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移动宽带技术——LTE
定价:59.00元
作者:谢大雄,朱晓光,江华著
出版社:人民邮电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2-05-01
ISBN:9787115279484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540kg
编辑推荐
1.本书不局限于LTE标准约定,重点对4G技术、移动宽带及其相关关键技术、需求背景等进行详细阐述。2.本书内容由浅入深,可以面向不同读者群体,为此,每章起始都是做了摘要说明,阐述技术需求、解决的问题、使用的方案和利弊等。3.本书知识系统全面,行文通俗易懂,兼备知识性、系统性、可读性、实用性和指导性。
内容提要
《移动宽带技术——LTE》系统深入地介绍了LTE宽带无线接入技术,涉及LTE的背景需求、网络架构、物理层设计及信道结构、控制面与用户面协议、参考信号与信道估计、多天线技术、同步与扇区搜索、*接入及上行传输过程、调度与链路自适应及HARQ技术、LTE组网技术与干扰协调、无线资源管理、E-MBMS、LTE射频技术、系统传输与安全、SON技术和LTE的后续演进LTE-A关键技术特征。 《移动宽带技术——LTE》内容丰富,适合移动通信领域的科研、LTE设备设计和开发、网络运营等相关技术人员和相关大专院校的师生阅读和参考,以及为关注通信技术演进的热心人士提供技术参考。
目录
第1章 绪论
1.1 移动通信技术演进
1.2 LTE的基本需求及指标
1.3 LTE的技术特征
1.4 LTE演进技术LTE-A
1.5 本书组织架构
第2章 LTE网络架构
2.1 LTE网络架构
2.2 LTE与异系统互操作网络架构
2.3 LTE无线协议架构
2.4 LTE信道映射关系
2.5 EPS承载和QoS
第3章 LTE物理层设计及信道结构
3.1 LTE帧结构
3.2 LTE时隙结构和物理资源
3.3 LTE多址接入技术
3.4 LTE物理层信道结构
3.4.1 上行物理层信道处理过程
3.4.2 下行物理层信道处理过程
3.4.3 LTE信道编码及调制技术
附录3 LTE采用的伪随机序列
第4章 LTE控制面和用户面协议
4.1 LTE控制面和用户面协议栈
4.2 无线资源控制(RRC)协议
4.2.1 系统信息
4.2.2 连接控制
4.2.3 测量
4.2.4 其他RRC信令
4.2.5 UE空闲模式下的任务处理
4.3 分组数据汇聚协议(PDCP)
4.3.1 协议功能和架构
4.3.2 头压缩和解压缩
4.3.3 加密和完整性保护
4.3.4 PDCP数据单元和格式
4.4 无线链路控制(RLC)协议
4.4.1 协议功能和架构
4.4.2 TM RLC实体及传输
4.4.3 UM RLC实体及传输
4.4.4 AM RLC实体及传输
4.4.5 RLC协议数据单元和格式
4.5 MAC协议
4.5.1 协议功能和架构
4.5.2 MAC过程
4.5.3 MAC协议数据单元格式和参数
附录4.A 层2结构
附录4.B LTE数据封装
第5章 LTE参考信号及信道估计
5.1 LTE上行参考信号及其序列
5.2 解调参考信号
5.3 探测参考信号
5.4 LTE下行参考信号
5.5 扇区专用参考信号
5.6 MBSFN参考信号
5.7 UE专用参考信号
5.8 定位参考信号
5.9 信道状态信息参考信号
5.10 OFDM信道估计
附录5 PAPR和立方度量
第6章 LTE多天线技术
6.1 MIMO-OFDM信道
6.1.1 信道建模
6.1.2 空间相关矩阵
6.2 MIMO信道容量
6.2.1 各态历经容量
6.2.2 中断概率容量
6.3 LTE中的MIMO技术分类
6.3.1 上下行接收分集
6.3.2 下行CDD发射分集
6.3.3 下行SFBC发射分集
6.3.4 下行波束赋形
6.3.5 上行MU-MIMO
6.3.6 下行SU-MIMO
6.4 MIMO天线性能选择
