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版《工藝之道-日本百年生活美學之濫觴》 13【高宸】柳宗悅

正版《工藝之道-日本百年生活美學之濫觴》 13【高宸】柳宗悅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日本美学
  • 民艺
  • 生活美学
  • 柳宗悦
  • 工藝之道
  • 设计
  • 文化
  • 艺术史
  • 手工艺
  • 美学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磐恒志行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1
ISBN:9789868899766
商品编码:29431964572
正文语种:繁体中文

具体描述

 

各位买家请注意:
小店销售的都是全新正版的进口图书,基本上都是大家付款后小店再去进货。目前正常的到货周期为60天左右。
只有现货的书才能当天或是次日发货。库存情况以回复为准,请大家付款前一定用与客服确认。
非现货书籍一旦下单支付,我们就已调货,故不接受任何原因退订。
现货与非现货的请分开下单,否则备起后一起发货。
以上在您拍下支付前,请务必确认,以免造成双方困扰。谢谢!

 

 

工藝之道:日本百年生活美學之濫觴

  • 作者:
  • 出版社:
  • 出版日期:2013/06/05
  • 語言:繁體中文
  • 定價:300
  • ISBN:9789868899766
  • 叢書系列:藝 文化
  • 規格:平裝 / 264頁 / 32k / 13 x 19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內容簡介

一支掃把也能稱得上美?
一個陶碗為何如此溫暖人心?

民藝=民眾的工藝=生活器物,特有的溫潤質感總讓人打從心底感到美觀、安心,它們的共通點是實用耐用堪用,意即符合了柳宗悅所提倡的「用之美」。

本書精選日本民藝之父柳宗悅講述民藝運動的理論基礎,為「何謂民藝」做定調,歸納出美的定義及構成美的條件,釐清民藝與藝術在功能性、美的評判標準上之不同,影響此後近百年日本人的生活態度,也在無形中培養出日本民眾的美感意識,內化成無法計量的精神資產。現今正在台灣發酵的生活道具風潮可說是當年日本民藝運動的延伸。

民藝的精髓在於「用之美」三個字,解釋了我們追求這種美感的緣由:
器物之於人,不是只有消費性的、物質性的,還要透過「使用」才能看見美,
進而感受美所帶來的心靈撫慰、以及進到美的身後所代表的理想世*。

作者簡介

柳宗悅

(1889~1961)宗教家、哲學家、工藝研究家。

1923年因東京大地震避居京都,在古董市集發現日常生活器物之美,經過研究之後提出「民藝」一詞,並與一群志同道合的朋友走訪日本各地,柳宗悅主要工作為收集保存各地民藝,陶作家河井寬次郎等人則是實際指導職人改良技術,1936年於東京開設日本民藝館,向一般大眾介紹「民藝的概念」等等,一連串活動被後人稱為民藝運動,柳宗悅更被稱作是民藝之父。

直至1961年去世為止,柳宗悅將半生心力投注於民藝運動之上,不僅延續日本傳統手工製造業的生命並培養日本人民的美感意識,更對其後的創作者影響深遠,包括柳宗悅的兒子──日本工業設計巨匠,柳宗理。

目錄

作者序
導讀
前言
*一章 工藝之美
*二章 正確的工藝
*三章 錯誤的工藝
*四章 未來的工藝  (上)工藝的基礎、(中)工藝與個人作家、(下)工藝與生產組織
*五章 工藝美學的先驅者
*六章 概要(問答)
編者後記

作者序

本書是昭和二年(*譯注:西元一九二七年)四月從《大調和》雜誌創刊號到隔年一月號,連續九回以〈工藝之道〉為題連載的論文集錄。因應此次出版,我調整了順序,重新修訂全文,使得通篇架構彼此更加緊密契合。

關於工藝,諸問題仍有如前人未踏的處女地尚待解決。較之於已有相當積累的藝術理論,工藝理論還處於初步階段。不可思議的是,甚至連工藝的意義尚無人能論述其深刻的智慧與正確的認識,幾乎都是一些片斷的、無法歸納成體系的,且都缺乏內在精神層面的意義。因此該片土地仍有無數地方有賴耕耘,其土地性質、會栽培 出什麼成果,仍存在著許多未知與誤解。

