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0万册的《大道之行》出版三年后,该书两位作者联袂其他四位学者,再度推出政论力作
·作者团队阵容强大,富有思想创造力和视野,老中青结合,跨越不同学科,分别来自北京、上海、武汉、华盛顿的高校和研究机构
·从学术角度回应了中国进入新时代后所面临的矛盾和挑战
·探讨了中国如何以社会主义的方式实现人民的美好生活和国家的高质量发展
·从中西文明基因的差异探究了如何实现对苏共的
本书是60万册的《大道之行:中国与中国社会主义》的姊妹篇,由来自北京、上海、武汉、华盛顿的六位学者联袂创作。本书创作采用了思想共同体的方式。
作者们以贯通中西的学术视野、真挚朴实的人民情怀、强烈的问题意识,从社会主义文明的核心品质、社会主义在世界各国的探索、世纪社会主义新农村、中国社会主义的道统与政统、社会主义和人的自由全面发展、虚拟化和信息化条件下资本主义发展的新特点等方面,探讨了理论界和现实社会中的一些热点问题,展望了社会主义运动在中国乃至世界的未来发展趋势。
作者们相信,社会主义不是无关乎现实的意识形态宣传,而是21世纪的历史大势,是每个人的切身关切,举凡政治、经济与社会问题,都必须让对于社会主义的讨论重新在场。
本书以正反两面的实践及清晰的逻辑有力地说明:社会主义不但有助于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而且也是国家实现高质量发展的更有效率的组织方式。
鄢一龙,清华大学国情研究院副院长、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副教授,著有《大道之行:中国与中国社会主义》(合著)等。
白钢,复旦大学中文系副教授、复旦大学思想史研究中心秘书长,著有《大道之行:中国与中国社会主义》(合著)等。
吕德文,武汉大学社会学系研究员,著有《找回群众:重塑基层治理》等。
刘晨光,党校(国家行政学院)科学社会主义教研部副教授,著有《政道与人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论》等。
江宇,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宏观经济研究部副研究员,著有《中国公立医院改革——问题、对策和出路》(合著)等
尹伊文,世界银行前咨询顾问、英国牛津大学人类学博士,著有《在世界边缘的沉思——对社会发展模式的反省》等
章 平等与觉悟:社会主义文明的核心品质
一、何为社会主义之道体
1.文明与道体
2.道体意义上的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
二、东西方文明深处的社会主义道体
1.希腊与基督教:西方文明的两大社会主义传统
2.颠倒的主奴辩证法:苏俄—苏联社会主义实践的意义与局限
3.中国传统与社会主义
4.师生辩证法:中国社会主义对列宁主义的继承与
三、社会主义文明的经济—政治基础
1.生产资料公有制与国有企业
2.国有企业的问题与解决之道
3.国有企业改革的真正方向:主人翁意识与企业家精神的结合
4.从“承认的政治”到“觉悟的政治”
第二章 星星之火:社会主义在世界各国的探索
一、匈牙利:社会主义—自由主义—非自由主义
1.“自由化”之后的“不自由”经历
2.从“私有化”到“国有化”
3.从“个人自由”到“集体自由”
二、北欧社会主义:不激进、不教条
1.从“欧洲穷”变为“世界富”
2.国企给社会带来了什么?
