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孙子兵法
ISBN:9787550243637
作者:(春秋)孙武 著,臧宪柱 译
出版社:北京联合
出版时间:2016-4-13
定价:12元
编辑推荐
千古兵学奇书,万世兵家鼻祖!
法国军事家拿破仑,在兵败滑铁卢之后,偶然得见《孙子兵法》,无限感慨地说:“如果二十年前能见到《孙子兵法》,历史将会是另外一种结局。”
《孙子兵法》问世以后,为历代军事家们所注视,自曹操以来,历代注家蜂起,其中以孟氏、李筌、贾林、杜佑、杜牧、陈皞、王皙、梅尧臣等人为代表,这版《孙子兵法》综合了各代表注家的精彩注评,博采众家之长!
除《孙子兵法》之外,本书还附有《孙膑兵法》,两大兵法合体,更有料!
内容简介
《孙子兵法》又称《孙武兵法》、《吴孙子兵法》、《孙子兵书》《孙武兵书》等,是中国乃至世界上的著名军事著作,被誉为“兵学圣典”。处处表现了道家与兵家的哲学。共有六千字左右,一共十三篇。
目 录
计篇第一……………………………005
作战篇第二…………………………010
谋攻篇第三…………………………015
形篇第四……………………………020
势篇第五……………………………025
虚实篇第六…………………………030
军争篇第七…………………………037
九变篇第八…………………………044
行军篇第九…………………………048
地形篇第十…………………………055
九地篇第十一………………………061
火攻篇第十二………………………072
用间篇第十三………………………076
附录:孙膑兵法……………………083
计篇第一……………………………005
作战篇第二…………………………010
谋攻篇第三…………………………015
形篇第四……………………………020
势篇第五……………………………025
虚实篇第六…………………………030
军争篇第七…………………………037
九变篇第八…………………………044
行军篇第九…………………………048
地形篇第十…………………………055
九地篇第十一………………………061
火攻篇第十二………………………072
用间篇第十三………………………076
附录:孙膑兵法……………………083
擒庞涓…………………………084
[见威王]………………………089
[威王问]………………………095
陈忌问垒………………………105
篡卒……………………………110
月战……………………………114
八阵……………………………117
地葆……………………………120
势备……………………………125
兵情……………………………129
行篡……………………………132
杀士……………………………136
延气……………………………137
官一……………………………140
五教法…………………………152
[强兵]…………………………155
显示全部信息
前 言
《孙子兵法》是我国春秋末期大军事家孙武所著的一部军事经典著作,素有“武学之圣典,兵家之绝唱”之美誉。
孙武的生卒年月现已不可考。据史载,他本是齐国
人,后移居吴国,因擅长兵法,被吴国大臣伍子胥推荐给吴王阖闾。孙武见吴王时,将其所撰兵法十三篇献给吴王,阖闾读后大悦,遂以孙武为将,为自己练兵。后来孙武带兵西破强楚,北威齐晋,扬名诸侯之间,让吴国顺利成为当时的霸主。孙武终老于吴国,葬在吴都巫门外。
《孙子兵法》虽然篇幅不长,但信息量极大,可谓
字字珠玑,无半点累赘之言。孙武在其书中揭示了一系列具有普遍意义的军事规律,提出了一套完整的军事理论体系。这一理论不仅深受战国以来历代军事家的重视和推崇,对他们的军事思想和实践产生了重要的影响,而且在世界军事思想领域内拥有广泛的影响,享有极高的声誉,至今仍有其不可忽视的科学价值。
