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创意与旅游产品设计

文化创意与旅游产品设计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钟蕾,李杨 著
图书标签:
  • 文化创意
  • 旅游产品
  • 产品设计
  • 创意设计
  • 旅游规划
  • 文创产品
  • 设计思维
  • 文化旅游
  • 创新设计
  • 产品开发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赏心悦目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ISBN:9787112183166
商品编码:29353293267
包装:平装
出版时间:2015-11-01

具体描述

基本信息

书名:文化创意与旅游产品设计

定价:48.00元

作者:钟蕾,李杨

出版社: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5-11-01

ISBN:9787112183166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目录


引言
上篇 旅游产品设计开发与文化创意理论构建
1 旅游产品概念解析
2 旅游产品设计现状
2.1 旅游产品设计开发价值
2.1.1 中国旅游产品窘境
2.1.2 “设计”——民俗文化传承之利器
2.2 旅游产品发展现状及策略
2.2.1 世界旅游产品开发策略
2.2.2 旅游产品发展现状
3 旅游产品设计类别
3.1 创新型旅游产品
3.2 创意时尚型旅游产品
3.3 传统手工艺类旅游产品
3.3.1 对传统形态的分析思考
3.3.2 对传统营销模式的思考
3.3.3 加强传统手工艺品的品牌文化传播
3.3.4 对包装的再设计
3.3.5 系列化设计思想的运用
4 文化创意理论之“达意·传神”
4.1 设计之“达意”
4.2 设计之“传神”
4.3 “达意·传神”在设计中的应用
5 文化创意理论之“隐·秀”
5.1 “隐”之设计理论内涵分析
5.2 “秀”之设计理论内涵分析
5.3 “隐”与“秀”的辩证关系
5.4 “隐”之设计理论对旅游产品的影响与应用
5.5 “秀”之设计理论对旅游产品的影响与应用
5.6 旅游产品的生动性特质
6 文化创意理论之“境”
6.1 提升设计内涵之“境”
6.2 设计中“物境”的表达
6.3 设计中“情境”的表达
6.4 设计中“物境”与“情境”的对比
6.5 设计中“意境”的表达
7 旅游产品的用户体验
7.1 用户体验:“独一性”需求
7.2 用户体验:“可感性”需求
7.3 用户心理结构模型
7.3.1 影响受众心理结构模型——“认知”
7.3.2 影响受众心理结构模型——“情感”
7.3.3 影Ⅱ向受众心理结构模型——“行为习惯”
7.4 用户心理需求分析
8 设计实现民俗文化的产品化
8.1 系统性思维模式内涵
8.2 “系统性思维模式”提取民俗符号
8.3 对构成民俗符号元素的再设计
9 旅游产品形态设计创新方法
9.1 旅游产品的立体造型设计方法
9.1.1 设计的造型分类
9.1.2 旅游产品的立体造型设计应用案例
9.2 形象创新过程分析
9.2.1 形态要素的分类
9.2.2 由自然形态向人工形态的转变
9.2.3 形象创新过程分析
9.3 实现情感体验之“境”——用户联想
10 旅游产品设计创意理论
10.1 创新型旅游产品设计理论综述
