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787503422676 情爱婚姻典故辞典 中国文史出版社 田崇光

9787503422676 情爱婚姻典故辞典 中国文史出版社 田崇光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田崇光 著
图书标签:
  • 情爱
  • 婚姻
  • 性文化
  • 中国古代
  • 文史
  • 典故
  • 田崇光
  • 中国文史出版社
  • 风俗
  • 文化史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聚雅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中国文史出版社
ISBN:9787503422676
商品编码:29294412009
包装:平装
出版时间:2009-01-01

具体描述

基本信息

书名:情爱婚姻典故辞典

定价:68.00元

作者:田崇光

出版社:中国文史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9-01-01

ISBN:9787503422676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681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在我国漫长的历史发展进程中,古书汗牛充栋,卷帙浩繁。加之社会生活的变革和语言文字的变化,客观上也为今人理解和掌握这些情爱婚嫁典故的内容、意义带来了不少困难。笔者是中国古典文学的爱好者,集数年阅读之力,把散见于多种古书中的情爱婚嫁典故汇集成册,加以简单注释(对一些源于古代小说、戏剧、叙事诗歌等的典故,编写故事梗概),并列出例句。希望能对广大读者阅读、理解我国古代爱情文学作品有所帮助,对社会学者研究我国古代的婚嫁风俗和婚姻家庭生活有所裨益。
另外,有些情爱婚嫁典故(较生僻的语典)还源于一些古代爱情诗文。读者如对这些诗文的内容有所了解,便能很好地理解典故的含义。因检索这些语典的典源较为麻烦,本辞典把这些语典作为“参考词目”附于正文之后,供读者查阅。

