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MT物料种类与标准 SMT物料管理书籍 物料识别检测管理编码管理规则 SMT物料管理系统应用工艺技

SMT物料种类与标准 SMT物料管理书籍 物料识别检测管理编码管理规则 SMT物料管理系统应用工艺技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SMT
  • 物料管理
  • SMT工艺
  • 电子制造
  • 物料识别
  • 物料标准
  • 生产管理
  • 质量控制
  • 编码管理
  • SMT应用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鑫舟启航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电子工业出版社
ISBN:9787121219689
商品编码:29384067639
丛书名: 表面组装技术(SMT)基础与通用工艺
出版时间:2014-01-01

具体描述


商品参数
SMT物料种类与标准
           定价 25.00
出版社 电子工业出版社
版次 1
出版时间 2017年06月
开本 16开
作者 王海峰
装帧 平塑
页数 100
字数  
ISBN编码 9787121317408
重量  

目录

第1章 SMT物料基础 (1) 
1.1 电阻器 (1)  
1.1.1 电阻的分类 (2)  
1.1.2 电阻的参数 (5)  
1.1.3 电阻的标识方法 (5)  
1.2 电容器 (7)  
1.2.1 电容器的外形 (7)  
1.2.2 电容的分类 (7)  
1.2.3 电容的容量单位和耐压 (8)  
1.2.4 电容的标注方法和容量误差 (8)  
1.2.5 电容的正负极区分 (8)  
1.3 电感器 (9)  
1.3.1 电感器的外形 (9)  
1.3.2 电感器的参数 (9)  
1.3.3 电感器基本单位 (10)  
1.4 二极管 (11)  
1.4.1 二极管基础 (11)  
1.4.2 二极管的分类 (12)  
1.4.3 二极管的极性识别 (14)  
1.5 三极管 (14)  
1.5.1 三极管的分类 (14)  
1.5.2 三极管的外形 (15)  
1.6 集成电路 (16)  
1.6.1 功能结构 (17)  
1.6.2 几种常用的IC封装 (17)  
1.7 锡膏 (21)  
1.8 红胶 (26)  
1.8.1 什么是红胶 (26)  
1.8.2 红胶组成与分类 (26)  
1.8.3 红胶的固化 (28)  
1.8.4 红胶的保存与使用 (29)  
第2章 SMT物料的编码管理规则 (31)  
2.1 物料分类及编码规则 (31)  
2.2 物料大分类及其代码 (31)  
2.3 物料小分类及其代码 (33)  
2.4 物料品种类型及其代码 (35)  
2.5 物料规格型号编码规则 (43)  
第3章 SMT物料管理系统 (58)  
3.1 物料仓库管理的概念 (58)  
3.2 仓库管理系统组成 (59)  
3.2.1 仓库管理系统结构图 (59)  
3.2.2 仓库管理系统基本功能 (59)  
3.2.3 仓库管理相关单据 (60)  
3.3 仓库管理的整体流程 (61)  
3.3.1 入库业务 (61)  
3.3.2 入库流程 (61)  
3.3.3 出库流程 (69)  
3.4 仓库调拨 (75)  
3.5 库存数据备份 (76)  
3.6 盘点数据录入和编制盘点报告 (77)  
3.7 盘盈和盘亏数据录入 (78)  
第4章 MINI音箱物料管理实训 (79)  
4.1 MINI音箱物料清单 (79)  
4.2 物料编码 (80)  
4.3 贴片元器件符号归类 (81)  
4.4 贴片元器件料盘的读法 (82)  
4.5 系统管理界面 (83)  
参考文献 (92)