10.1.1 创新型旅游产品设计理论框架
10.1.2 系统性设计理论服务于产品设计
10.1.3 形态设计创新理论分析
10.2 创意时尚型旅游产品设计理论综述
10.2.1 创意时尚型旅游产品特征
10.2.2 结合案例分析文化创意方法如何作用于创意时尚型旅游产品
10.3 传统手工艺类旅游产品发展综述
10.3.1 多样性民俗文化传承下的传统手工艺品
10.3.2 传统手工艺品的价值体现
10.3.3 传统手工艺品的创意设计
10.4 旅游产品系列化途径理论综述
10.5 创意旅游产品设计开发完整步骤解析
10.5.1 设计定位分析
10.5.2 构建叙事性情境
下篇 文化创意设计实例解析
11 天津旅游产品设计宏观策略
11.1 天津旅游产品现状
11.2 天津民俗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策略
11.3 依托天津民俗文化特色的旅游产品分类
11.4 不同类型旅游产品开发策略倾向
12 文化创意设计案例解析
12.1 用于不同类型旅游产品开发的天津民俗文化介绍
12.2 利用系统性思维对天津民俗文化元素的提炼步骤分析
12.3 从“音、形、色、行”中归类天津民俗文化特征
12.4 提炼与分析天津民俗文化元素
12.5 系统性设计分析
12.6 天津旅游产品设计实践案例
13 旅游产品创新设计的产业化发展综述
13.1 中国旅游产品市场低迷的主要原因
13.2 旅游产品产业如何突显创意产业特性
13.3 区域性旅游产品的创意产业化发展策略
13.3.1 旅游产品创意产业化发展的核心策略
13.3.2 探索城市旅游产品品牌建设与综合服务平台的一体化整合
13.3.3 构建完整的城市旅游产品创意产业发展链
参考文献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丝路风物:跨越时空的旅行器物与地域文化密码》 一、 绪论:时间的河流与物质的遗痕 人类文明的进程,宛如一条奔腾不息的河流,而旅途,则是这条河流中一个个闪烁着光芒的片段。在漫长的岁月中,人们用足迹丈量大地,用双手塑造器物,用想象编织故事。这些器物,它们不仅仅是冰冷的物质,更是承载着历史的温度、文化的温度、以及无数个体生命体验的独特载体。它们穿越时空的阻隔,成为连接过去与现在的桥梁,为我们揭示隐藏在地域风貌之下的深层文化密码。《丝路风物》便是一次深入这些“旅行器物”与“地域文化密码”的探索之旅,它聚焦于那些伴随人们踏上旅途、见证时代变迁、并最终沉淀为地域独特印记的物质与非物质遗产。 本书并非对单一文化或地域的宏大叙事,而是从更微观、更具象的视角出发,选取丝绸之路沿线最具代表性,且在器物形态上展现出鲜明地域特色的若干案例,如同一颗颗散落在历史长河中的璀璨珍珠,折射出沿线多元文明交融碰撞的斑斓图景。我们将目光投向那些被岁月打磨过的器皿、织物、工具、甚至一些看似不起眼的日用品,探寻它们背后隐藏的制造工艺、使用习惯、审美情趣,以及与当地自然环境、社会结构、信仰体系之间千丝万缕的联系。 为何选择“丝路风物”作为核心?丝绸之路,这条古老而伟大的交通动脉,不仅是商品交换的通道,更是文化传播的脉络。沿线各民族、各帝国在此相遇、交流、融合,带来了物质的流动,也带来了观念的碰撞。从东方到西方,从中亚到南亚,再到地中海沿岸,每一次的相遇都催生出新的器物形式,演化出新的审美风格。这些“风物”因此带有了一种超越地域界限的普适性,又因为其在特定地域的孕育和流传,而具备了无与伦比的地域独特性。它们是人类智慧的结晶,是生存智慧的体现,也是艺术创造力的展现。 