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本书清晰地描述了人在功能上的整体性。人体是由连续的筋膜网络构成并形成了“有迹可循”的肌筋膜“经线”。身体的稳定、张力、拉力、固定、回弹及姿势代偿都是通过这些经线来分配的。作者通过该经线图为徒手和运动治疗师提供了全新、整体的治疗策略以恢复和改善人体姿势与运动功能。 (美)托马斯·W.梅尔斯(Thomas W.Myers) 著;关玲,周维金,瓮长水 主译 托马斯·W.梅尔斯,直接师从Ida Rolf女士、Moshe Feldenkraist先生、Buckminster Fuller先生,以及多位运动与徒手专业的领军人物。他曾在欧洲整骨学校学习过颅内技术、脏腑技术,以及内在运动,这对他的著作颇有影响。作为一名资历的旅行家,托马斯30多年来在多地进行综合手法的实践,包括在伦敦10年,也曾在德国汉堡、意大利罗马、肯尼亚的内罗比、澳大利亚悉尼及美国的多个城市工作。他是靠前结构整合师协会(International Association Of Structural Integrato等 “ 解剖列车”驶入中国已有数年,为国内从事徒手治疗和体表治疗的专业人员打开了一扇新窗,看到了别样的风景。当我们认真研读它,相信每一位读者都会感慨作者对肌筋膜理论的精妙构图和严谨求证,也相信每一位略通中医的人都会惊叹:“这和中医的经筋学说异曲同工!”是的,中国古人或许从返观内照,或许从功能分析,也为我们描述了类似构图。可惜,在当代,竟没有人能够从解剖实证如此清晰、深刻地认识它,并能如此直白、高效地运用它。我起初是发现这本书介绍的方法与针灸疗效可有一比,才接触、学习这本书。读后,很诧异也很欣喜地看到,虽受西方文化浸染,却有东方整体观的作者,既从整体又从细节为我们详细剖析了自身,证实了人体结构的整体性和“其大无外,其小无内”的纤维信息传递。同时也强调了人类与环境的和谐交流。俨然一位当代的智者登上了中国古人所在的绝顶。古人或许有绝世轻功,我们只能仰叹却无从接近;今人一砖一瓦地铺成了蹊径,等作为一名康复治疗师,我一直在寻找能够提升诊断和治疗精准度的工具和理论。《解剖列车》这本书绝对是我近期遇到的宝藏。它提供的“筋膜经线”理论,为理解身体的疼痛和功能障碍提供了一个全新的框架。我过去在评估病人时,常常会遇到一些疑难杂症,疼痛的部位和患者主诉的原因似乎并不完全吻合,或者治疗效果不佳。这本书让我意识到,很多时候,我们需要跳出局部疼痛点,去追踪它在更广阔的筋膜网络中的“源头”或“传递路径”。作者提出的“徒手与动作治疗的肌筋膜经线”这个标题,已经点明了这本书的核心价值——它不仅是理论,更是指导实践的利器。我特别欣赏书中对不同筋膜链在日常活动和运动中的具体作用的分析,以及如何通过手法和动作来“解锁”这些被限制的链条。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我脑海中不断浮现出我曾经治疗过的病人,并反思当时如果能有这样的思路,或许能更快找到解决问题的关键。我迫不及待地想将书中的知识和技术应用到临床实践中,相信它能显著提高我的诊断能力和治疗效果。
评分这本书的内容真的让我大开眼界。我一直对身体的生物力学和运动模式很感兴趣,但市面上很多书都偏重于孤立的肌肉分析,或者过于抽象的理论。而《解剖列车》则提供了一个非常实用且富有洞察力的视角。它不再把身体看作一个个独立的零件,而是将其描绘成一个相互关联的整体,通过“筋膜链”这一概念,将肌肉、骨骼、神经甚至内脏器官都巧妙地连接起来。这种“整体性”的思考方式,让我对很多常见的疼痛和运动受限有了更深刻的理解。比如,我一直以为自己坐骨神经痛只是腰部的问题,但读了这本书后,我开始意识到,这可能与我胸部前侧的筋膜紧张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书中的插图非常精美,清晰地勾勒出每一条筋膜经线的走向,以及它们在身体中的延伸。这让我能够非常直观地理解那些复杂的解剖结构。我相信,这本书不仅仅能帮助治疗师更好地理解人体,也能让普通人更了解自己的身体,从而更好地进行日常的保健和运动。
