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素质知识点精讲梳理(中学) 史军 陈晓东 9787115447852

综合素质知识点精讲梳理(中学) 史军 陈晓东 9787115447852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史军 陈晓东 著
图书标签:
  • 中学
  • 综合素质
  • 知识点
  • 精讲
  • 史军
  • 陈晓东
  • 教材
  • 教辅
  • 学习
  • 提升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天乐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人民邮电出版社
ISBN:9787115447852
商品编码:29311457533
包装:平装-胶订
出版时间:2017-03-01

具体描述

基本信息

书名:综合素质知识点精讲梳理(中学)

定价:42.00元

作者:史军 陈晓东

出版社:人民邮电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7-03-01

ISBN:9787115447852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胶订

开本:128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1.针对教育部中小学教师资格考试大纲,从教材入手、开发独特课程体系。 2. 丛书囊括幼儿园、小学、中学等阶段的教师资格证考试,覆盖面广。 3. 全书搜集了历年来考试的真题及解析。

内容提要


本书是严格按照《中小学教师资格考试标准(试行)》和《综合素质(中学)》考试大纲的要求编写的,讲解细致、深入、透彻,重点突出,力求让考生真正弄懂每一个重要的知识点。本书涵盖教师职业理念、教育法律法规、教师职业道德规范、文化素养、教师基本能力五大模块,每一模块的内容编写都是在坚持新颖性、前瞻性,突出实用性的基础上进行的。为了让读者能够及时地检查自己的学习效果,把握自己的学习进度,每章后面都配备有代表性的真题,并附有详细的解析过程。本书还附赠考点汇总背诵版一本,对考试内容统一梳理,突出实用性,让考生能够快速把握考点、重点、难点,全面提升应试能力。本书可以作为参加国家中小学教师资格考试的中学教师资格申请者自学的参考资料,也可以作为中学教师资格证培训的专用教材。

目录


章 教师职业理念 1
节 教育观 2
一、教育观与素质教育观 2
二、素质教育的内容结构 6
三、我国实施素质教育的途径与方法 7
四、当前我国素质教育在实践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8
五、素质教育观的运用 8
第二节 学生观 10
一、“人的全面发展”的思想 10
二、“以人为本”的学生观内涵 11
三、构建良好的师生关系 12
第三节 教师观 13
一、教师职业概述 13
二、教师劳动的特点 14
三、中学教师职业的认识 16
四、中学教师的专业发展 18
五、终身学习 20
六、教师职业的责任与价值 21
本章历年试题分析 21
参考答案及解析 25
第二章 教育法律法规 29
节 教育法律法规概述 30
一、教育法概述 30
二、教育法律关系 33
三、教育法律救济概述 33
第二节 有关教育的法律法规 34
一、《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34
二、《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 34
三、《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 41
四、《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 47
五、《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节选) 51
六、《中华人民共和国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 55
七、《学生伤害事故处理办法》 60
八、《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摘要) 65
第三节 教师的权利和义务 71
一、教师的权利 71
二、教师的义务 73
三、教师教育行为 74
第四节 教师违法行为及预防 74
一、教师违法(侵权)行为的含义 74
二、教师违法(侵权)行为的主要类型及其表现特征 75
三、教师违法(侵权)行为的主要法律责任 77
四、预防教师违法(侵权)行为的必要措施 77
第五节 学生的权利及保护 78
一、学生权利的含义和分类 78
二、学生权利受侵害的表现 80
三、学生权利的保护 81
本章历年试题分析 83
参考答案及解析 86
第三章 教师职业道德规范 89
节 中学教师职业道德 90
一、教师职业道德概述 90
二、《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2008年修订)解读 92
三、《中小学班主任工作条例》(节选) 93
四、《中小学班主任工作条例》对班主任工作的要求 95
五、贯彻落实《中小学班主任工作条例》应做好的工作 95
第二节 教师职业行为 96
一、教师职业行为规范 96
二、教师在教育活动中要处理好的几大关系 98
本章历年试题分析 99
参考答案及解析 103
第四章
文化素养 107
节 中外历史知识 108
一、中国历史重要事件 108
二、世界历史重要事件 118
第二节 中外科技发展史与学科常识 124
一、中国科技发展成就 124
二、世界科技史 127
三、生活中的科学常识 131
第三节 中外文学常识 136
一、中国文学常识 136
二、外国文学史 138
第四节 中国传统文化知识 143
一、天文历法 143
二、古代称谓 144
三、传统思想文化 145
四、古代地理 146
五、传统科技文化 147
六、传统艺术 147
七、科举制度 148
八、传统习俗 149
九、物质文化遗产 150
第五节 艺术鉴赏知识 150
一、艺术鉴赏概述 150
二、艺术鉴赏活动展开的基本条件 150
三、艺术鉴赏的意义 151
四、艺术鉴赏力的培养与提高 151
五、艺术鉴赏中的心理现象 151
六、艺术鉴赏的审美心理 151
七、艺术鉴赏的审美过程 152
八、中外古代艺术成就 152
本章历年试题分析 160
参考答案及解析 162
第五章 教师基本能力 165
节 阅读理解能力 166
一、理解阅读材料中重要概念的含义 166
二、理解阅读材料中重要句子的含意 167
三、筛选并整合图表、文字、视频等阅读材料的主要信息及重要细节 169
四、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 170
五、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 172
六、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173
第二节 逻辑思维能力 174
一、逻辑基础知识 174
二、逻辑基本规律 182
三、论证 183
第三节 信息处理能力 185
一、中学教师的信息素养 185
二、信息检索能力 185
三、网络信息交流能力 188
四、信息处理能力 188
五、教育测量数据的分析与处理 189
六、课件设计与制作 191
第四节 写作能力 195
一、常用文体知识 195
二、组织剪裁材料 197
三、布局谋篇,安排文章结构 198
四、语言表达 201
本章历年试题分析 204
参考答案及解析 209
附录

