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理解人性
定价:35.00元
作者:阿尔弗雷德·阿德勒 张艳华
出版社:清华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7-04-01
ISBN:9787302459606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胶订
开本:32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本书的目的在于:首先,指出个体的错误行为如何影响社会和公共生活的和谐;其次,教会个体认识自己的错误之后,指导个体如何融入社会生活。商业或科学方面的错误固然代价高昂、令人惋惜,但生活模式上的错误往往会危及生活本身。
内容提要
本书旨在使普通大众了解个体心理学的基本原理,与此同时,也对这些原理在日常关系处理过程中的实际应用进行了阐述。这里所说的日常关系不仅包括人与世界的关系、人与同伴的关系,还包括人的生活模式。
目录
目录
部人的行为
章精神生活/3
什么是精神生活,前提为何/3
精神生活的目的/4
第二章精神生活的社会性方面/8
真理/8
对社会生活的需要/9
安全与适应/10
社会感/11
第三章儿童与社会/12
儿童的处境/12
障碍的影响/13
人作为社会存在/17
第四章我们生活的世界/18
世界的构成/18
世界观形成的要素/19
幻想/24
对梦的一般考察/26
共情与认同/26
催眠与暗示/27
第五章自卑感与追求认可/31
童年早期的情形/31
自卑感的补偿/32
人生的曲线图和宇宙观/37
第六章生活的准备/43
儿童游戏/43
注意力集中和分散/44
过失犯罪与健忘/46
潜意识/47
梦境及解释/52
所谓的天赋/58
第七章性别/60
两性差异和劳动分工/60
由男性主导的文化/61
所谓的女性很低能/65
抛弃女性特征/67
两性之间的紧张状态/74
改善与尝试/75
第八章家庭构成/77
第二部性格的科学
第九章总论/85
性格的性质和起源/85
社会感对性格发展具有重要影响/88
性格发展的方向/91
早期心理学流派/95
气质与内分泌/96
综述/100
第十章攻击型性格的表现/102
虚荣和野心/102
忌恨/117
忌妒/119
贪婪/121
仇恨/122
第十一章非攻击型性格特征/125
遁世/125
焦虑/126
懦弱/128
缺乏教养/134
第十二章其他性格表现/136
容光焕发/136
哗众取宠/137
急于表现/137
迂腐、刻板/138
唯命是从/139
霸道专横/141
乐观主义和悲观主义/141
被迫害妄想/142
迷信宗教/143
第十三章情感和情绪/145
分离性情感/146
联结性情感/150
附录教育总评/153
译后记/158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这本书的内容,怎么说呢,就像是一场醍醐灌顶的自我探索之旅。我以前总以为自己很了解自己,对自己的喜怒哀乐、行为模式都了如指掌。但读完这本书,我才意识到,原来我只是站在冰山一角,而真正的“我”,那个隐藏在深处,驱动我做出种种选择的“我”,却一直模糊不清。作者像一位经验丰富的侦探,一步步引导我解开那些关于动机、欲望、恐惧的谜团。特别是关于“依恋理论”的章节,让我找到了很多童年经历与成年后人际关系模式之间的联系。原来,我处理亲密关系中的某些焦虑和回避,竟然可以追溯到那么早的时期。 而且,书中对于“动机”的解析,也让我对自己的很多行为有了全新的认识。我曾经以为我做很多事情都是出于“喜欢”或“讨厌”,但这本书告诉我,很多时候,我们真正的驱动力,可能隐藏在更深层次的需求之中,比如对安全感的渴望,对被认可的需要,甚至是潜意识里对某种失落的补偿。这种深刻的洞察,让我开始审视自己的人生目标和选择,不再盲目追求表面的成功,而是去探寻内心真正的声音。读完这本书,我感觉自己与自己之间的距离,好像拉近了很多。
