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書名:中國科普理論與實踐探索:第十九屆全國科普理論研討會暨2012亞太地區科技傳播國際論壇論文集
定價:86.00元
作者:中國科普研究所
齣版社:科學普及齣版社
齣版日期:2013-05-01
ISBN:9787110081976
字數:
頁碼:668
版次:1
裝幀:平裝
開本:16開
商品重量:1.544kg
編輯推薦
內容提要
2012年9月14-15日“公民科學素質建設論壇暨第十八屆全國科普理論研討會”在北京成功舉辦。本次會議共分為大會報告,國際論壇,地方科協主席論壇及科普資源的實踐與研究,科學場館與科學教育研究,科普創作、産業與人纔相關研究,基層科普工作理論與實踐研究。為更廣泛地傳播本次大會的成果,本次研討會主辦方齣版本《中國科普理論與實踐探索:第十九屆全國科普理論研討會暨2012亞太地區科技傳播國際論壇論文集》。《中國科普理論與實踐探索:第十九屆全國科普理論研討會暨2012亞太地區科技傳播國際論壇論文集》共收錄研討會學術委員會推薦、作者同意發錶的109篇論文,主要涉及科普基礎理論和政策研究、科普資源建設的理論與實踐研究、科普場館與科學教育、科普創作、科普人纔以及基層科普工作理論與實踐等方麵。
目錄
大會報告
地方科協主席論壇
國際論壇
科普資源的理論與實踐研究
科普場館與科學教育研究
科普創作、産業與人纔相關研究
基層科普工作理論與實踐研究
作者介紹
中國科普研究所,於1980年由中國科學傢、科普作傢高士其先生提議,經國務院批準成立。它是直屬於中國科學技術協會的中央級公益性科研院所,是中國從事科技傳播和科普理論研究的機構,是中國科普作傢協會的掛靠單位。近年來,中國科普研究生在“公眾科學素質調查”“科普效果評估”“科普資源調查及相關理論研究”等方麵開展瞭一係列研究工作,取得瞭豐碩的成果,為製定科普政策提供瞭決策依據,為科協和社會的科普實踐提供瞭理論服務。
文摘
序言
閱讀這本書,我最大的感受是它對“理論”與“實踐”之間關係的深刻洞察。它並非簡單地羅列理論,也不是機械地記錄實踐,而是著力於挖掘兩者之間的內在聯係與相互促進。書中對於科普理論的探討,具有很強的指導性和前瞻性,能夠為實踐者提供清晰的方嚮和方法論。而對於實踐案例的呈現,又反過來驗證和豐富瞭理論的內涵,讓理論不再是空中樓閣,而是落地生根、開花結果的有效工具。作者們在字裏行間流露齣的,是對中國科普現狀的清醒認知,以及對未來發展方嚮的深入思考。他們不僅關注“做什麼”,更關注“怎麼做”,並且在“怎麼做”的過程中不斷反思與創新。這種務實而又不失理論高度的研究態度,使得這本書具有極高的參考價值。對於任何想要深入瞭解中國科普發展脈絡、尋求實踐指導的讀者來說,這本論文集都將是一份不可多得的寶貴資源,它能夠幫助我們更清晰地認識中國科普的獨特性,並從中找到屬於自己的發展路徑。
評分總而言之,這本論文集是一份厚重且富有啓發性的學術成果。它所匯集的觀點和研究,充分展現瞭中國科普理論研究的深度和實踐探索的廣度。書中對於如何提升公眾科學素質、如何構建更加完善的科普體係、如何應對信息爆炸時代的挑戰等議題的深入探討,都為我們提供瞭寶貴的思考方嚮。我尤其贊賞其中對於科學傳播的倫理、公正性和包容性的關注,這些都是在快速發展的科技時代,科普工作者必須認真思考的根本性問題。這本書不僅是學術界的研究成果,更是對社會發展具有積極意義的智力支持。它激勵著我們思考,如何讓科學的智慧更好地惠及每一個人,如何讓科學的精神在全社會蔚然成風。對於任何關心中國科普事業發展、關注科技傳播前沿的讀者而言,這本論文集都值得細細品讀,因為它承載著中國科普工作者對科學傳播未來的深刻思考與不懈追求。
評分這本書給我的感覺是,它充滿瞭年輕的活力和探索的精神。雖然主題是“研討會暨國際論壇論文集”,但讀起來卻一點也不枯燥,反而充滿瞭各種新穎的觀點和前沿的思考。它就像是一個匯聚瞭眾多科技傳播“新銳”的平颱,大傢在這裏碰撞思想,激發靈感。我尤其欣賞書中那些大膽設想和創新嘗試,它們可能還不成熟,但卻展現齣瞭中國科普未來發展的無限可能性。比如,對於新興媒體在科普中的應用,對於如何吸引和培養年輕一代的科學素養,以及如何讓科學知識更好地服務於社會發展等方麵的探討,都充滿瞭活力和希望。這本書讓我看到瞭中國科普領域不斷湧現的新生力量,他們用自己的智慧和熱情,正在為中國科普事業注入新的生命力。它是一種精神的傳承,也是一種創新的啓迪,讓我對中國科普的未來充滿瞭期待。
評分這本書的齣現,無疑是中國科普界的一次盛會記錄。翻開它,我仿佛置身於那個充滿學術思辨和前沿探索的研討會現場,感受著每一位與會者對科普事業的熱情與執著。作者們並沒有止步於理論的探討,而是深入剖析瞭中國科普在實踐中所麵臨的挑戰與機遇,力圖勾畫齣一條更具可行性、更符閤時代需求的科普發展之路。從宏觀的科普政策引導,到微觀的科普內容創新、傳播渠道拓展,再到科普人纔的培養機製,幾乎囊括瞭科普工作的方方麵麵。尤其令我印象深刻的是,書中對於一些具體案例的分析,讓抽象的理論變得生動鮮活,也為我理解和思考科普實踐提供瞭寶貴的藉鑒。那種將理論與實踐緊密結閤、在探索中尋求突破的精神,貫穿瞭整本書的字裏行間,讀來令人振奮。這本書不僅僅是一份論文集,更是中國科普事業不斷發展、勇於創新的一個縮影,它為所有緻力於科普工作的人們提供瞭一個深度交流、共同學習的平颱,也為我們這些科普愛好者打開瞭一扇瞭解行業前沿的窗口。
評分作為一名對亞太地區科技傳播充滿好奇的讀者,這本論文集無疑打開瞭一個全新的視野。它不僅僅聚焦於中國本土的科普實踐,更將目光投嚮瞭更廣闊的亞太地區,試圖從中汲取國際經驗,探索不同文化背景下的科技傳播路徑。書中關於跨文化科技傳播的探討,讓我認識到科學知識的傳播並非一成不變,而是需要因地製宜、因人而異。不同國傢、不同民族在接受科學信息時,有著截然不同的思維方式和文化習慣,如何跨越這些障礙,有效地將科學的火種傳遞齣去,是擺在所有科技傳播者麵前的重要課題。尤其是一些關於科技傳播在應對全球性挑戰,如氣候變化、公共衛生等方麵的作用的討論,讓我看到瞭科技傳播的重大意義和深遠影響。這本書的價值在於,它提供瞭一個多角度、跨區域的觀察視角,讓我們能夠跳齣單一的地域限製,去思考科技傳播的普遍性與特殊性,以及如何在全球化的浪潮中,更好地促進科學的普及與發展。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靜流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