第7章 同步和扇区搜索
7.1 同步和扇区搜索过程
7.2 LTE同步信号
7.3 扇区搜索性能
附录7.A ZC序列
附录7.B M序列
附录7.C 相干检测和非相干检测
第8章 随机接入和上行传输过程
8.1 随机接入过程
8.2 物理随机接入信道
8.3 LTE上行定时控制
8.4 功率控制
第9章 调度、链路自适应及HARQ技术
9.1 LTE调度
9.2 链路自适应
9.3 HARQ技术
9.4 LTE上、下行数据传输
第10章 LTE组网技术及干扰协调
10.1 LTE组网方法
10.2 扇区间干扰抑制
10.3 基于频率复用的扇区间干扰协调
10.4 LTE链路预算和网络规划
10.5 基于LTE的家庭覆盖基站HeNB
附录10:时域ICIC
第11章 LTE无线资源管理
11.1 RRM功能
11.2 RRC_IDLE状态移动性
11.3 RRC_CONNECTED状态移动性
11.4 RRC连接移动性控制
11.5 定时和信令特征
11.6 UE在RRC_CONNECTED状态的测量过程
11.7 UE测量性能需求
11.8 E-UTRAN测量性能需求
第12章 基于LTE的广播多播服务
12.1 基于LTE的MBMS架构和功能
12.2 多媒体广播单频网MBSFN
12.3 基于MBSFN的E-MBMS传输
12.4 服务连续性和网络共享
12.5 支持复用的网络功能
12.6 MCH物理层模型
12.7 E-MBMS接口协议栈
12.8 E-MBMS会话过程
第13章 LTE射频技术
13.1 LTE频率规划
13.2 基站发射机特性
13.3 基站接收机特性
13.4 基站性能需求
13.5 UE发射机特性
13.6 UE接收机特性
13.7 UE性能需求
13.8 信道状态信息上报
第14章 LTE系统传输与安全
14.1 LTE传输接口带宽规划
14.2 LTE传输网络时钟同步方案
14.3 LTE传输网络流量隔离机制
14.4 LTE传输网络QoS部署
14.5 LTE基站IP地址的规划与分配
14.6 LTE传输网络的安全方案
第15章 自组织网络技术
15.1 基于LTE技术的SON架构和处理流程
15.2 NGMN关于SON的需求用例
15.3 3GPP的SON部分解决方案
第16章 LTE-A关键技术
16.1 载波聚合
16.2 多点协作
16.3 无线中继功能
16.4 多天线增强
16.5 其他方面
附录16.A IMT-A的基本需求
附录16.B LTE-A的性能指标
附录16.C LTE-A上行码书
附录16.D LTE-A上行码字与层的映射关系
附录16.E 802.16m性能指标
附录16.F LTE-A与802.16m主要特征对比
附录16.G 载波聚合部署场景
附录A OFDM技术
A.1 基于OFDM的时频分割
A.2 通过循环前缀消除多径干扰
A.3 通过合理设计子载波带宽克服多普勒频移和相位噪声
A.4 通过FFT降低运算复杂度
A.5 抑制峰均比
A.6 同步
A.7 信道估计
A.8 多址接入技术
A.9 MIMO-OFDM技术
A.10 LTE的OFDM基本参数
附录B 缩略语
参考文献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这本书,真的有点让我摸不着头脑。我本以为《京东配送 移动宽带技术——LTE 9787115279484》会是一本深入剖析京东物流配送体系如何运用LTE(长期演进)技术的教科书,毕竟书名包含了“京东配送”和“LTE技术”这两个关键词,而且还给出了ISBN号,感觉会是一本非常实在的技术应用案例分析。我期待着能看到京东在仓储管理、车辆调度、最后一公里配送等方面,是如何通过LTE网络实现高效、实时、智能化的运作。比如,他们是如何利用LTE的高带宽和低时延来传输高清的监控视频、GPS定位信息,以及如何通过LTE网络与配送员的终端设备进行实时语音和数据交互,从而优化配送路线、缩短配送时间、提升客户满意度。我甚至设想过书中会详细介绍京东在LTE技术应用过程中遇到的挑战,以及他们是如何克服这些挑战的,例如网络覆盖、终端设备兼容性、数据安全等等。然而,当我翻开这本书,却发现内容似乎与我的预期大相径庭,这让我感到有些意外和困惑,不知道是不是拿错了书,或者我对书名的理解有所偏差。
