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文化与社会心理学
定价:49.00元
作者:吴莹 、韦庆旺、邹智敏
出版社:知识产权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7-02-01
ISBN:9787513046237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胶订
开本:128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随着现代化、城市化与全球化的推进,社会文化转型成为中国社会面临的现实问题。社会心理学可以从哪些角度表达自己探讨文化现象的学科关注?本书从社会心理学研究视角去分析文化现象,文化对个人心理及行为的影响,并力图呈现社会转型期文化的多样性与多面向特征。本书将从文化与规范、文化与价观、文化与自我、文化与情绪、文化与认知、文化与认同、文化与社会变迁及文化混搭心理等维度进行展开。
目录
作者介绍
吴莹社会心理学博士,现任教于中央民族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主要研究领域:文化社会心理学、群际心理学、阶层与社会心态、城市民族社区研究等。曾主持并参与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一般项目、北京市社会科学基金一般项目等多项课题。在InternationalJournalofInterculturalRelations、《社会学研究》、《心理科学进展》、《社会科学战线》、《青年研究》、《中国青年研究》等学术期刊上发表中英文论文多篇,相关论文曾被《中国社会科学文摘》转载。韦庆旺心理学博士,现任教于中国人民大学心理学系,中国社会心理学会理事。主要研究领域:中庸与文化价信念、权力与社会阶层、社会变迁与文化认同。主持中国人民大学心理学系群际心理研究中心,承担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青年项目、北京高等学校青年英才计划项目、中国人民大学校级项目、博士后基金项目等多项课题。在PublicPersonnelManagement、AsianJournalofSocialPsychology以及《心理学报》、《心理科学》等学术期刊上发表多篇论文。发表文章曾被《新华文摘》全文转载。邹智敏基础心理学博士,现任教于中山大学心理学系。主要研究领域:多元文化、社会认知、社会情绪等。曾主持国家自科基金青年项目、教育部青年项目、珠海市社会科学一般项目等多项课题。在JournalofPersonalityandSocialPsychology、《心理学报》《心理科学进展》等学术期刊上发表多篇学术论文。'
文摘
序言
这本书最让我惊艳的地方,在于它对“文化”与“心理”之间相互作用的深度挖掘。我一直认为,我们所处的文化环境,是我们心理发展的重要塑造者,但这本书让我看到了这种影响是如此具体而深刻。书中有一章专门讨论了“集体主义”与“个人主义”文化对个体决策和群体行为的影响,并且通过大量的跨文化研究案例,展现了其中的细微差异。比如,在集体主义文化中,人们更倾向于考虑群体利益,而个人主义文化则更强调个体权利和自由。这不仅仅是简单的概念对比,作者通过对社会规范、家庭结构、教育方式等方面的分析,深入浅出地揭示了文化如何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个体的思维模式和情感反应。我尤其对关于“文化冲击”的讨论印象深刻,作者细致地描绘了身处异域文化时,个体可能经历的心理困惑、焦虑甚至身份认同危机,以及如何通过文化适应策略来克服这些挑战。这本书让我意识到,我们所习以为常的许多思维方式和行为习惯,都深深烙印着文化的痕迹,理解这一点,对于我们拓宽视野、尊重差异至关重要。
