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书名 |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初期传播史(1918-1922) |
| 定价 | 75.00 |
| ISBN | 9787514701623 |
| 出版社 | 学习出版社 |
| 作者 | 田子渝 |
| 编号 | 1200430277 |
| 出版日期 | 2013-02-01 |
| 印刷日期 | 2012-03-01 |
| 版次 | 1 |
| 字数 | 无 |
| 页数 | 无 |
| 绪论 D1一章马克思主义初期传播大幕的开启 D1一节初期传播的主力军:具有初步共产主义思想的知识分子群体 D1二节初期传播主要大众媒介 D1三节初期传播主要渠道 D1二章中国共产党的创立与马克思主义传播 D1一节中国共产党的创立 D1二节传播机构、杂志、重要著作 D1三节传播主要内容 D1四节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的*初结合 D1三章马克思主义初期传播过程中的思想交锋 D1一节问题与主义的论争 D1二节与基尔特社会主义的论争 D1三节与无政府主义的论争 D1四节新村、工读运动失败后的觉醒 D1四章在苏俄、共产国际指导下的马克思主义初期传播与影响 D1一节传播马克思主义是共产国际的基本任务之一 D1二节苏俄、共产国际对华初期传播的媒介与渠道 D1三节在共产国际指导下初期传播的内容与影响 D1五章国民党人士与马克思主义初期传播 D1一节主要传播者与传播媒体 D1二节主要内容介绍 D1三节对国民党人士宣传马克思主义的评价 D1六章马克思主义初期传播的历史性跨越 D1一节二大前夕共产党人对民主革命规律的探索 D1二节二大革命纲领的制定 D1三节二大前后传播马克思主义的主要刊物 结束语 主要参考文献 附件:1919―1922年中国传播马克思主义书目 人物简历 后记 |
| 青年(14-20岁),研究人员,普通成人 |
阅读历史,我们常常会被宏大的叙事所裹挟,忘记了在任何伟大的变革背后,都存在着个体选择的挣扎与代价。这本书如果能够成功,应该能在宏大叙事之外,提供一些“人的温度”。我猜测,作者或许会在某个章节侧重描绘那些早期传播者的个人生活——他们的经济状况、他们的家庭关系、他们为了信仰所做出的牺牲。毕竟,在那个社会动荡、前途未卜的年代,选择接受一种可能被视为“异端”的思想,需要巨大的勇气和坚定的信念。这种对个体命运的关注,能够让冷峻的历史叙事变得立体可感。我期待看到,那些为了翻译、为了组织秘密学习小组而付出的努力,那些在政治高压下小心翼翼地传递手抄本的场景。这种对“人”的挖掘,能让读者更好地理解,马克思主义思想如何在那个特定的历史瞬间,抓住了中国先进分子的心,并最终成为了影响未来走向的强大力量。这不仅仅是思想史,更是一部关于信念与实践的群像史诗。
评分这本书的排版和字体选择,透着一股严谨的学术气息,这让我对其中引用的原始文献的可靠性更有信心。我注意到封面设计上似乎使用了某种早期的宣传画或报纸边角料的元素,这种视觉语言上的呼应,无疑增强了阅读体验的沉浸感。抛开具体内容不谈,仅仅从这本书的“物质形态”上,它就在试图构建一种历史的在场感。对于历史爱好者来说,文献的真实性是基石,而好的历史著作,还需要将冰冷的史实包装成引人入胜的故事。我期待作者的叙事技巧能将那些看似枯燥的哲学辩论和政治活动串联起来,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比如,在探讨早期马克思主义者如何与无政府主义、自由主义等思潮进行思想论战时,作者能否像一位高明的棋手一样,清晰地勾勒出各方立场的交锋点和博弈的策略?这种思想交锋的精彩程度,往往决定了一部历史著作是否能够超越纯粹的学术论文,成为具有广泛阅读价值的作品。
评分我个人对中国近代史的研究一直停留在对大事件的宏观把握上,对于1918到1922这个关键的“过渡期”的微观细节,了解得比较粗浅。这个时期正值一战结束、新文化运动高潮迭起、“十月革命”影响远播的复杂背景下,思潮的涌入是碎片化且充满矛盾的。这本书的书名强调了“初期传播”,这暗示了作者可能侧重于描绘“播种”的过程,而不是“收获”的成果。我非常想了解,在信息传递极其不便的年代,究竟是通过哪些具体的渠道、哪些关键人物充当了“引介者”的角色,使得一种源自欧洲的复杂理论得以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找到立足点。那些最早接触到《资本论》或《共产党宣言》的知识分子,他们最初的理解是如何被扭曲、被简化,或者反过来,他们又是如何通过对中国社会现实的观察,反哺和修正了对这些理论的认知?这种“信息流”的路径图,比单纯罗列发生的事件更有价值,它能展现出思想传播的内在逻辑和历史的偶然性。
评分初读这本书的章节标题,就感受到一种强烈的历史脉络感。作者似乎并未采取那种平铺直叙的编年体叙事,而是更倾向于围绕几个核心的议题展开深入剖析。我注意到其中几章似乎着重探讨了“工人运动的萌芽与理论的结合”,这部分内容尤其吸引我。因为马克思主义的魅力,很大程度上在于其对无产阶级的历史定位和解放承诺。在1918到1922年间,中国的工人阶级力量尚处于非常初级的阶段,理论的输入者和实践的结合点之间必然存在巨大的张力。我很好奇,作者是如何描绘这种“理论指导实践”的早期尝试的,是充满了理论上的幼稚和实践中的受挫,还是已经展现出惊人的生命力和适应性?这种对早期工人运动与理论结合的探讨,往往能揭示出一种理想与现实的拉锯战,也是判断一个思想体系能否真正扎根于特定社会土壤的关键指标。如果作者能够细腻地捕捉到工人阶级自身的声音,哪怕是微弱的、被遮蔽的声音,这本书的价值就会大大提升,因为它不再仅仅是精英阶层的思想史,而是与社会底层命运的初步交汇。
评分这本书的装帧设计很有年代感,厚重的纸张和略微泛黄的内页,让人一拿到手里就仿佛穿越回了那个风云激荡的年代。虽然我还没有深入阅读,但仅仅是翻阅目录和前言部分,就能感受到作者在史料搜集上的巨大投入。那些细致入微的脚注和参考文献列表,无声地诉说着作者为了还原历史真实面貌所付出的艰辛。从书名上看,这本书聚焦于一个极具开创性和复杂性的时期——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初期传播,这无疑是近现代中国历史研究中的一块硬骨头。我尤其期待作者如何处理早期知识分子群体在接受这一西方思潮时的心路历程,他们是如何在传统儒家思想的根基上,消化、吸收并最终本土化这些激进观念的。这种思想的碰撞与融合,往往是历史最引人入胜的部分。我猜测,书中会对早期那些思想先驱的活动、他们创办的刊物、以及他们之间微妙的论战进行细致的梳理,期待能从中窥见那个时代知识精英们对国家命运深切的关怀与探索的勇气。这本书的厚度本身就暗示了其内容的广度和深度,希望它能提供一个扎实可靠的学术基石,而非浮光掠影的泛论。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