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書名:綠水青山 生態脊梁:“百名記者進林場”報道文集
定價:60.00元
作者:國傢林業局宣傳辦公室,國傢林業局場輔總站
齣版社:中國林業齣版社
齣版日期:2016-01-01
ISBN:9787503883668
字數:
頁碼:534
版次:1
裝幀:平裝
開本:16開
商品重量:0.4kg
編輯推薦
內容提要
《綠水青山 生態脊梁:“百名記者進林場”報道文集》係列宣傳活動主題鮮明,重點突齣,導嚮明確。
一是深入宣傳瞭國有林場改革的緊迫性和重要性。著重宣傳瞭國有林場改革勢在必行,是順應社會發展形勢、符閤國傢和人民根本利益的重大舉措;通過改革明確國有林場保護培育森林資源、維護國傢生態安全的功能定位,建立有利於保護和發展森林資源、有利於改善生態和民生、有利於增強林業發展活力的管理體製和保障機製;深入宣傳瞭改革就是要將國有林業發展模式由木材生産為主轉變為生態修復和建設為主,保障國傢生態安全,同時促進國有林場不斷增強優質生態産品和公共服務的供給能力,為增進人民生態福祉發揮更大的作用。
二是全麵宣傳瞭國有林場改革的主要任務、政策和措施。通過宣傳報道,闡明瞭此次改革要明確界定國有林場生態責任和保護方式,推進國有林場政事分開、事企分開,完善以購買服務為主的公益林管護機製,健全責任明確、分級管理的森林資源監管體製,健全職工轉移就業機製和社會保障體製等;深入宣傳瞭有關林區基礎設建設、財政和金融支持、林場人纔隊伍建設、深山遠山林區職工搬遷等配套政策與措施。
目錄
前言
部分 政策解讀
【領導講話】
汪洋在全國國有林場和國有林區改革工作電視電話會議上的講話
落實政策措施加強資源監管全麵完成國有林場和國有林區改革任務
——趙樹叢在全國國有林場和國有林區改革工作電視電話會議上的講話
準確把握中央6號文件主要精神全麵完成國有林場國有林區改革任務
——趙樹叢在國傢林業局“綠色大講堂”上的講話
關於《國有林場改革方案》和《國有林區改革指導意見》主要政策解讀
——張建龍在國傢林業局“綠色大講堂”上的講話
認真貫徹落實中央6號文件全力推進國有林場改革
——張建龍在全國國有林場改革推進會上的講話
抓住機遇精心組織打好國有林場改革攻堅戰
——張永利在全國國有林場改革現場會上的講話
【解讀】
趙樹叢、連維良訪談:明晰定位理順體製
趙樹叢訪談:堅持“保生態、保民生”兩條底綫
趙樹叢專訪:林業發展模式將實現“兩個轉變
趙樹叢解讀:國有林業改革如何紮實推進
趙樹叢專訪:紮實推進國有林業改革實現保生態保民生目標
連維良專訪:加大改革支持力度推進國有林場林區改革
鬍靜林專訪:加大財政支持國有林場和林區改革力度
楊超、王強解讀:國有林場改革要守住保生態保民生底綫林子不能
賣職工保障不能賴
熱點解讀:維護國傢生態安全妥善安置富餘職工
國傢發改委有關負責人詳解:維護國傢生態安全改善生産生活條件
楊超、王月華:改革創新纔能守住生態紅綫
國傢林業局有關負責人訪談:“國有林場國有林區拉開改革大幕” 啓
動全麵改革從重采伐到保生態
有關負責人訪談:國有林場改革
劉春延訪談:國有林場改革
第二部分 新聞報道
中央 印發《國有林場改革方案》和《國有林區改革指導意見》
汪洋在全國國有林場和林區改革工作會議上強調確保森林資源持續
增長民生持續改善
評論:吹響國有林業改革號角
評論:保生態不吃大鍋飯.
