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实用程序育儿法
定价:39.00元
作者:(美)霍格,(美)布劳,张雪兰
出版社:京华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9-01-01
ISBN:9787807246183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540kg
编辑推荐
4大育儿杂志和机构联合推荐。
宝宝耳语专家教你解决宝宝喂养、睡眠、情感、教育难题。
内容提要
世界闻名的实战型育儿专家特蕾西·霍格(Tracy Hogg)以“宝宝耳语专家(Baby Whisperer)”享誉全球,她深入到数千名宝宝的家里解决宝宝和妈妈面临的日常难题,通过演讲、电台、电视台、信件、电子邮件以及在她的网站上发帖跟她交流、向她请教的妈妈们更是不计其数。由她亲自实景示范拍摄的“和宝宝说悄悄话(The Baby Whisperer)”DVD全球发行上千万张。她倡导从宝宝的角度考虑问题,要观察、尊重宝宝,和宝宝沟通——即使宝宝还不会说话。在本书中,她集自己近30年的经验,详细解释了0-3岁宝宝的喂养、睡眠、情感、教育等各方面问题的有效解决方法。
目录
引言
章 E.A.S.Y.未必容易,但是管用!——让宝宝按有规律的常规程序作息
E.A.S.Y.常规程序的好处
写下来!
当E.A.S.Y.看起来似乎很难时
开始:针对不同年龄段婴儿的指导原则
头6周:调整阶段
按出生体重制定的E.A.S.Y.程序
6周~4个月:意料之外的醒
4~6个月:“4/4”和无规则养育的开始
6~9个月:经受住前后不一致
9个月之后的E.A.S.Y.程序
4个月或更大的时候开始E.A.S.Y.程序
方案
第2章 即使婴儿也有情感——孩子年的情绪
探访一个老朋友
我的宝宝有情感生活吗?
婴儿如何感觉
本性:孩子的脾性
每天的时刻:5种类型
培养:父母如何克服孩子的脾性
为什么有些父母看不到
吻合度
信任:形成良好的情绪适应能力的关键
打破信任的纽带
建立信任的12条小建议
延长的分离焦虑:当亲密导致不安全感产生时
独自玩耍:情绪适应能力的基础
第3章 宝宝的液体食物——头6个月的喂食问题
食物,美味的食物!
我的宝宝吃饱了吗?多少是正常?
加餐
头6周:食物管理问题
对哺乳妈提醒:如何避免(或纠正)错误的衔乳姿势和奶水不足
痛苦的喂食:胃部不适
6周~4个月:生长突增期
4~6个月:更稳定的进食
6~9个月及以上:无规则养育的危险
从乳房到奶瓶:断奶的步
“但是我的宝宝……”:妈妈对断奶的失落感和内疚感
吸杯:我现在是个大孩子了!
第4章 食物不仅仅提供营养——开始吃固体食物,从此以后一直吃得很开心
从被别人喂到自己吃的旅程
食物管理:你是在牲口棚里长大的吗?
4~6个月:做好准备
6~12个月:救命!我们需要固体食物顾问!
1~2岁:食物管理不善和食物奥运会
2~3岁:食物偏好以及其他恼人特征
第5章 教宝宝如何睡觉——头3个月以及6种原因
睡得像个婴儿?
六种原因
原因1:缺乏常规程序
原因2:不充分的睡眠程式
原因3:无规则养育
原因4:饥饿
原因5:刺激过度
原因6:不舒服
处理六种原因:哪个先来?
多少睡眠帮助是太多了?
父母的需要怎么能超过婴儿的需要呢?
不适当的干预:3个月前不要使用抱起一放下法
首要的事情首先做
胃食管反流的恶性循环
第6章 抱起一放下法——睡眠训练工具——4个月~1岁
无规则养育的典型实例
什么是抱起一放下法?
3~4个月:调整常规程序
通过改变4个月大婴儿白天的小睡来解决晚上的睡眠问题
4个月的案例分析:实施4小时E.A.S.Y.程序
4~6个月:处理老问题
4~6个月的案例分析:抱得太久
6~8个月:身体活跃的婴儿
6~8个月的案例分析:从出生起就不睡觉
8个月~1岁:无规则养育严重的时候
8个月~1岁的案例分析:多种问题,一个方案
关于小睡
抱起一放下法不起作用的12种原因
第7章 “我们依然睡眠不足”——1岁以后的睡眠问题
一个危机
第二年的睡眠问题
第三年的睡眠问题
针对幼儿的睡眠策略
亚当,噩梦般的幼儿
尼古拉斯:(夜间)依赖吃奶来睡觉的婴儿
第8章 教育幼儿——教给孩子情感适应能力
“让孩子高兴”的流行病
失控情绪:危险因素
孩子的情感社交类型
环境因素
发育问题
父母的行为
对主观父母的剖析
成为客观父母
收集证据
教你的孩子情感F.I.T.
情感和社会能力的转折点:使F.I.T.适合你的孩子
典型的幼儿犯规
如果我的孩子有问题……而他情不自禁怎么办?
第9章 E.E.A.S.Y.能办到——早期如厕训练案例
便盆恐慌
9个月时开始可以E.E.A.S.Y.
开始:9~15个月
如果我错过了较早的“窗口期”怎么办?
