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数字图像处理基础
定价:28.5元
作者:朱虹等
出版社:科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6-02-01
ISBN:9787030148353
字数:333900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B5
商品重量:0.281kg
编辑推荐
导语_点评_推荐词
内容提要
本书是作者在经过近十年在数字处理方面的研究,以及近5年的数字图像处理的本科教育及研究生教育所得到经验基础上编写的。本书特点是阐述清楚“是什么”—》“怎么实现”—》“能干什么”—》“为什么能干这些”—》“实用范围”—》“简单的具体例子来验证前面的过程”本书的内容有:基本概念、图像的灰度级变换、图像的几何变换、图像噪声的抑制、图像的锐化处理、图像的分割、二值图像的处理,以及彩色图像处理、图像的变换、图像的压缩编码。本书还配备有课件。
目录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序言
我对手稿数字化和古籍修复领域一直很感兴趣,因此购入了《文物数字化:高精度三维扫描与建模》。这本书的专业性毋庸置疑,它聚焦于如何用现代技术来“定格”那些脆弱的历史遗存,其侧重点与普通的艺术品摄影或三维建模完全不同。首先,它对数据采集的标准有着近乎苛刻的要求,详细阐述了不同波长光照对文物表面材质(如青铜器表面的锈蚀层或纸张的纤维结构)的影响,以及如何通过多角度、多光谱的联合采集来最大限度地还原真实信息。更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书中专门辟出章节讲解了“非接触式测量误差的量化与补偿”。要知道,文物表面往往是不规则且复杂的,如何消除扫描仪自身的几何畸变和环境光反射带来的噪声,是保证模型精度到微米级的关键。书中介绍的基于点云配准和全局优化算法,非常详尽地给出了数学推导和实际应用中的陷阱分析。我尤其欣赏作者对“数字孪生”概念的诠释,他们不仅仅是创建了一个几何模型,而是尝试将材料的物理特性、化学衰变趋势等“信息”也嵌入到三维数据结构中去,为未来的无损分析奠定基础。对于博物馆、档案馆或古建筑保护工作者来说,这本书提供的技术栈是当前最前沿且最实用的参考手册。
评分我最近开始着手一个关于医学影像可视化的项目,为此特地去图书馆借阅了《高级生物医学图像分析》。坦白讲,一开始我对这类偏向工程和生物交叉领域的书籍抱持着怀疑态度,生怕内容过于晦涩难懂,充斥着只有少数专家才能理解的行话。然而,这本书的结构设计非常人性化。它的前几章并没有急于展示那些炫目的三维重建效果,而是将大量的篇幅放在了“预处理”上,这一点我极其赞赏。毕竟,在实际的医学扫描数据中,伪影和噪声是最大的敌人。作者详尽地对比了各种滤波器的性能——从基础的均值、中值滤波,到更高级的各向异性扩散滤波,不仅展示了它们的数学模型,还用不同类型的病灶图像做了直观对比,哪些滤波器能锐化边缘而不破坏组织结构,哪些容易过度平滑导致细节丢失。更让我眼前一亮的是它对分割技术(Segmentation)的探讨。它不仅仅介绍了传统的阈值法和区域生长法,还用相当篇幅介绍了基于活动轮廓模型(Active Contour Models,或称Snakes)的方法,并解释了为什么在处理边界不清晰的软组织时,这些基于能量最小化的模型会比简单的梯度检测更有效。阅读过程中,我感觉自己不是在被动接收知识,而是在跟随一位经验丰富的导师,一步步拆解复杂的分析流程。对于需要处理真实、复杂、低信噪比数据的研究人员来说,这本书提供的思路是极其宝贵的实战指南。
