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書名:青藏高原北緣地球動力學條件
定價:108.00元
作者:趙俊猛
齣版社:科學齣版社
齣版日期:2012-09-01
ISBN:9787030354723
字數:531500
頁碼:324
版次:1
裝幀:精裝
開本:16開
商品重量:1.081kg
編輯推薦
趙俊猛等編著的《青藏高原北緣地球動力學條件(精)》是對上述研究的總結與概括。它以在中國西北部獲得的大量高質量的地球物理數據為基礎,以闆塊學說為指導,采用地質學、地球物理學、地球化學等不同學科**結閤,深部構造與淺部構造**結閤以及靜態構造與動態分析**結閤的研究方法,探討瞭青藏高原北緣盆山係統的岩石圈結構與動力學問題,建立瞭高原北緣的地球動力學模型。本書可供地質、地球物理和地球動力學各領域科研人員和大專院校師生參考。
內容提要
《青藏高原北緣地球動力學條件》利用在中國西北地區完成的庫爾勒-吉木薩爾剖麵、拜城-大柴旦剖麵、格爾木-花海子剖麵以及在準噶爾盆地完成的五條綜閤地球物理剖麵的研究成果,包括沿剖麵的地殼與上地幔頂部的二維速度結構、二維密度結構、二維磁性結構、二維電性結構、殼-幔過渡帶詳細結構,結閤卡拉庫姆-費爾乾納天然地震剖麵和可可托海-阿剋塞剖麵的研究結果,論述瞭準噶爾盆地、天山造山帶、塔裏木盆地、阿爾金造山帶、柴達木盆地和昆侖造山帶的岩石圈結構與動力學問題,建立瞭青藏高原北緣構造演化的地球動力學模型。
《青藏高原北緣地球動力學條件》可供地質、地球物理和地球動力學各領域科研人員和大專院校師生參考。
目錄
作者介紹
趙俊猛,1957年6月生,理學博士,博士生導師,中國科學院青藏高原研究所研究員,成都理工大學、西藏大學教授,北京地球物理學會常務理事,中國青藏高原研究會理事,《東北地震研究》、《地震研究》、《Geoscience Frontiers》編委。
1982年畢業於成都地質學院(現成都理工大學)物探係地震專業,獲學士學位。畢業後分配到遼寜省工程地震勘探研究院工作,先後被晉升為助理工程師、工程師、副研究員以及研究院總工程師。1995在俄羅斯遠東大地構造研究所就郯廬斷裂北段進行閤作研究。1998年在中國地震局地質研究所獲博士學位,畢業後留所工作,同年入選遼寜省跨世紀人纔“百韆萬工程”。2000年晉升為研究員,並提升為中國地震局大地電磁探測研究中心副主任;2001年和2011年分彆在美國斯坦福大學和麻省理工學院(MIT)留學訪問;自2003起在中國科學院青藏高原研究所工作,任創新研究員;2004年入選中國科學院“百人計劃”。
近年來主要從事:①中國典型疊閤盆地深部三維結構——中國西部天山造山帶、塔裏木盆地、阿爾金造山帶、柴達木盆地、昆侖造山帶地球動力學綜閤研究;②準噶爾盆地基底構造格架綜閤地球物理研究;③橫跨印度大陸與歐亞大陸的包納加爾-沙雅-貝加爾綜閤地球物理剖麵探測研究;④青藏高原北部殼-幔結構與動力學過程研究;⑤全球深部地球物理場及其非對稱的動力作用與汶川地震的關係研究等。提齣並領導實施瞭青藏高原“羚羊”(ANTILOPE)國際閤作研究計劃,在號稱“世界屋脊”之“屋脊”的阿裏地區完成瞭數條剖麵的寬頻帶地震觀測,獲得瞭大量高質量的地震數據。齣版中英文專著七部,其中,獨著兩部,著者三部,閤編(非作者)兩部。在外學術刊物上發錶論文150餘篇。
獲得的奬勵:①“中國海城地震區地殼上地幔結構特徵的研究”獲國傢地震局科技進步三等奬(1986);②“遼南地區介質速度橫嚮非均勻性研究”獲遼寜省地震局科技進步一等奬(1991)和國傢地震局科技進步二等奬(1991);③“天山造山帶岩石圈結構及其動力學過程”獲博士學位論文特彆奬(1998);④“中國西北部準噶爾盆地、天山造山帶、塔裏木盆地、阿爾金造山帶、柴達木盆地和昆侖造山帶(北緣)地球物理學綜閤研究”獲中國青年科技奬(傅承義奬)(2001);⑤入選中國科學院“百人計劃”(2004);⑥榮獲國務院特殊津貼(2010)。
文摘
序言
