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中国近代经济史参考资料丛刊
定价:6800.00元
作者:严中平 等
出版社:科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6-05-01
ISBN:9787030470829
字数:
页码:
版次:31
装帧:平装-胶订
开本:128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从20世纪50年代中期开始,以严中平先生为组长的中国科学院经济研究所中国近代经济史研究组编辑、出版的一套《中国近代经济史参考资料丛刊》
内容提要
从20世纪50年代中期开始,以严中平先生为组长的中国科学院经济研究所中国近代经济史研究组编辑、出版了一套《中国近代经济史参考资料丛刊》(以下简称“《丛刊》”)。这套《丛刊》包括八种资料:
*种:《中国近代经济史统计资料选辑》,严中平等编,1955年出版。
第二种:《中国近代工业史资料*辑1840-1895》,孙毓棠编,1957年出版;《中国近代工业史资料第二辑1895-1914》,汪敬虞编,1957年出版。
第三种:《中国近代农业史资料*辑1840-1911》,李文治编,1957年出版;《中国近代农业史资料第二辑1912-1927》,章有义编,1957年出版;《中国近代农业史资料第三辑1927-1937》,章有义编,1957年出版。
第四种:《中国近代手工业史资料1840-1949》,共四卷,彭泽益编,分别出版于1957、1958年,1962年刊出修订版。
第五种:《中国近代对外贸易史资料1840-1895》,姚贤镐编,1962年出版。
第六种:《中国近代外债史统计资料1853-1927》,徐义生编,1962年出版。
第七种:《中国近代铁路史资料1863-1911》,宓汝成编,1963年出版;《*铁路史资料1912-1949》,宓汝成编,2002年出版。后者未列入《中国近代经济史资料丛刊》。
第八种:《中国近代航运史资料*辑1840-1895》,聂宝璋编,1983年出版;《中国近代航运史资料第二辑1895-1927》,聂宝璋、朱荫贵编,2002年出版。这套《丛刊》的编辑出版首先是为编写《中国近代经济史》服务的。为什么要编写《中国近代经济史》?从严中平先生一段本来是用来勉励青年学者的话中可以看出,他编写《中国近代经济史》是为了反击西方对中国经济史的歪曲,捍卫祖国的尊严。他说:“新中国的胜利,引起外国学者对中国历史的极大兴趣。1949年以来,外国所出有关中国近代经济史的著作,远比我们的多得多。其中有不少是从西方中心论出发,歪曲历史真相的。作为新中国的科学工作者,当然有必要走上国际讲坛,和这些谬论进行面对面的较量,战而胜之,争得那种和我们祖国的崇高声誉相称的国际地位。”(严中平:《科学研究方法十讲》,第3页,人民出版社,1986)严先生还说:“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存在了一百多年,难道就没有任何经济规律可说吗?马克思主义所总结出来的经济规律,在这个社会里又是怎样发挥作用的呢?这些问题,当然是我们中国近代经济史工作者所要探讨的。”“我们对我们这个社会所由以出发的国情还摸得不够透。”(前引书,第31、32页)编写《中国近代经济史》也是为了探寻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发展的经济规律,摸透我们这个社会所由以出发的国情。
严先生这样概括他们小组在编写《中国近代经济史》时的工作程序:“回顾从1953年到今天这三十年,如果说我们有什么经验值得参考的话,那只有一条,即在收料的基础上进行专题研究,在专题研究的基础上写书。”(前引书,第20页)收料是进行研究工作的基础,不能搞无米之炊。
关于小组收集、编辑资料的过程,严先生是这么说的:“我们小组是1953年受命搞中国近代经济史资料的编辑工作的。……经济史资料工作是个体劳动,我们的办法是由一位,至多两位负责一个经济部门史资料的收集和编辑工作,有那么几个人,就编那么几个部门的资料。经过两三年至四五年的工作,先后编出一批部门经济史资料的定稿或初稿,当时中国近代经济史的教学和研究工作正在闹资料饥荒,为适应那种迫切需要,我们这些半路出家的人,只好一面学习经典理论,一面收料。我们理论水平之低是不需多说的,就是在资料方面,我们也只查看了某些著作和报刊,搜罗得不够广泛,至于档案,基本上没有利用。这都是我们所出资料的很大局限性。不过,我们毕竟编出那么几本资料汇编,质量虽不算高,力气却花了不少。这些资料汇编对当时的资料饥荒是起过解救作用的,对于我们自己,也是进行研究的一项基本功。”严先生随即补充说:“我希望青年充分注意这项基本功,对人对己,这都是*不可逾越的一个工作程序,轻视、嫌烦,都是不行的。”(前引书,8-19页)