然而,無論如何,早晚都得有人在這片未開墾的荒地上落下*一鋤,這絕對是一塊值得耕耘的天然沃土,而我早已投身於*初充滿艱辛的準備工作中。就像所有開墾者做的事,我也要努力拔掉雜草、除去石礫、敲碎土塊、整頓田地。然後,我播下了幾顆種子,靜待春暖萌芽。*終,收獲的喜悅將屬於來到此地耕耘的眾人所擁有。因此,我必須為了那豐收之日的來臨,進行*初的準備工作,並且投注了莫大的愛與熱情來完成。

為了要到達現今所有的思想高度,我花費十餘年的歲月來觀察與自省,並在過去的一年中,不斷地提筆書寫,書寫那些我認為真正值得探究、深具意義的問題。然而,有些朋友卻大搖其頭地認為我偏離了對宗教的思索,反而專注在奇怪的問題上,有些人甚至還忠告我應該回到原來的研究領域。我由衷感謝朋友的勸告,但如果他們讀了此書後,應該會消除大半的誤解。我對宗教真理的追求自始至終從未怠惰,反而以工藝為媒介看到了我在過去的著作《關於神》裡所思索出的終*真理「他 力道」(譯注:乃作者借用佛教的「他力宗」一詞所創的新詞。意指人不可能僅靠一己之力,須藉助自然萬物的協助,始能得救的方法論。) 所展現的深度與美。因此,雖然這是一本講述工藝的書,但就我而言,其實是探求「信仰.信心」的心靈紀錄。

許多人認為宗教法則就只適用於宗教的範疇,然而,世間萬象其實皆源於同法。大多數人會訝異不解,宗教與工藝之間有什麼關係?並且蔑視其只不過是尋常的器物罷了。但是這些人究竟是不了解宗教的無遠弗屆,抑或根本不相信真理的力量?我反而覺得抱持這樣看法的人才是不理解宗教的。雖然只是低調微小的尋常器物尋常的器物,蘊藏著驚人的奧祕。任何事物無法離開真理而存在,關於這點讀者將會在本書中找到答案。

透過本書我要特別強調的是,工藝之美與這個「民眾」、「實用」、「大量」、「廉價」、「尋常」的平凡世*,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正是這樣的性質構成了工藝之美的基礎。只是器物自身平凡無奇,要展現出如此不可思議的美感,必定是某種自身的力量所致,而我的任務就是探究隱藏在其背後的力量。於是我看見了自然的睿智與相愛互助的制度守護著這些器物;我看見了對無心自然的皈依,以及眾生相連在一起的心。這樣的美是他力美,相較於這樣的美,展現出「知識」、「個性」、「稀有」、「高價」、「珍奇」等價值的美,反而顯得微不足道了。

另外還有兩點必須注意。首先,本書旨在為無名大眾發聲,絕非只是出於對底層受迫害者的同情,而是我想更進一步加肯定,大眾注定平庸的命運是有其積*意義存在的。或許你問,怎麼會有人咒罵天才、讚美平庸呢?但在本書我將揭露隱藏在大眾無人聞問的一生中,一個不可思議的神之旨意;頌揚大眾命運所具備帶來的巨大意義;喚醒那些歌頌天才的人經常會迷失的真理。我看到了美學與社會性彼此呼應。我的觀察與主張若能成為學*有效解決諸多社會問題的材料,便是萬幸。

其二,我要為那些被忽視的日常用品辯護。與「用」*緊密結合的器物,是*能表現出工藝之美的,實用的器物與美的器物是合為一體的。如果沒有與「用」相結合,將無法成就工藝之美。如果工藝之中有美的存在,那麼每天使用的器物、大家生活所需的用具、大量製造的廉價物品、任何人都買得起的商品、*平凡的隨身用品,這些東西真正注定要與美結合在一起。我的直覺與理性肯定平凡的物品與奇異的美之間並無二致,而這樣的神祕啟示正是本書被賦予的重要使命。在此,美學的理想又可與經濟學的理念結合在一起。以上,是我在書中會說明的:社會上的互愛生活,以及盡可能與金錢價值的脫勾 才是美的保證。

