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SMT物料种类与标准 | ||
| 定价 | 25.00 | |
| 出版社 | 电子工业出版社 | |
| 版次 | 1 | |
| 出版时间 | 2017年06月 | |
| 开本 | 16开 | |
| 作者 | 王海峰 | |
| 装帧 | 平塑 | |
| 页数 | 100 | |
| 字数 | ||
| ISBN编码 | 9787121317408 | |
| 重量 | ||
第1章 SMT物料基础 (1)
1.1 电阻器 (1)
1.1.1 电阻的分类 (2)
1.1.2 电阻的参数 (5)
1.1.3 电阻的标识方法 (5)
1.2 电容器 (7)
1.2.1 电容器的外形 (7)
1.2.2 电容的分类 (7)
1.2.3 电容的容量单位和耐压 (8)
1.2.4 电容的标注方法和容量误差 (8)
1.2.5 电容的正负极区分 (8)
1.3 电感器 (9)
1.3.1 电感器的外形 (9)
1.3.2 电感器的参数 (9)
1.3.3 电感器基本单位 (10)
1.4 二极管 (11)
1.4.1 二极管基础 (11)
1.4.2 二极管的分类 (12)
1.4.3 二极管的极性识别 (14)
1.5 三极管 (14)
1.5.1 三极管的分类 (14)
1.5.2 三极管的外形 (15)
1.6 集成电路 (16)
1.6.1 功能结构 (17)
1.6.2 几种常用的IC封装 (17)
1.7 锡膏 (21)
1.8 红胶 (26)
1.8.1 什么是红胶 (26)
1.8.2 红胶组成与分类 (26)
1.8.3 红胶的固化 (28)
1.8.4 红胶的保存与使用 (29)
第2章 SMT物料的编码管理规则 (31)
2.1 物料分类及编码规则 (31)
2.2 物料大分类及其代码 (31)
2.3 物料小分类及其代码 (33)
2.4 物料品种类型及其代码 (35)
2.5 物料规格型号编码规则 (43)
第3章 SMT物料管理系统 (58)
3.1 物料仓库管理的概念 (58)
3.2 仓库管理系统组成 (59)
3.2.1 仓库管理系统结构图 (59)
3.2.2 仓库管理系统基本功能 (59)
3.2.3 仓库管理相关单据 (60)
3.3 仓库管理的整体流程 (61)
3.3.1 入库业务 (61)
3.3.2 入库流程 (61)
3.3.3 出库流程 (69)
3.4 仓库调拨 (75)
3.5 库存数据备份 (76)
3.6 盘点数据录入和编制盘点报告 (77)
3.7 盘盈和盘亏数据录入 (78)
第4章 MINI音箱物料管理实训 (79)
4.1 MINI音箱物料清单 (79)
4.2 物料编码 (80)
4.3 贴片元器件符号归类 (81)
4.4 贴片元器件料盘的读法 (82)
4.5 系统管理界面 (83)
参考文献 (92)
初翻目录时,我注意到关于“应用工艺技术”这部分的篇幅似乎相当可观,这对我来说是一个惊喜。许多同类书籍往往止步于流程的规范化,而很少触及到具体操作层面的技术细节。我非常好奇作者是如何将理论与实战结合起来的。例如,在探讨高精度贴装元器件的管理时,书中是否会涉及到温湿度敏感器件(MSL)的处理规范,以及如何将其编码与存储条件关联起来,实现动态监控?更进一步讲,我希望看到关于非标件、定制化治具或耗材的管理策略,这些往往是标准化流程难以覆盖的灰色地带。如果书中能够提供一些基于实际案例的“例外处理手册”或者“快速决策树”,那这本书的价值将立刻翻倍。一个真正优秀的管理体系,必须具备足够的弹性来应对生产现场的突发状况和持续的工艺改进需求。我期待它能提供一套既能保证合规性,又不会过度僵化、阻碍创新的管理工具集。
评分这部书的装帧设计颇具匠心,封面的色彩搭配和字体选择,透着一股严谨又不失现代工业气息的专业感。我拿到手时,就被那种沉甸甸的质感吸引住了,这感觉就像是捧着一本真正能解决实际问题的工具书,而不是那些徒有其表的理论堆砌。尤其是封面上的那些工艺流程图的抽象化处理,虽然只是点缀,却巧妙地预示了书中内容的深度和广度。我特别期待它在介绍基础物料分类和识别标准时的详尽程度,因为在实际工作中,初级阶段的混乱往往是后续管理效率低下的根源。如果书中能用大量的图表来直观展示不同批次、不同供应商物料的细微差异和对应的编码逻辑,那就太棒了。我希望它不仅仅是告诉我们“应该怎么做”,更能深入剖析“为什么一定要这样做”背后的行业规范和技术要求。毕竟,SMT生产线的速度要求极高,任何一个环节的模糊处理都可能导致停线损失,所以,清晰、无歧义的物料定义体系是重中之重。这本书的命名大气,直指核心痛点,让人有理由相信,它在构建一个全面、可追溯的物料管理框架上,必然下了深功夫。
评分从系统应用的角度来看,我对本书如何论述“SMT物料管理系统应用”的部分最为关注。在数字化转型的浪潮下,一个好的管理系统必须是业务流程的赋能者,而非简单的记录工具。我希望作者能深入分析,一个高效的SMT WMS(仓库管理系统)应具备哪些核心功能模块,特别是与MES(制造执行系统)和PLM(产品生命周期管理)的数据接口和协同逻辑。例如,系统如何实现从BOM导入到备料、上架、补料的全生命周期追踪?如果书中能提供一些关于系统选型、实施难点预警,以及如何利用系统数据进行库存周转率优化、呆滞料预警等高级分析功能的介绍,那这本书的实用价值就超越了基础手册的范畴,上升到了战略管理的高度。我希望它能指导我们如何通过系统工具,真正实现精益化管理,而非仅仅是“上了个软件”而已。
评分从一个资深采购的角度来看,我对“编码管理规则”这一章节抱有极高的期望。在供应链日益复杂的今天,一个混乱的编码体系是造成呆滞库存、物料错发和追溯困难的罪魁祸首。我希望这本书能详细阐述如何设计一个既能满足ERP系统集成需求,又能被一线操作员快速识别和使用的多维度编码系统。例如,它是否提供了关于如何将供应商代码、物料特性(如封装、容值、品牌)、生产批次等信息巧妙地嵌入到统一的物料主数据结构中的最佳实践?更关键的是,编码的变更流程应该如何设计才能最小化对既有生产数据和历史记录的影响?如果书中能给出不同规模企业在编码系统切换或初建时可能遇到的陷阱和规避策略,并辅以成熟的物料数据清洗方案,那简直就是一本实操宝典。这不仅关乎效率,更关乎数据资产的完整性。
评分我注意到本书涵盖了“物料识别检测”的管理,这一点至关重要。现代电子制造对来料检验(IQC)的要求越来越苛刻,单纯依靠供应商提供的COA(分析证书)已经远远不够。我非常期待书中能详细介绍如何根据不同的风险等级(A、B、C类物料)来制定差异化的检测标准和抽样频率。例如,对于关键的半导体器件,书中是否会探讨非破坏性测试(NDT)的应用,或者在特定工艺环节中如何利用AOI/SPI数据反向校验物料的正确性?另外,如果能结合具体的检测设备(如X-Ray、光谱仪等)的操作流程,并说明如何将检测结果直接与物料的“可使用状态”标签绑定,实现物料状态的实时透明化,那将极大提升车间物料流转的可靠性。这不仅仅是质量控制,更是对整个生产周期风险的预先控制。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