知识发现联系起来,并形成一套完整的理论体系,是我非常好奇的地方。国防工业出版社的背景也增添了一份厚重感,通常这类出版社出版的书籍在学术严谨性和内容深度上都非常有保障,这让我对这本书的学术价值充满期待。
评分拿到这本《基于内在认知机理的知识发现理论》,最直观的感受就是它传达出的那种学术的严谨和对知识本体的尊重。“正版全新”的标签,让我对内容的纯粹性有了初步的信心,这在信息泛滥的时代尤为可贵。我一直对“知识发现”这个概念深感兴趣,但市面上很多书籍都停留在方法论或者技术应用层面,而这本书的标题中“内在认知机理”的提法,则明显指向了一个更深层次的探索——即知识是如何在人脑内部被孕育、成长和转化的。这让我联想到,很多时候我们所谓的“灵感”或者“顿悟”,背后都隐藏着一套精妙的认知运作。我渴望在这本书中找到对这些过程的系统性解读,理解思维的火花是如何迸发的,抽象的概念是如何在头脑中建立联系的,以及这些内在的认知活动如何最终促成新的知识的产生。国防工业出版社的出版背景,也让我对这本书的理论深度和学术价值抱有很高的期待。我期待它能为我打开一扇理解知识生成奥秘的窗户,并能提供一些可借鉴的思路,指导我在学习和研究中,如何更有效地去“发现”知识,而不仅仅是“获取”信息。
评分这本书带给我的第一印象是其坚实的理论基础。从作者的背景和出版社的声誉来看,这本书在学术研究上是值得信赖的。我之所以选择购买这本书,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它关注的“内在认知机理”这个切入点。在信息爆炸的时代,我们接触到的信息量庞大,但真正能够转化为我们自身知识体系的却少之又少。很多时候,我们只是被动地接收信息,而未能真正理解信息背后的逻辑和联系。这本书如果能够深入探讨人类认知在知识发现中的作用,比如注意力、记忆、推理、联想等机制如何影响知识的提取和融合,那将非常有价值。我希望它能提供一套严谨的理论框架,帮助我们理解知识是如何在人脑中产生、加工和组织的。这不仅仅是对学术研究的贡献,对于我们日常的学习和工作,如何更有效地学习新知识,如何更好地解决复杂问题,都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我期待书中能够有详实的案例和清晰的论述,将抽象的理论具象化,让我能够真正领会到“内在认知机理”在知识发现中的强大力量。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