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书名 | 航天器鉴赏指南-珍藏版,D12版 |
| 定价 | 49.80 |
| ISBN | 9787302478072 |
| 出版社 | 清华大学出版社 |
| 作者 | '深度军事'编委会 |
| 编号 | 1201565269 |
| 出版日期 | 2017-08-01 |
| 印刷日期 | 2017-08-01 |
| 版次 | 2 |
| 字数 | 无 |
| 页数 | 305 |
| D11章航天器漫谈1 航天器的发展现状2 航天器的主要分类5 D12章人造卫星13 美国“探险者”1号14 美国“辉煌”号18 美国“火星全球探勘者”号21 美国太阳界面区成像光谱仪卫星23 美国“地球之眼”1号25 美国“陆地卫星”1号27 美国“陆地卫星”4号28 苏联“史普尼克”1号29 英国“天卫”1号32 欧洲“火星快车”号34 欧洲环境卫星37 欧洲“哨兵”1号40 欧洲“哨兵”2号43 欧洲“依巴谷”号46 欧洲/俄罗斯“火星微量气体任务”48 欧洲“普罗巴”5号51 加拿大“云雀”1号54 德国重力恢复及气候实验卫星56 美/英/日“日出”卫星58 伊朗“希望”号59 D13章空间站61 国际空间站62 苏联“礼炮”1号65 苏联“礼炮”2号67 苏联“礼炮”3号68 苏联“礼炮”6号69 苏联“礼炮”7号71 苏联“和平”号73 美国“天空实验室”2号76 美国“天空实验室”3号79 D14章飞船83 美国“双子座”1号84 美国“双子座”3号86 美国“天龙”号88 美国“猎户座”号91 美国“星尘”号94 美国“阿波罗”1号97 美国“阿波罗”7号100 美国“阿波罗”8号102 美国“阿波罗”10号104 美国“阿波罗”11号106 美国“阿波罗”12号109 美国“阿波罗”13号111 美国“阿波罗”15号113 苏联“东方”1号115 苏联“东方”3号118 苏联“东方”4号120 苏联“上升”1号121 苏联“上升”2号123 苏联“联盟”1号125 苏联“联盟”11号126 俄罗斯“联盟”TMA-15M号127 俄罗斯“联盟”TMA-17号129 俄罗斯“联盟”TMA-19号130 苏联“史波尼克”5号132 D15章运载火箭133 美国“大力神”1号134 美国“大力神”2号137 美国“大力神”3A号139 美国“大力神”3E号140 美国“擎天神”1号142 美国“擎天神”2号143 美国“擎天神”5号145 美国“土星”5号148 美国“德尔塔”2号151 美国“德尔塔”4号153 美国“猎鹰”1号156 美国“猎鹰”9号158 美国“战神”1号161 美国“飞马座”号164 美国“金牛座”号167 欧洲“阿丽亚娜”3号170 欧洲“阿丽亚娜”5号171 欧洲“织女星”号173 苏联“能源”号176 苏联“联盟”号179 俄罗斯“质子”号182 俄罗斯“呼啸”号185 俄罗斯“宇宙-3M”号187 俄罗斯“起飞”号189 以色列“沙维特”号191 法国“钻石”号192 D16章航天飞机195 美国“企业”号196 美国“挑战者”号199 美国“发现”号202 美国“亚特兰蒂斯”号205 美国“哥伦比亚”号208 美国“奋进”号211 美国“开路者”号214 美国X-15217 美国“太空船”1号219 美国“太空船”2号222 苏联“暴风雪”号224 苏联“小鸟”号227 D17章航天探测器229 美国“先驱者”1号230 美国“先驱者”5号233 美国“先驱者”10号234 美国“先驱者”11号237 美国“勘测者”1号239 美国“水手”2号241 美国“水手”4号244 美国“水手”7号247 美国“水手”10号248 美国“徘徊者”5号250 美国“徘徊者”7号252 美国“旅行者”1号253 