作者介绍


国家教师资格考试指导中心 ,前身是“中国教育指南网”,2015年下半年集团成立中小学教师资格考试专业专家团队,针对教育部中小学教师资格考试大纲,从教材入手、开发独特课程体系。

文摘


序言



《初中文言文经典解读与应用》 内容简介: 本书旨在为广大初中生提供一份系统、深入的文言文学习指南。在中学语文教学体系中,文言文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其学习的深度和广度直接影响着学生对古典文学的理解能力、语言的驾驭能力,以及人文素养的培养。然而,不少学生在接触文言文时,常常感到晦涩难懂,缺乏有效的学习方法和切入点,从而产生畏难情绪,影响学习积极性。 《初中文言文经典解读与应用》正是针对这一现状而精心编撰。本书聚焦初中阶段最为核心、最常考的文言文篇目,力求在“精讲”与“梳理”之间找到最佳平衡点,帮助学生真正掌握文言文的学习规律,提升阅读和理解能力。 本书的特色与亮点: 一、 精选篇目,贴合考纲: 本书选取的文言文篇目,均严格依据国家课程标准和各地中考考纲,涵盖了《论语》、《孟子》、《庄子》、《史记》、《古文观止》等经典著作中的代表性选段,以及诸如《桃花源记》、《陋室铭》、《爱莲说》、《岳阳楼记》等脍炙人口的篇章。这些篇目不仅具有重要的文学价值和思想内涵,也是中学考试的常考内容,具备了极高的学习实用性。 二、 深度解读,透彻分析: 对于每一篇选文,本书都进行了细致入微的解读。首先,会对文章的背景、作者生平进行简要介绍,帮助学生建立对文章产生的时代和社会环境的认知,从而更好地理解文章的深层含义。 其次,是逐句、逐段的精讲。在字词疏通方面,力求准确,解释清晰,对于一词多义、古今异义、通假字等易错点,会特别强调。同时,还会对一些难以理解的句式进行剖析,如倒装句、省略句、判断句等,让学生掌握文言文的特殊句式规律。 在理解文章主旨方面,本书会引导学生从文章的思想内容、作者的情感、所要表达的道理等多个维度进行深入挖掘,而不是停留在字面意思的理解上。例如,在解读《劝学》时,不仅仅是梳理“学”的重要性,还会分析其“积少成多”、“假舆马者,非能行百里也;登高山者,非能陟千仞也”等比喻的妙用,以及“见可欲,则思知止以防廉;偏离,则思知止以远耻”等劝诫,让学生理解学习的内在动力和方法。 三、 梳理脉络,构建体系: 文言文学习并非孤立的字词堆砌,而是需要构建一套完整的知识体系。本书在梳理过程中,注重以下几个方面: 词汇系统梳理: 将同一类别的常用实词、虚词进行归纳总结,如判断词“者”、“也”、“矣”的用法,代词“之”、“其”、“其”的指代,副词“而”、“以”、“于”等,帮助学生形成对高频词汇的立体认知。 语法结构梳理: 总结常见的文言文句式特点,如主谓宾的倒装、定语后置、状语后置等,并结合具体例句进行分析,让学生掌握文言文的语言逻辑。 