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代经济史参考资料丛刊

中国近代经济史参考资料丛刊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严中平 等 著
图书标签:
  • 中国近代经济史
  • 经济史
  • 参考资料
  • 丛刊
  • 近代史
  • 历史
  • 中国历史
  • 史料
  • 学术研究
  • 经济发展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碧海箫音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科学出版社
ISBN:9787030470829
商品编码:28966424067
包装:平装-胶订
出版时间:2016-05-01

具体描述

基本信息

书名:中国近代经济史参考资料丛刊

定价:6800.00元

作者:严中平 等

出版社:科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6-05-01

ISBN:9787030470829

字数:

页码:

版次:31

装帧:平装-胶订

开本:128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从20世纪50年代中期开始,以严中平先生为组长的中国科学院经济研究所中国近代经济史研究组编辑、出版的一套《中国近代经济史参考资料丛刊》

内容提要


从20世纪50年代中期开始,以严中平先生为组长的中国科学院经济研究所中国近代经济史研究组编辑、出版了一套《中国近代经济史参考资料丛刊》(以下简称“《丛刊》”)。这套《丛刊》包括八种资料:
  *种:《中国近代经济史统计资料选辑》,严中平等编,1955年出版。
  第二种:《中国近代工业史资料*辑1840-1895》,孙毓棠编,1957年出版;《中国近代工业史资料第二辑1895-1914》,汪敬虞编,1957年出版。
  第三种:《中国近代农业史资料*辑1840-1911》,李文治编,1957年出版;《中国近代农业史资料第二辑1912-1927》,章有义编,1957年出版;《中国近代农业史资料第三辑1927-1937》,章有义编,1957年出版。
  第四种:《中国近代手工业史资料1840-1949》,共四卷,彭泽益编,分别出版于1957、1958年,1962年刊出修订版。
  第五种:《中国近代对外贸易史资料1840-1895》,姚贤镐编,1962年出版。
  第六种:《中国近代外债史统计资料1853-1927》,徐义生编,1962年出版。
  第七种:《中国近代铁路史资料1863-1911》,宓汝成编,1963年出版;《*铁路史资料1912-1949》,宓汝成编,2002年出版。后者未列入《中国近代经济史资料丛刊》。
  第八种:《中国近代航运史资料*辑1840-1895》,聂宝璋编,1983年出版;《中国近代航运史资料第二辑1895-1927》,聂宝璋、朱荫贵编,2002年出版。这套《丛刊》的编辑出版首先是为编写《中国近代经济史》服务的。为什么要编写《中国近代经济史》?从严中平先生一段本来是用来勉励青年学者的话中可以看出,他编写《中国近代经济史》是为了反击西方对中国经济史的歪曲,捍卫祖国的尊严。他说:“新中国的胜利,引起外国学者对中国历史的极大兴趣。1949年以来,外国所出有关中国近代经济史的著作,远比我们的多得多。其中有不少是从西方中心论出发,歪曲历史真相的。作为新中国的科学工作者,当然有必要走上国际讲坛,和这些谬论进行面对面的较量,战而胜之,争得那种和我们祖国的崇高声誉相称的国际地位。”(严中平:《科学研究方法十讲》,第3页,人民出版社,1986)严先生还说:“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存在了一百多年,难道就没有任何经济规律可说吗?马克思主义所总结出来的经济规律,在这个社会里又是怎样发挥作用的呢?这些问题,当然是我们中国近代经济史工作者所要探讨的。”“我们对我们这个社会所由以出发的国情还摸得不够透。”(前引书,第31、32页)编写《中国近代经济史》也是为了探寻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发展的经济规律,摸透我们这个社会所由以出发的国情。
  严先生这样概括他们小组在编写《中国近代经济史》时的工作程序:“回顾从1953年到今天这三十年,如果说我们有什么经验值得参考的话,那只有一条,即在收料的基础上进行专题研究,在专题研究的基础上写书。”(前引书,第20页)收料是进行研究工作的基础,不能搞无米之炊。
  关于小组收集、编辑资料的过程,严先生是这么说的:“我们小组是1953年受命搞中国近代经济史资料的编辑工作的。……经济史资料工作是个体劳动,我们的办法是由一位,至多两位负责一个经济部门史资料的收集和编辑工作,有那么几个人,就编那么几个部门的资料。经过两三年至四五年的工作,先后编出一批部门经济史资料的定稿或初稿,当时中国近代经济史的教学和研究工作正在闹资料饥荒,为适应那种迫切需要,我们这些半路出家的人,只好一面学习经典理论,一面收料。我们理论水平之低是不需多说的,就是在资料方面,我们也只查看了某些著作和报刊,搜罗得不够广泛,至于档案,基本上没有利用。这都是我们所出资料的很大局限性。不过,我们毕竟编出那么几本资料汇编,质量虽不算高,力气却花了不少。这些资料汇编对当时的资料饥荒是起过解救作用的,对于我们自己,也是进行研究的一项基本功。”严先生随即补充说:“我希望青年充分注意这项基本功,对人对己,这都是*不可逾越的一个工作程序,轻视、嫌烦,都是不行的。”(前引书,8-19页)
  记得刘大年先生曾经在《光明日报》的一篇文章中高度评价了严先生领导的近代经济史编写组这种坚持从史料出发、扎扎实实的作风。刘先生认为,这套资料的编辑出版是新中国成立后头一次较大规模搜集、整理近代经济史资料的结果。正如严先生所说,这套书对当时的资料饥荒起了“解救作用”。我是1956年前后开始学习中国近代经济史的,当时能够看到的经济史书籍极其有限。这套资料,特别是其中的《中国近代工业史资料》和《中国近代农业史资料》以及严中平先生的《中国棉纺织史稿》(1955)、吴承明先生的《帝国主义在旧中国的投资》(1956)就是我的入门读物。相信通过读这些书跨入中国近代经济史学门坎的人还有不少。