論貢獻倍感自豪談發展底氣不足林業“國字號”以改革續輝煌
國有林場和國有林區吹響改革號角林業“國字號” 重振雄風靠改革
國有林場改革大幕開啓
構築美麗的生態傢園
——國有林場和林區建設與發展綜述
國傢林業局:國有林場改革“不讓一個人下崗
我國提高國有林場工勤技能崗位結構比例
為建設美麗中國再添色彩我國積極推進生態文明體製改革
劉春延:國有林場發揮不可替代的作用
第三部分 典型報道
第四部分 附錄
作者介紹
文摘
《綠水青山 生態脊梁:“百名記者進林場”報道文集》:
首先,深化國有林場林區改革是更好保障國傢生態安全的迫切需要。目前雖然國有林場林區森林資源長期過度開發的勢頭明顯有所遏製,但一些重點國有林區仍在持續過度采伐森林資源,可采森林資源瀕臨枯竭,生態功能嚴重退化;大多數國有林場沒有把主要精力集中到保護和培育森林資源上來,森林的結構和質量得不到提高。同時,隨著工業化、城鎮化進程的快速發展,非法侵占、蠶食國有林地的現象明顯增多,毀林毀濕開墾的問題也時有發生。如果不盡快改變這種狀況,不僅國有林場林區會陷入睏境,也會影響國傢生態安全。隻有深化改革,明確生態安全定位,理順管理體製,創新經營機製,加強製度建設,纔能從根本上保護和培育好國有森林資源,為保障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奠定堅實基礎。
其次,深化國有林場林區改革是提升生態公品供給能力的迫切需要。指齣,良好生態環境是公平的公品,是普惠的民生福祉。隨著經濟發展和生活水平提高,人民群眾對優美環境和優質生態産品的需求日益增長,期盼更多的藍天白雲、綠水青山,渴望更清新的空氣、更清潔的水源。國有林場林區是我國生態公品的主要生産者和提供者。隻有深化改革,切實解決好製約國有林場林區持續發展的體製機製障礙,纔能不斷增強優質生態産品和公共服務供給能力,為增進人民生態福祉、提升生活品質提供更加有力的保障。
第三,深化國有林場林區改革是改善林區民生、共享發展成果的迫切需要。長期以來,國有林場林區以林業為主,職工主要是務林,性質上與農業農村農民相近,但這些年國傢齣颱的一係列扶持“三農”的政策,沒有完全覆蓋到林場林區;森工是國有企業,但前些年國傢對國有企業改革的支持政策也沒有完全享受到。加之國有林場林區多分布在革命老區、少數民族地區、邊疆地區和貧睏地區,基礎設施和公共事業嚴重滯後,林業職工收入低,就業、住房、子女上學等問題突齣,基本公共服務落後,不僅與城市相比有很大差距,有的甚至不如農村。這些問題不解決,不僅嚴重影響民生改善,而且還會拖全麵建成小康社會的後腿。隻有加快深化改革,推動社會融人地方、經濟融入市場,健全基礎設施建設機製、職工轉移就業機製和社會保障體製,纔能增強國有林場林區發展活力,讓廣大林業職工與全國人民一道邁進全麵小康社會。
各地區、各部門要從戰略和全局的高度齣發,深刻認識深化國有林場林區改革的重要性和緊迫性,自覺把思想和行動統一到中央的決策和部署上來,切實把國有林場林區改革不斷引嚮深入,努力走齣一條資源增長、生態良好、職工增收、林區和諧穩定的可持續發展之路。
二、準確把握國有林場和國有林區改革的
總體要求和重點任務
中央關於國有林場和國有林區改革的總體要求,文件講得很明確,那就是“圍繞一個導嚮,守住兩條底綫,建立三大體製”。圍繞一個導嚮,就是將發揮生態功能、提供生態服務、維護生態安全確定為國有林場林區的主要功能和基本職能,作為推進國有林場林區改革發展的基本齣發點。守住兩條底綫,就是把保護和培育好森林資源放在首要位置、把改善民生作為基本前提,確保森林資源持續增長、林區民生持續改善。建立三大體製,就是要加快創新森林資源管護機製,因地製宜推進政、事、企分開,完善政策支持體係,建立起有利於保護和發展森林資源、有利於改善生態和民生、有利於增強林業發展活力的國有林業新體製。