文学常识梳理: 在解读过程中,适时穿插介绍与文章相关的文学体裁、修辞手法、古代文化常识等,帮助学生提升文学鉴赏能力。 思想内涵梳理: 针对不同文章的核心思想,进行提炼和概括,引导学生思考文章所蕴含的哲学智慧、人生哲理以及对当下社会的启示。 四、 注重应用,提升能力: 学习文言文的最终目的是应用。本书在精讲梳理的基础上,特别强调知识的应用。 翻译练习: 在对文章进行深度解读后,书中会提供详细的翻译,并对翻译过程中的关键点进行提示,帮助学生掌握正确的翻译方法,避免出现“望文生义”的错误。 课后巩固: 每篇文章的学习完成后,都配有相应的巩固练习。练习题型多样,包括字词辨析、句子翻译、内容理解、主旨概括等,旨在检测学生的学习效果,巩固所学知识。 考点精析: 针对中考可能出现的文言文考点,本书会进行重点梳理和分析,如常见的实词虚词辨析题、句子翻译题、内容概括题、赏析题等,帮助学生熟悉考试题型,提高应试能力。 迁移运用: 在一些篇章的解读中,会引导学生思考文章中的思想和道理在现代生活中的意义,鼓励学生将文言文的智慧融入到日常的学习和生活中,提升人文素养。 五、 板块设计,循序渐进: 本书采用清晰的板块设计,便于学生查找和学习。 篇目导航: 卷首提供清晰的篇目目录,方便学生按需查阅。 导入语: 每篇文章前设有简短的导入语,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原文呈现: 准确提供原文,并配有注音,方便初学者。 字词注释: 对重点字词进行精炼准确的注释,力求简洁明了。 篇章赏析: 深入分析文章的背景、主旨、艺术特色等。 疑难点拨: 针对学生普遍存在的理解难点,进行重点讲解。 拓展阅读: (部分篇目)提供与原文相关的其他优秀古文,拓展学生的阅读视野。 练习与解析: 提供配套练习题,并附有详细解析,帮助学生巩固和反思。 目标读者: 本书适用于初中阶段所有需要学习文言文的学生,包括需要巩固基础、提升理解能力的学生,以及希望在中考中取得优异成绩的学生。同时,对于对中国古典文学感兴趣的初中生,本书也是一份极具价值的入门读物。 学习本书,您将获得: 扎实的文言文基础: 熟练掌握常用字词和句式,理解文言文的语言规律。 深厚的文本解读能力: 能够独立理解和分析文言文篇章,把握文章主旨和思想内涵。 显著的应试能力提升: 熟悉文言文考试的题型和解题技巧,自信应对中考。 浓厚的人文情怀: 通过品读经典,感受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提升人文素养。 《初中文言文经典解读与应用》是一本集知识性、系统性、应用性于一体的文言文学习辅导书。我们相信,通过本书的指导,学生们将能够克服对文言文的畏难情绪,真正体会到古文之美,掌握文言文的钥匙,打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宝库。