《孙子兵法》不仅具有极高的军事价值,还蕴含了许多哲学道理,不仅可以应用于行军打仗,对于人们为人处世、开阔眼界亦有帮助。虽然成书数千年,但其并未过时,于今天的我们仍多有启发。
关于《孙子兵法》,曾经有过一些纷争。有人因《汉
书·艺文志》著录《吴孙子兵法》有八十二篇,图九卷,而多认为十三篇是曹操削除繁冗,取其精粹而成。又有人因《汉书·艺文志》著录的《齐孙子》,即《孙膑兵法》久已失佚,后世流传的只有一部《孙子兵法》,而认为十三篇出自孙膑之手。不过,1972年山东临沂银雀山汉墓出土了一部《孙膑兵法》和《孙子兵法》的残简,以及记载孙武言行的七十余枚竹简,此后学者们已多倾向于
十三篇出自孙武之手,八十二篇则是孙武后学所著,是用以补充和解释十三篇的。
与《孙子兵法》一样,《孙膑兵法》也是我国古代军事文化遗产中璀璨的瑰宝。为了便于大家对比阅读,书后还附有《孙膑兵法》。
免费在线读
计篇第一
本篇论述的是能否进行战争的问题。孙武在本篇中指出,战争是关乎国家生死存亡的大事。“道”“天” “地”“将”“法”是决定战争胜负的五项基本要素。“道”是指使人民与统治者同心同德;“天”指昼夜、晴雨、寒暑等气候时节和天命、人事、道义;“地”指土地,具体如地势、地形的高下、险要、平坦,距离的远近等对于攻守进退的利弊;“将”指将帅的智谋、赏罚必信、爱抚士卒、英勇果断和军纪严明;“法”则指军队的组织编制、将吏职责的划分和管理,以及军需物资的供应、管理。孙子认为,从这五要素出发,根据国君是否贤明,将帅有无才能,“天”“地”两方面的条件如何,法令能否贯彻实行,兵力强弱,军队是不是训练有素,赏罚是否分明,可以预知战争的胜负,从而采取适当的对策和相应的行动。
【原文】
孙子曰:兵①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②也。
【注释】
①兵:指战争。
②察:研究。
【译文】
孙子说:战争是国家的头等大事,关系着民众的生死,决定着国家的存亡,因此,不得不认真、谨慎地去研究。
【原文】
计篇第一
本篇论述的是能否进行战争的问题。孙武在本篇中指出,战争是关乎国家生死存亡的大事。“道”“天” “地”“将”“法”是决定战争胜负的五项基本要素。“道”是指使人民与统治者同心同德;“天”指昼夜、晴雨、寒暑等气候时节和天命、人事、道义;“地”指土地,具体如地势、地形的高下、险要、平坦,距离的远近等对于攻守进退的利弊;“将”指将帅的智谋、赏罚必信、爱抚士卒、英勇果断和军纪严明;“法”则指军队的组织编制、将吏职责的划分和管理,以及军需物资的供应、管理。孙子认为,从这五要素出发,根据国君是否贤明,将帅有无才能,“天”“地”两方面的条件如何,法令能否贯彻实行,兵力强弱,军队是不是训练有素,赏罚是否分明,可以预知战争的胜负,从而采取适当的对策和相应的行动。
【原文】
孙子曰:兵①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②也。
【注释】
①兵:指战争。
②察:研究。
【译文】
孙子说:战争是国家的头等大事,关系着民众的生死,决定着国家的存亡,因此,不得不认真、谨慎地去研究。
【原文】
故经①之以五事,校②之以计,而索③其情④。一曰道⑤,二曰天⑥,三曰地⑦,四曰将⑧,五曰法⑨。道者,令民与上⑩同意也,故可以与之死,可以与之生,而不畏危11也。天者,阴阳12、寒暑、时制也。地者,远近、险易13、广狭、死生14也。将者,智、信、仁、勇、严也。法者,曲制15、官道、主用16也。凡此五者,将莫不闻17,知之者胜,不知之者不胜。故校之以计,而索其情。曰:主孰18有道?将孰有能?天地孰得?法令孰行?兵众孰强?士卒孰练?赏罚孰明?吾以此知胜负矣。将19听吾计,用之必胜,留之;将不听吾计,用之必败,去20之。