為此,要突齣抓好以下幾項重點任務。一是著力健全森林資源保護機製和監管體製。堅持生態導嚮,保護優先,這是國有林場林區改革的原則,是國有林場林區新的戰略和職能定位所係。要完善加強國有林區天然林保護的實施方案,確保重點國有林區天然林商業性采伐停得下、穩得住、不反彈。要根據國有林區全麵停止或逐步減少天然林商業性采伐等新形勢、新要求,加快建立精簡高效的國有森林資源經營管理機構。要創新森林資源管護方式,加快引入市場競爭機製,強化裝備能力建設,提高管護效率。要理順森林資源監管體製,建立歸屬清晰、權責明確、監管有效的森林資源産權製度,明確中央和地方森林資源監管責任和職能分工,落實國有森林資源所有者職責,完善績效管理和考核機製,讓各級和監管機構各負其責、各司其職。我們要本著對國傢和人民高度負責的態度,把每一棵該保的林木堅決保好,把每一寸該守的林地堅決守住。二是著力推進政、事、企分開。國有林場林區政、事、企不分,是在特定的曆史條件下形成的,也發揮瞭重要作用,但隨著形勢的變化,已成為製約森林資源保護和企業發展的“包袱”。要因地製宜推進政企分開,對具備條件的地區,把企業的社會管理和公共服務職能一步到位剝離齣去,納入地方統一管理;暫不具備條件的地區,可先在內部分開運行和管理,逐步創造條件將相關行政職能移交當地。林業行政主管部門要加快職能轉變,創新管理方式,加強發展戰略、規劃、政策、標準等製定實施,減少對國有林場和森工企業的微觀管理和直接管理,促進政事分開。要完善國有林場和森工企業內部管理機製,創新林業生産組織方式,嚴格實行“收支兩條綫管理”,推動事企分開。要切實履行好職能,讓國有林場和森工企業集中精力保生態、輕裝上陣謀發展。
……
序言
《綠水青山 生態脊梁:“百名記者進林場”報道文集》這個名字,本身就帶有一種力量感和使命感。它不僅僅是一本報道的匯編,更像是一份沉甸甸的生態答捲,由國傢林業局宣傳辦公室和國傢林業局場輔總站聯手呈現。我設想,書中的報道會像一幅幅生動的油畫,描繪齣中國不同地區林場的獨特風貌。也許有東北的茫茫林海,也許有西南的亞熱帶雨林,也許有西北的防沙固沙林帶。記者們深入一綫,我想他們記錄的不僅僅是森林的種類和數量,更多的是森林生態係統的復雜性和脆弱性,以及人類如何通過科學的經營和管理,來維護和提升這些寶貴的生態價值。我尤其好奇,在“百名記者”的視角下,是否會呈現齣一些關於林場社區發展的故事?林業的興衰,往往與當地居民的生活息息相關,我期待看到那些關於生態保護如何帶動當地經濟發展,改善民生的案例。這本書,我想會讓我對“生態脊梁”有更深刻的理解,它不僅僅是指物理上的森林,更是一種精神上的支撐,是民族可持續發展的基石。這是一種對自然饋贈的感恩,也是一種對未來負責的態度。
評分僅僅是《綠水青山 生態脊梁:“百名記者進林場”報道文集》這樣的書名,就足以勾起我對中國林業發展的強烈興趣。這本書由國傢林業局宣傳辦公室和國傢林業局場輔總站閤力推齣,這錶明瞭其內容的權威性和全麵性。我期待著,在“百名記者”的筆下,能夠看到那些關於林場現代化管理的最新成果,比如智慧林業、精準管護等方麵的探索。我想,他們一定采訪瞭大量的林業專傢、技術人員以及基層林場工作人員,通過他們的視角,展現中國林業在科技創新、製度改革方麵所取得的巨大進步。這本書,我想不僅僅是關於“綠水青山”的美麗景象,更是關於“生態脊梁”如何被加固和構築的係統性工程。我希望看到一些關於林業産業政策的解讀,以及這些政策如何落實到每一個林場,如何惠及到每一個林業工作者。同時,我也期待書中能夠包含一些關於森林生態效益的量化分析,比如它對碳匯、水源涵養、生物多樣性保護的具體貢獻。這是一種對國傢戰略層麵的呈現,也是一種對基層實踐的關注,讓我能夠更全麵地認識中國林業在國傢生態文明建設中的關鍵作用。
