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介绍
基本信息
书名:京杭大运河突出普遍价值的认知与保护
原价:147.00元
作者:陈怡 著
出版社:电子工业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4-09-01
ISBN:9787121246609
字数:538000
页码:336
版次:1
装帧:精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
编辑推荐
暂无相关内容
目录
暂无相关内容
暂无相关内容
内容提要
京杭大运河历史悠久,不仅是中华文明重要的见证之一,也是世界人民共同珍惜的文化遗产,因而当之无愧地成为世界遗产家族中的一员。近十年的申遗历程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反思京杭大运河的极佳契机,世界遗产运动所提倡的“突出普遍价值”认知模式能够帮助我们跳出民族视野的局限,从更宽广的人类文明海洋中来重新理解它的价值和意义,帮助我们更全面、更有效地将其保护并传承给后世。 本书力图将当前国际上已经有的运河类遗产研究成果与中国丰富的京杭大运河历史资料相结合,深入地论证京杭大运河在人类历史中的作用及影响。同时通过与国内外著名的运河、文化线路、线性遗产的比较研究,找到京杭大运河自身的独特性和代表性,帮助保护者、研究者和公众更充分地认知宝贵遗产。此外,我们也选取分析了一些国内外重要案例,从丰富的保护实践中吸取有益经验,为京杭大运河突出普遍价值的系统性保护提供建议和参考。
文摘
暂无相关内容
暂无相关内容
作者介绍
吕 舟,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副院长,建筑学院学术委员会委员,博士生导师,中国紫禁城学会副理事长,中国建筑学会建筑史学分会理事、学术委员,中国古迹遗址保护协会(ICOMOS-CHINA)副主席,国际文化财产保护及修复中心(ICCROM)理事,国家一级注册建筑师。
作者介绍
吕 舟,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副院长,建筑学院学术委员会委员,博士生导师,中国紫禁城学会副理事长,中国建筑学会建筑史学分会理事、学术委员,中国古迹遗址保护协会(ICOMOS-CHINA)副主席,国际文化财产保护及修复中心(ICCROM)理事,国家一级注册建筑师。
关联推荐
大运河研究和管理的有关机构和相关人士;区域及城市规划、遗产保护专业人士。
目录
总 序
出版说明
序
前言 / 001
第一篇绪论
第一章京杭大运河的遗产价值 005
文物古迹所蕴含的价值 / 005
人类对于遗产价值认知与保护的历史 / 006
遗产普世价值观的确立 / 010
京杭大运河遗产价值的探索 / 013
京杭大运河遗产的基本描述 / 016
基本概念 / 016
时间和范围 / 024
第二篇京杭大运河遗产价值的基础研究
第二章京杭大运河技术特色专题研究 029
京杭大运河水利技术的背景 / 029
自然背景 / 029
历史(政治、社会)背景 / 031
京杭大运河的总体技术特色 / 033
各时期的技术特色与重要工程 / 036
隋唐 / 036
宋(以北宋为主) / 039
元 / 048
明清 / 056
结束语 / 062
第三章京杭大运河漕运特色专题研究 063
中国独特的漕运制度 / 063
漕运的产生 / 063
漕运的定义及作用 / 065
京杭大运河与历代漕运的发展 / 066
隋唐 / 066
北宋 / 076
南宋 / 079
元代 / 079
明代 / 082
清代 / 087
结束语 / 091
第四章京杭大运河文化交流特色专题研究 093
中国文化交流线路视野下的京杭大运河 / 094
中国文化交流线路形成背景 / 094
京杭大运河在中国文化线路体系中的独特性 / 101
京杭大运河在中国南北文化交流中的作用 / 102
京杭大运河在中外文化交流中的作用 / 107
隋唐时期 / 107
宋元时期 / 113
明清时期 / 116
结束语 / 128
第三篇京杭大运河基于世界遗产的突出普遍价值研究
第五章蓬勃发展的世界遗产保护运动 131
世界遗产保护运动发展简要历程 / 131
世界遗产的未来发展趋势 / 133
中国在世界遗产保护中的成绩 / 136
中国参与世界遗产保护的几个历史阶段 / 141
被动阶段(1985—2003年) / 141
跟进阶段(2004—2009年) / 142
主动阶段(2010年至今) / 146
