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山水入门》为胡佩衡任教于北京大学画学研究会,受蔡元培先生委托所编写。全书分总论、树木、石山、泉水云烟、人物屋宇、运用法、渲染法及画诀漫录等篇,系统介绍从事山水画的步骤,由浅入深,条分缕析。而所论多配以图释,图文并茂,颇便于初学。蔡元培先生对此书极为欣赏,誉之为“中国山水画之解剖术”。
胡佩衡,(一八九二——一九六二》,名锡铨,号冷庵,蒙族,原籍河北省涿县,因祖辈做粮商,迁居北京。先后在北平师范、私立华北大学、北平师范大学、北平艺专任教职,主办过“中国山水画函授学社”,又在北京琉璃厂创办豹文斋书画店。一九四九年后,先后任北京中国画研究会常务理事、北京画院画师兼院务委员。 胡佩衡自幼喜爱绘画,始学山水画,勤于用功,后由临摹明清画家作品入手,继之涉猎宋元山水,于吴镇、王蒙、石涛、王晕等人用功尤深,使他打下了深厚的笔墨功底。又与北京**画家姜颖生、林纾、金城、齐白石、陈师曾、陈半丁等人往来,交流作品,切磋画艺,进而以传统技法对景写生,练习创作,画艺大进。并受蔡一兀培嘱托,著《山水入门》。这期间他还随比利时画家盖大士学习素描、油画、水彩一凾和图案等,并逐渐将其吸收融入山水画创作中,由此他提出用传统方法写生,由写生而创作的主张。
贺序
自序
例言
第一章  总论
  第一节  山水名家略史
  第二节  山水之分宗
  第三节  论用笔用墨
  第四节  文具之预备
  第五节  论墨色
第二章  树木
  第一节  树干
  第二节  树干穿插法
  第三节  露根法
  第四节  树枝法
  第五节  枯树之应用
  第六节  树叶法
  第七节  小树法
  第八节  竹芦水草法
第三章  石山
  第一节  石之轮廓及皴法
  第二节  石之穿插法
  第三节  山之轮廓及皴法
  第四节  山石点苔法
  第五节  土坡
  第六节  石坡
  第七节  路径
  第八节  远山
第四章  泉水云烟
  第一节  泉水法
  第二节  云烟法
第五章  人物屋宇
  第一节  人
  第二节  物
  第三节  屋宇类
  第四节  桥梁
  第五节  船舶
第六章  运用法
  第一节  运用概要
  第二节  运用举例
  第三节  运用实习
第七章  渲染法
  第一节  渲染概要
  第二节  配色及应用
  第三节  着色须知
第八章  画诀漫录
第九章  参考用书
  第一节  书类
  第二节  画类
第十章  临帖须知
读完《山水入门》,我才真正明白,中国山水画并非只是简单的“画山画水”那么简单。我一直以来对绘画都抱着一种敬畏的态度,觉得它是一门高深的技艺,非科班出身者难以企及。然而,这本书的出现,彻底颠覆了我的认知。作者以一种非常接地气的方式,从最基础的笔墨线条开始,循序渐进地引导读者去理解山水画的构成要素。比如,在讲解“墨法”时,作者并没有直接介绍浓淡干湿,而是通过对不同工具——毛笔、墨汁——特性的详细分析,解释了为何会出现不同的墨色变化,以及这些变化如何影响画面的质感。我特别欣赏书中关于“意境”的阐述,作者认为,山水画的灵魂在于“意”,而“境”则是“意”的载体。他用生动的语言,描绘了画家如何在笔墨之间融入自己的情感,如何通过对景物的选择和处理,来传达一种超越物质层面的精神追求。我曾经尝试过临摹一些山水画,但总是觉得画出来的东西“形似而神不似”,读了这本书之后,我才恍然大悟,原来问题的关键在于缺乏对“意”的理解和把握。这本书不仅是一本绘画的入门教材,更是一本关于如何观察和感受自然的哲学读本,它让我重新审视了自己与自然的关系,也让我对中国传统文化有了更深的认识。