评分近期我正在努力学习如何优化嵌入式设备上的图像处理算法,以应对功耗和实时性的挑战,因此我选择了《低功耗视觉系统中的优化算法设计》。这本书简直是为我量身定做的“瘦身指南”。它没有过多地纠缠于高深的理论证明,而是直奔主题——如何让算法跑得更快、用得更少。书中开篇就对几种主流的视觉任务(如边缘检测、特征点提取)在不同硬件架构(DSP、FPGA、低功耗MCU)上的性能进行了基准测试和分析,这为我们选择合适的算法提供了第一手的经验数据。我最喜欢的部分是关于“量化感知”和“低秩近似”的应用。作者生动地解释了,为什么将浮点运算强制转换为定点运算(如8位或4位整数)后,模型性能损失可以控制在可接受的范围内,并且极大地提高了计算速度。书中还详细对比了不同的量化策略对激活函数的影响,并给出了如何在模型训练阶段就融入量化约束的方法论,这比事后去硬性“剪枝”要有效得多。特别是对循环结构(如迭代优化算法)的并行化处理,作者提供的代码级优化技巧,比如如何有效利用SIMD指令集,对于我们实际在资源受限的硬件上部署算法时,提供了立即可用的解决方案。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其极强的实用性和对工程约束的深刻理解。
评分为了准备一个关于人机交互的课程期末报告,我翻阅了这本《视觉计算与认知心理学》。这本书的视角极其新颖,它成功地在“硬核的计算机视觉”和“柔软的人类感知”之间架起了一座坚实的桥梁。我原本以为视觉计算就是一堆矩阵运算和算法堆砌,但这本书让我看到了算法背后的“人”的因素。比如,书中关于“场景理解”的部分,它不光讨论了如何用卷积神经网络识别物体A和物体B,更深入地探讨了人类大脑是如何利用先验知识和上下文信息快速推断出场景的整体布局和潜在交互的。作者引用了大量的实验心理学研究来佐证自己的观点,这使得书中的论证充满了说服力。例如,在讨论立体视觉时,书中不仅解释了视差计算,还探讨了双眼视觉在深度感知中的“冲突”与“融合”过程,以及这种生理限制如何影响用户界面(UI)设计中的三维元素呈现。这种跨学科的视角,极大地拓宽了我的思路,让我开始思考,我们设计的算法是否真的符合人类的认知习惯。我特别喜欢书中关于“注意力模型”的章节,它详细分析了眼动追踪数据揭示出的信息,并将其转化为指导我们优化渲染优先级和信息展示顺序的实用建议。这是一本能让工程师开始思考“美学”和“体验”的书。
评分这本新买的《计算摄影学导论》简直是打开了我对光影世界理解的一扇新大门!我原本以为我对图像处理的了解已经算不错了,毕竟之前也啃过几本入门级的教材,但这本书的深度和广度完全超出了我的预期。作者在开篇就非常扎实地铺陈了光线的物理特性,从麦克斯韦方程组的宏观效应讲到人眼对色彩的感知机制,那种层层递进的逻辑感,让人不得不佩服其对基础理论的掌控。最让我惊喜的是,它并没有沉溺于枯燥的公式推导,而是巧妙地将理论与现代的成像设备紧密结合起来。比如,在讲解传感器噪声模型时,作者不仅给出了详尽的数学描述,还配上了大量真实世界的案例分析,告诉我为什么在暗光环境下照片总是“脏兮兮”的,以及如何通过特定的算法来减轻这种影响。尤其是关于HDR(高动态范围)成像的那一章,它没有停留在简单的曝光合成层面,而是深入探讨了色调映射(Tone Mapping)的各种算法的优劣,比如对数域变换和直方图匹配的实际效果差异。这本书的图文并茂做得极好,很多复杂的概念,比如傅里叶变换在图像去噪中的应用,通过清晰的二维图示,瞬间就变得直观易懂了。对于想从应用层面迈向理论深度,真正理解“为什么这样处理能得到更好的效果”的摄影爱好者或初级研究人员来说,这本书无疑是绝佳的选择,它帮你建立起坚实的理论基石,让你在面对新的成像技术挑战时,不再是盲人摸象。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