評分一本關於“百名記者進林場”的報道文集,光是書名《綠水青山 生態脊梁》就足以讓人心生嚮往。我一直認為,中國的山林是這片土地最寶貴的財富,它們不僅承載著豐富的生物多樣性,更維係著我們賴以生存的生態平衡。這本書由國傢林業局宣傳辦公室和國傢林業局場輔總站聯閤推齣,這本身就預示著其內容的權威性和深度。想象一下,一百名記者,帶著各自的視角和敏感的筆觸,深入到祖國各地的大小林場,去發現、去記錄、去講述那些關於綠色、關於生命、關於人與自然和諧共處的故事。我期待看到他們如何捕捉林場工人的辛勤汗水,如何描繪林間四季的變換,如何揭示森林生態係統的重要作用,以及在保護和發展中遇到的挑戰與創新。這本書不僅僅是一次新聞報道的集閤,更是一次對中國生態文明建設成果的全麵展現,也是對我們每個人保護環境責任的深刻提醒。我尤其好奇,這些報道中是否會觸及一些鮮為人知但卻意義重大的林場故事,那些守護綠水青山、構築生態脊梁的平凡英雄們,他們的經曆是否會在這本書中得到生動的呈現?這是一種對自然的熱愛,也是一種對生命的敬畏,通過記者的眼睛,我希望能夠更清晰地看見那片綠色的脈搏。
評分翻開《綠水青山 生態脊梁:“百名記者進林場”報道文集》,我仿佛走進瞭一個巨大的綠色畫捲。這本書匯聚瞭百名記者深入全國各地林場的鮮活報道,每一篇文字都凝聚著他們對這片土地深沉的情感和敏銳的觀察。我猜想,這裏麵一定有很多關於森林變遷的生動記錄,有從荒蕪走嚮繁茂的希望,也有從危機中涅槃重生的堅韌。我尤其期待能夠讀到那些展現林場現代化進程的報道,看看如今的林場是否還在延續著過去的艱辛,又融入瞭多少科技的力量,如何在新時代背景下實現經濟效益和生態效益的雙贏。那些守林人日復一日的堅守,那些林木在他們手中煥發的勃勃生機,都應該是書中濃墨重彩的篇章。這本書不僅僅是記錄,更是一種對“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的生動詮釋,它將那些抽象的政策和口號,轉化為具象的故事和鮮活的人物,讓我們能夠真切地感受到生態建設的偉大意義。我期待這些報道能夠幫助我更深入地理解中國林業的發展脈絡,以及在保護國傢森林資源方麵所付齣的巨大努力。這不僅僅是一本書,更像是一扇窗,讓我能夠窺見中國林業的過去、現在和未來,感受那份沉甸甸的責任與希望。
評分讀到《綠水青山 生態脊梁:“百名記者進林場”報道文集》的書名,我腦海中 immediately 浮現齣那些畫麵:記者們背著相機,穿梭在茂密的林間,用鏡頭捕捉著每一縷陽光透過樹葉的斑駁,用腳步丈量著每一寸土地的生機。這本書的定位是“百名記者進林場”,這本身就意味著內容的多元化和視角的豐富性。我想,這裏麵一定有對古老森林的敬畏,對瀕危物種的關注,對森林防火、病蟲害防治等技術性難題的深入探討,甚至可能還有對一些非法盜伐、破壞森林行為的揭露和反思。我期待看到記者們如何將宏大的生態議題,通過一個個鮮活的案例、一個個感人的故事,呈現在讀者麵前。這本書不僅僅是關於“林”,更是關於“生態脊梁”——這是一種國傢重要的生態屏障,是穩定氣候、涵養水源、保持水土的關鍵。我希望這本書能夠讓我瞭解到,林業工作者們是如何用他們的智慧和汗水,守護著這道“綠色長城”,以及他們在麵對自然挑戰和人為乾擾時所展現齣的專業素養和奉獻精神。這是一次對林業工作者艱辛付齣的肯定,也是一次對公眾生態意識的喚醒,讓我更加深刻地認識到保護森林的緊迫性和重要性。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靜流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