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好孩子从妈好耐心开始
定价:29.80元
作者:张美华
出版社:中国妇女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8-07-01
ISBN:9787802036086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981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每一个孩子都是—块璞玉,他的才华、天赋需要我们用耐心和爱心去雕琢。如何和孩子一起成长?如何才是对孩子的适度的爱?如倒培养孩子自立自信等品质?如何帮助孩子塑造人生?如何帮助孩子树立正确的恋爱观、婚姻观?这些我们都可以在本书中找到答案。
本书作者是一位有着二十多年教子经验的母亲、记者和作家,她将自己的亲身感受与心理学、教育学的理论相结合,提出了一些对家长朋友们很有启发性的教育建议。作者认为父母对孩子要有耐心和爱心,要隆得用孩子的眼晴看世界,对孩子放飞但不放任,关爱但不溺爱……
目录
作者介绍
张美华,女,1955年7月生,河北省张北县人,1980年毕业于河北师范大学中文系,1987年进修于中国作协鲁迅文学院。华乐交通大学母亲教育研究所研究部主任。著有散文集《飞去的云》和报告文学集《天马刚刚起飞》。作品多次获得省级以上奖项,其散文《哑妹》《飞去的云》在网上广
文摘
序言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和排版也挺用心,拿到手里质感很好,看着就让人想静下心来读。内容上,它最打动我的是对“等待”这一行为的深刻解读。在如今这个追求“即时反馈”的时代,无论是工作还是生活,我们都习惯了快速解决问题,但孩子的成长恰恰是一个漫长的、充满不确定性的过程。书中详细描述了等待孩子自己解决小难题的重要性,以及父母如何在这种等待中保持镇定,避免“插手综合症”。我感觉作者对“耐心”的理解已经超越了单纯的“有毅力”,它是一种智慧,一种对生命节奏的尊重。我特别喜欢作者引用的一个比喻:养育孩子就像在培育一棵树,你不能每天都去拔苗助长,而是要提供适宜的土壤、阳光和水分,然后就是耐心等待它自然舒展。这本书读完后,我回家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把家里那些“着急催促”的口头禅都戒掉了,现在家里气氛明显缓和了许多。
评分不得不说,这本书的文字功底非常扎实,读起来完全没有一般育儿书籍那种枯燥的说教味。它采用了大量的第一人称叙事和案例分析,每一个故事都像是从我们身边真实发生过的一样,让人代入感极强。比如,书中有一个章节专门讨论了“兴趣的培养与功利的边界”,作者通过讲述自己如何纠结于是否要送孩子去参加各种昂贵的兴趣班,最终如何调整心态的过程,让我这个正在为孩子未来规划的母亲深有触动。我们总是太容易把“期望”包装成“爱”,希望孩子能早早展现出某种天赋,却忽略了孩子本身对探索世界的好奇心才是最宝贵的财富。这本书的行文流畅自然,偶尔穿插的一些幽默的自嘲,也让阅读过程变得非常愉悦。它不是一本教你如何“雕刻”孩子的说明书,更像是一份引导你如何与孩子“共同成长”的地图,它鼓励父母也要勇敢地去面对自身的局限性,这种坦诚让人倍感亲切。
评分最近翻完了一本关于家庭教育的书,实在是让人忍不住想多说几句。这本书的视角非常独特,它没有一味地强调“完美父母”的形象,反而深入剖析了父母在面对孩子成长中的各种“失控”瞬间。我印象最深的是其中关于“情绪传染”的章节,作者用生动的笔触描述了父亲的焦虑如何不知不觉地渗透到孩子的日常学习中,那种压抑和紧张感,隔着纸张都能感受到。这本书最宝贵的一点是,它提供了一套非常实用的“情绪降温法”,不是那种空泛的理论,而是具体到某一个场景,比如孩子因为玩具坏了而大哭时,家长可以先做什么、说什么。我试着在家里用其中一个方法来应对我儿子最近的“叛逆期”,效果出乎意料地好,至少我们俩的争吵频率明显降低了。它让我意识到,教育孩子,首先要管理好自己的心境。这本书更像是一个老朋友在跟你推心置腹,没有居高临下的说教,只有真诚的经验分享。读完之后,感觉自己像是卸下了好几斤的心理包袱,更愿意用一种更放松、更接纳的态度去面对孩子的成长小插曲。
评分我之前看过的几本教育类书籍,大多侧重于宏大的教育理念或是某一特定技能的训练,但这本书却把焦点落在了最基础、也最容易被忽视的“日常互动”上。作者花了很大篇幅去探讨“倾听”的艺术,不是那种敷衍地“嗯、哦、是”,而是如何真正进入孩子的内心世界,理解他们那些看似幼稚的烦恼背后的情感需求。我尤其欣赏作者对于“界限感”的阐述,它不是强硬的限制,而是一种温柔的引导,告诉孩子什么是可以做的,什么是不可以触碰的,而且这种界限的建立是一个动态调整的过程,需要父母持续的耐心和一致性。读这本书的时候,我经常会停下来,对照着自己最近和孩子的对话记录反思,发现自己过去很多次对话都是在“打断”而非“引导”。这本书对于那些追求“高质量亲子时间”的家长来说,简直是一剂清醒剂,它提醒我们,质量不在于时间的长短,而在于专注和用心程度。
评分这本书最让我耳目一新的是,它没有将“好孩子”塑造成一个标准化的模板,而是鼓励我们去发现和赞美孩子身上那些“独特的光芒”。作者非常强调个体差异的重要性,她认为很多时候我们所谓的“问题行为”,其实只是孩子独特的个性在以一种我们不习惯的方式表达出来。她提供了一套观察和解读孩子行为信号的框架,帮助父母从“惩罚”的思维模式转向“理解”的思维模式。比如,孩子反复做一件看似“无聊”的事情,在传统观念里这可能是浪费时间,但在书中,这被解读为孩子正在进行深度专注力的自我训练。这种视角上的转换非常具有解放性,它让我不再纠结于孩子是否“合群”或“优秀”,而是更关注他是否“快乐”和“自主”。这是一本真正能让人放下焦虑、拥抱育儿过程本身的书,它给我的感觉是,教育不是一场冲刺,而是一场需要细水长流、充满发现的旅程。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