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汉语词汇与华夏文化
:10.50元
作者:杨琳
出版社:语文出版社
出版日期:1996-07-01
ISBN:9787801260574
字数:220000
页码:266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
商品重量:0.222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八十年代以来,中国学术界兴起一股文化热,形形的学术论著都喜欢打着文化的旗号登台亮相,诸如“文化研究”、“文化概论”、“文化内涵”、“文化阐释”、“比较文化”、“旅游文化”、“民俗文化”之类的名目触目皆是,俨然是学术界百“化”齐放的春天。一向以人文科学带头学科自许的语言学面对“冷冷清清”、“凄凄惨惨”而不为其他学科问津的局面,也树起了文化语言学的大旗,开始“寻寻觅觅”,主动向其他学科靠拢,成为一门出入百家又不失自己独立价值的边缘学科。把语言研究和文化研究结合起来,让语言和文化互相印证、互相发明,这本是中国学术的一个传统。
“文化语言学”这个名目是八十年代提出来的,人们对它的理解不尽一致。我们理解的文化语言学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将语言置于文化背景之中,揭示文化在某些语言现象形成发展演变过程中所起的作用,加深人们对语言现象的正确理解;另一方面借助语言知识研究文化现象,解释说明文化现象的形成发展和演变。在具体研究中,这两方面有时交织在一起,互相观照,彼此解证,并非井水不犯河水。本书一至三章着重研究汉语词汇现象,属于前一个方面,四五两章着重研究华夏文化现象,属于后一个方面。
本书引用的资料有一部分首先是间接从别的论著中看到的,在使用时能找到原文的尽量做了核对,改正了不少鲁鱼亥豕、增衍脱漏乃至张冠李戴的错误。
目录
吉常宏序
前言
章 方位词的文化蕴涵
节 东
第二节 西
第三节 南
第四节 北
第五节 四方神及四方风的名义
第六节 四方综论
第七节 中
第八节 左右
第二章 词义的文化阐释
节 由贵返贱的龟与不幸的鸭
第二节 兼备阴阳文化观念的马
第三节 主宰云雨的鸟
第四节 以食表色探因
第五节 辞“令往郁’试说
第六节 “阘茸 考源
第七节 “荆楚”“云梦’“唐杜’“陶唐”的得名
第八节 裤挥形制及功用考辨
第三章 词汇发展的文化动因
节 从单音节到复音节
第二节 从特指到泛指
第三节 从泛指到特指
第四章 汉字文化与仓颉传说的考索
节 仓颉的传说及索隐
第二节 武梁祠伏戏女娲像应为伏戏仓颉像
附录 东州考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提供了一种重塑我们对自身文化认同感的方式。它不是那种读完就束之高阁的“快餐”读物,而是那种需要反复翻阅、时常品味的“陈酿”。我个人最喜欢它的地方,在于它对那些已经消逝或濒临消亡的文化符号的细致挽留。作者仿佛一位文化考古学家,用文字小心翼翼地挖掘出那些被时间掩埋的碎片,然后将其精准地嵌入到历史的脉络之中。阅读过程中,我常常感到一种强烈的文化使命感,仿佛自己也参与了一场对抗遗忘的战斗。书中的插图或示意图虽然数量不多,但每一张都恰到好处,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极大地辅助了抽象概念的理解。这本书对于任何一个真正热爱并希望深入理解传统文化的学习者来说,都绝对是案头必备的珍藏之作,它提供的不仅仅是知识,更是一种深入骨髓的文化自信与自豪感。