评分坦白说,这本书给我带来了一种别样的阅读体验,它似乎在用一种意想不到的方式,探讨着技术与商业模式的融合。我一直对“京东配送”的效率之高感到惊叹,尤其是在处理海量订单和复杂物流网络方面。而“LTE技术”作为新一代移动通信的核心,其高速、低延迟的特性,无疑是支撑起这种高效运作的关键。我曾设想书中会深入剖析LTE在京东物流中的具体应用,比如如何通过LTE网络实现对配送车辆的精细化管理,包括实时监控车辆位置、速度、油耗等信息,以及如何利用LTE网络传输大量数据,来支持智能决策系统,例如预测交通拥堵,从而提前规划最优配送路径。我甚至期待书中能提及京东在LTE技术应用方面的一些创新举措,例如是否使用了特定的LTE-V(Vehicle-to-Everything)技术来增强车辆间的通信,或者是如何通过LTE网络实现对配送人员的精细化管理和培训。这种跨领域的知识结合,是我一直所期待的。
评分拿到这本书,我的第一反应是它应该是一本关于移动通信技术的深度解析,尤其是LTE(长期演进)这块,而且还结合了“京东配送”这个应用场景。我一直在关注通信技术的发展,LTE作为4G时代的标志性技术,其在速率、时延、连接数等方面的提升,为各种创新应用奠定了基础,而京东作为中国最大的电商平台之一,其庞大的物流配送网络无疑是LTE技术一个极具潜力的应用场景。我原本期望书中能够详细阐述LTE技术的核心原理,比如OFDMA、MIMO等关键技术,以及这些技术是如何支撑起高速移动数据传输的。同时,我也很想了解京东是如何将这些先进的通信技术融入到其复杂的物流配送流程中去的。比如,在智能仓储方面,LTE是否被用于连接大量的物联网设备,实现库存的实时监控和自动化管理?在配送车辆管理方面,LTE又是否能提供更精准的定位和更及时的路况信息,以优化配送路线?甚至是在用户端,LTE技术是否在提升用户的购物体验方面发挥了作用?我期待着书中能给出具体的解决方案和技术细节,而不仅仅是泛泛而谈。
评分读完这本书,我发现它在某些方面确实触及了我一直以来对现代物流技术的好奇心。我一直在思考,像京东这样庞大的商业帝国,是如何在信息技术日新月异的今天,不断优化其服务,特别是那些看不见的后台运作。书名中提到的“京东配送”和“LTE技术”让我产生了很多联想。我脑海中勾勒出一幅画面:无数配送车辆在城市中穿梭,每一辆车都通过LTE网络与指挥中心保持着实时、高效的通信。这不仅包括精确的GPS定位,能够让用户实时追踪包裹的去向,更可能涉及到复杂的算法,根据实时的路况信息、天气状况以及订单的优先级,动态地调整配送路线,以最小化配送时间和成本。我甚至想象书中会详细介绍,LTE技术如何被应用于提升配送员的工作效率,比如通过智能终端提供详细的取件、派件信息,甚至是通过LTE网络连接的智能手套或AR眼镜,为配送员提供更直观的操作指导。这种技术层面的创新,对于提升用户体验至关重要,也是我一直以来非常感兴趣的。
评分拿到这本书,我最先产生的好奇心,是关于“京东配送”这个耳熟能详的品牌,是如何在背后悄无声息地运用着先进的“LTE技术”。我一直觉得,京东能够做到如此高效的配送,必然离不开强大的技术支撑。LTE,作为4G移动通信的代表,其高带宽、低时延的特点,让我联想到它在很多需要实时数据传输和交互的场景下,能够发挥巨大的作用。我设想书中会详细介绍,京东是如何利用LTE网络来实现配送车辆的精准定位和路径优化,例如通过LTE网络实时获取路况信息,并结合大数据分析,为配送员规划出最快捷的路线。我还设想,LTE技术或许被应用于智能仓储管理,通过LTE网络连接大量的传感器和自动化设备,实现对货物的实时监控、分拣和搬运。更进一步,我甚至猜测书中可能会提及,京东是如何通过LTE网络与消费者进行更即时的沟通,例如在配送过程中,通过LTE网络向消费者推送实时更新的包裹状态信息,或者提供更便捷的在线客服支持。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