【注释】
①经:衡量,在这里是分析的意思。
②校:比较。
③索:探索。
④情:实际情况。
⑤道:道义。此处指是否得民心。
⑥天:天时。即气候、时令等自然方面的条件。
⑦地:地理条件。如地势险要或平坦,场地开阔或狭隘等具体的地形、地势。
⑧将:将令。此处指战争中指挥官的谋略、智慧。
⑨法:军令。
⑩上:国君。
11不畏危:不怕危险。
12阴阳:昼夜。指春、夏、秋、冬时令季节。
13险易:地势情况,即地势是险要还是较为平坦等。
14死生:死地与生地,即所选地形是否利于己方的战争,有利为生地,不利为死地。
15曲制:军队编制、制度。
16主用:后勤管理。主是掌管,用为物资。此处指战略物资等后勤保障。
17闻:知道。
18孰:谁,哪一方。
19将:虚词,表示假设,类似“如果”。
20去:离开。
【译文】
要从以下五个方面着手,比较、分析双方的各种条件,考察双方的实际情况,以预测战争的走向。一是道义,二是天时,三是地形,四是将帅,五是法规。
所谓“道义”,就是君主要有民心,让民众和君主心意相通,这样军士们才有同生共死的信念,便不怕危险。所谓“天时”,就是指阴阳时节、寒暑交替、春夏秋冬四季等。所谓“地形”,就是指路程的远近,地势的险要情况,战场是开阔还是狭窄,所选战场属生地还是死地等自然地理条件。所谓“将帅”,就是指军队的指挥官是否有足够的智谋才能,是否赏罚有信,对部下是否仁慈关爱,能否做到果断勇敢,所制军队是否军纪严明。所谓“法规”,就是指军队的组织编制是否简洁轻便,将吏的责权划分是否清晰明了,军需物资的掌管是否规范以及供给是否充足。这五个方面,将领一定要深刻了解。了解了就能胜利,否则必将失败。
一定要通过对战争双方的考察,掌握尽可能多的实际情况,并据此加以比较、分析,从而去预测战争胜负的可能。一定要知道:哪一方的君主更得民心?哪一方的将领能力更强?哪一方占有天时地利?哪一方军法严明、赏罚有信?哪一方兵力更加强大?哪一方的军士训练更为有素?哪一方军令执行更为有效?透彻分析了这些条件,自然就能够判定哪一方更容易取胜了。
如果听从我的计策,那么必然能取得胜利,这样我就留下;如果不听我的计策,那么必然导致战争失利,那我就离开。
显示全部信息
目录
计篇第一……………………………005
作战篇第二…………………………010
谋攻篇第三…………………………015
形篇第四……………………………020
势篇第五……………………………025
虚实篇第六…………………………030
军争篇第七…………………………037
九变篇第八…………………………044
行军篇第九…………………………048
地形篇第十…………………………055
九地篇第十一………………………061
火攻篇第十二………………………072
用间篇第十三………………………076
附录:孙膑兵法……………………083
擒庞涓…………………………084
[见威王]………………………089
[威王问]………………………095
陈忌问垒………………………105
篡卒……………………………110
月战……………………………114
八阵……………………………117
地葆……………………………120
势备……………………………125
兵情……………………………129
行篡……………………………132
杀士……………………………136
延气……………………………137
官一……………………………140
五教法…………………………152
[强兵]…………………………155
显示全部信息
前 言
《孙子兵法》是我国春秋末期大军事家孙武所著的一部军事经典著作,素有“武学之圣典,兵家之绝唱”之美誉。
孙武的生卒年月现已不可考。据史载,他本是齐国