昭和三年晚秋
於洛東神樂岡
柳宗悅

導讀

二十世紀初葉,柳宗悅在這長久被視為粗糙鄙俗、毫無價值的生活用具之中,發現過去所被忽略的美感,進而發起名為「民藝運動」生活美學啟蒙活動。引領這項影響近代日本,甚至東亞各國造型文化發展的推動者,人稱日本民藝之父的柳宗悅,於一八八九年(明治22)三月出生於東京麻布,早逝的父親柳猶悅為的和算學者,亦是日本海軍草創期重要的水道測量專家。柳宗悅自幼深具文才,特別是對物的觀察及美的感受,顯露出不凡的天賦與才能。六歲進入學習院初等科就讀,在優渥的求學環境中,柳宗悅除可自由隨興地廣泛吸收哲學、藝術、文學等知識,亦有機會直接受教於神田乃武、西田幾多郎、鈴木大拙等當代的學者門下。特別是在高等科在學期間,與武者小路篤實、志賀直哉等人合力創辦《白樺》雜誌,隨後考入東京帝國大學主攻哲學。大學期間,柳宗悅主要關注於西方基督教神祕主義、西方藝術、思想方面議題,並積*地提筆撰文將*新的西方文藝訊息引介到日本。

這樣的景象在一九一四年(大正3)秋天,被一位名為淺川伯教的訪客所改變。柳宗悅在淺川伯教帶來的朝鮮陶器──李朝秋草面取壺這件伴手禮中,體會到東方傳統之美的意境,這份出自於日常生活用具所散發的美感令他驚嘆不已,如此預想不到的機緣巧遇,引導柳宗悅的關心開始回歸東方。一九一六年(大正5)八月,柳宗悅首度訪問朝鮮半島,並在往後的數年間多次造訪,除了為保存朝鮮傳統文化不遺餘力,對於民族與社會問題也相當關心,特別是對於當時發生的三一運動(譯注:發生於一九一九年三月一日的韓國獨立運動。)與光化門保存事件(譯注:一十二六年日本殖民政府欲將此一具有民族象徵意義之門遷移,引發朝鮮民眾強烈不滿。),柳宗悅多次撰文聲援。同時,基於對朝鮮藝術的關心與重視,在研究考察及收集朝鮮民藝品之餘,也積*為朝鮮民族美術館的創設奔走。一九二四年(大正13)柳宗悅在友人家中與一件出自江戶時期民間僧侶雕刻的木?佛(譯注:一位法名為木?上人的僧人發願在日本各地所留下,帶有溫暖笑容的佛像雕刻)相遇,一時之間被木?佛所散發的樸實、健康美感所吸引,激起柳宗悅對民間工藝、佛教藝術研究的投入。在這段期間,柳宗悅、河井寬次郎、濱田庄司等人開始遍及全國大街小巷探訪木?佛與民間工藝的蹤跡。他們透過本身所具有的審美眼光,找尋潛藏於日常中的美感,在似乎毫不起眼的生活用具上,柳宗悅等人感受到了一份屬於健康、傳統、實用的美感,令他們深深感動不已。

「民藝」一詞的出現,*早可追溯到一九二五年(大正14)。柳宗悅、河井寬次郎與濱田庄司三人在一次前往紀州(和歌山縣)調查途中,將「民眾的工藝」簡化所創作的新名詞。同時在這項契機之下,他們起草《日本民藝美術館設立趣意書》,為民藝運動全面的啟動揭開序幕。隔年九月,柳宗悅將自己對民藝之美的構思及理解,撰寫成〈下手物之美〉一文,立即發表在《越後新聞》,首度將「民藝」的概念公諸於世。該文雖篇幅不大,卻已將民藝運動的基本輪廓清楚勾勒。當時柳宗悅所稱的「下手物」(譯注:本書中譯為「廉價雜貨」),即為日後人們所耳熟能詳的「民藝」。該文首先從民藝的介紹開始,詳細說明民藝的特徵與結構,同時矚目於民藝製作與素材上的問題,將製作者的心理狀態與器物同一而論;*終引伸到自然、風土與民藝之間的關係,說明民藝所具有的美感特質及其真價。