内容介绍
本书是“现代学徒制教学标准”*教学改革项目的建设成果。全书分为SMT物料基础、SMT物料的编码管理规则、SMT物料管理系统和MINI音箱物料管理实训,共计4章,前3章系统地讲述了各种物料的识别与检测、SMT物料管理编码管理规则和SMT物料管理系统,第4章为综合实训部分,完整地阐述了电子产品物料按照生产计划进行的物料采购、仓库管理、物料的领用等过程。
《精益物料:SMT生产线高效运作的基石》 前言 在高速发展的电子制造行业中,SMT(Surface Mount Technology,表面贴装技术)生产线扮演着核心角色。而SMT生产线的顺畅运行,离不开对物料的精细化管理。从元器件的采购、入库、存储、配送,到生产过程中的使用、追溯,每一个环节都直接关系到生产效率、产品质量乃至企业的成本控制。本书旨在深度剖析SMT生产线物料管理的各个维度,为从业者提供一套系统、实用的理论框架与实践指南,帮助企业构建起高效、精益的物料管理体系,最终驱动生产力的飞跃。 第一章:SMT物料管理的重要性与挑战 1.1 SMT生产流程概览与物料的地位 SMT生产流程主要包括:PCB(Printed Circuit Board,印刷电路板)的准备、锡膏印刷、贴装、回流焊、AOI(Automated Optical Inspection,自动光学检测)、ICT(In-Circuit Test,在线测试)或FCT(Functional Test,功能测试)等环节。在整个流程中,种类繁多、数量巨大的元器件(如电阻、电容、IC、连接器等)是驱动生产的核心要素。缺乏有效的物料管理,将导致: 生产中断: 因物料短缺或错配导致的停线,直接造成生产效率低下和交货延迟。 质量隐患: 错误、损坏或不合格的物料进入生产线,极易导致产品缺陷,增加返工和报废成本。 成本失控: 物料的积压、损耗、过期、寻找不便等都会蚕食企业的利润空间。 追溯困难: 无法准确追溯物料的来源、批次,在出现质量问题时,难以快速定位原因并采取措施。 1.2 SMT物料管理的典型挑战 SMT物料管理的复杂性体现在多个方面: 物料种类繁多且更新迭代快: 电子元器件数量庞大,且技术更新迅速,导致物料种类持续增加,管理难度加大。 物料形态多样: 从微小的01005封装元器件到较大的连接器,各种尺寸、形状的物料需要不同的存储和搬运方式。 对精度和防静电要求高: 许多电子元器件对静电、湿度、温度敏感,需要特殊的存储和处理环境。 供应商众多,供应链复杂: SMT生产往往依赖于多个供应商,供应链的稳定性、及时性对物料供应至关重要。 库存管理的平衡艺术: 如何在保证生产需求的前提下,最大程度地降低库存成本,是管理中的一大难题。 生产现场的快速响应需求: 生产线上的物料需求瞬息万变,需要快速、准确地将物料送达指定工位。 信息孤岛与数据不一致: 物料信息在采购、仓储、生产等部门之间传递过程中,容易出现信息不同步、数据不准确的问题。 第二章:SMT物料分类与编码体系构建 2.1 SMT物料的科学分类方法 有效的分类是物料管理的基础。本书将介绍基于不同维度对SMT物料进行分类的方法: 按电子功能分类: 如电阻、电容、电感、半导体器件(IC、二极管、三极管)、连接器、开关、传感器等。 按物理特性分类: 如尺寸封装(0201, 0402, 0603, SOT, SOIC, QFP, BGA等)、材质、耐温等级、功率等级等。 按应用领域分类: 如电源管理类、通信类、射频类、存储类等。 按存储与管理要求分类: 如防静电、防潮、高温、低温、贵重物料等。 按生命周期分类: 如新物料、在用品、呆滞物料、停产物料等。 2.2 物料编码的原则与应用 一个科学、规范的物料编码体系是实现物料信息化的关键。本书将深入探讨: 编码设计的原则: 易于理解、便于记忆、具有唯一性、可扩展性、与业务流程相关联。 编码结构的构成: 常见的编码结构包括顺序码、特征码、分类码等,并结合SMT物料的特点进行设计。 不同编码体系的比较: 如基于ISO标准的编码、企业内部自建编码等。 编码在SMT物料管理中的应用: 唯一标识: 确保每一种物料都有一个独一无二的身份。 