3.北欧解答“福利—债务—懒惰”问题
4.个人主义之后的新境界
三、委内瑞拉的探索:“内展”与“人民主权”
1.抗衡化的“内生模式”
2.大众直接参与的“人民主权”
四、古巴亮点:低成本、高效益的
1.计划经济的高效益
2.竞争中胜出的制药业
3.软实力:外交,
五、不丹模式:避免“不幸福”陷阱
1.“幸福”的现代化发展
2.文化自信构建另类模式
3.评价不丹时的偏见和误解
4.政治改革面临的挑战
六、20世纪的偏见,21世纪的机遇和挑战
第三章静悄悄的:21世纪社会主义新农村
一、乡村巨变
1.逝去的村落
2.“半工半耕”的农民家庭生计
3.现代性进村
4.乡村治理转型
二、21世纪的农村集体经济
1.农村集体经济之源流
2.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坚持农村集体经济
3.组织起来
三、乡村治理新常态
1.在乡村治理中走群众路线
2.社会主义民主的基层实践
3.公共服务型政府的建构
四、保护性城乡二元结构
1.从“剥削性”城乡二元结构到保护性城乡二元结构
2�备挥械�性的城乡二元结构
3.保护性城乡二元结构是稳定器和蓄水池
五、展望
第四章 重建中国社会主义的道统与政统
一、中国社会主义的道统问题
1.从一些重大理论问题说起
2.“三统”归于“一统”
3.中国的社会主义道统
二、重新理解“中国社会主义”
1.“破碎大道”的三种思潮
2.恰切理解“社会主义”
3.“中国社会主义”的生成
三、新中国的社会主义政统
1.政道的变革
2.人民的自我规定
3.无产阶级专政
4.社会主义的人
5.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
四、中国社会主义政统建设
1.充分开发民主集中制的政治功能
2.群众路线是重建政治性的根本要求
3.以组织力带动教化力
4.社会主义法治建设
第五章 通往自由之路:社会主义和人的自由全面发展
一、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社会主义的目标
1.形式自由和实质自由
2.从“异化”到“全面发展”
二、唯物主义:唤起人的主体性
1.唯心主义和唯物主义
2.打破历史的宿命论
3.从必然王国走向自由王国
三、消除异化:自由联合的劳动
1.自由联合的劳动
2.资本主义改良并未消除异化
3.苏联的成功和失败
4.中国的探索:公有制+群众路线
5.重读“五七指示”
6.金融危机:异化的加强
7.走出“低成本劳动力依赖”
四、供给侧改革:为了真实需要而生产
1.资本运动扭曲生产目的
2.供给侧改革:回归社会主义生产目的
3.公有制:纠正市场失灵
4.只有社会主义才能实现五大新发展理念
五、福利国家:社会主义的本色
1.健康和教育是自由的前提
2.西方福利国家是社会主义运动的成果
3.经济危机不能归咎于“福利陷阱”
4.社会主义可以避免“福利陷阱”
六、的危机,中国的机会
第六章 资本主义及其躁动的21世纪婴儿
一、虚拟化:资本主义的泡沫
1.虚拟资本主义
2.金融社会主义
二、信息化:生产力空前社会化
1.平台经济:资本的空前盛宴
2.共享主义
3.“新鸟笼经济”
4.平台企业的公共治理
三、智能化:资本有机构成的奇点
1.智能资本主义
2.充裕时代
3.需求成为稀缺资源
4.告别“亚当诅咒”
四、大分岔与漫长的21世纪
后记
读完这本书,我感觉自己的思维仿佛被拉伸和重塑了一番,尤其是那种对“时间尺度”的把握,非常具有冲击力。作者似乎并不满足于对当下事件的碎片化解读,而是将一切置于一个跨越百年的宏大历史视野中去衡量。这种“漫长的21世纪”的提法,本身就充满了辩证的张力,它暗示着我们当前所经历的变革并非终点,而只是一个漫长阶段中的一个关键节点。书中对意识形态演变与社会结构变迁之间关系的论述尤为精妙,它没有采用简单的因果链条去解释一切,而是展示了两者之间那种相互渗透、相互塑造的复杂动态。我特别欣赏作者在论述中展现出的那种历史的谦卑感,既不盲目乐观,也非一味悲观,而是坦诚地面对历史留下的遗产和未来的不确定性。对于那些热衷于“速成论”或“终结论”的观点,这本书提供了一种冷静的反思——真正的历史进程,往往是充满迂回和反复的拉锯战。它促使读者去思考,我们究竟是在追赶某个既定的终点,还是在创造一个尚未被定义的未来?这种深层次的哲学追问,是这本书最迷人的地方,它让阅读体验从信息获取升华为思想碰撞。