接著在一九二七年二月起將近一年間,柳宗悅延伸〈下手物之美〉一文,完成日本國內外首部針對工藝.民藝有系統的研究論稿〈工藝之道〉,連載於文學家武者小路實篤編輯的《大調和》雜誌,並在一九二八年底,這九篇連載文經修訂並搭配圖版,順利集結成冊完成這本堪稱民藝運動的啟蒙大作。日後,於一九五五年、一九八○年分別再收錄為《柳宗悅選集》(春秋社)、《柳宗悅全集》(筑摩書房)。二○○五年,日本講談社再將《工藝之道》原著,收錄為講談社學術文庫重新發行。這本二○一三年由大藝出版發行的《工藝之道──日本百年生活美學之濫觴》,即以講談社學術文庫的版本為翻譯底本。《工藝之道》一書,不單侷限於民藝的範疇,並深入藝術與工藝的本質問題,論及對象含括整體的造型藝術體系。柳宗悅於書中,首先針對工藝之美的內涵進行說明,接著論及工藝發展的正確之道,*終提示出工藝未來的展望,並回顧工藝美術先驅者的功績。

從柳宗悅一生推動民藝的生涯發展觀之,這本《工藝之道》可謂柳宗悅建構民藝理論重要的里程碑,譬如在〈正確的工藝〉篇幅中,柳宗悅以感性兼具理性的行文,具體歸納出:一、所有根基的工藝本質為「用」。二、若「用」為工藝之美的泉源,那麼*具實用性的器物愈是美。三、工藝的原理是「美」與「多」相互的結合等共十一條的工藝法則。除此之外,民藝之美的論述也透過平常性、單純性、素樸性、手工性等用詞,說明源自生活造型的民藝內涵,這是過去至今少見對於工藝造型進行的美學詮釋與歸納分析。

柳宗悅認為一般流傳於民間生活中的民藝,不同於單純追求美感的藝術創作,理想的傳統工藝製作,藉由不間斷的反覆製作鍛鍊,才足以培養出自然純熟的手藝。自然而然生產之下的作品,比起處心積慮只為追求美感的製作,更容易貼近於生活的真實美感。雖然,如此之作乍看平常無奇,實際上是匠師們不惜費盡數十年的辛勞經驗才得以達成的境*。不同於享有名家落款的藝術品,生活工藝之美來自於平凡的匠師直覺般的製作技巧,以及兼顧實用、功能等價值之下所孕育而成。

除此之外,柳宗悅強調的「實用性」、「用之美」,可謂工藝的本質、民藝的精髓。在闡述建構的民藝美學中,訴求實用性的滿足是工藝成立的基本條件,而具備堅固耐用、自然、機能等特性的工藝,正是「實用」精神下的產物。柳宗悅以為「用」與「美」是一體兩面,健全的工藝並不需要仰賴巧妙細緻的裝飾以追求美感。生活工藝的製作秉持的是實用、素樸的原則,避免過於繁複的技法、工序,同時在作品上應降低多餘的造型、裝飾,以及色彩的使用。由於憑藉的是器物本身素材所呈現的美感,因此,所見的民藝大致以單純、素樸的形態呈現。同時,單純的性質讓器物使用上遠比複雜之物來得便利,搭配素材與造型本身的自然、素樸美感,構成理想的生活之美。

