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书名: |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2018年版 |
| 作者: | 本书编写组[编] |
| 出版社: | 高等教育出版社 |
| 出版日期: | 2018-04-01 |
| 版次: | 7 |
| ISBN: | 9787040494839 |
| 市场价: | 26.0 |
上篇 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前夜
综述 风云变换的八十年
一、鸦片战争前的中国与世界
二、外国资本主义入侵与近代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半封建性质
三、近代中国的主要矛盾和历史任务
章 反对外国侵略的斗争
节 资本-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
一、军事侵略
二、政治控制
三、经济掠夺
四、文化渗透
第二节 抵御外国武装侵略 争取民族独立的斗争
一、反抗外来侵略的斗争历程
二、粉碎瓜分中国的阴谋
第三节 反侵略战争的失败与民族意识的觉醒
一、反侵略战争的失败及其原因
二、民族意识的觉醒
第二章 对国家出路的早期探索
节 农民群众斗争风暴的起落
第二节 洋务运动的兴衰
第三节 维新运动的兴起和夭折
第三章 辛亥革命与君主专制制度的终结
节 举起近代民族民主革命的旗帜
第二节 辛亥革命与建立民国
第三节 辛亥革命的失败
中编 从五四运动到新中国成立(1919-1949)
综述 翻天覆地的三十年
一、中国所处的时代和环境
二、“三座大山”的重压
三、两个中国之命运
第四章 开天辟地的大事变
节 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
第二节 马克思主义进一步传播与中国共产党诞生
第三节 中国革命的新局面
第五章 中国革命的新道路
节 对革命新道路的艰苦探索
一、国民党在全国统治的建立
二、土地革命战争的兴起
三、走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
第二节 中国革命在探索中曲折前进
第六章 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
节 日本发动灭亡中国的侵略战争
第二节 从局部抗战到全国性抗战
第三节 国民党与抗日的正面战场
第四节 中国共产党成为抗日战争的中流砥柱
第五节 抗日战争的胜利及其原因和意义
第七章 为新中国而奋斗
节 从争取和平民主到进步自卫战争
第二节 国民党政府处在全民的包围中
第三节 中国共产党与民主党派的合作
第四节 创建人民民主专政的新中国
下编 从新中国成立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1949-2015)
综述 辉煌的历史征程
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和中国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二、新中国发展的两个历史时期及其相互关系
三、开创和发展中国社会主义
第八章 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中国的确立
节 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开始
第二节 社会主义道路:历史和人民的选择
第三节 有中国特点的向社会主义过渡的道路
第九章 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
节 良好的开局
第二节 探索中的严重曲折
第三节 建设的成就 探索的成果
第十章 改革开放与现代化建设新时期
节 历史性的伟大黑白和改革开放的起步
第二节 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新局面的展开
第三节 中国社会主义事业的跨世纪发展
第四节 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推进中国社会主义
第五节 开拓中国社会主义更为广阔的发展前景
第六节 坚定不移沿中国社会主义道路前进
结束语
附录 中国近现代史大事记
2015年修订版后记
内容提要
《(2015年)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重点教材: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修订版)是中宣部、教育部组织专家学者修订编写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重点教材”。本书充分反映了去年以来我们党在理论和实践上的创新成果,是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精神和2009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反映了新中国成立60年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党的建设取得的巨大成就和宝贵经验,反映了我国以民族平等,民族团结、民族区域自治和各民族共同繁荣为基本内容的民族政策和民族政策体系。为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统一使用教材。