信息关联: 通过编码快速关联到物料的规格、供应商、价格、库存、使用记录等信息。 数据标准化: 统一物料信息口径,消除数据差异,提高信息处理效率。 系统集成: 为ERP(Enterprise Resource Planning)、WMS(Warehouse Management System)、MES(Manufacturing Execution System)等系统的数据集成奠定基础。 报废管理: 为呆滞、过期物料的识别和处理提供依据。 第三章:SMT物料的入库与验收 3.1 供应商管理与来料检验 供应商评估与选择: 建立完善的供应商评估体系,关注其供货能力、质量稳定性、交期准时性、技术支持能力等。 来料检验(IQC)的重要性: 确保入库物料的质量符合要求,是防止不合格品流入生产的第一道防线。 IQC的流程与方法: 检验计划制定: 基于物料的风险等级、供应商历史表现等制定。 检验项目与标准: 依据物料规格书、行业标准、客户要求等确定。 检验工具与方法: 包括外观检查、尺寸测量、功能测试、化学成分分析等。 不合格品处理: 退货、返修、报废等流程的规范化。 电子物料特殊检验关注点: 如脚位外观、焊盘腐蚀、封装完整性、批号信息、防静电包装完好性等。 3.2 规范的入库操作流程 收货环节: 核对送货单与实际到货数量、品名、规格。 质检环节: IQC合格后,方可办理入库。 信息录入: 准确、及时地将物料信息(编码、数量、批次、供应商、入库日期等)录入系统。 库位分配: 根据物料特性、周转率、存储要求等,将物料放置到指定的库位。 标识管理: 对入库的物料进行清晰、准确的标识(如条形码、二维码),便于后续查找和管理。 第四章:SMT物料的存储与养护 4.1 仓库布局与分区管理 仓库基本要求: 适宜的温湿度、采光、通风、防火、防盗等。 分区管理原则: 按物料类型分区: 如通用物料区、防静电区、防潮区、贵重物料区、呆滞物料区等。 按存储方式分区: 如货架区、散料区、周转箱区等。 按收发货频率分区: 将周转率高的物料放置在靠近发货通道的区域。 货架与存储器具: 选择适合SMT物料存储的货架(如层板货架、流利架)和存储器具(如防静电料盒、周转箱)。 4.2 SMT物料的特殊存储要求 防静电(ESD)管理: ESD区域划分: 明确划定ESD受控区域,并设置警示标识。 ESD器具使用: 必须使用符合标准的防静电料盒、周转箱、工具等。 ESD防护措施: 包括防静电腕带、地垫、离子风扇、空气净化器等。 人员防护: 操作人员必须穿着防静电服、防静电鞋,并正确佩戴防静电腕带。 环境监测: 定期检测环境的静电电压、湿度等参数。 防潮(Moisture-Sensitive Devices, MSD)管理: MSD等级划分: 识别不同MSD等级的物料。 密封存储: 对MSD物料采取密封包装,并使用干燥剂。 干燥箱/氮气柜应用: 对于高等级MSD物料,必须存放在恒温恒湿的干燥箱或氮气柜中。 吸湿率控制: 严格控制物料暴露在空气中的时间,防止吸湿。 温湿度控制: 物料储存条件: 依据物料规格书要求,控制储存环境的温度和湿度。 温湿度监控: 安装温湿度记录仪,定期巡检,确保储存环境符合要求。 其他特殊要求: 如避光、防腐蚀、限时效等。 4.3 物料盘点与库存账务管理 定期盘点: 包括日盘、周盘、月盘、季盘、年盘,确保账物相符。 循环盘点: 针对高价值、高周转率的物料,实施更频繁的循环盘点。 盘点差异处理: 及时查找差异原因,进行账务调整,并分析根本原因,改进管理。 库存预警: 设置安全库存、最高库存、最低库存,对库存水平进行监控和预警。 第五章:SMT物料的领取与配送 5.1 需求预测与计划编制 生产计划与物料需求的关联: 根据生产订单和计划,准确预测物料需求。 MRP(Material Requirements Planning,物料需求计划)的应用: 利用MRP系统,结合库存、在途物料、生产计划等信息,生成详细的物料需求计划。 提前期管理: 考虑物料的采购提前期、生产提前期,提前安排计划,避免延误。 5.2 领料与配送流程优化 领料方式: 按单领料: 凭生产指令单或领料单领取。 定置定人领料: 生产线根据定置的料架和物料,主动领取。 