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寿祺著的《张寿祺集》作为《东莞学人文丛》 的一种,主要回顾东莞籍人类学家、考古学家张寿祺 先生的人类学、民族学、考古学等学科的学术研究历 程及成果,以及作者的师友交游文章、作者晚年的部 分书法作品等。八十年代初,人类学研究的开展面临 新的局面,学科理论、研究方法、田野考古实践和对 外交流都日渐丰富,1979年张先生与梁钊韬教授一起 ,协助筹建中山大学人类学系,担任相关学科的教学 任务,并设置了专业方案、教学计划和组织教师队伍 以及建系的论证报告。张先生的研究主要集中于民族 学、考古学理论和方法建构,诸如采用文化人类学方 法,对岭南疍民进行了全面分析研究,还在疍民族源 及族属、体质、语言、风俗习惯、经济生活、政府对 其的管理、族群互动与认同、社会历史等方面进行了 研究;在相关的学术文章中区分了民族考古与民族考 古学的概念区别,并对西方哲学的整体论加以分析和 批判;等等。本书稿集中作者生前学术文章50余篇, 并且包含了作者部分精美书法作品内容,对于系统的 总结论述和回顾作者在中国人类学学科八十年代恢复 过程中所做出的贡献,以及在学科理论及方法建构、 田野考实践方面所进行的开拓创新具有重要意义。
张寿祺(1919—2003),广东东莞人。1943年毕业于中山大学师范学院史地系。1948年开始攻读中山大学文学院历史研究所人类学专业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民族考古学。先后任广州市**中学教师、广东海南岛海南师范专科学校讲师、华南师范学院历史系讲师,1981年任中山大学人类学系副教授,1985年晋升为教授,并任广东地名研究会学术顾问。多年从事中国古代史、民族考古学、农业考古学、太平洋考古与文化等方面的教学与科研。曾多次到云南、广西、海南等地区,对当地苗、黎、瑶、回、侗等少数民族的历史和传统文化进行实地考察。主要著作、译作有《蛋家人》《海南岛乐东县番阳区黎族群体的变化研究》(与黄新美合著)、《关岛全史》(与朱杰勤等合译)等,并在《民族研究》《世界宗教研究》《农史研究》《人类学学报》《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战线》等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多篇。
民族学
海南岛黎族人民古代的取火工具
关于侗族名称的来源问题
解放前黎族合亩区农耕组织及其礼俗
海南岛黎族农耕技术史探研
《海南岛乐东县番阳区黎族群体变化的研究》前言
《海南岛乐东县番阳区黎族群体变化的研究》后记
论民族考古与“民族考古学”
——兼及对西方哲学“整体论”的分析和批判
论西方哲学“整体论”不能作为我们人类学的指导思想
——答“整体论是人类学的标志”说者所云
关于“民族考古学”形成的时间与因素诸问题
我国西南民族的“芦笙文化”及其地理分布
珠江口水上先民“蛋家”考
珠江口水上居民体质特征的研究
《珠江口水上居民(蛋家)的研究》序
水上先民(蛋家)与广东农业
蛋家人
人类学
从猿到人一些问题商榷
腊玛古猿与人类关系的新证据
中国早期的人类学与中山大学对人类学的贡献
19世纪末20世纪初人类学传入中国考
《壮族体质人类学研究》读后
广州从化县吕田区“本地人”来源辨
从化县古粤人后裔“古装古俗”考
粤西“标话”人群乃古代苍梧族群遗裔考
——兼论其与侗族的关系
白鹤舞
中国壁犁的演进
民俗学
管埠婚俗记
广州“十八甫”原是十八座村庄
——粤方言“烯”音地名的分析
关于广州古南越音“地名”的一些问题
——并就“十八甫”原意答文化界所疑
民俗学的本体结构试释
试谈“民俗工程设计”
黔东南雷公山的茶
珠江三角洲民间妇女口头创作初探
记一次接待海外亲人的茶宴
——兼谈广州茶艺特色
粤语“阿白”考
论劳动号子
近百年来广州茶座风情的变化
花山神话与花都传统精神
美国芝加哥的唐人街
黄金涌高堂歌对唱六首
试论民俗形成的社会根源
论民俗学的本体结构
