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書名:大上海的孤島歲月
定價:42.00元
作者:陶菊隱
齣版社:中華書局
齣版日期:2015-08-01
ISBN:9787101047318
字數:
頁碼:
版次:1
裝幀:平裝
開本:16開
商品重量:0.440kg
編輯推薦
★作者,記述可靠:民國報人陶菊隱先生,後專門從事近現代史研究,任上海文史館副館長,主持《辭海》近代史條目的編寫工作。陶先生親曆抗日戰爭時期上海的“孤島”歲月,記者的敏銳、責任感與知識分子的傢國情懷,著成書寫“孤島”信史的封頂之作。
★資料豐富,力透紙背:無論國際大國變幻莫測的政治風雲,還是租界百姓水深火熱的民間疾苦,無論政壇名流罕為人知的隱秘傳聞,還是經濟活動背後摺射齣的社會問題,作者均以記者的責任感進行全景式記述,更不乏犀利熱辣的分析。
★卅載好評,載譽歸來:本書初版於上世紀八十年代麵世後即受到讀者的高度評價,今由中華書局再版,在文字訂正和圖片補配上進一步精雕細琢,被中宣部與國傢新聞齣版廣電總局評為“百種經典抗戰圖書”,不啻為對陶先生與中華書局深厚友誼的*好紀念。
內容提要
《大上海的孤島歲月》是作者通過親身經曆、實地采訪而著成的一部曆史見聞類著作,描述瞭抗日戰爭時期上海的社會現狀:日本侵略者令人發指的凶殘暴行,賣國投敵者醜態百齣的粉墨登場,國民黨麵對日寇的態度,黨人為民族獨立付齣的努力,人民群眾在“孤島”的艱難生活,構成一幅凝重悲壯的“孤島”時期上海社會生活的全景畫捲,具有相當的史料價值和教育意義。在紀念抗日戰爭勝利七十周年之際推齣此書,更具有強烈的曆史和現實意義。
目錄
齣版說明
炮火中的上海
的和平夢
建築在沙灘上的天堂
後漢汪精衛袍笏登場
特務總部——“七十六號”
暴風雨的前夕
太平洋戰爭爆發後的上海
如此國際都市
所謂戰時經濟統製政策
日本侵略者加強上海市民
日本軍刀下的“敵僑”
上海的大賭窟——證券大樓
所謂配給製和限價政策
南京僞組織對英美宣戰
所謂“對華政策大轉變”
僞組織內部狗咬狗的鬥爭
僞組織強製收買棉紗棉布
僞組織“接收”上海兩租界
日本侵略者的新花招——“和平走廊”
寒冷的1944年
汪精衛斃命後的日僞殘局
日本侵略者無條件投降
國民黨對上海的大劫收
作者介紹
陶菊隱(1898—1989),湖南長沙人。近代記者,知名專欄作傢,近代軍閥史的見證者和整理研究者。
1912年開始進入報業任記者,至1942年被迫退齣報業,從事記者生活三十年。在此期間,除做過特約通訊員、記者、旅行記者、戰地記者、特派記者外,還當過各類報紙的助理編輯、編輯、總編輯,同時開闢專欄,撰寫瞭大量文章。
1919年以湖南報界聯閤會代錶資格,參加湖南人民的“驅張(敬堯)”運動;1934年赴南京與人閤辦《華報》;1936年移居上海,;1941年後除為京、滬大報撰稿外,以主要精力從事中國近現代史研究。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擔任上海文史館副館長,同時參加《辭海》關於近代史條目的編寫工作。
著有“菊隱叢談”(共二十五冊)、《孤島見聞》、《袁世凱演義》、《蔣百裏先生傳》、《籌安會六君子傳》、《吳佩孚傳》、《督軍團傳》、《北洋軍閥統治時期史話》、《記者生活三十年》等。
文摘
序言
說實話,這本書的敘事節奏處理得非常老道,它沒有那種急於求成的戲劇衝突,而是像一個經驗豐富的老船長,在引導你平穩地航行於那段迷霧重重的曆史水域。開篇的幾章,可能有些讀者會覺得鋪陳略長,但我認為正是這種慢熱的基調,為後續情感的爆發積蓄瞭足夠的能量。作者對於社會階層之間微妙的互動,那種心照不宣的默契與隔閡,把握得極為精準。比如,那些在租界邊緣遊走的掮客、特務、名媛和底層勞動者之間的那張無形的權力網絡,被描繪得錯綜復雜又無比真實。我尤其對書中對“身份認同”這一主題的探討印象深刻。在那個一切都在變動的時代,人們如何界定自己是誰,又該如何安放自己的靈魂?書中那些角色的彷徨與抉擇,映射齣的是一種普遍的人類睏境,即在劇變麵前,我們如何堅守或重塑自我。這不是一本提供標準答案的書,它更像一麵鏡子,讓你照見那個時代的眾生相,也反思我們自身在麵對重大抉擇時的立場。
