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書名:因為星星在那裏:科學殿堂的磚與瓦 理解科學叢書
定價:39.0元
作者:盧昌海
齣版社:清華大學齣版社
齣版日期:2015-06-01
ISBN:9787302400660
字數:
頁碼:
版次:1
裝幀:平裝
開本:16開
商品重量:0.4kg
編輯推薦
這是“2014中國好書”獲奬圖書《小樓與大師:科學殿堂的人和事》的姊妹篇。本書匯集瞭作者近年撰寫一係列科普作品,包括混沌理論、相對論、反物質、黑洞、蟲洞、時間旅行、諾貝爾物理奬獲奬成果、數學猜想和問題、榖歌背後的數學等諸多深受科學愛好者喜愛的內容。本書的取材和分析嚴謹深入,文筆卻生動詼諧,深入淺齣,適閤廣大科學愛好者及大、中學生閱讀。通過本書,讀者既可以學到豐富多彩的科學知識,也可以瞭解知識背後的科學探索故事及科學思想、科學方法等。
內容提要
這是“2014中國好書”獲奬圖書《小樓與大師:科學殿堂的人和事》的姊妹篇。本書匯集瞭作者近年撰寫一係列科普作品,包括混沌理論、相對論、反物質、黑洞、蟲洞、時間旅行、諾貝爾物理奬獲奬成果、數學猜想和問題、榖歌背後的數學等諸多深受科學愛好者喜愛的內容。本書的取材和分析嚴謹深入,文筆卻生動詼諧,深入淺齣,適閤廣大科學愛好者及大、中學生閱讀。通過本書,讀者既可以學到豐富多彩的科學知識,也可以瞭解知識背後的科學探索故事及科學思想、科學方法等。
目錄
作者介紹
文摘
序言
序言
作為一位齣版瞭四本書的作者,如果要用一句話來概括寫書的感覺的話,那就是:寫書比寫文章纍。這貌似是一句顯而易見的大白話,對我這種在寫作上有一定興趣,甚至以寫作為樂的人來說,卻是一種隻有經曆過瞭纔意識到的新感覺。這新感覺的起因也是一句顯而易見的大白話,那就是:書比文章長。不過,這個“長”對我來說與其說是篇幅之長,不如說是指所費時間之長。因為在一本書的寫作過程中,我得不斷約束自己的閱讀興趣,把主要精力於單一主題。另一方麵,我的寫作速度又比較慢(或美其名曰“認真”),從而使得寫作過程往往長到瞭對題材的興趣將盡而書稿遠未完成的程度。這時候,寫書就變成瞭對恒心和毅力的考驗,而我——很遺憾地——曾兩度在這種考驗麵前失敗過,緻使《黎曼猜想漫談》和《從奇點到蟲洞》“爛尾”多年(對這一“丟人”事跡感興趣的讀者可參閱那兩本書的後記),其“纍”亦由此可見。
在這種感覺下,若有誰願把我的文章匯集成書齣版,讓我既免除寫書之纍,又可得齣書之樂,那對我來說簡直就是“天上掉餡兒餅”的美事,幾乎要讓我生齣一種“偷懶”的愧疚瞭。近,這樣的美事居然落在瞭我的頭上——清華大學齣版社願意齣版我的兩本文章閤集,一本收錄科學史方麵的文章,一本收錄科普方麵的文章。
興奮之下,我很快選好瞭篇目,但問題來瞭:一堆文章匯集在一起,以什麼作為書名呢?當然,假如我是作者,這根本就不是問題,大可取名為“盧昌海科學史作品集”和“盧昌海科普作品集”。但對於明顯不的我來說,就算不怕僭越地將自己的名字厚顔納入書名,也隻會成為“票房毒藥”,因此必須另謀思路。讀者可能會笑話我這麼小的事情都不能輕鬆搞定,其實非獨我如此,像阿西莫夫(Isaac Asimov)那樣的大牌作傢也常常為書名發愁呢,以至於在文章閤集The Sun Shines Bright的簡介中感慨地說,他幾乎想用數字編號來作書名瞭——當然,他發愁的原因跟我是不同的,他那是因為作品實在太多,顯而易見的書名幾乎用遍瞭。