评分这本书真是让人脑洞大开!读完之后,我感觉自己仿佛置身于一个巨大的心理迷宫,而作者就是那位最了解迷宫构造的向导。他不仅仅是抛出一些理论,更重要的是,他用生动、接地气的例子,将那些抽象的概念一点点地剥开,展现在我面前。我印象最深的是关于“认知失调”的部分,作者通过几个我们日常生活中再熟悉不过的场景,比如“我明明知道抽烟有害健康,但就是忍不住抽”,解释了为什么我们的大脑会采取这种“自我安慰”的策略。这让我恍然大悟,原来我曾经做的很多“不理性”的选择,背后都有这么一套精妙的心理机制在运作。 还有关于“社会认同”的探讨,简直是社恐患者的福音!以前我总是纠结于为什么在群体中,我们会不自觉地模仿他人的行为,甚至在某些时候放弃自己的判断。这本书解释了,这并非软弱,而是人类进化过程中为了生存和融入集体而形成的本能。作者举的例子,从孩童学习语言到我们选择穿着打扮,都指向同一个结论:我们渴望被接纳,并且善于从他人那里汲取信息来降低不确定性。这让我对自己的很多社交行为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也让我更能理解身边那些“随大流”的朋友,多了一份包容和理解。
评分这是一本需要反复品读的书,每一次阅读都会有新的收获。作者的智慧,在于他能够将那些晦涩难懂的心理学概念,转化为普通人能够理解和应用的语言。我特别喜欢书中关于“成长型思维”和“固定型思维”的对比。它让我意识到,我们对于自己的能力和潜力的看法,会如何深刻地影响我们的人生轨迹。如果我一直认为自己“天生就不擅长”某件事,那么我就会停止尝试,也就会永远无法突破自己的局限。 这本书,像是一盏指路明灯,照亮了我前行的方向。它告诉我,很多时候,我们之所以止步不前,并不是因为能力不足,而是因为思维的禁锢。作者鼓励我们去拥抱挑战,从失败中学习,相信自己的可塑性。这对我来说,是一种巨大的鼓舞。我开始尝试去设定一些曾经不敢想象的目标,并且相信,即使遇到困难,我也有能力去克服。它让我明白,人生的成长,是一个持续不断地调整和优化的过程,而最重要的,是拥有那个不断学习和进步的意愿。
评分这本书的阅读体验,简直就像是在和一位饱经沧桑的长者进行一场深入的对话。他没有居高临下的说教,而是用一种温和而充满智慧的方式,将自己对人性的洞察娓娓道来。我尤其喜欢书中对“情绪”的处理方式。我以前总是试图压抑或逃避那些负面情绪,认为它们是软弱的表现。但这本书告诉我,情绪是我们内心最真实的信号,它们并非敌人,而是需要被理解和接纳的信使。作者通过生动的案例,教会我如何识别、理解并管理自己的情绪,而不是被情绪所控制。 特别是关于“应对机制”的讲解,让我受益匪浅。我发现自己常常会陷入一些旧有的、无效的应对模式中,而这本书帮助我认识到了这些模式的局限性,并提供了更健康、更具建设性的替代方案。比如,当我感到压力山大时,我可能会选择逃避和拖延,但这本书鼓励我尝试去正视问题,将大问题分解成小步骤,逐步解决。这种转变,虽然需要时间和练习,但我觉得我正在朝一个更积极、更从容的方向发展。它让我明白,即使面对生活中的挑战,我们依然拥有选择如何回应的力量。
评分这本书,与其说是一本关于“人性”的解析,不如说是一本关于“看见”的书。它让我看见了自己,也看见了他人。作者的笔触细腻而深刻,他没有简单地将人分为“好人”和“坏人”,而是深入挖掘了每个个体背后复杂的动机和情感。我读到关于“防御机制”的部分时,简直惊为天人。那些我曾经不解的、甚至有些令人恼怒的行为,在作者的解释下,都变得清晰起来。原来,很多人所谓的“缺点”,可能只是他们在面对威胁时,大脑自动启动的保护程序。 这让我对人际关系的态度发生了很大的转变。以前,我很容易因为他人的某些言行而感到受伤或愤怒,现在,我更能尝试去理解他们行为背后的原因,即使我并不赞同他们的做法。这并不是说我要纵容一切,而是说,我不再轻易地将他人标签化,而是愿意看到他们身上更复杂、更人性化的一面。这种理解,让我能够以一种更平和、更具同理心的态度去面对生活中的各种人际交往,也让我觉得自己更能处理那些曾经让我感到棘手的关系。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