工藝的起源可上溯到原始時期,人類為滿足生活需要及提昇便利性,開始利用自然材料與簡易的手作,製造出日常生活所需的器具用品。隨著時間的推移與文明的演進,人類在製作經驗與心得逐漸累積之下,用具的形式種類也順應著人們所需而增加。當自給自足的生產型態無法負荷日益繁複的用具,並在製造技巧以及材料採集等條件所限之下,此時,專業的道具製造者孕育而生。這些用具或稱為工藝的生產者,順應地方居民的需求而製作,當製作技術在經年累月之中累積提昇,搭配著地方天然素材與氣候風土等先天條件,在各地逐漸形成具地方特質的生活工藝。相較於忠實保留住手工藝的地方,過去曾經存在於都市的手工藝製作,在近代化浪潮影響下產生遽變,所幸手工製作的傳統,仍有部分倖存於地方。柳宗悅意識到如此的困境,不單是關係到工藝的發展,近代化所帶來的侵蝕力,除了損害生活工藝、日常用具的美感,甚至將危害到社會整體的秩序、組織以及傳統文化。透過工藝,讓我們重新思考生活的價值,究竟什麼樣的生活模式真正適合於你我的生活,是一味的加快生活步調,執著於眼前的現實利益;或是稍調整步伐,將事物的品質、真價以及深層意義作為目標,師法生活工藝與民藝美學,創造新的生活態度。
  
二十世紀初葉,柳宗悅發起民藝運動,提醒世人留意存在於週遭那份生活之美。此外,一九四三年之春,柳宗悅也渡海來台,一行人從基隆出發,環島探索全台各地傳承的工藝製作與民間造型,並藉由與金關丈夫、立石鐵臣、顏水龍的交流,在台灣這塊土地上播下民藝的種子。時過境遷,將近百年後的我們,重新咀嚼《工藝之道》這部民藝經典,與悠遊於民藝世*的柳宗悅相遇,順著柳宗悅當年披荊斬棘開拓的工藝之道,找尋屬於你我的美的世*。

林承緯
2013.5.5
(民藝.民俗學者、日本國立大阪大學博士、台北藝術大學建築與文化資產研究所專任助理教授)


