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圖書基本信息 | |
| 圖書名稱 | 班門 方 |
| 作者 | 《班門》編委會 |
| 定價 | 58.00元 |
| 齣版社 | 北京聯閤齣版有限公司 |
| ISBN | 9787559605689 |
| 齣版日期 | 2017-07-01 |
| 字數 | |
| 頁碼 | |
| 版次 | 1 |
| 裝幀 | 平裝-膠訂 |
| 開本 | 32開 |
| 商品重量 | 0.4Kg |
| 內容簡介 | |
在新一年中,《班門》各闆塊的結構一仍其舊,分“門?內”“門”“門?外”。以“門”為界,門內,嚮大師緻敬、取經、學藝;門,是作品,是被大師加持的“手藝”,是“匠心營造”;門外,是後生的操練、遊曆、體驗。不論是營造,是設計,都是以人的尺度進行的,不論多麼宏大的作品,*終是要走嚮人的生活中去,而我們的文章,將更加關照生活、關注日常。 在文章編排過程中,我們期望能在這個結構中發掘齣一種時間的維度,“門內”是迴憶,是曆史的一角;“門”的作品,則是曆經時光釀造的齣産的“好酒”;“門外”則清晰地將藝術、設計、生活美學的綫索引至當下乃至未來。 2017年*期的主題是“方”。我們講述一座方形城市的造法,也講述一枚郵票的故事;我們說西方教堂呈現的形狀,也揣摩東方漢字演變的曆程;我們嚴肅地探討當代藝術的問題,也帶你領略時尚先鋒香奈兒的建築品位;我們品味方正的老北京城門之美,也看看現代建築史上“方盒子”建築的神韻;我們帶你從古老建築的天井深入徽州商人的曆史,也從觀察一道筆觸開始,解剖中國畫的秘密。 |
| 作者簡介 | |
| 陳愉慶,生於上海,祖籍浙江奉化。畢業於北京大學中文係,中國作協會員。20世紀80年代,陳愉慶、馬大京夫婦共用“達理”筆名著有小說、劇本多種,屢獲全國各種文學奬項。後旅居美國,現重拾筆墨,已有描繪舊金山矽榖華人生活係列作品問世。如長篇小說《飛舞芳鄰》《如若不曾相識》《不再承諾》,中短篇小說《帶我迴傢》《伴你同行》《空巢》等。 喜仁龍,瑞典藝術史學傢。曾供職於瑞典斯德哥爾摩國傢博物館、斯德哥爾摩大學等機構,美國耶魯大學、哈佛大學訪問學者。1920年起六次來華,對中國古代建築、雕塑、繪畫藝術有深入研究,代錶作有《北京的城牆和城門》(1924)、《中國雕塑》(1925)、《中國北京皇城寫真全圖》(1926)等。 常江,本名成其昌,1943年生於吉林舒蘭。語言學教授,帳篷詩人,中國地質圖書館原館長,中國楹聯學會創建人,中國國土資源作傢協會名譽主席,有各類著述50餘種。 曾孜榮,曾任《好書》雜誌編輯,參與“旌旗網”創建。2004年颱灣大塊文化,協助齣版傢郝明義先生、瀋昌文先生處理兩岸文化藝術交流事務。2007年入職今日美術館,擔任今日美術館副館長、今日美術館副理事長等職務。現任中信書店副總經理、中信美術館執行館長。 顧瀚允,顧瀚允,藝術指導,TINYworkashop創始人,現工作生活於中國北京。作品多次入選日本東京TDC,曾獲得香港HKDA評審奬、金奬、銀奬、銅奬,GDC提名奬,亞洲*影響力大奬,美國IDA奬、德國紅點奬及其他奬項。 |
| 目錄 | |
| 門?內 一起做夢的日子:陳占祥與“梁陳方案” 文:陳愉慶 城門之美:北京外城的城門 文:喜仁龍 門?方 教堂的長與方 文:徐曉鼕 結緣方寸之地 文:常江 方盒子羅曼史 文:宋曉鼕 香奈兒的水晶屋 文:鄒洋 在時間裏起舞:漢字叔叔 文:灰土豆 一方天井下 山水問君心 文:飛魚 門?外 你的生活充滿瞭營造:《班門》設計新理念 文:顧瀚允 中國當代藝術的蜂巢 文:薛茗 發現中國畫的秘密:從遠古到五代十國的人物繪畫 文:曾孜榮 自拍中國:不會消逝的靈光 文:汪徽 |
| 編輯推薦 | |
| 文摘 | |
| |
| 序言 | |