目录


A
阿骛
阿紫
阿杜
阿盖公主
艾貑娄猪
安陵君
安昌列后堂
爱妾换马
B
拔葵去织
拔钗沽酒
班姬辞辇
班姬咏扇
班超逐妇
鲍永去妻
褒姒笑
宝帐香重重,一双红芙蓉
白头吟
白水素女
白娘子
白纸诗情
白石新词付小红
北海术
被底鸳鸯
半臂怜姬
比踪彦云
比肩人
必正妙常之约
辟阳侯
闭门羹
碧玉破瓜
碧桃花下
边朝华
变羊
卞玉京
别鹤
秉烛云长
薄命怨杨花
步步莲花
C
采香径
采春歌
蔡姬舟
蔡人之妻
蔡姬贤
蔡中郎
菜花蛱蝶图
钗股分金
彩凤随鸦
苍梧绕
单于配狼
蝉怨齐王
禅心已作沾泥絮
藏金
嫦娥奔月
长卿不私自陈之姬
……
D
E
F
G
H
I
J
K
L
M
N
O
P
Q
R
S
T
W
X
Y
Z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华夏风物志:一部探索中华文化瑰宝的百科全书 引言:寻踪华夏,触摸文明的脉搏 中华文明绵延五千年,其博大精深,足以令人心驰神往。这部《华夏风物志》并非聚焦于某一个单一领域,而是以广阔的视野,系统梳理并深入解读那些构成中华民族精神底色、渗透于日常生活的文化符号、历史遗存与非物质文化遗产。本书旨在为读者构建一个立体的、可触摸的文化图景,让古老的智慧与现代的感知交织,领略华夏大地上每一处风景、每一件器物背后所蕴含的深厚历史意蕴。 第一卷:山川形胜与地理印记 中华大地,物华天宝,孕育了多样性的地域文化。本卷以地理为骨架,串联起影响中国历史进程的关键自然景观。 江河的叙事诗: 黄河与长江,如同两条巨龙,定义了中国的农耕文明与南北分野。我们不只是简单介绍它们的走向,而是深入探讨它们如何塑造了地域的物产、交通方式乃至人民的性格。从黄河的“安澜”与“泛滥”中,解读古代水利工程的智慧与王朝兴衰的隐喻。长江流域的鱼米之乡,则展示了富庶之地如何支撑起庞大的人口基数和精致的江南文化。此外,对珠江、淮河等次级水系的剖析,将展现中国水系网络的复杂性及其对区域经济的决定性作用。 名山的精神象征: 中国自古崇拜五岳,泰山之雄伟承载了“登泰山而小天下”的帝王气概;峨眉山的清幽则与佛教的传播紧密相连。本卷将探讨名山大川在古代哲学(如道家的“道法自然”)和宗教信仰中的地位,分析它们如何成为文人墨客寄托情怀的载体,以及它们在古代祭祀制度中的核心作用。 气候与物产的关联: 气候带的差异如何催生了北方的面食文化与南方的稻米文化?青藏高原的独特生态系统如何孕育了藏族独特的生存智慧与宗教习俗?本书通过气候地理学的视角,揭示了环境对文化形态的决定性影响。 第二卷:器物有魂:生活美学的物质载体 器物是历史留下的最坚实证据,它们不仅具有实用价值,更是时代精神的缩影。 陶瓷的千年变迁: 从仰韶文化的彩陶到商周的原始青瓷,再到宋代五大名窑的极致审美,陶瓷史几乎就是一部浓缩的中国工艺发展史。本卷细致分辨不同窑口的特征,解析釉色的微妙变化所代表的烧制技术突破,以及瓷器如何从宫廷走向民间,成为日常生活的艺术品。重点分析了青花瓷在明清时期作为贸易媒介(如外销瓷)的全球影响。 建筑的哲学表达: 中国的建筑,无论是恢弘的紫禁城,还是朴素的徽派民居,都遵循着独特的空间布局和等级制度。本书将剖析榫卯结构的精妙、斗拱的力学美感,以及四合院、天井所体现的内敛、含蓄的家族伦理观。特别关注对传统园林(如苏州园林)“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设计理念的深入解读。 服饰的等级与风尚: 服饰不仅仅是蔽体的工具,更是社会地位和身份的标识。从先秦的“深衣”到明清的补子制度,本书梳理了不同历史时期主要的服饰形制,探讨了织物技术(如丝绸的纺织与染色)的进步,以及服饰审美在不同地域间的差异体现。 第三卷:文脉流光:思想、艺术与文学的瑰宝 文化的核心在于思想的传承与艺术的创造。《华夏风物志》致力于还原那些塑造了中国人精神世界的文化场域。 经典重读与思想流变: 本卷避开教科书式的介绍,而是聚焦于儒、释、道三家思想在具体历史节点上的实践与冲突。例如,魏晋玄学的兴起如何是对汉代僵化儒学的反动;佛教的本土化(禅宗的形成)如何与中国传统思维完美融合。选取《道德经》中对自然观的阐述、《论语》中关于君子人格的界定,进行现代语境下的重新审视。 书法:线条中的生命力: 书法被誉为“无声的音乐”。本卷将从篆、隶、楷、行、草的演变中,解析不同书体所蕴含的情绪与时代特征。重点分析王羲之的遒劲飘逸与颜真卿的雄浑厚重之间的风格分野,探讨用笔提按顿挫背后所蕴含的个人修养。 诗词曲赋的意境营造: 中国古典文学的魅力在于“言有尽而意无穷”。本书挑选了唐诗、宋词、元曲中极具代表性的篇章,不作逐句翻译,而是侧重于分析其意境的构建:例如边塞诗的苍凉、山水田园诗的恬淡,以及婉约派词作中对微妙情感的捕捉能力。 第四卷:礼仪习俗与民间信仰的活态传承 一个民族的生命力,往往体现在其代代相传的日常礼仪和信仰之中。 岁时节庆的文化密码: 春节的团圆、清明的祭祖、端午的竞渡、中秋的赏月,这些节庆活动是集体记忆的载体。本卷详细解析每个节日的起源、核心仪式及其在不同地域的变体,揭示其背后对家庭、祖先和自然的敬畏。 民俗信仰的多元图景: 从对土地神的崇拜到灶神的安顿,从驱邪禳灾的法事到神祇谱系的构建,本书呈现了中国民间信仰的复杂性与包容性。重点探讨地方神祇的“升格”过程,以及它们如何与主流宗教相互渗透,构成底层民众的精神支撑系统。 非物质遗产的当代价值: 关注如传统戏曲(昆曲、京剧)、传统手工艺(木版年画、刺绣)等非物质文化遗产在现代社会面临的挑战与新生。探讨传统技艺如何通过创新设计,重新融入现代生活,实现“活态传承”。 结语:融古铸今,面向未来 《华夏风物志》的目的,是提供一把钥匙,开启通往古老而鲜活的中华文明宝库的大门。它不是简单的知识堆砌,而是一次对“我们是谁,我们从哪里来”的深刻追问。通过对这些风物的细致考察,读者将能更深刻地理解中国人的思维模式、审美情趣和社会结构,从而在面对全球化挑战时,更加坚定文化自信。这部书,是献给每一位热爱并渴望深入了解中华文明的求知者的地图与指南。