京杭大运河价值认识与世界遗产保护 / 149
第六章世界遗产认定机制中的价值研究 153
世界遗产保护的基本规则介绍 / 154
组织架构 / 154
世界遗产的申报流程 / 154
研究力量 / 154
世界遗产保护的核心——突出普遍价值(OUV) / 158
OUV的基本定义 / 158
OUV研究的基本步骤 / 158
一些重要概念的含义 / 160
第七章基于全球战略的京杭大运河价值特征基础研究 175
年代地区研究 / 175
主题研究 / 176
类型研究 / 181
国内对于京杭大运河类型的讨论 / 181
京杭大运河属于复合类型遗产 / 182
第八章京杭大运河突出普遍价值比较研究——理论探讨 185
早期研究:加拿大运河专家会议中的讨论 / 185
重要成果:《国际运河古迹名录》中的全球分析 / 186
《国际运河古迹名录》的背景与研究方法 / 186
《国际运河古迹名录》对京杭大运河的评价 / 198
结论 / 202
世界遗产名录中水利遗产的比较分析 / 205
世界遗产中运河技术代表性综述 / 206
工业文明下的运河技术体系 / 207
古代传统文明下的运河技术体系 / 208
第九章京杭大运河突出普遍价值比较研究——案例比较 213
基于主题研究的标准的初步阐释及比较案例的选择 / 213
与国内具体案例的价值比较 / 215
京杭大运河与灵渠 / 215
京杭大运河与都江堰 / 222
京杭大运河与丝绸之路 / 225
京杭大运河与长城 / 230
与国外具体案例的价值比较 / 233
京杭大运河与欧美运河 / 233
京杭大运河与西班牙皇家洲际线路 / 245
京杭大运河与罗马道路系统 / 246
第十章京杭大运河突出普遍价值标准的选择 249
文化遗产六条标准的含义 / 249
京杭大运河价值的多元性:不同角度对应不同标准 / 257
京杭大运河作为遗产运河的价值 / 257
京杭大运河作为文化景观的价值 / 258
京杭大运河作为文化线路的价值 / 258
结束语 / 260
第四篇京杭大运河遗产价值的持续研究
第十一章不仅仅是OUV——京杭大运河遗产价值探讨 263
京杭大运河遗产价值的多维性和丰富性 / 263
京杭大运河的使用(社会)价值 / 264
京杭大运河的精神与情感价值 / 267
京杭大运河的景观美学价值 / 272
京杭大运河的其他价值 / 273
京杭大运河遗产价值未来研究的策略和内容 / 275
建立中国遗产运河的学科研究基础 / 275
建立文化景观相关研究框架 / 275
建立文化线路相关研究框架 / 280
第十二章他山之石:世界遗产中巨型遗产项目操作方法的借鉴 283
世界遗产中巨型遗产项目的经验 / 283
从上而下的经验:“印加之路”与“丝绸之路”项目发展历程 / 283
自主自发的经验:“皇家洲际线路”项目的发展历程 / 287
京杭大运河遗产保护的借鉴 / 288
国外遗产价值多层次保护体系的构建尝试 / 289
加拿大的体系——国家内部保护级别的建立 / 289
西班牙的文化线路体系——国际化平台的搭建 / 291
对京杭大运河遗产价值整体保护框架的设想 / 295
遗产价值多层级保护的理想模式 / 295
京杭大运河遗产价值多层级保护框架构想 / 296
第五篇结语
第十三章京杭大运河案例带来的启示 301
京杭大运河遗产价值的保护和展示对社会具有积极作用 / 301
京杭大运河遗产价值的保护对中国同类文化遗产具有示范作用 / 303
京杭大运河遗产价值的保护将对世界遗产保护做出贡献 / 307
参考文献 / 309
UNESCO、世界遗产中心、相关资讯机构及文献列表 / 313
索引 / 316
《历史的脉络:世界文化遗产的传承与创新》 一部深入探讨全球文化遗产保护理念、实践与未来趋势的权威著作 内容概述 本书《历史的脉络:世界文化遗产的传承与创新》以宏大的全球视野,系统梳理了人类文明进程中留下的物质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历程、面临的挑战,以及在全球化背景下如何实现有效传承与创新发展的深刻议题。全书结构严谨,内容详实,不仅对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的各项公约和指导原则进行了细致的解读,更通过大量鲜活的案例分析,展现了不同文化背景下遗产保护的多元路径与独特经验。 本书旨在超越单一遗产点的介绍,致力于探讨文化遗产保护的普遍性原则与在地性实践之间的平衡艺术。它关注的焦点在于,如何在尊重历史真实性的前提下,通过科学的规划、创新的技术和可持续的社区参与,使这些跨越时空的记忆载体,重新焕发生命力,成为推动当代社会发展的重要资源。 --- 第一部分:文化遗产的时代命题——从概念到实践的演进 本部分追溯了文化遗产保护思想的哲学基础与历史发展轨迹。它首先探讨了自18世纪欧洲的“文物保护”思潮兴起,到20世纪中叶“历史景观”概念的提出,再到当代“人类共同财富”认知的形成这一思想演进过程。 第一章:遗产认知的拓宽与深化 详细阐述了从关注“纪念性建筑”到扩展至“文化景观”、“工业遗产”、“水利工程遗址”等更广阔范畴的转变。特别引入了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深入分析,探讨了其作为活态文化传承的特殊性与保护难度。强调了“整体性”(Integrity)与“真实性”(Authenticity)这两个核心保护原则在不同类型遗产中的具体体现与张力。 第二章:全球化冲击下的文化身份重塑 分析了全球化、城市化和旅游业发展对传统文化环境带来的双重影响——既是经济驱动力,也可能是破坏性力量。本章通过对几个典型案例(如威尼斯的水患压力、特定古城的过度商业化)的剖析,提出了建立文化敏感性规划模型的必要性,强调保护的最终目的是维护地方的文化认同感。 第三章:法律框架与国际合作的基石 系统梳理了《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关于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公约》等重要国际文件的精神与操作指南。重点分析了世界遗产名录的遴选标准、监督机制(如处于危险中的名录)的运行逻辑,并探讨了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在遗产保护能力建设方面的合作潜力与现实鸿沟。 --- 第二部分:保护的科学前沿与技术革新 这一部分聚焦于当代遗产保护领域最前沿的技术应用与跨学科研究方法,展示了科技如何赋能于古老文物的“再生”。 第四章:数字化时代的遗产记录与监测 详细介绍了三维激光扫描(TLS)、摄影测量(Photogrammetry)和遥感技术(RS)在遗产测绘、形变监测和灾害预警中的应用。探讨了数字孪生(Digital Twin)技术在大型历史遗址管理中的潜力,以及如何通过构建高精度数字档案,实现“永不磨损”的记录目标。 第五章:材料科学与可持续修复 深入探讨了在古建筑修复中,如何平衡传统技艺与现代材料科学的矛盾。分析了新型无损检测技术(如红外热成像、超声波检测)如何帮助保护人员精确诊断病害。本章尤其强调了使用原真性材料和“最小干预”原则的重要性,反对过度“翻新”式修复。 第六章:环境适应性保护与气候变化应对 这是一个极具前瞻性的章节。它分析了全球气候变化(如海平面上升、极端天气事件、微生物活动增强)对不同地理位置遗产的具体威胁。提出了适应性管理策略,包括建立微气候控制系统、优化水文管理方案,以及制定针对性强的灾后快速响应预案。 --- 第三部分:社会参与与遗产的未来叙事 本书的最后一部分,将焦点从“物”转向“人”,探讨文化遗产如何融入当代生活,实现其社会价值和经济效益。 第七章:社区赋权:遗产保护的内在驱动力 强调文化遗产保护成功的关键在于地方社区的深度参与。本章通过对多个成功案例的对比研究,总结了社区共建、共享、共治的有效模式。讨论了如何通过教育培训和就业机会,将文化遗产的维护工作与当地居民的生计紧密结合,变“被保护者”为“守护者”。 第八章:遗产旅游的伦理边界与价值实现 批判性地审视了遗产旅游的“双刃剑”效应。提出了构建负责任的文化旅游模型,包括限制客流量的承载力研究、分时段导览策略,以及确保旅游收入回馈至遗产地保护基金的具体机制。旨在实现文化价值、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和谐统一。 第九章:教育、创新与跨界融合 展望文化遗产保护的未来。探讨了如何利用虚拟现实(VR/AR)技术为公众提供沉浸式的历史体验,以及如何将历史遗址的概念融入当代艺术创作、城市设计和教育课程中。本章主张,唯有不断发掘和创新遗产的当代意义,才能确保其在未来持续获得社会的关注与投入。 --- 总结与读者定位 《历史的脉络:世界文化遗产的传承与创新》是一部面向遗产管理者、规划师、建筑师、历史学者、文化旅游开发者,以及所有关注人类文明延续的公众的深度读物。它不仅是一本理论参考书,更是一份面对复杂挑战的行动指南,引导我们在瞬息万变的时代洪流中,以审慎而创新的态度,守护好我们共同的过去,以期更好地塑造我们的未来。全书力求以严谨的学术态度,清晰的逻辑结构和丰富的案例支撑,为全球文化遗产保护领域贡献一份有价值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