依然合作:16~23个月
避免权力之争:2~3岁及以上
如厕困难
关于如厕训练的真正关键
0章 正当你以为成功的时候……一切都变了!——12个基本问题和解决问题的12个基本原则
无法逃避的养育法则
12个基本问题
注意发育的影响
了解你自己的孩子
留意破坏常规程序的因素
保护家庭环境
对无规则养育采取损失控制措施
设计一个方案:解决问题的12个基本原则
多利安的困境:“突然之间不断反抗”
恢复后的忧郁:“我们无法恢复正常”
突如其来的恐惧:“她害怕浴缸”
陌生人焦虑:“临时保姆没法安慰他”
星座
作者介绍
特蕾西·霍格(Tracy Hogg)世界闻名的实战型育儿专家,被称为“宝宝耳语专家”——她能“听懂”婴儿说话,理解婴儿的感受,看懂婴儿的真正需要。她致力于从婴幼儿的角度考虑问题,在帮助不计其数的新父母和婴幼儿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发展了一套独特而有效的育儿和护理方法。
文摘
序言
阅读体验上,这本书的叙事节奏把握得不错,没有拖沓感。它不像某些学术著作那样,需要反复咀嚼才能理解其深层含义,而是以一种相对直白、甚至略带幽默感的口吻在阐述复杂的育儿原则。这种亲切感很关键,毕竟在疲惫的育儿日常中,我们需要的不是一个高高在上的专家指点,而是一个能和你一起面对挑战的伙伴。书中对于一些常见育儿误区的剖析非常到位,很多时候我读到某个段落时,会忍不住拍大腿,心想:“原来不止我一个人是这么想的!” 这种被理解的感觉,比书本里任何高深的理论都来得实在。尤其是在处理“坚持”和“放弃”的临界点时,作者提供的几个小技巧,比如如何设定“试运行期”,如何量化“进步指标”,这些细节非常接地气,让人觉得育儿这件事似乎真的可以被分解成一个个可以攻克的“小任务”。
评分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嗯,怎么说呢,挺朴实无华的,没有那种抓人眼球的鲜艳色彩或者复杂的图案,给我的第一印象是“一本老老实实的工具书”。字体选择上中规中矩,能让人一眼就认出书名和作者信息,这点在书店里快速浏览时还是挺重要的。我当时在书架前犹豫了好一会儿,主要是被“实用程序育儿法”这个名字吸引了。现在的育儿书琳琅满目,很多都讲得天花乱坠,要么就是贩卖焦虑,要么就是理论性太强,真正能落地执行的很少。我期待它能提供一套清晰、可操作的步骤或框架,毕竟带孩子最怕的就是手忙脚乱,心里没底。拿到手里掂了掂分量,感觉内容应该挺扎实的,不像是那种只讲概念不给方案的“空头支票”书籍。而且看到作者是几位美国人,我稍微有点好奇,他们那一套育儿理念,如何能适应我们国内复杂的家庭环境和社会背景,这中间的“本土化”处理会是一个看点。总的来说,初次接触,我的期望值是谨慎乐观,希望它真的能成为我育儿路上的一个可靠的“程序指南”,而不是又一本束之高阁的装饰品。
评分这本书的排版和装帧质量,说实话,只能算是中等偏上。纸张的质地摸起来还算舒适,不是那种一摸就掉渣的廉价纸,但在光线不好的地方阅读时,字体的对比度偶尔会让人觉得略微吃力。我特别留意了书中的图表和案例分析部分。我个人倾向于通过视觉化的方式来理解复杂的概念,所以如果一个育儿方法论能够用流程图或者时间轴清晰地展示出来,那对我来说简直是福音。遗憾的是,这本书在图文搭配上显得有些保守,更多的依赖文字的细致描述。我花了点时间去理解其中几个核心的“程序模块”,发现作者试图构建一个非常系统化的应对机制,从日常习惯培养到情绪管理,似乎都有一套预设的SOP(标准作业程序)。这种“程序化”的思路我很欣赏,因为它对抗了育儿中的随机性和不确定性,但我更希望看到的是,当孩子跳出这个既定程序时,应该如何灵活调整的“应急预案”。如果仅仅是死板地套用程序,反而可能忽略了孩子作为独立个体的独特性和灵活性,这也是我后续阅读时会重点考察的一个方面。
评分从内容构建的角度来看,这本书的结构设计体现了一种强烈的“可复制性”意图。它似乎在努力打破传统育儿中那种依赖“直觉”和“经验”的模式,转而强调基于观察和反馈的学习循环。我特别欣赏作者在引入新概念时所使用的类比手法,将一些抽象的育儿心理学概念,转化成了厨房里烹饪、或者办公室里项目管理那样的具体操作。比如,书中对“积极倾听”的描述,就不是简单地要求家长“听孩子说话”,而是详细拆解了包括眼神接触的时长、重复确认孩子意图的句式、以及避免打断的黄金时间等具体操作步骤。这种细致入微的分解,使得原本可能流于口号的育儿理念,瞬间变得可操作化、可量化。当然,这种过于强调“程序”和“标准化”的做法,也引来了一些担忧,那就是它是否会无意中削弱父母与孩子之间那种基于情感的、非语言的微妙连接,毕竟人与人之间的互动,总是充满着无法被程序完全捕捉的变量。
评分总的来说,这本书带给我的最大价值,是一种“思路的重塑”,而非仅仅是技巧的堆砌。它像是一个操作手册,告诉你如何去搭建一个育儿的“操作系统”,而不是提供一个“软件应用”让你直接安装使用。在很多关于“规矩”的建立和维护上,它提供了一套逻辑自洽的框架,让我明白为什么坚持某个规则比仅仅知道规则本身更重要——因为坚持本身就是系统在自我优化和强化的过程。我发现自己开始用一种更系统化的眼光去看待孩子每天的小状况,不再把每一次哭闹或反抗视为孤立的事件,而是将其视为系统反馈给我的数据点。当然,任何一套方法论都有其局限性,尤其是在面对青春期这样剧变的阶段,这本书的“程序”是否能顺利升级迭代,还需时间检验。但至少目前来看,它成功地让我从“凭感觉带娃”的泥潭中抽离出来,有了一种更科学、更有步骤感的掌控感。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