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社:中国农业出版社
出版时间:1979年版 2016年1月第三版
装订:平装
字数:580千字
页数:372
ISBN:9787109212893
开本:16开
字数:580千字
夏涛主编的《制茶学(第3版全国高等农林院校十二五规划教材)》主要是讲授茶叶加工原理、加工工艺、加工方法及相关技术等。通过本教材的学习,要求学生掌握制茶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学会主要茶类制造,了解国内外制茶科学技术动向,能从事制茶研究,分析和解决生产技术问题。
书名:茶叶审评与检验(第四版)
作者:施兆鹏主编、黄建安副主编
出版时间:2010-08
适用专业:园艺、农学
奖项:2005年全国高等农业院校教材
ISBN:978-7-109-14785-0
开本:16
页数:294
第四版前言
第三版前言
第二版前言
版前言
绪论
章 评茶基础知识
节 评茶的设备与要求
第二节 茶叶扦样
第三节 评茶用水
第四节 评茶程序
第二章 茶叶品质形成
节 茶叶色泽
第二节 茶叶香气
第三节 茶叶滋味
第四节 茶叶形状
第三章 茶叶品质特征
节 绿茶品质特征
第二节 黄茶品质特征
第三节 黑茶品质特征
第四节 青茶(乌龙茶)品质特征
第五节 白茶品质特征
第六节 红茶品质特征
第七节 再加工茶品质特征
第四章 茶叶标准
节 概述
第二节 茶叶标准
第三节 茶叶标准样
第四节 茶叶标准的制定
第五章 茶叶感官审评
节 感官审评的生理学基础
第二节 审评项目和审评因子
第三节 毛茶审评
第四节 精茶审评
第五节 再加工茶审评
第六节 评茶术语
第七节 评茶计分
第六章 茶叶物理检验
节 法定物理检验
第二节 一般物理检验
第七章 茶叶化学检验
节 特定化学检验
第二节 一般化学检验
第三节 茶叶农药残留检验
第四节 重金属检验
附录
GB/T 18797—2002 茶叶感官审评室基本条件
GB 19296—2003 茶饮料卫生标准
GB/T 13738.1—2008红茶 第1部分:红碎茶
GB/T 13738.2—2008 红茶 第2部分:工夫红茶
GB/T 14456.2—2008 绿茶 第2部分:大叶种绿茶
GB/T 21726—2008 黄茶
GB/T 22291—2008 白茶
GB/T 18745 2006 地理标志产品 武夷岩茶
GB/T 22111—2008 地理标志产品 普洱茶
GB/T 9833.3—2002 紧压茶 茯砖茶
GB/T 21733—2008茶饮料
《茶叶审评与检验》经过1979年版、1985年第二版、2000年第三版修订后,现在进入了第四版修订。
本次修订扩大了修订队伍,参加编写的学校有湖南农业大学(主编单位)、浙江大学、安徽农业大学、西南大学、福建农林大学。主编由施兆鹏教授担任,副主编由黄建安教授担任。本次修订结构上未作大的更动,有些章节技术较规范,并已达到程序化、标准化,因此内容上未作大的修改,只是补充了一些新的内容。鉴于目前全国茶叶实物标准向茶文字标准过渡的时期,因此把原茶叶标准样和茶叶检验标准两章合并,第七章茶叶化学检验中,增加茶叶农药残留检验和重金属检验两节。附录中选录了一些茶叶产品和茶相关标准,以便查阅。并适当增加一些茶外形彩色照片。
我一直认为,想要真正理解一样事物,就必须了解它的“前世今生”。而这套关于茶叶的书,恰恰满足了我这个愿望。《制茶学第三版》让我从源头开始,了解茶叶是如何被种植、采摘,以及经过一系列复杂的工艺转化而成的。夏涛老师的文字功底深厚,即使是涉及化学原理和生物学知识的部分,也能讲解得清晰易懂,让我这个非专业人士也能津津有味地读下去。我特别喜欢书中关于不同茶类起源和演变的部分,这让我看到了茶叶文化是如何随着历史的发展而不断丰富和完善的。而《茶叶审评与检验(第四版)》则是我品鉴茶叶的“实操指南”。我以前总觉得喝茶是很主观的事情,但这本书让我看到了客观评价茶叶的可能性。它系统的介绍了茶叶的感官审评标准,从茶叶的外形,到冲泡后的汤色、香气、滋味,再到最后的叶底,每一个环节都有详细的评判方法和标准。书中列举了大量不同类型茶叶的审评实例,让我能够对照学习,慢慢地培养自己的辨别能力。我尝试着按照书中的方法去品鉴我手头的茶叶,发现自己真的能分辨出一些之前忽略的细微差别,这让我感到非常兴奋和有成就感。