评分我对这本书的评价是,它提供了一种前所未有的观察身体的方式。我之前学习过一些基础的解剖学知识,但总感觉像是在记一套零件的列表,缺乏将它们串联起来的思路。《解剖列车》这本书完全改变了我的看法。它引入了“筋膜经线”这个概念,将原本分散的肌肉和组织联系成了一个动态的、有功能的整体。这种“链条式”的思考方式,让我突然明白了为什么很多时候,身体的一个部位出现问题,却会在另一个看似不相关的部位引发症状。比如,我的某些肩部不适,也许并非直接由肩部肌肉引起,而是源于身体另一侧筋膜链的拉扯。书中的图解非常直观,让我能够清晰地看到这些经线的走向,以及它们如何像电线一样,将身体的不同区域连接在一起,传递力量和信息。这种对身体的整体性理解,对于理解运动的生物力学、姿势的维持,甚至疼痛的产生机制,都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它让我不再将身体视为独立的组件,而是视作一个相互依赖、相互影响的复杂系统。
评分我是一名健身爱好者,一直想在运动表现和预防伤病方面做得更好。平时我看了不少关于运动生物力学和肌肉解说的书,但总感觉缺少了点什么。直到我读了《解剖列车》,我才明白,之前那些知识都是“碎片化”的。这本书强调的“筋膜经线”概念,就像一个隐藏的地图,揭示了身体是如何通过筋膜这个神奇的组织,实现力量的传递和动作的协调。我一直困扰于某些动作的受限,比如深蹲时骨盆的稳定性不足,或者跑步时髋部的僵硬。过去,我总是针对性地去强化某个肌肉,效果却不尽如人意。现在我明白了,这些问题很可能源于我某条筋膜链的“卡顿”或“受阻”。书中对不同筋膜链的功能进行了详细的阐述,比如“ the superficial back line”和“ the deep front line”,它们对身体的姿态和运动模式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我开始尝试将这些概念应用到我的训练中,比如在热身时,我会更有意识地活动那些与特定筋膜链相关的区域,或者在拉伸时,尝试去感受筋膜的延展。这种整体性的思考方式,让我对训练有了全新的理解,也感觉身体的连接感更强了,动作的流畅度也有了明显的提升。
评分这本书我刚翻了几页,就被它独特的视角深深吸引了。我一直以为解剖学只是枯燥的骨骼和肌肉名录,但《解剖列车》完全颠覆了我的认知。它不是简单地罗列身体的组成部分,而是将它们看作一个相互连接的网络,一个“筋膜链”。这一点太有意思了!我之前学习治疗手法时,总是孤立地看待某个肌肉群,忽略了它们之间的联动。这本书就像给我打开了一扇新世界的大门,让我意识到很多疼痛和功能障碍,可能并不是局部的问题,而是整个筋膜链失衡的表现。作者用“列车”的比喻来形容这些筋膜链,既形象又易于理解。我特别喜欢书中那些精美的插图,它们清晰地展示了不同筋膜链的走向,以及它们如何穿过身体,连接起各个部位。这不仅帮助我更直观地理解了理论,也为我日后的临床实践提供了重要的视觉参考。这本书不仅仅是给治疗师看的,我想任何对身体运作方式感兴趣的人,都能从中获得启发。它让我在看待自己的身体时,不再是零散的零件,而是一个协调运作的整体。我对后续的内容充满了期待,希望能更深入地了解如何利用这些筋膜链来诊断和治疗问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