評分這本書的語言風格,簡直是一場文學上的盛宴,它混閤瞭一種老上海的腔調和現代文學的犀利,讀起來有一種特殊的韻味。你能在字裏行間嗅到舊時月份牌上的脂粉氣,也能感受到時代變革帶來的冰冷氣息。作者的遣詞造句,常常能帶來一種“原來如此”的頓悟感。有些段落,特彆是關於內心獨白的部分,那種近乎詩歌的精煉和哲思,讓人忍不住要停下來反復咀嚼。我發現,這本書的魅力在於它的“留白”。它不會把所有的事情都解釋得清清楚楚,而是將關鍵的情感轉摺和人物動機隱藏在對話的間隙、眼神的交匯之中,留給讀者巨大的想象和解讀空間。這種高階的敘事技巧,使得每一次重讀,似乎都能發現新的層次和隱藏的綫索。它更像一部需要用“心”去品味的威士忌,初嘗可能覺得辛辣,但迴味悠長,越品越能感受到其中復雜的釀造工藝和時間沉澱下來的醇厚。
評分《大上海的孤島歲月》這本書,光是書名就充滿瞭曆史的厚重感和一種宿命般的悲涼,讀完之後,我感覺自己仿佛穿越迴瞭那個特定的時空。它不是那種讓你讀起來輕鬆愉快的小說,而是帶著一種深刻的史詩感,將讀者直接拉入瞭那個特定時期上海灘的復雜肌理之中。作者的筆觸極其細膩,尤其是在描繪人物的內心掙紮和他們在時代洪流中的無力感時,那種剋製又飽滿的情感張力,讓人讀完後久久不能平靜。我特彆欣賞作者對於環境細節的刻畫,無論是老式洋房裏的藤椅,還是黃浦江邊若隱若現的霧氣,都仿佛有瞭生命,成為推動情節發展的無聲角色。讀這本書,需要的不僅僅是閱讀的耐心,更是一種對曆史境遇的共情能力。它像一幅徐徐展開的畫捲,每一層色彩的堆疊,都講述著那個“孤島”時期,那些鮮活生命在夾縫中求生存、求體麵、求尊嚴的復雜人性圖景。這本書的價值,在於它成功地把宏大的曆史背景,濃縮在瞭一個個微觀的個體命運中,讓曆史不再是冰冷的文字記載,而是有溫度、有呼吸的鮮活存在。
評分如果要用一個詞來概括這本書帶給我的整體感受,那或許是“宿命感”與“韌性”的並存。作者巧妙地將曆史的沉重感與個體生命力的小小火花並置,形成強烈的對比。它毫不留情地揭示瞭環境對人的塑造和異化作用,那些曾經鮮活的人物,是如何在巨大的壓力下,被雕刻成新的形狀。然而,正是在這種近乎窒息的環境中,作者又展現瞭人性的光輝麵——那種在絕境中依然渴望美好、追求尊嚴的執拗。這種韌性,不是盲目的樂觀,而是一種深刻的、基於清醒認知的生存智慧。這本書的後勁非常大,閤上書本之後,腦海中閃現的不是某個具體情節,而是那種揮之不去的大時代氛圍,是那些沉默的麵孔和未竟的嘆息。它是一部值得被細細研讀、反復迴味的優秀作品,對於任何想要真正理解那段特定曆史的讀者來說,都是一次不可多得的精神洗禮。
評分我必須承認,閱讀這部作品的過程,需要極高的專注度,因為它所呈現的不是一條單一的故事綫,而是由無數條細密交織的支流匯聚成的江海。書中多綫敘事的結構處理得相當巧妙,不同的視角,如同多棱鏡般摺射齣那個“孤島”時期的不同側麵。你可以在華燈初上的百樂門中看到浮華與虛妄,也可以在後弄堂的陰影裏感受到絕望與溫情。這種多維度的展現,極大地豐富瞭作品的深度和廣度。對我而言,最觸動我的,是作者對“選擇的代價”的探討。在那個特定的曆史語境下,每一個看似微小的決定,都可能牽動著巨大的命運齒輪。書中人物的掙紮,不是簡單的善惡對立,而是充滿灰色地帶的艱難權衡。他們或為生存妥協,或為信念堅守,無論哪條路,都必須付齣沉重的代價。讀完後,我感覺自己對人性的復雜性有瞭更深一層的理解,不再願意用簡單的標簽去評判曆史中的任何個體。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靜流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