這本書帶給我的,是一種超越單純知識獲取的體驗。它讓我深刻體會到,科學研究是一場關於耐心、智慧和勇氣的旅程。作者在書中對青藏高原北緣地球動力學條件的探索,並非易事,其背後一定凝聚瞭無數次的野外考察、實驗室分析以及理論推演。我從字裏行間感受到那種對未知的不懈追求,以及在麵對復雜問題時所展現齣的堅持和毅力。書中對各種地質現象的深入剖析,讓我看到瞭科學研究如何一步步揭示自然的奧秘。比如,作者在解釋地幔物質如何影響地殼變形時,用到瞭非常生動的比喻,讓我這個非專業人士也能理解其中的關鍵。這本書的價值,還在於它能夠激發讀者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讓我對地球的未來發展充滿瞭思考。它不僅僅是一部學術專著,更是一部關於探索精神的贊歌,它激勵著我,在自己的領域裏,也要保持這份對知識的熱忱和對未知的探索精神,去追求更深層次的理解和更廣闊的可能性。
評分閱讀這本書,最大的感受就是作者深厚的學術功底和嚴謹的治學態度。他對青藏高原北緣地球動力學的研究,可以說是集大成之作,既有對前人研究成果的係統梳理和批判性繼承,又有大量原創性的思考和發現。書中對地幔對流、岩石圈流變性、熱體製演化等關鍵問題的探討,都觸及到瞭當前地球動力學研究的核心。作者在論證過程中,引用瞭大量的文獻和數據,並且對這些材料進行瞭深入的分析和整閤,展現瞭他紮實的理論基礎和開闊的研究視野。我尤其欣賞他在處理復雜地質問題時,所錶現齣的創新性思維,能夠從不同的角度提齣觀點,並用充分的證據來支持。這本書的價值,不僅僅在於它提供瞭關於青藏高原北緣地球動力學的最新研究成果,更在於它所展現齣的科學研究的思維方式和方法論。對於想要深入瞭解地球科學領域,尤其是從事相關研究的學者和學生來說,這本書無疑是一部必不可少的參考書,它能夠引領讀者進入一個更加廣闊和深入的學術世界。
評分這本書的裝幀非常精美,紙張的質感也很好,拿在手裏沉甸甸的,一看就知道是經過用心打磨的學術著作。封麵設計簡潔大氣,但又充滿瞭神秘感,淡雅的色調與書名所描繪的青藏高原地貌遙相呼應。雖然我並非直接研究該領域,但僅僅是翻閱目錄和扉頁,就能感受到作者在這本書上投入的巨大心血。字裏行間流露齣的嚴謹態度,以及對細節的追求,都讓人印象深刻。可以想象,書中一定包含瞭大量詳實的數據、精密的圖錶和深入的分析,足以滿足最挑剔的讀者。我尤其好奇的是,作者是如何在如此廣闊而復雜的區域,捕捉到那些細微卻至關重要的地球動力學綫索的。這不僅僅是一本書,更像是一扇窗,讓我得以窺探地球深處那些不為人知的秘密,感受那股塑造我們星球的強大力量。對於任何對地球科學,尤其是對青藏高原這一特殊地質構造感興趣的朋友來說,這無疑是一份厚重的禮物,能夠帶來寶貴的知識和深刻的啓示,即便我暫時還未深入閱讀其具體內容,但這份期待和對其價值的初步認知,已經讓我覺得物超所值。
評分讀這本書的過程,更像是一次沉浸式的學術探索之旅。作者以一種近乎詩意的筆觸,勾勒齣青藏高原北緣那壯麗而又充滿活力的地質圖景。我尤其被其中對各種地質現象的生動描述所吸引,仿佛親身站在高原之上,感受那古老的地殼如何在這股強大的構造應力下緩緩隆起、變形。書中對岩石圈、軟流圈相互作用的解讀,以及由此引發的地錶形態變化,都讓我對地球的內在運作有瞭全新的認識。那些關於斷裂帶、火山活動、地熱異常的論述,如同一個個引人入勝的故事,串聯起瞭青藏高原獨特的地球動力學演化曆程。我驚嘆於作者能夠將如此復雜抽象的地質過程,用清晰而富有邏輯性的語言闡釋清楚,使得即使是像我這樣並非專業地質學傢,也能從中獲得深刻的理解和啓發。這本書不僅僅是知識的堆砌,更是智慧的結晶,它讓我對腳下的這片土地充滿瞭敬畏,也對地球科學的魅力有瞭更深的體會,每一次翻頁,都伴隨著新的驚喜和對未知的好奇。
評分這本書的內容,簡直是一場視覺與思想的盛宴。我至今難忘書中那些精美的地質圖件和遙感影像,它們如同藝術品一般,將青藏高原北緣復雜的構造單元、地層分布以及活動斷裂清晰地呈現齣來。這些圖錶不僅僅是數據的可視化,更是作者深刻洞察力的體現,每一條綫、每一個符號都蘊含著豐富的地質信息。作者在分析這些數據時,展現齣的邏輯思維能力和宏觀視野,令人贊嘆。他對地殼縮短、岩石圈減薄、地幔上湧等關鍵動力學過程的闡述,層次分明,環環相扣,讓我得以逐步理解青藏高原隆升的內在機製。尤其是關於不同構造模型及其證據的梳理,為讀者提供瞭一個全麵而深入的視角,去理解這一全球性地質事件。我感覺自己仿佛跟隨作者一起,在高原上實地考察,觸摸那些古老的岩石,聆聽地球的脈搏。這本書所提供的知識,不僅具有重要的科學價值,也極大地拓展瞭我的視野,讓我對地球科學的研究方法和前沿有瞭更直觀的認識。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靜流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