评分《茶叶审评与检验(第四版)》这本书,对于我这样一个刚入门的茶叶爱好者来说,简直是及时雨!我之前买过不少茶叶,但总是凭感觉来评价,有时候觉得好,有时候又觉得一般,完全没有一个客观的标准。这本书正好解决了我的困扰。它系统地介绍了茶叶审评的感官指标,包括外形、汤色、香气、滋味和叶底。让我学会了如何从茶叶的外形判断其等级和工艺,比如条索的紧实度、色泽的均匀度等等。而对于汤色,我以前只知道“清澈”和“浑浊”,现在才知道还有“明亮”、“深邃”、“红艳”等多种形容,以及它们分别代表的意义。最让我受益匪浅的是关于香气的描述,书中列举了各种茶叶特有的香型,如兰花香、蜜香、豆香、菌香等,并教我如何去捕捉和辨别这些微妙的气息。滋味的评价更是精妙,苦、涩、甘、鲜、醇等味觉的变化,在书中都有详细的解读,让我知道了如何去品鉴一杯茶的层次感和回甘。叶底的审评也让我大开眼界,原来同一款茶,不同的叶底也能说明很多问题。这本书真的让我的品茶体验从“喝”变成了“品”,有了科学的方法,我对每一口茶都充满了探索的乐趣。
评分对于我这个茶叶爱好者来说,能有这样一套专业且易懂的书籍,简直是太幸运了!《制茶学第三版》这本书,让我对茶叶从一片普通的绿叶变成我们手中品饮的佳品的过程,有了全方位的认识。夏涛老师的叙述非常系统,从茶叶的生物学特性,到各种茶叶的精细化制作工艺,再到不同工艺对茶叶品质的影响,都讲解得非常到位。我尤其欣赏书中对于不同茶类的区分,比如绿茶的“不发酵”、红茶的“全发酵”、乌龙茶的“半发酵”等,都提供了非常详尽的制作过程描述,让我能够理解为何不同茶会有如此迥异的口感和香气。书中关于杀青、揉捻、发酵、干燥等每一个环节的细节,都如同庖丁解牛般被剖析开来,让我不由得对茶叶的生产过程产生由衷的敬意。《茶叶审评与检验(第四版)》则是我茶叶品鉴之旅的“导航仪”。它打破了我以往仅凭个人喜好来评价茶叶的局限性,教会了我一套科学、客观的审评方法。从茶叶的外形是否匀整、色泽是否纯正,到冲泡后汤色的明亮度、香气的层次感,再到滋味的醇厚度、回甘的持久度,乃至最后叶底的舒展程度,书中都给出了详细的评判要点和专业术语。让我学会了如何去“听”茶叶的香气,“品”茶叶的滋味,而不是仅仅“喝”它。这本书让我感觉自己离真正懂茶更近了一步。
评分这套书简直就是为我量身定做的!我一直以来对茶叶都有一种莫名的情愫,总觉得它不仅仅是一种饮品,更是一种承载着文化和历史的载体。在阅读《制茶学第三版》的时候,我被夏涛老师严谨的学术态度和深厚的专业知识所折服。他不仅讲解了制茶的基本原理,还深入探讨了不同地域、不同品种茶叶的独特制法,以及这些制法如何影响茶叶的品质和风味。比如,他详细介绍了安溪铁观音的发酵程度控制,以及如何通过摇青来形成独特的“绿叶红镶边”的特点,这让我对乌龙茶的复杂工艺有了更深的认识。同时,书中对茶叶的化学成分分析也提供了科学的依据,让我了解到茶多酚、咖啡碱、氨基酸等物质在茶叶品质形成中的关键作用。这本书让我明白,好茶的背后,是无数匠人的智慧和辛勤的汗水。而《茶叶审评与检验(第四版)》则让我有了一双“火眼金睛”。它教我如何用专业的眼光去审视茶叶,如何从外观到内质,全方位地评价一款茶的优劣。书中关于外形、汤色、香气、滋味、叶底的描述,细致入微,让我学到了很多在日常生活中容易忽略的细节。例如,对“香气”的描述,从“清香”、“浓香”到“花果香”、“坚果香”,再到“毫香”、“焦糖香”等等,书中都给出了非常生动的比喻,让我能更容易地联想和记忆。
评分这本书真是让我大开眼界!我一直对茶叶的世界充满了好奇,但总觉得有些门道摸不着头脑。拿到这套书,简直像是找到了打开茶叶宝藏的钥匙。光是《制茶学第三版》这本,就让我对茶叶的生长、采摘、杀青、揉捻、发酵、干燥等一系列过程有了前所未有的清晰认识。夏涛老师的讲解深入浅出,那些复杂的化学反应和工艺流程,在他的笔下变得生动有趣,我仿佛能闻到茶叶在锅中翻滚的香气,感受到手工揉捻的力度与技巧。书中配以大量的图片和图表,更是直观地展示了各种茶叶的形态和制茶过程的细节,让我不再是凭空想象,而是能真切地看到茶叶是如何从一片绿叶变成杯中的琼液。特别是对于不同茶类的制作工艺差异,比如绿茶的低温杀青,红茶的全发酵,乌龙茶的半发酵,以及黑茶的渥堆发酵,都做了非常细致的阐述,让我对各种茶叶独特的风味来源有了深刻的理解。这本书不仅是知识的传递,更是一种对传统工艺的致敬,让我对中国博大精深的茶文化有了更深的敬畏之心。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