《工藝之道-日本百年生活美學之濫觴》 一本探索器物之魂,唤醒日常之美的著作 在这本被誉为“器物之魂的低语,生活美学的启蒙”的著作中,我们踏上一场穿越时空的旅程,去探寻日本百年生活美学的滥觞。作者以柳宗悦的深邃洞察为引,将我们引入一个关于“用”与“美”的全新维度。这不仅仅是一本书,更是一场关于器物、关于生活、关于我们与周遭世界关系的深刻对话。 开篇:超越实用,看见器物的生命 我们常常以实用性来衡量一件器物的价值,认为它存在的意义在于满足我们的基本需求。然而,《工藝之道》却挑战了这一根深蒂固的观念。它邀请我们停下脚步,去审视那些被我们日常忽视的器物——一把碗,一双筷子,一块布料。在作者的笔下,它们不再是冰冷的物件,而是承载着历史、技艺、以及制作者心血的生命体。 柳宗悦,这位日本民艺运动的先驱,用他毕生的精力去呼唤人们关注那些“无名之作”,那些在平凡的生活中默默奉献的器物。他认为,真正的美,并非来自刻意雕琢的奢华,而是蕴藏在那些为人们所用、被人们所爱的器物之中。它们在日常的使用中,逐渐磨砺出温润的光泽,印刻下岁月的痕迹,最终升华为一种超越物质本身的独特韵味。 本书从多个角度深入剖析了柳宗悦的理念,并将其延伸至广阔的日本生活美学范畴。我们不会看到对遥不可及的艺术品的空泛赞美,而是聚焦于那些贴近生活、服务于生活的器物。作者带领我们走进日本的田野乡间,探访那些世代传承的匠人,倾听他们关于材料、关于技艺、关于“心”的故事。 第一章:无名之作的伟大——民艺的复兴与精神 本章是全书的基石,它将带领我们走进民艺的世界。在工业化浪潮席卷全球的时代,机器生产的效率和标准化似乎成为了衡量一切的标准。然而,柳宗悦却敏锐地捕捉到,这种进步是以牺牲器物的“生命力”为代价的。他发起了民艺运动,旨在重新发现和珍视那些手工制作的、带有地域特色和人性温度的器物。 “无名之作”,是柳宗悦对这些平凡器物的最高赞誉。它们没有华丽的署名,没有市场的炒作,但却承载着制作者最真诚的技艺和最质朴的情感。一把粗陶碗,可能因为制作者在捏陶时的一点点走神,而呈现出独一无二的变形;一块手工编织的草席,其纹理可能因日照和湿度的不同而略有差异。这些“不完美”恰恰是它们最动人的地方,它们诉说着手与手的温度,诉说着生活本身的多样性。 作者将深入探讨民艺运动的核心精神:尊重材料的自然属性,强调技艺的纯粹与传承,以及器物与使用者之间的情感连接。我们将会了解到,为何这些看似简朴的器物,却能带给我们深刻的感动和宁静。它们不是为了迎合某种潮流而存在,而是为了回应人最基本的生活需求,并在满足这些需求的过程中,传递出一种超越物质的和谐之美。 第二章:材料的低语——从自然中汲取灵感 一件器物的灵魂,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所使用的材料。本章将带领我们走进大自然的怀抱,去聆听材料本身发出的低语。无论是温润的木材,坚韧的陶瓷,轻盈的竹子,还是柔软的纤维,它们都蕴含着独特的质感、色彩和生命力。 作者会细致地描绘日本匠人如何与自然和谐共处,如何从自然中获取最合适的材料,并最大程度地发挥材料的潜能。例如,为何选择某种特定的木材来制作家具,因为它具有天然的纹理和良好的韧性;为何用手捏造的陶土,比机器压制出来的更具生命力,因为它保留了土壤本身的颗粒感和细微的孔隙。 我们将了解到,日本传统工艺中对材料的敬畏之心。匠人不会试图去“征服”材料,而是去“理解”和“顺应”它们。他们会根据材料的特性,调整制作的方法,使器物能够最大限度地展现出材料本身的美感。一块朴素的木头,在匠人的手中,可能被雕琢成流畅的线条,展现出木材天然的年轮和光泽;一抔普通的泥土,经过揉捏、烧制,便化为触感温润、色泽沉静的陶瓷。这种对材料的尊重,正是日本生活美学得以深厚根基的重要原因。 第三章:手心的温度——技艺的传承与创新 技艺,是连接材料与器物之间的桥梁,也是赋予器物灵魂的关键。本章将深入探讨日本传统技艺的精髓,以及它在百年传承中如何历久弥新。 我们将会看到,日本的匠人是如何将毕生的精力投入到一种技艺的钻研之中。他们不仅仅是重复性的劳动者,更是技艺的守护者和创新者。一句“一日一技”,道出了他们对技艺的专注和虔诚。一把刀,在他们手中,不仅仅是切割的工具,更是他们情感的延伸,他们技艺的载体。 作者会通过生动的案例,展现不同门类的传统技艺:从精密的木工,到细腻的织染,再到灵巧的陶瓷制作,每一个环节都凝聚着匠人的智慧和汗水。