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多样性与变迁:婚姻家庭的跨文化研究
:48.00元
作者:瞿明安、施传刚
出版社:知识产权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1-11-01
ISBN:9787513008037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目录
亲属制
摩梭亲属制的人类学价值
《牡帕密帕》与木嘎拉祜的双边非谱系
亲属制
体认摩梭母系制
母系制走访婚与中国少数民族的现代化
婚姻
中国少数民族婚外的跨文化比较
人类学视野中的洱源西山白族“采白花”风俗变迁
贵州苗人的婚姻外谈情与调情
论布依族“赶表”习俗
哈尼族奕车人包办婚姻研究
南涧彝族婚礼跳菜的饮食象征
导致新疆维吾尔族人口高离婚率的原因分析
韩国农村和渔村的通婚圈变迁:四个村庄的个案研究
婚姻支付再反思
合法抑或合理:中国同性婚姻的两难处境
锡克教与印度教的婚姻仪式之比较
家庭
云南永宁汉族主干家庭体系的人类学研究
土家族传统婚姻家庭形式的当代变迁
一一对玉村“赖娘家”现象的调查研究与反思
柳田国男的民俗学与家庭
后记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这本书给我带来了一种前所未有的阅读体验。它并非那种轻松的消遣读物,而是需要静下心来,细细品味,反复思考。作者的笔触细腻而深刻,仿佛一把手术刀,精准地剖析着人类社会中婚姻家庭这个复杂而又古老的议题。我被书中提出的一个个观点深深吸引,比如关于“家”的功能是如何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和社会结构中发生变迁的,以及这些变迁又如何反过来影响着个体的身份认同和归属感。书中引用的案例极其丰富,从遥远的古代文明到当代的都市生活,从某个偏远村落的传统仪式到跨国婚姻的挑战,作者都信手拈来,并能将其与理论模型巧妙地结合。我尤其对书中关于现代社会中“个体化”趋势对传统家庭模式产生的冲击这一章节印象深刻。作者通过翔实的论据,揭示了个人自由选择与家庭责任之间的张力,以及这种张力在不同文化语境下的不同表现。他并没有简单地将这种变化视为“好”或“坏”,而是以一种客观、中立的态度,呈现了其复杂性及其带来的多重后果。读完这本书,我不再将婚姻家庭视为一个静态的概念,而是认识到它是一个动态的、不断适应社会变迁的有机体,其形态和功能都在持续地演进和重塑。
评分不得不说,这本书带来的冲击力是巨大的,它仿佛为我打开了一扇通往未知世界的大门,让我得以窥见婚姻家庭在不同文化土壤中孕育出的千姿百态。作者的语言风格充满了智慧和温度,他不是那种冷冰冰的学术理论灌输者,而是像一位睿智的长者,娓娓道来,循循善诱。我特别欣赏书中对于“婚姻”作为一种社会制度的演变过程的分析,作者从最古老的撮合模式,到如今越来越强调自由恋爱的时代,梳理了不同时期社会对婚姻期望的转变,以及这些转变对个体选择和家庭稳定带来的影响。书中对“家庭”这个概念的多重解读,更是让我耳目一新。它不仅仅是关于血缘和法律的联结,更包含了情感的维系、社会的认同、经济的互助等诸多层面。例如,在讨论一些少数民族的婚姻家庭模式时,作者并没有将他们简单地视为“落后”,而是深入剖析了这些模式在特定社会环境下的适应性和合理性,展现了人类社会在应对生存和繁衍问题上的多样化智慧。这本书让我意识到,我们所认为的“正常”的婚姻家庭模式,在广阔的世界舞台上,可能只是其中微小的一个缩影。这种认识,既让我感到震撼,也让我对人类社会的多样性充满了敬意,并促使我重新审视自己对“家”的理解。