评分我必须承认,在翻阅这本书之前,我对“社会心理学”的认知是相当模糊的,甚至带着一丝刻板印象,以为它只是一堆枯燥的理论和实验。然而,这本书彻底颠覆了我的看法。作者以一种极其引人入胜的方式,将复杂的社会心理学概念,转化为一个个鲜活生动的故事和现象。我被书中关于“从众心理”的章节深深吸引,它解释了为何在群体压力下,个体往往会放弃自己的判断,随波逐流。作者通过对历史事件和现实案例的分析,让我们看到这种现象的普遍性和危害性,同时也引导我们思考,如何才能在保持独立思考的同时,不至于被孤立。更让我着迷的是,书中还深入探讨了“偏见与歧视”的根源,作者不仅仅是罗列现象,而是从认知、情感和社会结构等多个层面,剖析了偏见是如何产生、维持和传播的。读到这部分,我为那些被边缘化和被误解的群体感到深深的同情,同时也对自身可能存在的隐性偏见有了更清醒的认识。这本书教会我,理解他人,理解社会,需要耐心和智慧。
评分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就吸引了我。一种沉静而又充满张力的色彩搭配,隐约浮现出人物剪影,似乎在无声地诉说着人与人之间,以及人与内心世界的复杂纠葛。翻开扉页,我首先被作者那段引言深深打动。他/她用一种近乎诗意的语言,描绘了人类社会中那些难以捉摸的情感流动,那些在日常生活中悄然发生的心理变化,以及这些变化如何深刻地影响着我们的行为模式和社会结构。我尤其欣赏他/她对于“群体心理”的独到见解,不再是简单粗暴的标签化,而是深入到个体与群体互动过程中,那些细微之处的心理机制。书中穿插的案例分析,并非生硬的理论堆砌,而是从真实的生活情境出发,让我们看到那些看似平常的现象背后,其实蕴藏着深刻的社会心理学原理。例如,关于“社会认同”的部分,作者通过对不同文化背景下群体行为的比较,揭示了我们是如何在归属感的需求驱动下,形成各种各样的社会规范和价值观。读完第一部分,我感觉自己仿佛打开了一扇新的窗户,开始用一种全新的视角去审视周围的世界。那些曾经模糊不清的社会现象,突然变得清晰起来,背后逻辑也跃然纸上。
评分我是在一个偶然的机会接触到这本书的,当时我正为一些人际交往中的困惑而烦恼,总觉得无法真正理解别人的想法,也难以准确表达自己的感受。这本书的出现,简直像及时雨。我被书中关于“归因偏差”的章节深深吸引。作者用非常生动形象的比喻,解释了我们为何常常会过分强调内在因素而忽略情境因素,从而导致对他人行为的误判。比如,当同事迟到时,我们可能第一反应是觉得他懒散,而没有考虑到他可能遇到了交通堵塞。这种思维定势,不仅影响着我们的判断,也极大地阻碍了有效的沟通。书中还探讨了“社会比较”理论,详细阐述了我们如何在与他人比较的过程中,塑造自我认知和价值判断。这让我深刻反思了自己过去的一些不自信和焦虑,很多时候并非源于自身能力不足,而是源于不健康的社会比较。作者并没有停留在理论层面,而是提供了许多实用性的建议,指导我们如何识别和纠正这些思维误区,如何更积极、更健康地与他人建立连接。读完这部分,我感觉自己学会了一些“读心术”,虽然不是真的能读懂别人心里的想法,但至少,我能更准确地把握他人行为背后的心理动机,从而更好地调整自己的沟通策略。
评分读完这本书,我感觉自己的人生观和价值观都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冲击和洗礼。作者并没有止步于对社会现象的分析,而是将目光投向了更为宏大的视角,比如“社会规范的演变”和“群体冲突的解决”。我被其中关于“社会变革中的心理阻力”的论述深深吸引。作者解释了为何人们往往倾向于维持现状,即使现状并不理想,而对于新的社会模式,则会表现出强烈的抵触情绪。这种心理机制,让我对当下社会发展中的一些瓶颈问题有了更深的理解。书中还探讨了“人际关系中的合作与竞争”,以及如何在复杂的人际网络中,建立更健康、更可持续的合作关系。这对于我理解家庭、职场以及更广阔的社会交往,都提供了宝贵的启示。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作者并没有给出简单的答案,而是鼓励读者独立思考,去探索属于自己的解决方案。这本书,与其说是一本教科书,不如说是一本指引我们如何更好地理解自己、理解他人、理解社会的“心灵地图”。它让我对未来充满了希望,也更有勇气去面对生活中的挑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