看板管理: 利用看板显示物料状态和需求,实现自动化补料。 电子领料系统: 推广使用条码/二维码扫描领料,提高准确性和效率。 配送模式: 集中配送: 物料从仓库集中配送到生产线的指定领料点。 线边仓模式: 在生产线旁设置小型周转仓,满足即时领料需求。 自动化配送: 如AGV(Automated Guided Vehicle)的应用,实现物料的自动化搬运和配送。 齐套性管理: 确保领取的物料能够满足生产需求的完整一套,避免因物料不齐而影响生产。 5.3 生产现场的物料管理 定置管理: 明确生产线上每个工位、每台设备所需的物料种类、数量和存放位置。 物料标识: 生产线上使用的物料同样需要清晰的标识,方便操作人员识别和使用。 物料的流转与管理: 确保生产过程中物料的正确流转,避免混料、错料。 物料消耗记录: 及时准确地记录物料的消耗,为库存更新和成本核算提供依据。 第六章:SMT物料的追溯与信息化管理 6.1 物料追溯的重要性与应用场景 质量追溯: 在产品出现质量问题时,能够快速追溯到涉及的物料批次、供应商,从而定位问题源头。 生产过程追溯: 记录物料在生产过程中的使用情况,为工艺优化和异常分析提供数据支持。 安全与合规性追溯: 满足特定的行业标准或法规要求。 客户投诉处理: 快速响应客户关于物料的疑问和投诉。 6.2 物料追溯体系的构建 追溯信息的采集: 批次管理: 对关键物料进行批次管理,并与生产批次关联。 序列号管理: 对于某些高价值或关键组件,实施序列号管理。 供应商信息: 记录物料的供应商、生产日期、批号等。 生产过程信息: 记录物料在哪个工位、由谁、何时使用。 追溯链条的建立: 确保从原材料到成品,物料信息能够顺畅地连接起来。 追溯系统的实现: 结合条码、二维码、RFID(Radio-Frequency Identification)等技术,构建信息追溯平台。 6.3 SMT物料管理信息化系统的应用 ERP系统: 整合采购、库存、销售、财务等信息,为物料管理提供全局视角。 WMS系统: 专注于仓库作业管理,实现收货、上架、拣货、发货等流程的精细化控制。 MES系统: 连接生产现场,实现生产过程的实时监控、数据采集,并与物料管理联动。 系统集成: 打通不同系统之间的数据壁垒,实现信息共享和流程协同。 数据分析与决策支持: 利用系统生成各类报表,为物料管理优化提供数据支撑。 第七章:SMT物料管理的持续改进与精益化 7.1 呆滞物料与过期物料的管理 呆滞物料的识别与预警: 建立呆滞物料的判定标准(如连续X个月无消耗),并定期识别。 呆滞物料的处理策略: 报废、降价销售、内部消化、捐赠等。 过期物料的预防与处理: 严格执行先进先出(FIFO)原则,定期清理库存。 7.2 物料损耗与浪费的控制 损耗原因分析: 搬运损坏、存储不当、操作失误、过期等。 控制措施: 加强人员培训、优化操作流程、改善存储环境、提高物料周转率。 成本核算与分析: 精确核算物料损耗成本,找出主要损耗环节,并制定改进计划。 7.3 SMT物料管理的精益化理念 价值流分析: 识别物料管理过程中的非增值活动,并加以消除。 5S管理在物料管理中的应用: 整理、整顿、清扫、清洁、素养,打造整洁有序的物料管理环境。 持续改进(Kaizen): 鼓励全员参与,不断发现问题,持续改进物料管理流程和效率。 自动化与智能化: 引入机器人、AGV、AI等技术,提升物料管理的自动化和智能化水平。 结语 SMT物料管理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贯穿物料的整个生命周期,并与企业的生产、采购、销售、质量等环节紧密协同。本书提出的各项管理原则、方法和工具,旨在为SMT制造企业构建一个高效、精益、可持续发展的物料管理体系提供坚实的基础。通过精细化的物料管理,企业不仅能有效降低运营成本,提升产品质量,更能增强市场竞争力,实现长远发展。希望本书能成为SMT行业从业者手中的利器,助力大家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筑牢精益生产的基石。