记得刘大年先生曾经在《光明日报》的一篇文章中高度评价了严先生领导的近代经济史编写组这种坚持从史料出发、扎扎实实的作风。刘先生认为,这套资料的编辑出版是新中国成立后头一次较大规模搜集、整理近代经济史资料的结果。正如严先生所说,这套书对当时的资料饥荒起了“解救作用”。我是1956年前后开始学习中国近代经济史的,当时能够看到的经济史书籍极其有限。这套资料,特别是其中的《中国近代工业史资料》和《中国近代农业史资料》以及严中平先生的《中国棉纺织史稿》(1955)、吴承明先生的《帝国主义在旧中国的投资》(1956)就是我的入门读物。相信通过读这些书跨入中国近代经济史学门坎的人还有不少。
目录
中国近代经济史参考资料丛刊(种):中国近代经济史统计资料选辑
中国近代经济史参考资料丛刊(第二种):中国近代工业史资料辑1840-1895(上下册)
中国近代经济史参考资料丛刊(第二种):中国近代工业史资料第二辑1895-1914(上下册)
中国近代经济史参考资料丛刊(第三种):中国近代农业史资料辑1840-1911
中国近代经济史参考资料丛刊(第三种):中国近代农业史资料第二辑1912-1927
中国近代经济史参考资料丛刊(第三种):中国近代农业史资料第三辑1927-1937
中国近代经济史参考资料丛刊(第四种):中国近代手工业史资料1840-1949(卷)
中国近代经济史参考资料丛刊(第四种):中国近代手工业史资料1840-1949(第二卷)
中国近代经济史参考资料丛刊(第四种):中国近代手工业史资料1840-1949(第三卷)
中国近代经济史参考资料丛刊(第四种):中国近代手工业史资料1840-1949(第四卷)
中国近代经济史参考资料丛刊(第五种):中国近代对外贸易史资料1840-1895(-第三册)
中国近代经济史参考资料丛刊(第六种):中国近代外债史统计资料1853-1927
中国近代经济史参考资料丛刊(第七种):中国近代铁路史资料1863-1911(-第三册)
中国近代经济史参考资料丛刊(第七种):中华民国铁路史资料1912-1949(-第三册)
中国近代经济史参考资料丛刊(第八种):中国近代航运史资料辑1840-1895(上下册)
中国近代经济史参考资料丛刊(第八种):中国近代航运史资料第二辑1895-192(上下册)
作者介绍
严中平(1909-1991),江苏安东(现涟水)人。历史学家,经济史学家。1931年进入中央大学学习,1936年毕业。同年到中央研究院社会科学研究所读研究生。1947年赴英国进修。1950年回国,任中国科学院经济研究所研究员、顾问,并任全国经济学团体联合会顾问、中国历史学会理事,中国经济史学会会长等职。1942年,他通过自己的独立研究,得出了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资本主义不可能顺利发展的结论。他为中国经济史学科的发展做了许多开创性的工作,提倡破“四旧”立“四新”,提倡先资料后专题再综合研究的科学研究方法,是新中国马克思主义经济史学的奠基人之一。曾当选第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第五、六届中国人民政协会议全国委员会委员,并曾任政协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经济组副组长。代表作《中国棉业之发展1289-1937》(1943)、《清代云南铜政考》(1948),主编《中国近代经济史参考资料丛刊》(1955)、《中国近代经济史1840-1894》(1989)等。
文摘
序言