评分我是一名对传统文化充满好奇的普通读者,一直以来都对中国山水画有着一种模糊而美好的印象,总觉得那是一种极其雅致、深邃的艺术形式。然而,自己动手尝试却是另一回事,总觉得笔墨线条、构图章法都如同一团乱麻,难以理清头绪。《山水入门》这本书,恰如其分地解决了我的困扰。它摒弃了那些冗长枯燥的理论说教,而是以一种非常亲切、实用的方式,将山水画的入门知识娓娓道来。我特别喜欢书中关于“笔墨”的讲解,作者并没有把笔墨神秘化,而是深入浅出地介绍了各种笔法的特点和运用的技巧,并配以大量的图例,让我能够直观地理解。比如,在介绍“飞白”时,作者用“行云流水”来比喻,让我立刻就能想象出那种断续而又富有力量的线条。更让我觉得惊喜的是,这本书还渗透了许多中国传统哲学思想,比如“道法自然”的理念,让我在学习绘画的同时,也能够体悟到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这本书的排版设计也很精美,大量的插图清晰易懂,大大降低了学习的门槛。总而言之,它就像一位耐心细致的老师,一步步引领我走进了中国山水画的奇妙世界,让我从一个旁观者,逐渐变成了一个能够尝试创作的实践者。
评分初次翻开《山水入门》,就被它那股扑面而来的清雅之气所吸引。我一直对中国传统山水画有着莫名的情结,总觉得画面中蕴藏着一种难以言说的哲学意境,一种与天地精神相契合的宁静。然而,理论知识的匮乏常常让我望而却步,那些深奥的术语和复杂的技法,仿佛是横亘在我与山水之间的无形之墙。《山水入门》的出现,恰恰填补了我的这一空白。作者并没有一开始就抛出艰涩的理论,而是从最基础的笔墨韵味、皴法变化讲起,用一种近乎唠家常的方式,将那些原本枯燥的技法变得生动有趣。比如,书中对“披麻皴”的讲解,作者不仅详细描绘了它的形态,还巧妙地运用了“如同丝缕般垂落的瀑布”这样的比喻,让初学者即便没有绘画基础,也能在脑海中勾勒出大致的轮廓。更让我惊喜的是,书中并没有止步于技法,而是深入浅出地探讨了山水画中的“意”与“境”。作者认为,真正的山水画,并非仅仅是对自然景物的摹写,更重要的是表达画家内心的感受和对自然的理解。这一点,对我来说是醍醐灌顶,我开始意识到,原来欣赏山水画,也可以像品一杯香茗,需要用心去感受其中的甘醇与回味。这本书就像一位循循善诱的良师,耐心地引导我一步步走进山水画的殿堂,让我从一个门外汉,渐渐体会到其中无穷的魅力。
评分《山水入门》这本书,我拿到手上就爱不释手。我一直对中国传统艺术有着浓厚的兴趣,但苦于没有专业的引导,总是停留在浅显的欣赏层面。这次偶然的机会接触到这本书,才算是真正开启了我对山水画的探索之旅。这本书的独特之处在于,它并没有局限于传统绘画的技法讲解,而是更注重从“神”出发,引导读者去理解山水画背后的哲学思想和美学追求。比如,书中关于“虚实相生”的论述,让我深刻理解了中国山水画为何如此强调留白。作者认为,留白并非是“空无”,而是“未尽之意”,它为观者提供了想象的空间,让画面充满了无限的可能性。这一点,对于习惯了西方绘画严谨写实的我来说,是一个全新的视角。我还对书中关于“气韵生动”的讨论印象深刻,作者将“气韵”比作绘画的灵魂,认为只有捕捉到景物的“气韵”,才能画出真正有生命力的山水画。这本书的语言风格非常诗意,充满了文人的雅趣,读起来就如同在欣赏一幅幅优美的山水画卷。它不仅教会了我如何“画”,更重要的是教会了我如何“看”,如何用心去感受自然,如何将这份感受融入笔墨之中。
评分这本《山水入门》简直是我一直在寻找的那本“宝藏”!我是一名摄影爱好者,一直以来都喜欢用镜头捕捉大自然的壮丽景色,但总觉得缺少了一种东方特有的韵味。接触了中国山水画后,我发现它与摄影在表达自然之美上有着异曲同工之妙,却又更加内敛和富有诗意。这本书的优点在于,它打破了传统绘画教学的刻板印象,将原本抽象的艺术理念转化为可感可触的实践指导。例如,在讲到构图时,作者并没有简单罗列黄金分割线之类的西方理论,而是着重强调了“疏可跑马,密不通风”的中国传统构图原则,并结合大量实例,讲解如何通过留白来营造空间感和意境。我特别喜欢书中关于“点景人物”的讲解,作者认为,小小的点景人物不仅能够起到烘托山水气势的作用,更能赋予画面一种人文关怀的温度。这一点对我启发很大,我开始尝试在我的摄影作品中,加入一些与自然环境相呼应的人物元素,希望能让画面更具故事性和生命力。这本书的语言风格非常平易近人,没有华丽辞藻的堆砌,也没有故弄玄虚的玄虚,而是用最朴实的语言,将最精髓的艺术理念传递给读者。它就像一位老友,在娓娓道来,让我感受到了中国山水画深厚的文化底蕴和人文精神。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