目录


中国近代经济史参考资料丛刊(种):中国近代经济史统计资料选辑
中国近代经济史参考资料丛刊(第二种):中国近代工业史资料辑1840-1895(上下册)
中国近代经济史参考资料丛刊(第二种):中国近代工业史资料第二辑1895-1914(上下册)
中国近代经济史参考资料丛刊(第三种):中国近代农业史资料辑1840-1911
中国近代经济史参考资料丛刊(第三种):中国近代农业史资料第二辑1912-1927
中国近代经济史参考资料丛刊(第三种):中国近代农业史资料第三辑1927-1937
中国近代经济史参考资料丛刊(第四种):中国近代手工业史资料1840-1949(卷)
中国近代经济史参考资料丛刊(第四种):中国近代手工业史资料1840-1949(第二卷)
中国近代经济史参考资料丛刊(第四种):中国近代手工业史资料1840-1949(第三卷)
中国近代经济史参考资料丛刊(第四种):中国近代手工业史资料1840-1949(第四卷)
中国近代经济史参考资料丛刊(第五种):中国近代对外贸易史资料1840-1895(-第三册)
中国近代经济史参考资料丛刊(第六种):中国近代外债史统计资料1853-1927
中国近代经济史参考资料丛刊(第七种):中国近代铁路史资料1863-1911(-第三册)
中国近代经济史参考资料丛刊(第七种):中华民国铁路史资料1912-1949(-第三册)
中国近代经济史参考资料丛刊(第八种):中国近代航运史资料辑1840-1895(上下册)
中国近代经济史参考资料丛刊(第八种):中国近代航运史资料第二辑1895-192(上下册)

作者介绍


严中平(1909-1991),江苏安东(现涟水)人。历史学家,经济史学家。1931年进入中央大学学习,1936年毕业。同年到中央研究院社会科学研究所读研究生。1947年赴英国进修。1950年回国,任中国科学院经济研究所研究员、顾问,并任全国经济学团体联合会顾问、中国历史学会理事,中国经济史学会会长等职。1942年,他通过自己的独立研究,得出了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资本主义不可能顺利发展的结论。他为中国经济史学科的发展做了许多开创性的工作,提倡破“四旧”立“四新”,提倡先资料后专题再综合研究的科学研究方法,是新中国马克思主义经济史学的奠基人之一。曾当选第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第五、六届中国人民政协会议全国委员会委员,并曾任政协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经济组副组长。代表作《中国棉业之发展1289-1937》(1943)、《清代云南铜政考》(1948),主编《中国近代经济史参考资料丛刊》(1955)、《中国近代经济史1840-1894》(1989)等。