评分这本书最让我感到震撼的,是它在处理复杂性时所展现出的那种“不动声色”的力量。它没有炫耀复杂的术语,也没有刻意使用晦涩的表达,但其内在的逻辑密度却高得惊人。它成功地将中国过去几十年波澜壮阔的实践,提炼为一系列可以被长期讨论和推演的理论命题。特别是书中对于“发展”与“公平”之间动态平衡的探讨,没有落入非黑即白的俗套,而是深入到价值排序的艰难抉择之中。这让我想起很多关于国家命运的书籍往往会陷入对外部环境的过度依赖,而这本书的重点始终是回溯到内部的文化基因和制度选择上。它提供了一种理解中国政治经济现象的“内在逻辑”,而非仅仅是外部观察者的“技术分析”。读完后,我感觉自己仿佛拿到了一张更高分辨率的地图,能够更清晰地辨认出那些曾经模糊不清的地区和转向点。这是一部真正有抱负的作品,它不只为我们解释过去,更重要的是,它为我们划定了一个必须严肃面对的未来议题清单。
评分这本书的叙事风格,用一个词来形容,就是“沉稳的磅礴”。它不像某些流行的历史解读那样,追求猎奇或耸人听闻的观点,而是以一种近乎学术研究的严谨态度,去剖析宏大命题。在我看来,它最大的价值在于,它成功地建立起了一种独特的分析范式,即将“公”的概念——这个在中国传统文化和政治哲学中根基深厚的词汇——与现代的社会主义实践进行深度的对话和再阐释。作者在梳理历史文献和政治话语时,那种细致入微的处理方式,让人感受到一种对知识的敬畏。很多我以往觉得是“常识”的结论,在作者的笔下被拆解开来,露出了背后复杂的权力运作和价值取舍。这种解构与重构的过程,对于提升读者的理论辨识能力非常有帮助。它不是那种读完就忘的快餐读物,更像是需要反复研读的参考书,每一次重读都会带来新的理解层次。它迫使你思考,在一个快速变化的社会中,如何保持核心价值的稳定性,又如何适当地进行适应性调整,这种平衡的艺术,全书都有深刻的体现。
评分这部书的标题就带着一股扑面而来的历史厚重感与现实关切,它似乎在邀请我们跳出眼前的纷扰,去审视一个宏大叙事下的中国脉络。我读完之后,最大的感受就是,作者有着极强的洞察力,能够穿透那些日常喧嚣的表象,直抵中国现代化进程中那些核心的、几乎是哲学层面的困境与追求。那种对“公”的价值的不断叩问,以及将社会主义置于一个“漫长的21世纪”这个时间轴上进行审视的独特视角,让人耳目一新。它不仅仅是在梳理历史的脉络,更像是在构建一个思考未来的框架。特别是书中对一些重大历史节点的分析,那种抽丝剥茧的严谨,让你不得不重新审视我们习以为常的一些认知定势。感觉作者像是站在一个高塔之上,俯瞰着脚下蜿蜒的河流,不仅描述河流的流向,更试图探究河床的结构和水流的本质,这是一种非常高级的理论建构能力。阅读过程更像是一场与智者的对话,它要求你不仅要跟得上作者的逻辑推演,还要随时准备好挑战自己既有的世界观。整本书给我的感觉是,它提供了一种理解中国复杂现实的“元叙事”工具,对于任何想深入理解中国未来走向的人来说,都是一本不可多得的案头必备之作。
评分作为一部姊妹篇,我能清晰地感受到这本书继承了前作那种宏大叙事的格局,但又在具体议题的聚焦上更显锋利和迫切。它对“漫长的21世纪”的预判,带有强烈的时代紧迫感,仿佛能听到历史齿轮转动的声音。尤其是一些关于社会治理和国家能力的探讨,显得尤为现实和犀利。作者似乎不避讳那些棘手的问题,而是直面它们,并试图从中国自身的历史逻辑中寻找出路,而非简单地套用外部模式。这种内生的、基于自身经验的理论建构,使得全书的论证具有了强大的说服力和扎根性。对我个人而言,它极大地拓宽了我对“国家”这一概念的理解,不再将其视为一个静态的行政机器,而是视为一个充满生命力、不断自我调整和修正的有机体。阅读过程中,我多次停下来,在脑海中构建作者所描绘的复杂图景,思考在如此漫长的时间跨度下,个体命运与集体目标如何交织。这是一种需要耐心和智力投入的阅读,但收获的远超投入的时间成本,它提供了理解中国何以成为今天的强大理论支撑。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