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由曾昭岷、曹济平、王兆鹏、刘尊明编撰的《全 唐五代词》为唐五代曲子词之总集,旨在纲罗放佚, 存词存人,故虽断章残句,亦加摭拾。全书分正编、 副编两部份。正编主要收录倚声制词之曲子词,并依 据以下两条原则判定曲子词:一、唐五代宋人编撰之 词总集、别集所所载之作品;二、唐五代两宋典籍中 载有其有关创作、歌唱本事或明确指认其为曲子词之 作品。副编主要录唐五代作品、敦煌作品、宋元人依 托唐五代人物鬼仙词三部分。
    
前言
编纂凡例
校勘细则
引用书目
目次
正编
  卷一  唐词三五五首
  卷二  易静词七二零首
  卷三  五代词六八七首
  卷四  敦煌词一九九首
副编
  卷一  唐五代作品二四三首
  卷二  敦煌作品四三四首
  卷三  宋元人依托唐五代人物鬼仙词
后记
全唐五代词作者及词调索引
我得坦诚,我是被其中收录的“佚失词”片段所吸引才购入的。在浩瀚的文学史中,总有许多珍珠因为战火、时间而被湮没,能将这些零星的、被后世史料提及但原词难寻的作品,通过严谨的考证和推断重新整合起来,本身就是一项巨大的工程。虽然这些片段可能残缺不全,但它们如同历史留下的碎片,提供了一种独特的想象空间,让我们得以窥见那些失落的辉煌。每一次阅读这些残篇,我都会忍不住去猜想原词的完整面貌,体会词人当时的心境。这种“考古式”的阅读体验,远比阅读那些广为人知的名篇更让人兴奋和满足,它满足了我对“未知”文学宝藏的探索欲。
评分我最近正在系统地研读唐代中晚期词风的演变脉络,而这套书的选篇和编排,简直是为我的研究提供了极大的便利。它并非简单地将词作堆砌在一起,而是能清晰地看出不同地域、不同流派词人的风格差异是如何在历史的洪流中相互激荡、互相影响的。尤其是一些篇幅较长、流传较少的作品,能够在此书中被完整收录,这对于深入理解特定时期词人的创作意图和情感表达至关重要。我发现,通过比对上下两册中不同时期的作品,可以很直观地捕捉到词体从初期婉约到盛唐的豪放、再到晚唐五代时期的复杂心态转变,那种从盛世繁华到战乱离愁的过渡,被这些音律文字刻画得淋漓尽致,令人唏嘘不已。这种结构清晰、考据扎实的选本,远比那些零散的选集更有学术价值。
评分这本书的装帧实在是太精美了,打开的时候,那种墨香和纸张的触感,一下子就把人拉回到了那个风云激荡的年代。我特别喜欢它封面那种沉稳又不失古韵的设计,每一次翻阅都像是在进行一场穿越时空的对话。内页的排版也十分讲究,字号大小适中,留白恰到好处,读起来眼睛一点都不累,即便是长时间沉浸其中,也不会感到视觉疲劳。对于一个热衷于传统文化和古典文学的人来说,这种对细节的极致追求,本身就是一种享受。它不仅仅是一套词集,更像是一件值得珍藏的艺术品,放在书架上都觉得整个屋子的气质都提升了好几个档次。我甚至会特意去留意那些纸张的纹理,仿佛能从中触摸到古人的笔意。这种实体书的质感,是任何电子阅读器都无法替代的,它让阅读变成了一种全方位的感官体验,让人心生敬畏和珍惜。
评分这本书给我的最大感受,是一种穿越时空的“亲密接触”。词,作为一种音乐性的文学,其韵律和节奏感在纸面上是很难完全捕捉的。然而,这套书的编排方式,特别是对格律的尊重,使得我在朗读时,能够依稀感受到当年歌女在酒楼上低吟浅唱的场景。它不仅仅是文字的堆砌,更是一种情绪的传递。我试着大声朗诵了几首风格迥异的词作,从五代南唐君主的靡靡之音,到民间歌妓的哀怨缠绵,那音节的抑扬顿挫,仿佛真的能带动人的心绪起伏。它让我体会到,文学和音乐在那个时代是多么紧密地结合在一起,而我们今天通过这本书,得以重温那份失传的“听觉美学”,真是幸事一桩。
评分说实话,我本来对“全集”类的书籍有点望而却步,总担心内容过于艰深晦涩,晦涩难懂。但这次真的读下来才发现,这本书的编者显然非常理解现代读者的阅读习惯。虽然是古典作品,但注释和校勘做得极其到位,那些生僻的词汇、典故的来龙去脉,都有详尽的说明,不会让人在阅读过程中卡壳。我作为一个业余爱好者,能够轻松地跟上作者的思路,体会到词作本身的美感,而不是被大量的注释绊住脚步。这种平衡感做得非常妙——既保留了原作的古朴韵味,又提供了足够的现代解读支持,使得阅读体验流畅而愉悦。这套书成功地降低了欣赏高难度古典诗词的门槛,让更多人有机会领略到那个时代词人的真性情。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