美国“旅行者”2号256 美国“伽利略”号258 美国“深空”1号261 美国“起源”号264 美国“信使”号267 美国“深度撞击”号270 美国“凤凰”号273 美国“黎明”号276 美国“新视野”号279 美国“朱诺”号282 美国/欧洲“尤利西斯”号285 美国/欧洲/意大利“卡西尼”号288 苏联“月球”1号292 苏联“金星”1A号293 苏联“金星”1号294 苏联“金星”4号295 苏联“金星”9号297 苏联“金星”10号298 欧洲“乔托”号299 欧洲“罗塞塔”号301 欧洲“激光干涉空间天线开路者”号303 参考文献306 |
| '深度军事'编委会是由一群资历的军迷组成的写作团队 主编曾经担任铁血论坛版主。曾经以笔名“铁血图文”以及“铁血工作室”出版过20余本军事类图书。写作团队中的作者也有曾经在'舰船知识'、'轻兵器'等专业军事杂志上发表过自作品的知名作者 还有多位曾经在靠前知名出版社出版过畅销军事书的主创人员。'深度军事'正在打造全国品质的军事图书写作团队 力求创作出深受读者喜爱的军事图书。 |
| 普通大众 |
| 本书精心xuan取了世界各国建造的百余款经典航天器 涵盖了人造卫星、空间站、宇宙飞船、运载火箭、航天飞机和航天探测器。同时 为了增强本书的阅读趣味性 大部分航天器配有多幅精美图片 且每种航天器的研发历史和实用性能均有介绍 并详细罗列了各项参数 以帮助读者更深刻地了解航天器。本书内容翔实、结构严谨、分析讲解透彻 而且图片精美丰富 适合广大军事爱好者阅读和收藏 也可以作为青少年的科普读物。 |
| D12章人造卫星 人造卫星是指环绕地球在空间轨道上运行的无人航天器 科学家使用火箭或其他运载工具把它发射到预定的轨道 使它环绕地球或其他行星运转 以便进行探测或科学研究。人造卫星是目前发射数量很多、用途很广、发展很快的航天器。 美国“探险者”1号 “探险者”1号-Explorer1是美国于1958年1月31日在佛罗里达州卡拉维纳尔角空军基地 发射的靠前颗地球人造卫星。 研发历史 “探险者”1号卫星源自美国“探索者”计划 该计划是美国少有将人造卫星送入太空并成功的计划 其起源是美国军方提议在靠前地球物理年之际将一颗人造卫星送入轨道。该计划很初遭到了否决。但1957年10月 苏联成功发射了靠前颗人造卫星“史普尼”1号 美国为了追赶苏联而将“探索者”计划当作应急方案进行实施。 随即美国陆军弹道导弹机构-ABMA的红石兵工厂将“朱诺”1号运载火箭改造并进行飞行测试。“朱诺”1号的改进和“探险者”1号的研制均在84天内完成 1957年12月6日 美国海军试图将靠前颗卫星送入轨道 但以失败告终。“探险者”1号则于1958年1月31日成功发射升空 1958年5月23日终止工作 1970年3月31日坠入大气层时被烧毁。 基本参数 重量13.97千 直径0.159米 半长轴7832.2千米 离心率0.139849 轨道倾角33.24° 地点358千米 远地点2550千米 周期114.8分钟 性能解析 “探险者”1号携带的仪器包括宇宙射线探测仪 3个外部温度探头 1个前部温度探头 1套微波背景探测器。所有的探测数据通过一个功率60毫瓦的发射器以108.03兆赫频率和另一个10毫瓦的发射器以108.00兆赫的频率发射到地面接收站。“探险者”1号很主要的发现是确定了地球外的磁辐射带 该辐射带被詹姆斯?范?艾伦命名为范?艾伦辐射带-VanAllenradiationbelts。 美国“辉煌”号 “辉煌”号-Glory是美国国j1a航空航天局-NASA在2011年发射的一颗地球探测卫星。 研发历史 “辉煌”号卫星原定于2011年2月23日在范登堡空军基地通过“金牛座”XL-TaurusXL火箭发射升空 后因故推迟了几天时间。 2011年3月4日 火箭升空六分钟后 整流罩没有正确地与火箭分离 “辉煌”号卫星未能进入预定轨道 整体坠入太平洋。 性能解析 “辉煌”号卫星当时被安排的主要任务是在700千米处的高空分析火山、森林火灾、烟囱和排气管所排出的悬浮颗粒。 基本参数 重量13.97千 直径0.159米 半长轴7832.2千米 离心率0.139849 轨道倾角33.24° 地点358千米 远地点2550千米 周期114.8分钟 |