本书的另一个关键词是“地域文化密码”。“密码”二字,寓意着那些不易被直观解读的深层信息。每一件器物,都如同一个微型的文本,记录着所属时代的社会图景、价值观念、以及人们对世界的理解。例如,一个简单的陶罐,其材质的选择、烧制的技术、纹饰的图案、乃至其盛放的物品,都可能蕴含着关于当地土壤特性、能源利用、宗教信仰、社会等级、甚至是宇宙观的信息。破译这些“密码”,需要我们具备跨学科的视角,结合考古学、人类学、历史学、民俗学、艺术史等多方面的知识,才能触及其背后丰富而复杂的文化内涵。 本书的写作目标,是通过对丝路沿线若干典型“风物”的深入解读,为读者呈现一幅立体的、鲜活的丝绸之路文化图景。我们希望能够唤醒读者对日常器物背后隐藏的文化价值的敏感度,认识到每一件看似平凡的物品,都可能是一个值得深入挖掘的文化宝藏。同时,也希望通过这些具体的案例,引导读者理解地域文化如何通过物质载体得以传承与发展,以及在当下全球化浪潮中,如何更好地保护和活化这些珍贵的文化遗产。 二、 丝路上的物质记忆:器物的跨文化迁徙与嬗变 丝绸之路不仅仅是人与货物的流动,更是物质形态与文化基因的传播。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无数的器物随着商旅、使团、甚至战争,跨越山川河流,进入异域的文化语境,并在这个过程中发生着奇妙的嬗变。它们如同文化的信使,将原产地的技术、审美、功能传递出去,又被当地的文化所接纳、改造、甚至重塑,最终成为一种新的、融合了多种文化元素的“丝路风物”。 2.1 纺织品:流动的色彩与纹样的叙事 纺织品,尤其是丝绸,无疑是丝绸之路上最具代表性的“风物”之一。然而,除了华贵的丝绸,麻、毛等其他材质的织物,也同样承载着重要的文化信息。 图案的密码: 无论是汉代的祥云纹、唐代的宝相花,还是波斯萨珊王朝的联珠纹、拜占庭的伊斯坦布尔之眼,这些纹样并非简单的装饰。它们往往蕴含着宗教寓意、权力象征、甚至是宇宙观的表达。例如,联珠纹在波斯被认为具有保护佩戴者免受邪恶侵害的功能,而当其传入中国后,在唐代墓葬中发现的联珠纹锦,则更多地展现了其作为一种国际化时尚元素的流行。丝绸之路上的纺织品,成为了不同文明之间共享的视觉语言,即使是最简单的条纹或格子,其色彩搭配和排列方式也可能因地域而异,反映出当地的审美偏好与色彩观念。 工艺的传播: 织锦、刺绣、印染等技术,在丝绸之路的传播过程中,不断被各地工匠吸收和创新。例如,中国的缂丝技术,以其精湛的“通经断纬”工艺,在丝绸之路上传播,并在西亚和中亚地区催生出类似的提花织物。反之,来自中亚的“胡人”织法,也影响了中国本土的纺织技术。这些工艺的交流,不仅提升了织物的品质,也带来了新的艺术表现形式。 服饰的演变: 随着纺织品的流通,不同地域的服饰风格也随之发生变化。波斯的长袍、印度的纱丽、中亚的深衣,都曾以不同的方式影响着丝路沿线的服饰文化。唐代长安城中,你能看到来自康国、石国的服饰,也能看到汉族服饰中融入的胡风元素,这种服饰上的多元共存,正是丝绸之路文化融合的生动写照。 2.2 陶瓷:土的雕塑与火的艺术 陶瓷,作为一种古老而普遍的日用品,在丝绸之路上的流通与演变,为我们揭示了物质文化传播的另一条重要路径。 器形的模仿与创新: 许多来自西亚、中亚地区的金属器皿,如高足杯、盘、碗等,被中国的陶工模仿,并以陶瓷的形式生产出来。这种“仿金”陶瓷,既满足了市场需求,又以更经济的方式传播了新的审美趋势。例如,唐代的唐三彩,就大量吸收了西亚金属器皿的器形,创造出独特而富有异域风情的艺术风格。反之,中国的青瓷、白瓷,也同样沿着丝绸之路西传,影响了西亚和中亚地区的陶瓷发展,甚至出现了模仿中国瓷器器形的本地陶瓷。 