内容介绍 本书分为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前夜(1840-1919)、从五四运动到新中国成立(1919-1949)、从新中国成立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1949-2018)三部分内容。作为一套“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重点教材”,它在理论深度上的挖掘是令人印象深刻的。这本书并非仅仅停留在对史实的简单罗列和时间线的复述上,而是深入到特定历史时期背后的深层动力学分析。阅读过程中,我能明显感受到作者们在试图将具体的历史事件与宏大的马克思主义历史观进行有效的结合与阐释。这要求读者不仅要有基本的历史知识储备,还需要对相关的哲学和社会科学理论有一定程度的理解。书中对于特定历史阶段的经济结构变迁、阶级关系的演化,以及意识形态的形成过程的分析,都展现出很强的学术功底。它经常会引用一些重要的文献片段来佐证论点,这些一手资料的引入,极大地增强了论述的说服力和权威性,让读者能真切感受到理论是如何从具体的历史土壤中生长出来的,而不是空中楼阁般的说教。
评分这本书的装帧设计挺有意思的,封面采用了比较沉稳的深蓝色调,配上金色的书名烫印,整体感觉非常厚重、有历史感。拿到手里沉甸甸的,光是重量就让人觉得内容必然是扎实的。我对这种经典教材的物理形态有种莫名的偏爱,它不仅仅是知识的载体,更像是一个知识的“容器”,让人在使用过程中能感受到历史的厚度。内页的纸张质量也相当不错,不是那种一撕就烂的廉价纸,印刷清晰,字体排版也相对舒适,长时间阅读下来眼睛不会太累。而且,作为一套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的重点教材,它的制作工艺自然是按照高标准来的,这从细节处就能体现出来。比如,章节的划分和页眉页脚的设计都非常规范化,很适合需要经常翻阅和做笔记的读者。我个人尤其喜欢它在关键概念上使用的加粗或斜体处理,虽然都是老生常谈的内容,但通过这种方式的突出,能帮助读者快速抓住核心要点,对于梳理复杂的历史脉络提供了很好的视觉引导。整体来看,这本书的“硬件”配置是完全对得起它所承载的学术地位的,拿在手里,就仿佛已经完成了一次严肃的学术预备。
评分我特别关注教材在处理那些容易引起争议的历史议题时的措辞和选材倾向。毕竟,近代史的复杂性就在于其叙事的多元性与冲突性。这套教材在这方面做得相当平衡,它并没有简单地采取“非黑即白”的二元对立模式,而是尽可能地呈现出当时各方力量的动机和局限性。举例来说,对于某个重大改革的评价,书中会详尽地引述支持改革的观点及其依据,同时也会对阻碍改革的社会结构和保守势力的根源进行深入剖析,最终导向一个基于历史唯物主义的综合判断。这种处理方式,使得读者在学习过程中,能够清晰地看到历史发展的内在矛盾是如何推动进程的。它提供的不是一个“标准答案”,而是一套分析历史事件的“工具箱”,教你如何运用既有的理论工具去解构复杂的历史现象,而不是简单地记住结论。这种能力,远比记住一个个日期和人名来得重要。
评分这本书的结构安排体现了极强的逻辑性和递进性,它就像一座精心设计的迷宫,每走一步,眼前的视野都会变得更开阔一些。从开篇对历史背景的宏观勾勒,到各个历史阶段的精细划分,再到对具体事件的深入剖析,作者始终保持着一种清晰的路线图。我发现它在章节之间的过渡处理得非常自然流畅,上一章遗留的问题往往会成为下一章展开论述的逻辑起点。尤其值得称道的是,它对某一历史阶段的总结往往不是草草收尾,而是会提出一些引人深思的开放性问题,引导读者在合上书本之后,依然能就这些历史遗产进行持续的思考。这种“启发式”的收尾方式,成功地将学习过程从被动的知识接收,转化为了主动的学术探究,对于那些希望将历史学习作为一种思维训练的读者来说,无疑是极大的加分项。
评分这本书的行文风格,如果用一个词来形容,那就是“严谨到近乎板正”。它似乎极力避免使用任何带有情绪色彩的词汇,所有论述都建立在坚实的历史事实和既定的理论框架之上。对于初次接触中国近代史的读者来说,这种“教科书式”的叙述方式,无疑是构建清晰认知框架的最佳起点。它不像某些通俗历史读物那样,通过大量的轶事和生动的故事来吸引眼球,而是更侧重于宏观的脉络梳理和关键转折点的理论解读。例如,在分析某个历史事件的成因和影响时,作者会非常清晰地罗列出多个层面的因素,从经济基础到上层建筑,层层递进,逻辑链条十分清晰。这种写作手法的好处在于,它强制读者跳出个人情感的代入,以一种更客观、更具分析性的视角去看待那段波诡云谲的历史。当然,对于习惯了快节奏、碎片化信息的年轻一代来说,一开始可能会觉得有些枯燥,但只要坚持读下去,那种一步一个脚印搭建起来的知识大厦的稳固感,是其他阅读体验难以比拟的。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