评分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真是让人眼前一亮,那种典雅中透着古朴的气质,让人在拿起它的时候,就仿佛穿越回了某个充满文化底蕴的年代。内页的纸张质感也相当考究,墨迹清晰,排版疏朗有致,即便是长时间阅读,眼睛也不会感到疲劳。我尤其欣赏作者在章节划分上的匠心独运,结构清晰,逻辑严密,从宏观的脉络到微观的细节,层层递进,引导读者逐步深入。初读时,我原以为这会是一本晦涩难懂的学术专著,但事实证明,作者巧妙地将深奥的理论融入到生动有趣的案例分析中,使得原本枯燥的知识点变得鲜活起来。比如,其中对于某个特定历史时期语言现象的剖析,不仅引用了大量一手资料,更辅以现代语境下的对比解读,让人在惊叹古人智慧的同时,也能清晰地感受到语言演变的生命力。全书的文字功底极为扎实,遣词造句精准到位,既有文人的风雅,又不失学者的严谨,读起来酣畅淋漓,仿佛与一位博学的智者对坐畅谈,受益匪浅。这本书的价值,绝不仅仅停留在知识的传授上,更在于它所营造的一种沉浸式的文化体验。
评分这本书给我的感觉,更像是一趟穿越时空的文化探险之旅。它没有采用那种传统的、线性叙事的方式来组织材料,而是像一张巨大的网,将各个看似不相关的文化节点巧妙地串联起来。我特别欣赏作者在论述过程中所展现出的那种跨学科的视野。他能够轻易地从语言学跳跃到哲学,再无缝衔接到艺术史乃至社会学,展现出一种极高的学术整合能力。读到某一章节时,我甚至能想象到作者伏案苦思,试图在浩如烟海的史料中捕捉到那转瞬即逝的文化“基因”的画面。书中关于某些习俗用语的起源分析尤其引人入胜,那些曾经被我们视为理所当然的表达,在作者的解读下,忽然间充满了鲜活的生命力和令人惊奇的地域特色。这种阅读体验是极为愉悦的,它不断地拓宽了我对“文化”这个概念的理解边界,让我意识到,语言不仅仅是交流的工具,它本身就是一部活态的历史博物馆。
评分坦白讲,这本书的阅读门槛稍微高了一些,它要求读者具备一定的文化背景知识储备,否则初次接触时可能会感到有些吃力。但请不要被这一点劝退,一旦跨过最初的适应期,你将发现一个无比广阔的新世界。这本书最让我拍案叫绝的是其思想的深度和批判性。作者并非仅仅是罗列事实和解释词义,他更深入地探讨了语言现象背后的权力结构、社会变迁以及民族心理的投射。例如,在分析特定历史时期官方话语的演变时,他所揭示出的那种微妙的意识形态影响,让人读来不寒而栗,也深感震撼。他敢于挑战一些长期以来被奉为圭臬的传统观点,并以扎实的证据和严密的逻辑进行论证,这种学者的风骨和求真务实的精神,是极其宝贵的。这本书激发了我进行更深层次思考的欲望,它不是提供一个“标准答案”,而是提供了一整套审视和分析问题的工具箱。
评分老实说,我是在一个朋友的极力推荐下才购入此书的,起初我对它抱持着一种审慎的观望态度,毕竟市面上的同类书籍太多,良莠不齐。然而,这本书真正吸引我的地方,在于它那种极其细致入微的考据精神。作者似乎对每一个词语的来龙去脉都有着近乎偏执的探究欲,从字形演变到语音流变,再到它所承载的文化内涵,无不穷尽心力去梳理和还原。我记得其中有一段专门探讨了某个与古代祭祀活动相关的词汇,作者不仅追溯了它在甲骨文、金文中的形态,还结合了考古发现和文献记载,勾勒出了一个完整的使用场景。这种“刨根问底”的研究方式,让我对我们日常使用的语言产生了全新的认识——每一个平凡的字词背后,都隐藏着一段波澜壮阔的历史。我常常在阅读时忍不住停下来,对照着工具书反复查验,试图理解作者论证背后的每一个逻辑支撑点,这种主动探索的过程,极大地提升了阅读的乐趣和深度。这本书,更像是一部精密构建的文化迷宫,等待着有心人去破解。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