我们将会了解到,为何有些技艺需要数十年甚至上百年的时间才能掌握,因为它们不仅仅是技巧的堆砌,更是对细节的极致追求,是对完美的不断探索。 同时,本章也会触及技艺的创新。虽然强调传承,但日本的民艺并非僵化不变。在尊重传统的基础上,匠人们也会根据时代的需求和审美的变化,对技艺进行微调和改良,使之能够更好地服务于现代生活。这种在传承与创新之间的微妙平衡,正是日本生活美学得以持续发展的动力。 第四章:生活的诗意——器物与日常的融合 生活美学,最终要落实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本章将带领我们去感受,当那些充满生命力的器物融入我们的生活,会带来怎样的改变。 作者将描绘日本家庭中,那些世代相传的器物如何与新购入的物品和谐共存,如何成为家庭情感的纽带。一把有些磨损的漆器碗,可能承载着祖母的回忆;一套朴素的茶具,可能见证了家庭成员间的每一次温馨对话。这些器物,不再仅仅是功能性的物品,而是成为了我们生活故事的见证者和参与者。 我们将了解到,日本的生活美学是如何将“仪式感”融入到日常的点滴之中。无论是精心摆放的餐具,还是每日使用的茶碗,都可能被赋予一种仪式性的态度。这种态度,并非刻意为之的矫揉造作,而是对生活本身的热爱和尊重。通过对器物的精心挑选和使用,我们得以在平凡的生活中,发现不凡的诗意。 本书会通过一系列贴近生活的场景,展现器物与日常生活的完美融合。例如,一把线条流畅的木勺,在烹饪时能带来舒适的手感;一套色泽沉静的陶瓷餐具,能让每一餐都变得格外有滋味;一块质朴的手帕,在擦拭之时,也能感受到天然纤维带来的温和触感。这些细节,共同构成了日本生活美学独特而深远的魅力。 第五章:超越物欲——回归内心的宁静 在物质日益丰富的今天,人们常常被无尽的欲望所裹挟,陷入一种永不满足的追逐。然而,《工藝之道》却提供了一种回归内心的视角。通过欣赏和使用那些质朴而有生命力的器物,我们可以逐渐摆脱对物质的过度依赖,寻找到内心的宁静与满足。 柳宗悦曾说:“美是不被需要的,但美却是必需的。”这似乎是一个悖论,但却道出了生活美学的真谛。真正的美,不是为了炫耀,不是为了攀比,而是为了滋养我们的心灵,提升我们的生活品质。当我们将目光从消费主义的洪流中抽离,去关注那些用心制作的器物,去感受它们所传递的宁静与和谐,我们便能寻找到一种更深层次的幸福感。 本书将引导读者思考,如何在自己的生活中,实践这种“少即是多”的美学理念。如何通过精心地挑选和使用每一件器物,来构建一个真正属于自己的、充满美感和温暖的空间。这不仅仅是对物质的断舍离,更是对内心的一种净化与升华。 结语:一场关于“用心”的启示 《工藝之道-日本百年生活美學之濫觴》不仅仅是一本关于日本工艺的书,它更是一次关于“用心”的深刻启示。它提醒我们,在追逐效率和物质的时代,不要忘记那些触及灵魂的、充满人性温度的事物。 从柳宗悦的视角出发,我们学会了去看见器物的生命,去倾听材料的低语,去感受技艺的温度,去品味日常的诗意,并最终回归内心的宁静。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能够唤醒我们对生活的热情,提升我们对美的感知,并指引我们走向一种更为充实、更为美好的生活。 阅读此书,如同与一位睿智的长者对坐,他用平和而充满力量的语言,带领你穿越繁华,回归质朴,重新发现那些被遗忘在生活角落里的美好。它是一场心灵的洗礼,一次关于“生活”的重新定义。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文字编排和视觉呈现都透露着一种克制而高级的美感。它没有使用任何花哨的装饰,却处处体现着精心布局的匠心,这种设计本身就呼应了书中的核心思想。作者对“日常”的解构和重塑,达到了出神入化的地步。他不是在赞美那些高贵的艺术品,而是将聚光灯打在了那些服务于人们柴米油盐、最普通的器具上,强调了功能性与审美性的完美统一。我从中汲取到一种重要的生活态度:真正的品味,不是拥有多少昂贵的东西,而是如何对待你所拥有的每一件物品,以及你如何去“使用”它们。这种对实用主义美学的深度挖掘,远超出了我原先对“美学书籍”的期待。它像一把精巧的钥匙,开启了我对生活细节的全新感知模式,让我开始关注光线投射在桌面上的阴影,关注茶杯把手上指纹留下的微小痕迹。读罢全书,我感觉我的“眼睛”被擦亮了,整个世界都变得更加鲜活、更有深度和温度。