人,后移居吴国,因擅长兵法,被吴国大臣伍子胥推荐给吴王阖闾。孙武见吴王时,将其所撰兵法十三篇献给吴王,阖闾读后大悦,遂以孙武为将,为自己练兵。后来孙武带兵西破强楚,北威齐晋,扬名诸侯之间,让吴国顺利成为当时的霸主。孙武终老于吴国,葬在吴都巫门外。
《孙子兵法》虽然篇幅不长,但信息量极大,可谓
字字珠玑,无半点累赘之言。孙武在其书中揭示了一系列具有普遍意义的军事规律,提出了一套完整的军事理论体系。这一理论不仅深受战国以来历代军事家的重视和推崇,对他们的军事思想和实践产生了重要的影响,而且在世界军事思想领域内拥有广泛的影响,享有极高的声誉,至今仍有其不可忽视的科学价值。
《孙子兵法》不仅具有极高的军事价值,还蕴含了许多哲学道理,不仅可以应用于行军打仗,对于人们为人处世、开阔眼界亦有帮助。虽然成书数千年,但其并未过时,于今天的我们仍多有启发。
关于《孙子兵法》,曾经有过一些纷争。有人因《汉
书·艺文志》著录《吴孙子兵法》有八十二篇,图九卷,而多认为十三篇是曹操削除繁冗,取其精粹而成。又有人因《汉书·艺文志》著录的《齐孙子》,即《孙膑兵法》久已失佚,后世流传的只有一部《孙子兵法》,而认为十三篇出自孙膑之手。不过,1972年山东临沂银雀山汉墓出土了一部《孙膑兵法》和《孙子兵法》的残简,以及记载孙武言行的七十余枚竹简,此后学者们已多倾向于
十三篇出自孙武之手,八十二篇则是孙武后学所著,是用以补充和解释十三篇的。
与《孙子兵法》一样,《孙膑兵法》也是我国古代军事文化遗产中璀璨的瑰宝。为了便于大家对比阅读,书后还附有《孙膑兵法》。
免费在线读
计篇第一
本篇论述的是能否进行战争的问题。孙武在本篇中指出,战争是关乎国家生死存亡的大事。“道”“天” “地”“将”“法”是决定战争胜负的五项基本要素。“道”是指使人民与统治者同心同德;“天”指昼夜、晴雨、寒暑等气候时节和天命、人事、道义;“地”指土地,具体如地势、地形的高下、险要、平坦,距离的远近等对于攻守进退的利弊;“将”指将帅的智谋、赏罚必信、爱抚士卒、英勇果断和军纪严明;“法”则指军队的组织编制、将吏职责的划分和管理,以及军需物资的供应、管理。孙子认为,从这五要素出发,根据国君是否贤明,将帅有无才能,“天”“地”两方面的条件如何,法令能否贯彻实行,兵力强弱,军队是不是训练有素,赏罚是否分明,可以预知战争的胜负,从而采取适当的对策和相应的行动。
【原文】
孙子曰:兵①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②也。
【注释】
①兵:指战争。
②察:研究。
【译文】
孙子说:战争是国家的头等大事,关系着民众的生死,决定着国家的存亡,因此,不得不认真、谨慎地去研究。
【原文】
计篇第一
本篇论述的是能否进行战争的问题。孙武在本篇中指出,战争是关乎国家生死存亡的大事。“道”“天” “地”“将”“法”是决定战争胜负的五项基本要素。“道”是指使人民与统治者同心同德;“天”指昼夜、晴雨、寒暑等气候时节和天命、人事、道义;“地”指土地,具体如地势、地形的高下、险要、平坦,距离的远近等对于攻守进退的利弊;“将”指将帅的智谋、赏罚必信、爱抚士卒、英勇果断和军纪严明;“法”则指军队的组织编制、将吏职责的划分和管理,以及军需物资的供应、管理。孙子认为,从这五要素出发,根据国君是否贤明,将帅有无才能,“天”“地”两方面的条件如何,法令能否贯彻实行,兵力强弱,军队是不是训练有素,赏罚是否分明,可以预知战争的胜负,从而采取适当的对策和相应的行动。
【原文】
孙子曰:兵①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②也。
【注释】
①兵:指战争。
②察:研究。
【译文】
孙子说:战争是国家的头等大事,关系着民众的生死,决定着国家的存亡,因此,不得不认真、谨慎地去研究。