文摘


序言



《全球经济格局变迁与区域发展战略研究》 (一部深度剖析当代世界经济脉络与区域发展动态的学术专著) 内容提要: 本书立足于21世纪初以来全球经济格局的深刻变革,聚焦于技术革命、地缘政治重塑以及全球化进程的复杂性与再平衡趋势。全书共分六大部分,二十余万字,汇集了宏观经济理论、区域经济学、国际贸易与金融等多个交叉学科的前沿研究成果。它旨在为理解当前世界经济运行机制、新兴市场国家的崛起逻辑,以及不同区域在激烈竞争与合作中如何制定可持续发展战略,提供一套系统化、多维度的分析框架。 本书的撰写团队由来自欧洲、北美及亚洲顶尖学府的知名经济学家和政策分析师组成,他们运用计量经济学模型、历史制度分析方法以及详实的案例研究,对一系列关键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 --- 第一部分:全球经济结构的范式转移 (Paradigm Shifts in Global Economic Structure) 本部分着重考察了冷战结束后,特别是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以来,世界经济增长极和权力结构的根本性变化。 第一章:后危机时代的全球价值链重构 (The Restructuring of Global Value Chains in the Post-Crisis Era) 全球化2.0的特征与挑战: 分析了从“效率驱动”向“韧性与安全驱动”转变的趋势,探讨了贸易保护主义抬头对多边贸易体系的冲击。重点研究了“友岸外包”(Friend-shoring)和“近岸外包”(Near-shoring)现象的经济驱动力及其对传统制造中心的影响。 数字技术对生产网络的影响: 探讨了工业物联网(IIoT)、人工智能(AI)在生产流程中的渗透,如何导致价值链的“回流”或“碎片化”,并对发展中国家的参与模式提出新的挑战。 第二章:国际货币体系的演变与多极化趋势 (Evolution of the International Monetary System and the Trend Towards Multipolarity) 美元霸权的相对弱化: 基于国际结算和储备资产持有量的变化,评估了非美货币在跨境交易中的份额增长,特别是特别提款权(SDR)及其改革前景。 数字货币与跨境支付的未来: 比较了央行数字货币(CBDC)的研发进展,以及它们对现有国际清算系统的潜在颠覆效应,尤其是在地缘政治紧张局势下规避制裁的金融技术博弈。 --- 第二部分:新兴经济体的崛起与内部矛盾 (The Rise of Emerging Economies and Internal Contradictions) 本部分聚焦于“金砖国家”以及其他新兴工业化经济体,分析其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路径选择与面临的结构性障碍。 第三章:高收入门槛的跨越:结构转型与创新驱动 (Crossing the High-Income Threshold: Structural Transformation and Innovation Drivers) 探讨了从要素驱动型增长向创新驱动型增长的关键转折点,分析了研发投入强度、人力资本质量与知识产权保护体系对持续增长的决定性作用。 案例研究:东亚模式的再评估: 对比分析了不同东亚经济体(如韩国、新加坡与东南亚国家)在技术吸收和产业升级方面的异同,指出制度适应性的重要性。 第四章:内部不平等与可持续发展的悖论 (The Paradox of Internal Inequality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研究了全球化红利分配不均对新兴经济体社会稳定的影响,包括基尼系数的上升、城市与乡村发展鸿沟的扩大。 社会保障体系的压力测试: 分析了快速老龄化或结构性失业对公共财政的挤压,以及如何通过收入再分配政策来维护社会契约的有效性。 --- 第三部分:发达经济体的内向化趋势与政策应对 (The Inward Turn of Developed Economies and Policy Responses) 本部分审视了欧美日等传统发达经济体在面对产业空心化、政治极化和债务高企时的宏观政策调整。 