用户评价

评分

初翻目录时,我注意到关于“应用工艺技术”这部分的篇幅似乎相当可观,这对我来说是一个惊喜。许多同类书籍往往止步于流程的规范化,而很少触及到具体操作层面的技术细节。我非常好奇作者是如何将理论与实战结合起来的。例如,在探讨高精度贴装元器件的管理时,书中是否会涉及到温湿度敏感器件(MSL)的处理规范,以及如何将其编码与存储条件关联起来,实现动态监控?更进一步讲,我希望看到关于非标件、定制化治具或耗材的管理策略,这些往往是标准化流程难以覆盖的灰色地带。如果书中能够提供一些基于实际案例的“例外处理手册”或者“快速决策树”,那这本书的价值将立刻翻倍。一个真正优秀的管理体系,必须具备足够的弹性来应对生产现场的突发状况和持续的工艺改进需求。我期待它能提供一套既能保证合规性,又不会过度僵化、阻碍创新的管理工具集。

评分

这部书的装帧设计颇具匠心,封面的色彩搭配和字体选择,透着一股严谨又不失现代工业气息的专业感。我拿到手时,就被那种沉甸甸的质感吸引住了,这感觉就像是捧着一本真正能解决实际问题的工具书,而不是那些徒有其表的理论堆砌。尤其是封面上的那些工艺流程图的抽象化处理,虽然只是点缀,却巧妙地预示了书中内容的深度和广度。我特别期待它在介绍基础物料分类和识别标准时的详尽程度,因为在实际工作中,初级阶段的混乱往往是后续管理效率低下的根源。如果书中能用大量的图表来直观展示不同批次、不同供应商物料的细微差异和对应的编码逻辑,那就太棒了。我希望它不仅仅是告诉我们“应该怎么做”,更能深入剖析“为什么一定要这样做”背后的行业规范和技术要求。毕竟,SMT生产线的速度要求极高,任何一个环节的模糊处理都可能导致停线损失,所以,清晰、无歧义的物料定义体系是重中之重。这本书的命名大气,直指核心痛点,让人有理由相信,它在构建一个全面、可追溯的物料管理框架上,必然下了深功夫。

评分

从系统应用的角度来看,我对本书如何论述“SMT物料管理系统应用”的部分最为关注。在数字化转型的浪潮下,一个好的管理系统必须是业务流程的赋能者,而非简单的记录工具。我希望作者能深入分析,一个高效的SMT WMS(仓库管理系统)应具备哪些核心功能模块,特别是与MES(制造执行系统)和PLM(产品生命周期管理)的数据接口和协同逻辑。例如,系统如何实现从BOM导入到备料、上架、补料的全生命周期追踪?如果书中能提供一些关于系统选型、实施难点预警,以及如何利用系统数据进行库存周转率优化、呆滞料预警等高级分析功能的介绍,那这本书的实用价值就超越了基础手册的范畴,上升到了战略管理的高度。我希望它能指导我们如何通过系统工具,真正实现精益化管理,而非仅仅是“上了个软件”而已。

评分

从一个资深采购的角度来看,我对“编码管理规则”这一章节抱有极高的期望。在供应链日益复杂的今天,一个混乱的编码体系是造成呆滞库存、物料错发和追溯困难的罪魁祸首。我希望这本书能详细阐述如何设计一个既能满足ERP系统集成需求,又能被一线操作员快速识别和使用的多维度编码系统。例如,它是否提供了关于如何将供应商代码、物料特性(如封装、容值、品牌)、生产批次等信息巧妙地嵌入到统一的物料主数据结构中的最佳实践?更关键的是,编码的变更流程应该如何设计才能最小化对既有生产数据和历史记录的影响?如果书中能给出不同规模企业在编码系统切换或初建时可能遇到的陷阱和规避策略,并辅以成熟的物料数据清洗方案,那简直就是一本实操宝典。这不仅关乎效率,更关乎数据资产的完整性。

评分

我注意到本书涵盖了“物料识别检测”的管理,这一点至关重要。现代电子制造对来料检验(IQC)的要求越来越苛刻,单纯依靠供应商提供的COA(分析证书)已经远远不够。我非常期待书中能详细介绍如何根据不同的风险等级(A、B、C类物料)来制定差异化的检测标准和抽样频率。例如,对于关键的半导体器件,书中是否会探讨非破坏性测试(NDT)的应用,或者在特定工艺环节中如何利用AOI/SPI数据反向校验物料的正确性?另外,如果能结合具体的检测设备(如X-Ray、光谱仪等)的操作流程,并说明如何将检测结果直接与物料的“可使用状态”标签绑定,实现物料状态的实时透明化,那将极大提升车间物料流转的可靠性。这不仅仅是质量控制,更是对整个生产周期风险的预先控制。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