說實話,我對“班門”這個名字,最初的聯想還停留在魯班的傳說,總覺得會與古代的建築、精巧的機關打交道。但當我真正開始閱讀,纔發現它所涵蓋的廣度和深度遠超我的想象。它像是一幅徐徐展開的畫捲,裏麵描繪瞭形形色色的人物,他們可能來自截然不同的行業,卻有著共通的精神內核——那就是對技藝的敬畏,對完美的執著。我看到瞭那些在現代社會中,依然選擇慢下來,沉浸在自己的世界裏,用專注和耐心打磨齣獨一無二作品的人。他們的故事,或許沒有驚心動魄的情節,但字裏行間流淌著的是一種安然的力量,一種不被浮躁所侵蝕的定力。這本書沒有給我灌輸什麼大道理,而是通過這些真實的人物,讓我去感受,去體會,去思考。它讓我明白,真正的“班門”,不在於技法有多麼繁復,而在於那份對事業的純粹熱愛,以及在這個過程中不斷超越自我的勇氣。
評分當拿到這本《班門》的時候,我第一眼就被它封麵上那素雅而富有力量的設計吸引住瞭。那種沉靜的色調,仿佛蘊含著曆史的厚重,又帶著一絲現代的利落,讓人不由自主地想要翻開它,去探尋其中的世界。我一直對那些在各自領域深耕多年,以匠心著稱的人物故事充滿好奇,他們如何從默默無聞走到眾人矚目,又如何在日復一日的打磨中,將一件尋常事物升華為藝術品?這本書似乎就是一把鑰匙,能夠開啓我通往那個充滿智慧與汗水的世界的大門。我設想著,或許它會講述那些鮮為人知的故事,關於那些在幕後默默付齣的工匠,關於他們如何與材料對話,如何用雙手雕刻齣生命的痕跡。我期待著,能在這本書中找到那些關於堅持、關於熱愛、關於極緻追求的閃光點,它們或許微小,卻足以照亮前行的道路,給予人深刻的啓迪。我相信,這不僅僅是一本書,更是一次與智慧的對話,一次對生命的緻敬,一次對精神力量的汲取。
評分拿起《班門》這本書,我心裏其實是帶著一絲忐忑的。我害怕它太過專業,晦澀難懂,而我隻是一個普通讀者,對於那些高深的技藝和理論,我可能很難理解。但當我翻開第一頁,這種擔憂就煙消雲散瞭。它用一種非常生動、貼近生活化的語言,講述著關於“班門”的故事。我仿佛置身於一個個充滿魅力的場景中,與那些技藝精湛的工匠們麵對麵交流。這本書沒有高高在上地說教,而是用一個個鮮活的案例,展現瞭“班門”精神的傳承與發展。我看到瞭創新是如何在堅守傳統的基礎上發生的,看到瞭現代科技如何與傳統技藝巧妙結閤,讓我對“班門”有瞭全新的認識。它讓我明白,“班門”不僅僅是過去的一種技藝,更是當下一種持續進步,不斷超越的精神。
評分拿到《班門》這本書,我帶著一種探索的心情。我不是一個技術專傢,也不是一個曆史學者,我隻是一個對生活充滿好奇的普通讀者。我期待的是,這本書能夠以一種易於理解、引人入勝的方式,為我打開一扇新的窗戶。我希望它能讓我瞭解到,那些在我們生活中默默存在,卻至關重要的事物,背後有著怎樣一群不為人知的人,是他們用自己的智慧和汗水,讓這一切成為可能。我設想,這本書也許會帶我走進一個又一個充滿煙火氣的場景,去感受那些手工製作的溫度,去聆聽那些工匠心底的聲音。我期待著,它能用平實的語言,講述不平凡的故事,讓我們感受到,即便是在這個科技飛速發展的時代,傳統的手藝和精神依然擁有著強大的生命力,它們是連接過去與未來的紐帶,是民族文化的重要載體。
評分《班門》這本書,帶給我的不僅僅是閱讀的樂趣,更是一種精神上的洗禮。我之前總覺得,現代社會節奏太快,很多東西都被快速消費,很少有人願意去花費時間打磨一件事情。但這本書打破瞭我的這種認知。它讓我看到瞭,在這個喧囂的世界裏,依然有那麼一群人,他們甘願守著自己的方寸之地,用幾十年的光陰,去精通一門手藝,去創造齣令人驚嘆的作品。他們的故事,就像一股清流,滌蕩著我內心的浮躁。我從中看到瞭堅持的力量,看到瞭專注的魅力,更看到瞭對事業純粹的熱愛。它讓我重新審視瞭自己的生活和工作,開始思考,我是否也能找到屬於自己的“班門”,在那一畝三分地裏,也用心去耕耘,去創造齣屬於自己的價值。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靜流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