經過思考,為瞭讓兩本書略顯對仗,我提議將科學史閤集取名為《科學殿堂的人和事》,將科普閤集取名為《科學殿堂的磚與瓦》。但編輯看瞭之後覺得這兩個標題太平淡。於是我又絞盡腦汁想瞭半天,卻沒再想齣什麼點子來。無奈之下,我決定效仿阿西莫夫,他雖然也為書名發愁,點子可比我多多瞭,在The Sun Shines Bright的簡介中做完瞭用數字編號作為書名的“白日夢”後,隨即采用瞭一個頗有些取巧的辦法,那就是從所匯集的文章中選取一篇的標題作為書名。現在您所看到的這兩本文章閤集的書名——《小樓與大師:科學殿堂的人和事》和《因為星星在那裏:科學殿堂的磚與瓦》——便也是如此而來。
關注我文章的讀者或許注意到瞭,收錄在這兩本書中的某些文章是曾經在雜誌或報紙上發錶過的。不過,雜誌和報紙大都有自己固定的風格,有時不免需要作者“削足適履”來契閤之。因此,發錶在雜誌和報紙上的版本與我自己的版本相比大都存在一定的缺陷,比如經過編輯的改動,以及因字數所限作過刪節等。此外,發錶在雜誌上的版本大都略去瞭注釋及對人名和術語的英文標注等,這其中後者——即英文標注——或許並不重要,但前者——即注釋——其實是頗為重要的,往往起著補充正文、澄清歧義等諸多作用。所有這些缺陷在此次匯集成書時都盡可能予以消除瞭。
與以前的四本書一樣,這兩本書也是非常接近原稿風格的,在個彆細節上甚至有可能略勝於原稿,因為編輯訂正的個彆錯彆字由於未曾標注,我未必能在閱讀校樣時一一察覺並在自己的版本上做齣相應的訂正。在尊重原稿這個至關重要的特點上,我要再次對清華大學齣版社錶示感謝,感謝其對我作品及寫作風格的長期——從齣版本書至今已五年瞭,夠得上用這個詞瞭吧——信任和支持。
後,希望讀者們喜歡這兩本新書。
在信息爆炸的時代,我們常常被各種新奇的科學發現所吸引,但很少有人去追問,這些發現是如何誕生的,其背後的“成本”是什麼。這本書的書名,恰恰觸碰到瞭這一點。“科學殿堂的磚與瓦”,這幾個字,讓我聯想到的是日復一日的實驗、是無數次的計算、是嚴謹的邏輯推理,是那些不為人知、甚至有些枯燥的“基礎工作”。我期待這本書能帶我走進科學傢們的工作室,去看看他們是如何“製造”齣這些“磚與瓦”的。也許,書中會詳細介紹一些關鍵的實驗設計,或者分析一些重要的數學工具是如何被發展齣來的。我猜想,盧昌海可能會用一種非常細膩的筆觸,去描繪科學傢們在麵對難題時,那種百摺不撓的精神,以及在突破性發現時,那種喜悅與激動。這本書,對我而言,不僅僅是關於“知道”,更是關於“理解”科學的“過程”。它可能不會教我很多新的“科學名詞”,但它會讓我明白,每一個科學名詞的背後,都凝結著多少代人的心血和智慧,都經曆瞭多少次“打磨”。
評分這本書的書名,一開始就勾起瞭我的好奇心。“因為星星在那裏”,這本身就帶有一種浪漫主義的色彩,似乎是在說,人類探索星辰大海的動力,源於宇宙本身的召喚,一種無法抗拒的、根植於內心的求知欲。而“科學殿堂的磚與瓦”,又將這種浪漫拉迴瞭現實,點明瞭科學研究的艱辛與基礎性。這讓我聯想到,這本書並非是那種僅僅羅列科學發現的科普讀物,而是更側重於講述科學如何一步步建立起來,其背後有哪些堅實的基礎,有哪些不為人知的努力。盧昌海這個名字,在科普界也頗有聲望,他的文字風格通常是嚴謹而不失趣味,能夠將復雜的科學概念講得通俗易懂,又不失其深刻的內涵。我期待這本書能帶領我走進科學的“幕後”,去瞭解那些構成科學大廈的“磚與瓦”,感受科學傢們在建造這座殿堂時所付齣的智慧和汗水。也許,它會揭示那些我們習以為常的科學理論,是如何在無數次的嘗試與修正中,纔得以被牢固地夯實,成為我們今天所認識的模樣。這種對科學“構建過程”的關注,比單純的知識傳播,更能激發人對於科學本身産生一種更深層次的理解和敬意,仿佛親身參與瞭一次科學的“考古”。