第五章:后凯恩斯主义的回归:财政扩张与债务可持续性 (The Return of Post-Keynesianism: Fiscal Expansion and Debt Sustainability) 分析了近年来发达国家普遍采取的超宽松货币政策和大规模财政刺激政策的长期影响,重点讨论了“现代货币理论”(MMT)的实践后果。 长期滞胀风险的评估: 评估了高通胀压力与潜在经济增长率下降并存的风险,以及对资产估值泡沫的警示。 第六章:产业政策的复兴与“去风险化”战略 (The Revival of Industrial Policy and De-risking Strategies) 考察了美国《芯片与科学法案》、欧盟《绿色新政》等标志性政策的经济逻辑,它们如何从过去推崇的“市场万能论”转向政府主动引导关键产业布局。 对全球贸易规则的影响: 讨论了这些补贴和限制措施如何与世界贸易组织(WTO)的原则产生摩擦,以及由此带来的国际经济治理的挑战。 --- 第四部分: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差异化路径 (Differentiated Paths of Regional Economic Integration) 本部分对比研究了全球三大区域经济集团——欧盟、北美自贸区(USMCA)和亚洲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在深度、广度和治理结构上的差异。 第七章:欧盟的韧性测试:单一市场与地缘政治的交织 (The Resilience Test for the EU: Single Market and Geopolitics Intertwined) 深入分析了能源危机、移民压力以及“内部团结”机制在应对外部冲击时的表现,特别是欧盟在共同债务发行和防务一体化方面的进展。 第八章:亚洲的“网络化”集成:RCEP的潜力与局限 (The "Networked" Integration of Asia: Potential and Limitations of RCEP) 侧重于RCEP在规则统一性、原产地累积规则方面的创新,以及它对东盟中心地位的巩固作用。讨论了其在服务贸易和数字经济规则制定上的滞后性。 --- 第五部分:可持续发展与绿色转型的经济学 (The Economics of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and Green Transition) 本部分探讨了气候变化对经济增长的约束,以及全球向净零排放转型的巨大投资需求与技术路线选择。 第九章:碳定价机制的有效性与跨境调节 (The Effectiveness of Carbon Pricing Mechanisms and Cross-Border Adjustments) 比较了碳税、碳排放交易体系(ETS)的实践效果,重点分析了欧盟碳边境调节机制(CBAM)作为一种新型贸易壁垒的经济学逻辑与贸易伙伴的应对策略。 第十章:能源转型中的地缘经济博弈 (Geoeconomic Competition in the Energy Transition) 分析了关键矿产(如锂、钴、稀土)的供应链安全问题,以及各国如何通过技术垄断和资源控制来获取未来经济竞争的制高点。 --- 第六部分:全球经济治理的未来图景 (The Future Landscape of Global Economic Governance) 第十一章:多边主义的困境与“小多边”合作的兴起 (The Predicament of Multilateralism and the Rise of Minilateralism) 探讨了在WTO争端解决机制受阻的背景下,各国如何转向G7、G20以及印太经济框架(IPEF)等非正式或更具排他性的合作机制来推进议程。 第十二章:技术标准与经济主权 (Technological Standards and Economic Sovereignty) 聚焦于5G、6G、半导体制造等前沿技术领域的国际标准之争,指出技术标准已成为衡量一个经济体未来竞争力和影响力的核心指标。 --- 本书特色: 本书避免了对特定国家或地区历史经济脉络的纯粹叙事,而是采取了横向比较和前瞻性预测的视角,专注于当前正在发生的结构性力量的相互作用。它强调跨学科对话,将宏观金融稳定与产业技术变革紧密结合,为政策制定者、高级管理者及学术研究人员理解21世纪的复杂经济环境提供了必备的理论工具和实证基础。全书论证严谨,数据详实,结构清晰,是当代全球经济研究领域的重要参考读物。