我个人对这本书的“收藏价值”深感认同。它不仅仅是一本工具书,更像是一部关于人类探索精神的史诗集合。随着时间的推移,很多早期的航天器设计理念和技术路线会被新的技术迭代所取代,但这本书却以一种近乎档案记录的方式,将那些经典的设计思想和工程奇迹凝固了下来。它就像一个时间胶囊,锁住了特定历史阶段的工程智慧。我预见到,多年以后,当我们审视今天的航天成就时,回顾这本书,仍然能从中找到那些奠基性的脉络和灵感。这种跨越时空的信息承载力,让它超越了普通读物的范畴,成为一种值得珍视的智力财富,也是对航天前辈们辛勤付出的最好致敬。
评分这本书的装帧设计实在是太有品味了,那种厚重感和那种恰到好处的纸张纹理,拿在手里就知道是下了功夫的。封面那种深邃的蓝色调,配上简洁有力的字体,立刻就抓住了我的眼球。我个人对设计美学一直比较挑剔,但这本的整体视觉效果,从边角的烫金工艺到内页的排版布局,都透露着一股精致和匠心。它不是那种哗众取宠的花哨,而是低调的奢华,让人忍不住想反复摩挲。每次翻开它,那种纸张摩擦的沙沙声都像是一种仪式感,让我对即将接触到的内容充满了期待。我常常在想,一本关于硬核知识的书,能把外在的呈现做到如此极致,内里的内容想必更是精雕细琢。这不仅仅是一本书,更像是一件可以陈列在书架上的艺术品,那种沉甸甸的质感,是电子阅读完全无法替代的。我甚至觉得,它放在书房里,仅仅是作为背景,都能提升整个空间的格调。
评分这本书的编辑质量,尤其是对插图和图表的处理,达到了一个令人难以置信的高度。我一直认为,对于技术类书籍,插图的质量直接决定了理解的效率。这里的图文配合简直是天衣无缝,每一个剖面图、每一个系统流程图,都标注得精准无误,色彩运用也极其克制而有效。它们不是单纯的装饰,而是理解复杂结构的必备工具。我发现,有些我光靠文字描述理解起来十分吃力的结构,在看到书中的高清三视图或爆炸图后,瞬间就清晰明了了。这种对视觉传达的重视,极大地提升了阅读体验,也侧面反映出出版社在制作环节上的严谨态度,确保了信息传递的准确性和高效性。
评分我必须得说,这本书的叙事方式简直是教科书级别的流畅。它没有那种堆砌专业术语的晦涩感,反而是用一种非常平易近人的口吻,将复杂的理论和工程细节娓娓道来。我以前对某些航天器的设计原理总是一知半解,但读完这本书的几个章节后,那种豁然开朗的感觉,简直无法用言语形容。作者似乎非常擅长抓取读者的注意力焦点,总能在关键时刻插入一些历史背景或者技术演进的小故事,让原本可能枯燥的机械结构介绍变得鲜活起来。这种叙事节奏的把控,真的需要极高的功力,它没有咄咄逼人的灌输,而是温和地引导你进入那个奇妙的航天世界。我感觉我不是在被动接受信息,而是在跟随一位经验丰富的向导,一同探索这些精妙的造物。
评分作为一名深度爱好者,我最看重的是资料的详实度和专业性。这本书在这方面表现出的深度,真的让我感到惊喜。它似乎不仅仅停留在对现有航天器进行表面介绍,而是深入挖掘了背后的设计哲学和关键技术瓶颈的突破过程。我特别留意了关于推进系统和姿态控制那几章的内容,信息的密度非常高,但组织得极其清晰。而且,它引用了大量的原始数据和设计图纸的细节解读,这对于我们这些追求“根源”的读者来说,无疑是最大的福音。很多市面上常见的科普读物往往为了追求易读性而牺牲了专业深度,但这本书显然找到了一个绝佳的平衡点,它既能让小白看得懂门道,又能让老鸟从中找到新的见解。这种对细节的执着,体现了编委会对这个领域的敬畏之心。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