这套书给我带来的冲击,更多地体现在其研究的深度与广度上。我原以为“文丛”类的书籍,可能会偏向于学术论文的简单堆砌,但事实并非如此。在这里,我看到了严谨的学术考证与生动的叙事相结合的典范。以其中关于东莞近代工业发展的章节为例,作者并没有停留在简单的年代罗列和数据呈现,而是深入挖掘了企业家的创业故事、工人的生活状况、以及技术引进的曲折历程,字里行间充满了对历史人物的同情与敬意。我尤其对书中对一些曾经辉煌但如今已然消失的工业门类的追溯感到震撼,它们承载着东莞人民的勤劳与智慧,也折射出时代变迁的烙印。另一部分关于东莞地方戏曲的探讨,更是让我耳目一新。那些古老的唱词、舞台布景的描述,以及对不同剧种风格的辨析,都展现了作者在艺术史领域的深厚造诣。阅读这些章节,我不仅仅是在获取知识,更是在感受一种鲜活的、不断流动的文化生命力。它让我意识到,历史的厚重感,恰恰就体现在这些被精心梳理和呈现的细节之中。
评分作为一名普通读者,我常常觉得学术著作离生活太远,充满了晦涩的术语和复杂的理论。然而,这套《张寿祺集/东莞学人文丛》却巧妙地打破了这一壁垒。我惊奇地发现,书中的许多内容,虽然是学术性的研究,却能引发我强烈的情感共鸣。例如,其中描绘的东莞传统节日习俗,那些春节的祭祀、端午的龙舟竞渡、中秋的月饼制作,都勾起了我童年关于家乡节日的记忆。作者用细腻的笔触,捕捉到了这些习俗中蕴含的人情味和家庭温情,让我重温了那些简单而美好的时光。更有甚者,一些关于东莞民间建筑风格的讨论,那些古朴的围屋、精美的雕花,都让我感受到一种强大的文化认同感。它们不仅仅是冰冷的砖石结构,更是世代居住于此的人们智慧和审美的结晶。读罢此书,我不再仅仅是东莞的居民,更像是对这座城市拥有了更深的“乡愁”和归属感,一种源自文化根源的认同。
评分坦白说,一开始我对这套书的期待值并没有那么高,或许是“文丛”这个名字,让我联想到了一些比较平淡的学术报告。但是,当我真正沉浸其中后,我被它的内容深深吸引。书中关于东莞明清时期海防历史的记述,其严谨的考据和宏大的叙事,让我仿佛置身于那个波澜壮阔的年代。那些关于倭寇侵扰、官兵抗击的细节,都写得绘声绘色,充满了历史的张力。我特别欣赏作者对当时社会经济状况与海防策略之间相互影响的分析,这种多角度的视角,让历史更加立体和真实。此外,书中对东莞近代教育发展的考察,也让我对这片土地上先行者的探索精神有了更深的理解。那些创办学堂、引进新知的先贤们,他们的远见卓识和不懈努力,为东莞的现代化进程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这本书不仅仅是知识的传递,更是一种精神的激励,让我看到了一个充满活力和韧性的东莞。
评分初次翻阅这套书,内心是充满期待的,毕竟“东莞学人文丛”这样的名头,本身就带着一份对地方文化与学脉传承的敬意。然而,阅读的体验,远比我想象的要更加丰富和多元。整套书虽然冠以“张寿祺集”之名,但它绝不仅仅是某一位学者的个人作品汇编,更像是一扇打开东莞学术研究宝库的窗户。书中的内容,涵盖了历史、民俗、文学、社会等多个维度,每一本都像一位经验丰富的向导,带领我深入了解东莞这座城市的前世今生。我特别喜欢其中关于早期东莞社会变迁的论述,那些细致入微的史料考证,那些对地方乡绅阶层在城镇化进程中角色的分析,都让我对“莞邑”的根基有了更深的认识。那些看似琐碎的民间传说和习俗记录,在作者的笔下,却被赋予了深刻的文化意义,它们不仅仅是故事,更是地域精神的载体。阅读过程中,我仿佛能听到历史的回响,看到先人的足迹。对于那些对地方史、民俗学感兴趣的读者来说,这套书无疑是一份珍贵的馈赠,它用一种扎实而充满人文关怀的方式,呈现了一个鲜活而有深度的东莞。
评分我必须承认,这套书的知识密度是相当大的,但有趣的是,它并不显得枯燥乏味。我发现自己经常会在阅读过程中,不自觉地去查阅相关的地图和历史资料,这种主动探索的欲望,正是这套书成功之处。其中,关于东莞水乡文化的变迁,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作者细致地描绘了水乡的地理特征、居民的生活方式,以及这种生活方式如何随着时代的发展而改变。那些关于渔业、水运的描述,让我得以窥见一个古老的生活场景。更让我惊叹的是,书中对于东莞一些传统手工艺的记录,例如陶瓷、藤编等,作者不仅介绍了其制作工艺,更挖掘了它们背后的文化寓意和历史传承。阅读这些篇章,我感觉自己仿佛触碰到了东莞最柔软的内心,那些在岁月长河中沉淀下来的独特魅力。它让我对“地方文化”有了全新的理解,原来它并非是固步自封的陈迹,而是充满生命力的不断演进的有机体。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