装饰风格的融合: 陶瓷上的纹饰,是地域文化最直观的体现。在丝绸之路沿线的陶器上,我们可以看到几何纹、植物纹、动物纹、人物纹等多种元素的组合。例如,在新疆吐鲁番地区发现的唐代陶器,既有汉族传统的山水人物画,也有受西亚波斯艺术影响的动植物纹样,甚至出现了表现胡旋舞等场景的图案。这些装饰的融合,反映了不同文化审美理念的碰撞与吸收。 釉色的秘密: 釉色的发展,也与地域特色紧密相关。中国绿釉、褐釉、以及后来发展的青釉、白釉,都因其独特的矿物成分和烧制技术,形成了鲜明的地域风格。当这些釉色随着陶瓷西传,并与当地的矿产资源结合时,也可能催生出新的釉色种类。例如,伊斯兰世界的蓝釉,在一定程度上也受到了东方瓷器釉色的启发。 2.3 金属器:力量、信仰与技艺的传承 金属器皿,由于其材质的珍贵与坚固,往往承载着更直接的权力象征、宗教意义,以及高超的冶炼和锻造技艺。 权力的象征: 统治者的徽章、王冠、权杖等,往往由贵金属打造,其上镶嵌的宝石和雕刻的纹饰,都体现着地域的政治与文化特征。这些器物在丝绸之路上的流传,不仅仅是物品的交换,更是一种权力的象征与文化的辐射。 宗教仪式的道具: 寺庙中的供器、法器,以及祭祀用的器皿,都是金属器皿的重要组成部分。例如,佛教的铜造像、金刚杵,基督教的圣杯、十字架,都随着宗教在丝绸之路上的传播而远播。这些器物上的纹饰和造型,往往蕴含着深刻的宗教教义与神话传说。 实用与审美的结合: 除了上述器物,生活用的金属器皿,如刀剑、餐具、灯具等,同样在丝绸之路上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例如,中亚地区的刀剑,以其精湛的锻造工艺和华丽的装饰而闻名,它们流入中国后,也对中国刀剑的发展产生了一定的影响。而来自波斯的金属宴饮器皿,则将精致的宴饮文化带到了沿线各地。 2.4 其他“风物”:从生活细节中洞察文化 除了纺织品、陶瓷和金属器,丝绸之路上的其他“风物”,同样值得我们深入挖掘。 玻璃器: 玻璃制造技术在古代地中海沿岸尤为发达,其制品,如瓶、杯、珠子等,随着丝绸之路西传,在东方也引起了广泛的关注。中国古代的玻璃制造虽然也有发展,但在某些时期,也借鉴了西方的技术与审美。 香料与药材的容器: 丝绸之路也是香料、药材等珍贵物品的贸易通道。这些物品往往被储存在精美的盒子、瓶罐中,这些容器的设计与材质,本身就反映了当时的物质生活水平和审美情趣。 乐器与游戏: 丝绸之路也带来了音乐与娱乐的交流。来自西方的琵琶、胡琴等乐器,以及象棋、围棋等游戏,都沿着丝绸之路传播,丰富了沿线各地的文化生活。这些乐器和游戏本身,也成为一种承载文化的“风物”。 三、 地域文化密码:器物背后的精神世界 每一件“风物”,都是一扇窗口,让我们得以窥视其所诞生地域的独特文化密码。这些密码,隐藏在器物的材质、造型、纹饰、功能、乃至制作工艺的每一个细节之中,它们共同构成了该地域独特的精神世界与价值体系。 3.1 自然环境与物质选择:土地的回响 器物的材质,往往是地域自然环境最直接的反馈。 陶瓷的土: 不同地区土壤的成分、质地不同,决定了当地陶瓷的原料选择与烧制特性。例如,黄土高原的黏土适合制作粗陶,而江南地区的白瓷土则能够烧制出细腻的瓷器。 木材与竹子的智慧: 在森林茂密的地区,木质器皿、竹编器皿便成为生活的主流。这些器物的设计,往往充分利用了木材、竹子的天然属性,展现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活智慧。 石材的雕琢: 在石材丰富的地区,石刻艺术得以发展,佛像、碑刻、建筑装饰等,都以石材为载体,传递着地域的宗教信仰与历史记忆。 