用户评价

评分

我必须吐槽一下这本书的语言风格,实在是太过晦涩和学院化了,完全不适合中学阶段的读者。书中充斥着大量生僻的术语和过于专业的表达方式,作者似乎没有意识到,面对的是一群正在建立基础知识体系的中学生。很多句子都写得非常绕口,我需要反复阅读好几遍才能勉强理解其大意,这无疑是增加了学习的负担。如果目标读者是专业人士,或许可以接受这种表达,但对于中学生来说,清晰、直观的语言才是引导他们理解复杂概念的关键。这本书的作者似乎更倾向于展示自己的学识深度,而非有效地传授知识,导致阅读体验非常不友好,让人提不起兴趣去深入钻研。

评分

这本书在配套资源方面也做得非常不到位,我特地购买这本号称“精讲”的书,就是希望能够获得一些辅助学习的材料,比如配套的习题解析或者在线学习资源链接。然而,书中提供的习题要么是只有答案没有解析,要么就是题目的难度与前面的讲解内容严重脱节,几乎没有参考价值。更令人沮丧的是,书上承诺的任何在线支持或扩展阅读材料都没有找到,感觉就像是被出版社抛弃了一样。一本现代的参考书,理应提供多维度的学习支持,而这本书的这种“单兵作战”式的呈现方式,使得学习过程变得非常孤立和乏味,极大地削弱了它的实用价值和购买吸引力。

评分

说实话,这本书的逻辑结构简直是一团乱麻,章节之间的跳转毫无章法可言,让人完全摸不着头脑。我尝试按照目录的顺序来学习,结果发现很多知识点的前置条件没有在前面介绍,导致我在阅读后续内容时,需要不断地回溯前面跳跃的章节去寻找解释,极大地打乱了我的学习节奏。这种东拼西凑的编排方式,让学习过程充满了挫败感。作者似乎没有从读者的认知过程出发来组织内容,而是简单地将自己脑海中的知识碎片一股脑地倾泻出来,缺乏一个清晰、连贯的知识脉络。对于一个需要系统化学习的学科来说,这种零散的知识呈现方式,无疑是雪上加霜,让原本就复杂的学习过程变得更加艰涩难懂。

评分

这本书的排版简直是一场灾难,我拿到手的时候,就感觉像是翻阅一本未经校对的草稿。字里行间充满了各种印刷错误和格式混乱,有些章节的标题和正文的字体大小都不一致,读起来非常费力。特别是那些涉及到公式和图表的页面,简直是无法直视,很多地方的公式都错位了,图表也模糊不清,根本看不出它到底想表达什么。我花了大量时间去猜测作者的意图,而不是专注于学习知识点本身。这种粗糙的制作质量,让人不禁怀疑出版社对这本书的重视程度,仿佛只是随便应付一下就拿来销售了。对于一本声称是“精讲梳理”的参考书来说,这种质量简直是无法接受的,严重影响了阅读体验和学习效率。我真的希望作者和出版方能够重视读者的反馈,对后续的版本进行彻底的校对和排版修正。

评分

这本书的知识点梳理深度实在是令人失望,感觉就像是初中生水平的知识点罗列,完全没有达到“精讲”的预期。很多重要的概念,作者只是草草带过,没有给出足够的解释和深入的分析。我本来是想通过这本书来巩固和提升自己在各个学科上的理解,结果发现它更像是一本简单的词汇表,而不是一本能够帮助我构建完整知识体系的工具书。特别是那些需要深入理解才能掌握的理论模型,书中只是简单地给出结论,而缺乏推导过程和实际应用的案例分析,这使得读者在面对复杂的题目时,仍然会感到力不从心。如果只是为了应付简单的考试,或许勉强可以,但对于追求更高层次学术或应用能力的人来说,这本书的内容深度显然是远远不够的,实在缺乏一本优秀参考书应有的厚度和广度。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