评分这本著作的阅读过程,对我而言,更像是一次漫长而充实的文化“远足”。作者的行文风格非常独特,他善于在宏大的叙事中融入细微的观察,在严谨的论证中穿插诗意的表达,让我在被知识的深度所折服的同时,也被其文字的魅力所打动。例如,他在描绘某个民族在面对社会变革时,其婚姻家庭观念如何经历痛苦的挣扎与调适时,那种描绘的画面感十足,仿佛我置身于那个时代,与他们一同感受那份迷茫与希望。书中对不同文化背景下,婚姻的“契约”属性与“情感”属性之间的权衡和侧重,进行了深入的探讨,让我看到了不同文明在维系社会基本单元时的智慧和策略。我尤其欣赏作者在处理一些敏感或极具争议性的话题时,所展现出的那种审慎与包容。他不会轻易地对某种文化或观念做出评判,而是努力去理解其产生的根源和历史逻辑。这种开放性的视角,极大地拓展了我对“家庭”和“婚姻”的认知边界,让我意识到,人类社会在追求幸福和稳定方面的努力,是如此的多元和富有创意。这本书的阅读,不仅丰富了我的知识储备,更重要的是,它启发了我对自身所处文化环境下婚姻家庭模式的反思,让我更加珍视和理解那些构成我们社会肌理的细微之处。
评分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就有一种深邃而引人入胜的感觉,浅咖色的背景上,用一种略带古朴却又充满现代感的字体书写着书名,仿佛在暗示着这本书将带领我们穿越时空的阻隔,去探寻那些古老而又不断演变的婚姻家庭模式。当我翻开第一页,就被作者严谨的学术态度和流畅的叙事风格所吸引。作者没有一开始就抛出枯燥的理论,而是以一个引人入胜的故事或一个发人深省的现象作为开端,瞬间抓住了我的注意力。接着,他开始娓娓道来,将复杂的社会学、人类学和历史学概念,用一种非常易于理解的方式呈现出来。例如,在讨论某个特定文化背景下的婚姻习俗时,作者会深入剖析其背后的经济、政治、宗教以及伦理因素,而不是简单地罗列现象。他对不同文化中关于“家”的定义、婚姻的意义、亲子关系的界定等方面都进行了细致的梳理,让我看到了人类社会在理解和实践家庭这一基本单位上的巨大差异和共通之处。书中穿插的大量田野调查案例和访谈记录,更是让这些抽象的理论变得鲜活起来,仿佛我亲身经历了一场场跨越山海的文化对话。我尤其喜欢作者在分析问题时,总是能够跳出单一的视角,从宏观的历史演变到微观的个体经历,进行多维度的审视,这种全局观让我对婚姻家庭的理解上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评分阅读这本书的过程,就像是在一个巨大的信息海洋中航行,而作者就是那位经验丰富的舵手,他凭借着深厚的学养和敏锐的洞察力,带领我探索着婚姻家庭这个古老而又常新的领域。本书的结构安排非常合理,逻辑清晰,层层递进,让我能够循序渐进地理解和吸收其中的内容。作者在论述某个特定文化中的婚姻习俗时,总是能够将其置于更广阔的社会历史背景下进行考察,例如,他会追溯某个习俗的起源,分析其在不同历史时期的演变,以及它如何受到政治、经济、宗教等因素的影响。这种宏观与微观相结合的研究方法,使得他的论述既有深度,又有广度。我尤其对书中关于“代际关系”在不同文化中的差异这一部分印象深刻。作者通过生动的案例,揭示了在某些文化中,家庭的凝聚力是多么的强大,而个体的独立性又是如何地受到家庭责任的约束;在另一些文化中,则可能更加强调个人自由和自主性,家庭关系则相对疏离。这种对比让我深刻地体会到了文化多样性对家庭结构和功能产生的深远影响。这本书的阅读,不仅让我对世界各地的婚姻家庭有了更全面的认识,更重要的是,它让我对“家”的含义有了更深刻的理解,认识到“家”并非仅仅是血缘的羁绊,更是一种复杂的社会建构,它在不断地被赋予新的意义和功能。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