評分“因為星星在那裏”,這句隱喻,總是讓我聯想到,人類對未知的好奇心,是科學發展的永恒驅動力。而“科學殿堂的磚與瓦”,則讓我看到瞭,支撐起這宏偉殿堂的,是那些看似平凡卻至關重要的基礎。我期待這本書能夠解答我長久以來的一些疑惑,比如,為什麼某些科學理論會比其他理論更具解釋力?是什麼樣的“標準”決定瞭一個科學理論的“優劣”?盧昌海的科普文章,總有一種化繁為簡的魔力,他能用一種非常“接地氣”的方式,去解析那些深奧的科學問題。我希望在這本書中,我能看到他如何拆解科學發展中的關鍵節點,如何分析不同學派的觀點碰撞,以及如何在眾多可能性中,辨彆齣最接近真理的那一條路徑。我猜想,這本書可能會涉及一些科學史上的經典案例,但重點不會放在事件的講述,而是會深入分析其背後的科學邏輯和思想演變。這是一種對科學“內在生長機製”的探索,一種對科學“自我修正能力”的展示。我想,閱讀這本書,會讓我對科學的認識,從“是什麼”上升到“為什麼”,從而獲得更深刻的理解。
評分當我翻開這本書,一股撲麵而來的,是那種嚴謹到近乎苛刻的科學精神。作者並沒有選擇那些最耀眼、最吸引眼球的科學“成果”作為開篇,而是沉下心來,從最基本、最容易被忽略的“概念”和“工具”入手。這種“慢熱”的處理方式,反而讓我感到一種沉甸甸的實在感。我想象著,就像一位老工匠,在打磨一件精美的藝術品之前,一定會先將他的工具一一擦拭乾淨,將他的工作颱收拾得井井有條。這本書似乎就是在做這樣的準備,它在為讀者打好堅實的“科學基礎”,讓我們在後續的閱讀中,不會因為概念的模糊而望而卻步。我特彆喜歡作者在解釋一些基礎物理概念時所采用的類比,雖然我無法一一列舉,但那種將抽象概念具象化的處理方式,就像是在我腦海中為那些科學的“磚瓦”重新描繪瞭一遍輪廓,讓它們變得更加清晰可見。我猜想,這本書將會是一場關於科學“原點”的探險,它會讓我們重新審視那些我們以為早已熟悉的科學原理,發現它們背後隱藏的深刻含義和精妙之處。對於那些渴望深入理解科學本質的讀者而言,這無疑是一份厚禮。
評分“理解科學叢書”這個係列名,本身就傳遞瞭一種信號:這本書不是讓你被動接受信息,而是鼓勵你去主動“理解”。而《因為星星在那裏》這個書名,又給我一種探索未知的召喚。我想象中的這本書,可能不會直接告訴你“愛因斯坦發現瞭相對論”,而是會告訴你,在相對論齣現之前,物理學界麵臨著怎樣的睏境,是什麼樣的“問題”促使科學傢們去尋找新的理論框架,以及當時有哪些“思想的火花”在碰撞。它更像是在講述一場科學的“史詩”,記錄著人類智慧的閃光,以及在探索真理道路上的每一次跌倒與爬起。盧昌海的文字,我一直覺得有一種“四兩撥韆斤”的功力,他能用最簡潔的語言,觸及最核心的問題。我期待在這本書裏,看到他如何將那些宏大的科學敘事,拆解成一個個清晰的邏輯鏈條,讓我們看到科學發展的“脈絡”。也許,讀完這本書,我纔能真正理解,為什麼科學會以這樣的方式發展,為什麼這些“磚與瓦”會被如此排列。這是一種對科學“內在邏輯”的探索,一種對科學“發展動力”的追問。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靜流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