评分

这本书的光影和文字,像极了初春清晨那第一缕穿过竹林缝隙的阳光,带着一种近乎神性的宁静感。我拿着它,仿佛能触摸到那些被时间温柔打磨过的器物表面,感受到其中蕴含的生命力与匠心。每一次翻页,都不是简单的信息获取,而是一次深入日常肌理的探寻。它没有用那种高高在上的理论去剖析美学,而是用一种近乎虔诚的姿态,去记录那些被世人忽略的、微小而坚韧的存在。比如那些粗糙的陶土,在某位不知名工匠手中,如何从泥土蜕变成承载人间烟火的载体,那种质朴到极致的纯粹,简直能洗涤心灵的尘垢。我尤其欣赏作者那种对“物哀”精神的细腻捕捉,它不是感伤,而是一种对事物生命周期最深沉的理解和尊重,让人在面对残缺和消逝时,反而能生出一种强大的、温柔的韧性。这不仅仅是一本关于“美”的书,它更像是一本关于如何“好好生活”的哲学指南,教导我们如何在匆忙的世界里,慢下来,去发现身边那些真正值得珍视的事物,那种由内而外散发出的生活智慧,是再多华丽辞藻也无法堆砌出来的。

评分

读完这本书,我感觉自己像是完成了一次长途跋扎的旅程,回望来时路,那些曾经被我视为理所当然的寻常之物,如今都披上了一层崭新的、充满故事性的光辉。作者的叙事节奏极其舒缓,却又暗藏着强大的张力,让人忍不住一气呵成,生怕错过任何一个微妙的转折。最让我震撼的是他对材料本性的尊重。他笔下的手工艺人,与其说是创造者,不如说是材料的“引渡者”。他们懂得倾听木头的纹理、石头的脾气、纤维的诉求,然后顺应自然,而非强行改造。这种“无为而治”的哲学,在当下这个追求速度和效率的时代显得尤为珍贵和难得。它让我重新审视自己家里的摆设,那些批量生产、标准化的产品,在这些精神的映照下,显得多么空洞和缺乏灵魂。这本书提供了一种强有力的反思工具,迫使我们去质疑“什么是真正的价值”,并勇敢地选择那些承载着时间和情感重量的物件。它不是在推销一种风格,而是在播撒一种对生命本真的敬畏之心。

评分

这本薄薄的书册,却装载着厚重的历史与哲学底蕴。作者的行文风格宛如一位耐心的老者,不疾不徐地为你拉开一幅关于传统生活方式的宏大画卷。我发现自己不自觉地放慢了阅读速度,因为每一个句子似乎都值得反复咀嚼。它成功地构建了一个从自然到器物,再到人的精神世界这样一个完整的循环。特别是它对“民艺”概念的梳理,让人茅塞顿开——原来,最贴近生活的、最朴素的创造,才最有可能触及永恒的美。这本书的好处在于,它并没有将这些美学理念束之高阁,而是通过无数鲜活的例子,将它们牢牢地锚定在人们的衣食住行之中。它让我对家中那些看似不起眼的旧家具、老物件产生了别样的情感连接,仿佛它们都有了自己的“故事线”等待我去发掘。读完后,我看着窗外行色匆匆的路人,心中油然而生一种“众人皆醉我独醒”的宁静感,这种精神上的富足,是任何物质享受都无法比拟的。

评分

这本书的文字有一种独特的“磨砂感”,粗粝中带着温润,读起来丝毫没有现代出版物那种尖锐的、刻意的光鲜感。它更像是一篇篇私人日记,流淌着一种经过时间沉淀的智慧。我特别留意到作者对“不完美”的赞颂。在这个追求完美无瑕的时代,他却将那些烧制中产生的窑变、使用后留下的磕碰,视为生命力的最佳证明。这种对瑕疵的肯定,是何等深刻的洞察力!它教会我们,真正的美,往往就隐藏在那些无法被标准化流程捕捉到的“意外”之中。每次读到他描述某件古朴器皿的细节时,我的思绪总会被拉回到那个古老的作坊里,能清晰地感受到空气中弥漫的木屑味和烟火气。这不仅仅是对日本传统美学的介绍,更是对“工匠精神”这一概念最人性化、最富有情感的诠释。它激发了我内心深处对创造和坚持的向往,让我渴望用更专注、更投入的态度去面对我生活中的每一个微小任务。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