用户评价

评分

初拿到这本书时,我对其内容并未抱有太大的期望,更多的是一种对“典故”二字的模糊好奇。然而,翻开书页的那一刻,我便被其严谨的编纂风格和丰富的知识储备所吸引。书中并非简单地罗列名目,而是深入浅出地解析了每一个典故的来龙去脉,考证其出处,并详细阐述了其在历史长河中的演变和影响。这对于我这样希望系统性了解中国古代社会情感观念的读者来说,无疑是一份宝贵的财富。我特别欣赏书中在解释一些复杂或易引起误解的典故时,所展现出的细致入微的分析。它不仅仅是告诉“是什么”,更重要的是解释“为什么”,以及“这意味着什么”。这种深度的挖掘,让我对许多习以为常的说法有了全新的认识,也让我看到了隐藏在字里行间的人性与情感的复杂性。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倒是挺别致的,封面是那种复古的风格,隐约透着一种历史的厚重感。拿到手里沉甸甸的,纸张的质感也很好,翻阅的时候没有那种廉价的沙沙声,而是带着一种温润的触感。我一直对传统文化中的一些概念和故事很感兴趣,特别是那些流传至今、影响深远的爱情和婚姻观念。这本书的出现,恰好满足了我这种探索的欲望。我喜欢它那种不急不躁的叙述方式,没有花里胡哨的语言,而是用一种朴实无华的笔触,娓娓道来一个个动人的故事。有时候,我会觉得自己在穿越时空,置身于古代的某个场景,感受着那些人物的悲欢离合,体味着他们对爱情和婚姻的理解。这种沉浸式的阅读体验,让我在繁忙的生活中找到了一丝宁静和慰藉。我期待能通过这本书,更深入地了解中国传统文化在情感领域的独特魅力。

评分

我一直认为,理解一个民族的文化,首先要从其情感表达方式入手。这本书就提供了一个绝佳的窗口。它没有使用那些晦涩难懂的学术语言,而是用一种贴近生活、充满人文关怀的笔触,解读了那些构成中国传统情感基石的典故。我尤其喜欢书中对一些经典爱情故事的解读,它们不仅仅是历史事件的记录,更是对人性中美好与无奈的深刻洞察。通过这些典故,我看到了古人在面对情感时的真挚与执着,也看到了他们在社会规范下的无奈与妥协。这种多层次的理解,让我对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情感观有了更全面、更 nuanced 的认识。这本书不只是知识的传递,更是一种情感的启迪。

评分

不得不说,这本书在排版和字体选择上确实下了功夫,阅读起来非常舒适,长时间阅读也不会觉得眼睛疲惫。我一直认为,一本好的工具书,不仅要有扎实的内涵,也要有良好的呈现方式,而这本书在这两方面都做得相当不错。它就像一位博学的长者,用平和的语调,向你讲述那些被时光沉淀下来的故事。我喜欢它将那些看似零散的典故,串联成一个关于中国古代情感世界的宏大叙事。这种宏大叙事并非生硬的堆砌,而是通过一个个生动鲜活的案例,展现出不同时代、不同阶层人们在爱情和婚姻中的追求、困境与智慧。每读到一个让我产生共鸣的故事,我都会停下来,细细品味其中的情感细节,仿佛也参与了那段历史。

评分

读完这本书,我最大的感受是,原来中国古代的文人墨客,在表达情感方面,有着如此丰富而细腻的想象力。那些流传至今的典故,每一个都饱含着一个时代的印记,也承载着一代又一代人的情感寄托。这本书就像一本心灵的地图,指引我探索中国古代关于爱与婚姻的深层含义。我惊叹于古人能够将如此复杂的情感,凝练成简洁而富有深意的典故,并通过这些典故,影响着后世人们的婚恋观。这本书不仅让我增长了知识,更让我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智慧有了更深的敬意。我还会反复翻阅,每次阅读都能从中发现新的感悟,就如同在古老的宝藏中寻觅闪光的宝石。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