3.2 社会结构与权力象征:秩序的具象化 器物的设计与使用,也深刻地反映了该地域的社会结构与权力关系。 等级的区分: 贵族使用的器物,往往材质更精良、工艺更复杂、装饰更华丽,以彰显其社会地位。例如,古代中国的玉器、青铜器,在不同时期都扮演着重要的礼器角色,其使用有着严格的等级限制。 宗教的权威: 宗教器物,如佛像、神龛、祭祀用品等,往往是该地域宗教信仰的体现,也是宗教权威的具象化。它们的设计往往遵循特定的宗教仪轨和象征意义。 生产与生活的反映: 农具、渔具、服饰、炊具等日用器物,则反映了该地域的生产方式、生活习俗与经济水平。例如,不同地区的耕作工具,会因地形、作物类型而有所差异。 3.3 信仰与宇宙观:精神的寄托 器物,尤其是具有象征意义的器物,是理解一个地域信仰体系和宇宙观的重要途径。 图腾与象征: 许多器物上的纹饰,如龙、凤、神兽、星辰等,都代表着该地域的图腾崇拜、神灵信仰或宇宙观念。例如,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龙纹,象征着皇权、吉祥与力量。 宗教符号: 佛教的莲花、法轮,道教的太极八卦,伊斯兰教的新月等,都是重要的宗教符号,它们被广泛地应用于器物的装饰之中,寄托着人们的精神追求。 生死观与祭祀: 墓葬中出土的随葬品,如冥器、祭祀用品等,能够揭示该地域关于生死、来世的观念以及祭祀祖先的习俗。 3.4 审美情趣与艺术风格:多元的表达 器物的造型、色彩、纹饰,集中体现了该地域独特的审美情趣与艺术风格。 线条的韵律: 有些地域的器物偏爱流畅的曲线,而有些则倾向于硬朗的直线。这种线条的运用,反映了当地的自然环境和文化性格。 色彩的诉求: 不同文化对色彩有着不同的偏好。例如,东方文化中对红色、金色的喜爱,与西方文化中对蓝色、白色的偏爱,都各有其文化根源。 写实与写意: 在艺术表现上,有些地域的器物偏向于写实,力求逼真地再现事物;而有些则更注重写意,通过象征、变形等手法来表达意境。 四、 结语:在器物中找回失落的时光 《丝路风物:跨越时空的旅行器物与地域文化密码》并非一本简单的器物图录,它试图通过对丝绸之路沿线器物的深入剖析,引导读者穿越历史的迷雾,抵达那些曾经繁华的土地,感受那些曾经鲜活的生命。每一件器物,都是一个时代的缩影,一个文明的见证,一个民族的故事。 我们所探讨的“丝路风物”,是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相互交织的产物。它们从诞生之初,便承载着人类改造自然、适应环境、表达情感、追求理想的愿望。在丝绸之路的宏大叙事中,这些器物如同闪亮的星辰,点缀着文明交流的夜空。它们的跨文化迁徙与嬗变,展现了人类文明的包容性与创造力。而隐藏在器物背后的地域文化密码,则为我们揭示了不同文明独特的智慧与价值。 在当今这个快速变化的世界里,我们或许正面临着文化同质化的挑战。然而,正是这些承载着深厚历史底蕴的“丝路风物”,提醒着我们地域文化的独特性与珍贵性。它们是连接过去与未来的纽带,是理解当下、启迪未来的宝贵资源。 本书的目的,是希望能够激发读者对物质文化遗产的关注,鼓励人们从日常生活中细微的物质形态中,去发现和解读隐藏的文化信息,去认识和尊重不同地域文化的价值。正如我们寻访古迹、阅读史书一样,触摸一件古老的器物,也是在与历史对话,与先人交流。希望通过对这些“丝路风物”的梳理与解读,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人类文明的丰富性,更能珍视我们所处的这个多元而精彩的世界,并从中汲取智慧,开创属于我们自己的美好未来。