坦白说,一开始我对这本书的期待并不是很高,以为会是一本枯燥乏味的学术著作。然而,它却给了我巨大的惊喜。书中通过大量的案例研究,生动地展现了中国近代经济发展的复杂性与多样性。从茶叶贸易到丝绸出口,从煤矿开采到棉纺织业的兴起,每一个产业的发展都伴随着曲折与挑战。我特别关注书中关于海关税收、关税保护以及对外贸易政策的部分,这些都直接关系到中国经济的独立与自主。作者对这些问题的分析,既有宏观的视角,也有微观的细节,让我能够更全面地理解当时的历史背景。我喜欢书中那些带有个人色彩的记述,它们让冰冷的经济数据变得有温度,让历史人物鲜活起来。读完这本书,我不仅对中国近代经济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也对那个时代人们的生存状态和精神面貌有了更深的体会。它让我看到了在逆境中,中国人是如何努力地寻求发展和突破的。
评分这本书的内容着实让我眼前一亮。它不仅仅是在陈述事实,更是在引导读者去思考。书中对于中国近代经济发展中的一些关键问题,比如“依附性经济”的形成、官僚资本的运作以及外资的渗透,都有着深刻的批判性分析。我尤其对书中关于农村经济变革的章节印象深刻,作者考察了传统租佃制度的瓦解、高利贷的泛滥以及农民的贫困化,这些都揭示了中国经济发展的内在矛盾。同时,书中还对早期工人阶级的形成与斗争,以及他们在近代经济发展中所扮演的角色进行了深入的探讨。我发现,这本书在论述时,不仅仅局限于经济本身,还会将其置于整个社会、政治、文化的大背景下进行考察,这种宏观与微观相结合的研究方法,使得论述更加深刻和全面。通过阅读,我不仅学到了知识,更被书中传递出的对历史的严谨态度和深刻洞察力所折服,这是一种非常宝贵的阅读体验。
评分我必须说,这套书的内容之详实,简直令人叹为观止!它就像一个巨大的宝藏,里面藏着关于中国近代经济的方方面面。我花了大量的时间去阅读那些原始的统计数据、政策文件和行业报告,这些资料的来源之广泛、研究之深入,都让我深感佩服。书中对于不同时期、不同地区经济特点的分析,都有着鲜明的论述。例如,它对沿海地区工商业的繁荣与内地农业经济的滞后进行了对比,揭示了中国经济发展的区域差异。同时,书中还深入探讨了西方经济思想对中国的影响,以及中国知识分子在引进、吸收和改造外来经济理论方面的努力。我尤其欣赏作者对于中国近代经济史研究方法论的讨论,这让我对如何解读和运用历史文献有了更深刻的认识。阅读过程中,我常常会停下来思考,那些数字背后到底代表着怎样的社会现实,那些政策的出台又经历了怎样的博弈。这本书不仅提供了知识,更激发了我对历史的思考。
评分读完这本书,我最大的感受就是中国近代经济史是一部充满挣扎与进步的史诗。书中对于列强侵略下中国经济的畸形发展,以及中国人民在极其艰难的条件下进行的艰难探索,都有着深刻的描绘。那些关于中国传统手工业如何在外来工业品的冲击下衰落,以及民族资本家如何在外忧内患中艰难求生的故事,读来令人唏嘘。我尤其被书中关于农业经济的分析所吸引,作者详细考察了土地制度的变化、赋税的负担以及小农经济的生存状况,这些都反映了中国经济发展的深层根源。此外,书中还涉及了铁路、航运、电报等近代交通通讯业的发展,以及金融业的萌芽与成长,这些都构成了中国近代经济转型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阅读这些历史资料,我不仅看到了经济数字的变化,更感受到了无数普通人在时代洪流中的命运沉浮,以及他们为改变国家经济命运所付出的努力。这本书让我深刻认识到,经济发展从来都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无数人的智慧、汗水甚至牺牲的结晶。
评分这本书的内容实在是太丰富了,我翻开的第一页就仿佛被拉回了那个风云变幻的时代。从清末的洋务运动到民国时期的民族工业崛起,再到新中国成立初期的经济恢复,每一个时期都有详实的史料作为支撑,让我对中国近代经济的发展脉络有了清晰的认识。尤其是关于江南丝业、汉阳铁厂、荣氏企业等早期工业化的案例分析,细致入微,仿佛亲眼见证了这些企业的诞生与发展。书中还收录了大量的官方奏折、私人信函、报刊杂志等一手资料,这些宝贵的文献为我还原了当时社会的真实经济状况、人们的经济活动以及政策制定的考量。我特别喜欢其中关于晚清时期财政改革的部分,作者深入剖析了税收制度的演变、白银外流的根源以及由此引发的社会动荡,让我对中国近代经济的脆弱性有了深刻的理解。同时,书中对民国时期黄金价格波动、法币改革的探讨,也揭示了当时经济政策的复杂性与挑战性。总而言之,这套丛刊不仅是学术研究的宝库,更是普通读者了解中国近代经济史的绝佳入门读物。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