用户评价

评分

坦白说,一开始我对这本书的期待并不是很高,以为会是一本枯燥乏味的学术著作。然而,它却给了我巨大的惊喜。书中通过大量的案例研究,生动地展现了中国近代经济发展的复杂性与多样性。从茶叶贸易到丝绸出口,从煤矿开采到棉纺织业的兴起,每一个产业的发展都伴随着曲折与挑战。我特别关注书中关于海关税收、关税保护以及对外贸易政策的部分,这些都直接关系到中国经济的独立与自主。作者对这些问题的分析,既有宏观的视角,也有微观的细节,让我能够更全面地理解当时的历史背景。我喜欢书中那些带有个人色彩的记述,它们让冰冷的经济数据变得有温度,让历史人物鲜活起来。读完这本书,我不仅对中国近代经济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也对那个时代人们的生存状态和精神面貌有了更深的体会。它让我看到了在逆境中,中国人是如何努力地寻求发展和突破的。

评分

这本书的内容着实让我眼前一亮。它不仅仅是在陈述事实,更是在引导读者去思考。书中对于中国近代经济发展中的一些关键问题,比如“依附性经济”的形成、官僚资本的运作以及外资的渗透,都有着深刻的批判性分析。我尤其对书中关于农村经济变革的章节印象深刻,作者考察了传统租佃制度的瓦解、高利贷的泛滥以及农民的贫困化,这些都揭示了中国经济发展的内在矛盾。同时,书中还对早期工人阶级的形成与斗争,以及他们在近代经济发展中所扮演的角色进行了深入的探讨。我发现,这本书在论述时,不仅仅局限于经济本身,还会将其置于整个社会、政治、文化的大背景下进行考察,这种宏观与微观相结合的研究方法,使得论述更加深刻和全面。通过阅读,我不仅学到了知识,更被书中传递出的对历史的严谨态度和深刻洞察力所折服,这是一种非常宝贵的阅读体验。

评分

我必须说,这套书的内容之详实,简直令人叹为观止!它就像一个巨大的宝藏,里面藏着关于中国近代经济的方方面面。我花了大量的时间去阅读那些原始的统计数据、政策文件和行业报告,这些资料的来源之广泛、研究之深入,都让我深感佩服。书中对于不同时期、不同地区经济特点的分析,都有着鲜明的论述。例如,它对沿海地区工商业的繁荣与内地农业经济的滞后进行了对比,揭示了中国经济发展的区域差异。同时,书中还深入探讨了西方经济思想对中国的影响,以及中国知识分子在引进、吸收和改造外来经济理论方面的努力。我尤其欣赏作者对于中国近代经济史研究方法论的讨论,这让我对如何解读和运用历史文献有了更深刻的认识。阅读过程中,我常常会停下来思考,那些数字背后到底代表着怎样的社会现实,那些政策的出台又经历了怎样的博弈。这本书不仅提供了知识,更激发了我对历史的思考。

评分

读完这本书,我最大的感受就是中国近代经济史是一部充满挣扎与进步的史诗。书中对于列强侵略下中国经济的畸形发展,以及中国人民在极其艰难的条件下进行的艰难探索,都有着深刻的描绘。那些关于中国传统手工业如何在外来工业品的冲击下衰落,以及民族资本家如何在外忧内患中艰难求生的故事,读来令人唏嘘。我尤其被书中关于农业经济的分析所吸引,作者详细考察了土地制度的变化、赋税的负担以及小农经济的生存状况,这些都反映了中国经济发展的深层根源。此外,书中还涉及了铁路、航运、电报等近代交通通讯业的发展,以及金融业的萌芽与成长,这些都构成了中国近代经济转型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阅读这些历史资料,我不仅看到了经济数字的变化,更感受到了无数普通人在时代洪流中的命运沉浮,以及他们为改变国家经济命运所付出的努力。这本书让我深刻认识到,经济发展从来都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无数人的智慧、汗水甚至牺牲的结晶。

评分

这本书的内容实在是太丰富了,我翻开的第一页就仿佛被拉回了那个风云变幻的时代。从清末的洋务运动到民国时期的民族工业崛起,再到新中国成立初期的经济恢复,每一个时期都有详实的史料作为支撑,让我对中国近代经济的发展脉络有了清晰的认识。尤其是关于江南丝业、汉阳铁厂、荣氏企业等早期工业化的案例分析,细致入微,仿佛亲眼见证了这些企业的诞生与发展。书中还收录了大量的官方奏折、私人信函、报刊杂志等一手资料,这些宝贵的文献为我还原了当时社会的真实经济状况、人们的经济活动以及政策制定的考量。我特别喜欢其中关于晚清时期财政改革的部分,作者深入剖析了税收制度的演变、白银外流的根源以及由此引发的社会动荡,让我对中国近代经济的脆弱性有了深刻的理解。同时,书中对民国时期黄金价格波动、法币改革的探讨,也揭示了当时经济政策的复杂性与挑战性。总而言之,这套丛刊不仅是学术研究的宝库,更是普通读者了解中国近代经济史的绝佳入门读物。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