用户评价

评分

一直以来,我都在思考,如何让我的旅行不仅仅是走马观花,而是能真正触及到当地的灵魂。这本书,以一种极其细腻和富有远见的方式,回答了我的这个问题。它不仅仅是一本关于设计方法的书,更是一次关于如何深度体验和理解文化的旅程。作者用生动的语言,讲述了如何从平凡的日常生活中挖掘出蕴含的文化价值,如何将这些价值通过创意的设计,转化为能够打动人心的旅游产品。我尤其被书中关于“情感连接与文化共鸣”的设计理念所吸引,它强调的不仅仅是产品的实用性,更是产品所承载的情感和故事,能够引发游客的情感共鸣,从而建立起深层次的文化连接。书中还探讨了如何通过“社群化运营”和“用户生成内容”来放大旅游产品的文化影响力,这让我看到了文化创意在数字时代新的发展方向。读完这本书,我感觉自己的旅行视野被极大地拓展了,也更加期待未来能够设计出真正有温度、有深度的旅游产品。

评分

这本书真是让我耳目一新!一直以来,我总觉得文化创意和旅游产品设计这两个概念虽然听起来很搭,但具体要怎么将它们有机地结合起来,却有点模糊。读了这本书,我才恍然大悟,原来文化创意不是空洞的概念,而是可以实实在在转化为吸引游客、提升旅游体验的 tangible 产物。作者从多个角度剖析了如何挖掘地域文化精髓,如何将传统元素进行现代化创新,并且详细介绍了这些创新如何体现在具体的旅游产品中,比如特色纪念品、主题体验活动、甚至旅游路线的设计。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书中列举了大量成功案例,这些案例并非只是简单罗列,而是深入分析了其背后的文化逻辑、市场定位以及设计思路。我尤其喜欢书中关于“文化IP的再激活”的章节,它让我看到了那些沉睡在历史长河中的文化符号,如何通过巧妙的设计,重新焕发出生机,并最终转化为极具吸引力的旅游产品,为当地带来了新的经济增长点。这本书不仅仅是理论的探讨,更充满了实践的智慧,让我对如何将我对文化的理解转化为实际的商业价值有了更清晰的认识。

评分

这绝对是我近期读过的最“接地气”的专业书籍之一。我一直在从事旅游业一线工作,深知市场竞争的激烈,以及如何让我们的旅游产品脱颖而出是多么重要。这本书没有空泛的理论,而是从实际操作层面出发,手把手地教你如何进行文化创意和旅游产品设计。它不仅仅讲了“做什么”,更讲了“怎么做”。书中关于“用户体验导向的设计思维”的章节,让我醍醐灌顶。我之前总是侧重于产品本身的文化属性,而忽略了游客作为消费者的真实需求和感受。作者强调要站在游客的角度去思考,去设计,去打造能够引发共鸣、带来惊喜的旅游体验。我特别喜欢书中关于“情境化叙事”的讲解,如何通过故事性来包装产品,让游客在消费产品的同时,也感受到浓厚的文化氛围,这种沉浸式的体验是现代旅游的趋势,而这本书恰恰为我提供了实现这一目标的具体方法论。它让我意识到,好的旅游产品设计,不仅仅是物质层面的商品,更是精神层面的文化载体。

评分

对于一个对文化和旅游都充满热情,但又缺乏系统性知识背景的读者来说,这本书无疑是一盏指路明灯。我一直对那些充满民族风情,又富有现代感的旅游纪念品情有独钟,也对那些将古老传说融入现代旅游体验的设计赞叹不已。这本书深入浅出地解释了这些现象背后的原理。作者不仅普及了文化创意的基本概念,更重要的是,他详细阐述了如何将这些抽象的概念转化为可执行的旅游产品设计方案。书中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活化与转化”的讨论,让我看到了许多濒临失传的传统技艺和文化习俗,如何通过创新的设计,重新走进大众视野,并成为旅游产品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不仅保护了文化,也为当地经济带来了新的活力。我尤其赞赏书中关于“设计伦理与文化传承”的思考,它提醒我们,在追求商业价值的同时,更要尊重和保护文化的原真性,避免过度商业化带来的负面影响。这本书让我对“文旅融合”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评分

我一直对旅游市场的动态变化保持着高度关注,尤其是在当今这个追求个性化和体验感的时代,如何设计出能够抓住消费者眼球的旅游产品,是每个从业者都必须面对的挑战。这本书在这方面提供了非常宝贵的洞察。作者深入剖析了文化创意在提升旅游产品附加值方面的重要作用,并且提供了扎实的理论框架和实践指导。让我眼前一亮的是书中关于“数据驱动的文化创意设计”的论述,它打破了我对于文化创意过于感性化的认知,让我了解到如何运用大数据分析游客偏好,从而更有针对性地进行产品创新。同时,书中对于“跨界融合与IP孵化”的讨论,也让我看到了文化创意在旅游领域之外的无限潜力,如何将不同领域的创意资源整合起来,打造出独一无二的旅游体验。这本书不仅提升了我对旅游产品设计的认知高度,更让我看到了这个行业的巨大发展空间和创新可能。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