【原文】
故经①之以五事,校②之以计,而索③其情④。一曰道⑤,二曰天⑥,三曰地⑦,四曰将⑧,五曰法⑨。道者,令民与上⑩同意也,故可以与之死,可以与之生,而不畏危11也。天者,阴阳12、寒暑、时制也。地者,远近、险易13、广狭、死生14也。将者,智、信、仁、勇、严也。法者,曲制15、官道、主用16也。凡此五者,将莫不闻17,知之者胜,不知之者不胜。故校之以计,而索其情。曰:主孰18有道?将孰有能?天地孰得?法令孰行?兵众孰强?士卒孰练?赏罚孰明?吾以此知胜负矣。将19听吾计,用之必胜,留之;将不听吾计,用之必败,去20之。
【注释】
①经:衡量,在这里是分析的意思。
②校:比较。
③索:探索。
④情:实际情况。
⑤道:道义。此处指是否得民心。
⑥天:天时。即气候、时令等自然方面的条件。
⑦地:地理条件。如地势险要或平坦,场地开阔或狭隘等具体的地形、地势。
⑧将:将令。此处指战争中指挥官的谋略、智慧。
⑨法:军令。
⑩上:国君。
11不畏危:不怕危险。
12阴阳:昼夜。指春、夏、秋、冬时令季节。
13险易:地势情况,即地势是险要还是较为平坦等。
14死生:死地与生地,即所选地形是否利于己方的战争,有利为生地,不利为死地。
15曲制:军队编制、制度。
16主用:后勤管理。主是掌管,用为物资。此处指战略物资等后勤保障。
17闻:知道。
18孰:谁,哪一方。
19将:虚词,表示假设,类似“如果”。
20去:离开。
【译文】
要从以下五个方面着手,比较、分析双方的各种条件,考察双方的实际情况,以预测战争的走向。一是道义,二是天时,三是地形,四是将帅,五是法规。
所谓“道义”,就是君主要有民心,让民众和君主心意相通,这样军士们才有同生共死的信念,便不怕危险。所谓“天时”,就是指阴阳时节、寒暑交替、春夏秋冬四季等。所谓“地形”,就是指路程的远近,地势的险要情况,战场是开阔还是狭窄,所选战场属生地还是死地等自然地理条件。所谓“将帅”,就是指军队的指挥官是否有足够的智谋才能,是否赏罚有信,对部下是否仁慈关爱,能否做到果断勇敢,所制军队是否军纪严明。所谓“法规”,就是指军队的组织编制是否简洁轻便,将吏的责权划分是否清晰明了,军需物资的掌管是否规范以及供给是否充足。这五个方面,将领一定要深刻了解。了解了就能胜利,否则必将失败。
一定要通过对战争双方的考察,掌握尽可能多的实际情况,并据此加以比较、分析,从而去预测战争胜负的可能。一定要知道:哪一方的君主更得民心?哪一方的将领能力更强?哪一方占有天时地利?哪一方军法严明、赏罚有信?哪一方兵力更加强大?哪一方的军士训练更为有素?哪一方军令执行更为有效?透彻分析了这些条件,自然就能够判定哪一方更容易取胜了。
如果听从我的计策,那么必然能取得胜利,这样我就留下;如果不听我的计策,那么必然导致战争失利,那我就离开。
购买这套书之前,我对市面上许多“国学普及”读物心存疑虑,总觉得它们要么为了追求畅销而过度“娱乐化”了经典,要么就是为了显得高深而堆砌难懂的注释。但当我翻开这系列中的其他卷册时,我发现它们在注释的精准性和详尽程度上,确实做到了一个很高的水准。我注意到,对于一些关键的、具有时代特殊性的词汇,译注者没有草率地用现代词汇搪塞过去,而是会花篇幅解释其在那个历史语境下的确切含义,甚至会引用其他典籍的例子来佐证。这种扎实的学术态度,让我对这套书的可信赖度大大增加。尤其是在涉及一些复杂的伦理学或政治哲学概念时,清晰的注释体系能够有效地防止读者产生误解,避免将古代的“是”强行套用到现代的“应该”之上。这种审慎的态度,体现了编纂者对“经典”应有的一份敬畏之心,而不是把它们当作可以随意裁剪的素材库。
评分如果说这套“诸子经典读本”系列有一个显著的特点,那就是它为我们构建了一个完整的思想光谱。当我将它与其他卷册并列放置时,那种并置带来的对比和张力是极其迷人的。比如,道家那种超然物外、返璞归真的主张,与法家那种强调制度和效率的冷峻逻辑,在同一套书系中并置呈现,读者便能直观地感受到古代知识分子在治国理政和社会构建上的多元探索。这种对比不是互相排斥的,而是在某种意义上相互补充、相互制衡的。它教会我们,面对复杂的世界,不存在唯一的“正确答案”,而是存在一系列成熟的、经过时间检验的思维工具箱。我可以根据不同的情境,从这个“工具箱”里取出最合适的“工具”来分析和应对。这种体系化的呈现方式,极大地提升了这套书的学术价值和实用价值,让它不仅仅是零散的古代语录集合,而是一部系统的古代智慧导览手册。
评分这套《中华国学经典精粹·诸子经典读本》的书系我最近接触了不少,虽然我手头这本正好是那部著名的兵家圣典,但我更想谈谈我对这整个“国学经典精粹”系列的整体感受。我记得我之前翻阅了他们出的关于儒家和道家的几本,首先让我印象深刻的是那种装帧设计。它不是那种老气横秋的古籍影印本,而是带着一种现代的、典雅的简约风格,拿在手里就觉得很舒服,适合放在书架上陈列。更重要的是,它在内容处理上体现了对现代读者的尊重。我尤其欣赏“文白对照”的处理方式,对于我们这些没有太多古文功底的人来说,这简直是救命稻草。你看那些晦涩的文言词句,如果没有紧随其后的白话释义,光靠自己揣摩,可能一句话就要卡住半天,读下去的兴致也就磨没了。这个系列在这方面做得非常到位,它既保留了原文的韵味和原貌,又提供了清晰易懂的现代语言支撑,使得那些深奥的哲思不再高不可攀,真正实现了“入门”的功能。这种平衡的拿捏,是很多出版社在做古籍普及时难以做到的,它既没有过度简化而失去原意,也没有保持原貌而让人望而却之。可以说,光是这种精心编排的阅读体验,就足以让我对整个系列抱有好感,它真正做到了让经典“活”起来。
评分阅读这套书的过程,对我来说更像是一次思维体操训练。相比于直接阅读现代白话文著作,这种在古文和白话之间来回切换的模式,极大地锻炼了我的逻辑转换能力和对语言细微差别的敏感度。你会发现,很多时候,白话翻译虽然意思到位了,但那种被压缩的、精炼的节奏感和韵律感是缺失的。而当你跳回原文,用你已经通过注释建立起来的理解框架去重新咀嚼那些句子时,你会获得一种独特的阅读快感——那种“顿悟”的感觉。这不仅仅是知识的获取,更是一种智力上的挑战和享受。它要求你主动参与到意义的构建过程中去,而不是被动地接受信息。这种主动性,使得阅读的体验更加深刻和持久。我发现,当我放下书本,再去思考生活中的一些问题时,那些诸子百家提供的思维框架,会自然而然地浮现出来,帮助我从多角度审视问题,这种思维的拓宽远超乎我对一本“历史读物”的期待。
评分我最近在看一些关于古代思想如何指导现代商业决策的书籍时,突然意识到,很多我们现在推崇的战略思维,其根源都可以追溯到那个诸子百家争鸣的时代。这套“诸子经典读本”的价值,就在于提供了一个原汁原味的视角去理解这些思想的初始形态。我不是说译注不好,译注的作用是桥梁,但真正令人心神震颤的,往往是那些经过历史沉淀、凝练出的原文句子本身所蕴含的强大气场。它不像那些后世的解读,往往带有强烈的个人色彩或时代烙印。在这套书中,我能感受到作者们在构思其理论体系时,那种纯粹而直接的逻辑推演,那种穿越两千多年依然能直击人心的力量。比如,在探讨人与社会的关系时,不同流派的论述中那种激烈的碰撞和相互印证,是任何现代学术论文都无法比拟的丰富性和深刻性。通过直接阅读原文,我仿佛能听到他们那个时代的声音,理解他们面对的困境,从而更好地去辨析哪些思想是具有永恒价值的,哪些只是特定历史背景下的权宜之计。这种“溯源”的体验,是任何简化本都无法提供的。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