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介紹
基本信息
書名:京杭大運河突齣普遍價值的認知與保護
原價:147.00元
作者:陳怡 著
齣版社:電子工業齣版社
齣版日期:2014-09-01
ISBN:9787121246609
字數:538000
頁碼:336
版次:1
裝幀:精裝
開本:16開
商品重量:
編輯推薦
暫無相關內容
目錄
暫無相關內容
暫無相關內容
內容提要
京杭大運河曆史悠久,不僅是中華文明重要的見證之一,也是世界人民共同珍惜的文化遺産,因而當之無愧地成為世界遺産傢族中的一員。近十年的申遺曆程為我們提供瞭一個反思京杭大運河的極佳契機,世界遺産運動所提倡的“突齣普遍價值”認知模式能夠幫助我們跳齣民族視野的局限,從更寬廣的人類文明海洋中來重新理解它的價值和意義,幫助我們更全麵、更有效地將其保護並傳承給後世。 本書力圖將當前國際上已經有的運河類遺産研究成果與中國豐富的京杭大運河曆史資料相結閤,深入地論證京杭大運河在人類曆史中的作用及影響。同時通過與國內外著名的運河、文化綫路、綫性遺産的比較研究,找到京杭大運河自身的獨特性和代錶性,幫助保護者、研究者和公眾更充分地認知寶貴遺産。此外,我們也選取分析瞭一些國內外重要案例,從豐富的保護實踐中吸取有益經驗,為京杭大運河突齣普遍價值的係統性保護提供建議和參考。
文摘
暫無相關內容
暫無相關內容
作者介紹
呂 舟,清華大學建築學院副院長,建築學院學術委員會委員,博士生導師,中國紫禁城學會副理事長,中國建築學會建築史學分會理事、學術委員,中國古跡遺址保護協會(ICOMOS-CHINA)副主席,國際文化財産保護及修復中心(ICCROM)理事,國傢一級注冊建築師。
作者介紹
呂 舟,清華大學建築學院副院長,建築學院學術委員會委員,博士生導師,中國紫禁城學會副理事長,中國建築學會建築史學分會理事、學術委員,中國古跡遺址保護協會(ICOMOS-CHINA)副主席,國際文化財産保護及修復中心(ICCROM)理事,國傢一級注冊建築師。
關聯推薦
大運河研究和管理的有關機構和相關人士;區域及城市規劃、遺産保護專業人士。
目錄
總 序
齣版說明
序
前言 / 001
第一篇緒論
第一章京杭大運河的遺産價值 005
文物古跡所蘊含的價值 / 005
人類對於遺産價值認知與保護的曆史 / 006
遺産普世價值觀的確立 / 010
京杭大運河遺産價值的探索 / 013
京杭大運河遺産的基本描述 / 016
基本概念 / 016
時間和範圍 / 024
第二篇京杭大運河遺産價值的基礎研究
第二章京杭大運河技術特色專題研究 029
京杭大運河水利技術的背景 / 029
自然背景 / 029
曆史(政治、社會)背景 / 031
京杭大運河的總體技術特色 / 033
各時期的技術特色與重要工程 / 036
隋唐 / 036
宋(以北宋為主) / 039
元 / 048
明清 / 056
結束語 / 062
第三章京杭大運河漕運特色專題研究 063
中國獨特的漕運製度 / 063
漕運的産生 / 063
漕運的定義及作用 / 065
京杭大運河與曆代漕運的發展 / 066
隋唐 / 066
北宋 / 076
南宋 / 079
元代 / 079
明代 / 082
清代 / 087
結束語 / 091
第四章京杭大運河文化交流特色專題研究 093
中國文化交流綫路視野下的京杭大運河 / 094
中國文化交流綫路形成背景 / 094
京杭大運河在中國文化綫路體係中的獨特性 / 101
京杭大運河在中國南北文化交流中的作用 / 102
京杭大運河在中外文化交流中的作用 / 107
隋唐時期 / 107
宋元時期 / 113
明清時期 / 116
結束語 / 128
第三篇京杭大運河基於世界遺産的突齣普遍價值研究
第五章蓬勃發展的世界遺産保護運動 131
世界遺産保護運動發展簡要曆程 / 131
世界遺産的未來發展趨勢 / 133
中國在世界遺産保護中的成績 / 136
中國參與世界遺産保護的幾個曆史階段 / 141
被動階段(1985—2003年) / 141
跟進階段(2004—2009年) / 142
主動階段(2010年至今) / 146
京杭大運河價值認識與世界遺産保護 / 149
第六章世界遺産認定機製中的價值研究 153
世界遺産保護的基本規則介紹 / 154
組織架構 / 154
世界遺産的申報流程 / 154
研究力量 / 154
世界遺産保護的核心——突齣普遍價值(OUV) / 158
OUV的基本定義 / 158
OUV研究的基本步驟 / 158
一些重要概念的含義 / 160
第七章基於全球戰略的京杭大運河價值特徵基礎研究 175
年代地區研究 / 175
主題研究 / 176
類型研究 / 181
國內對於京杭大運河類型的討論 / 181
京杭大運河屬於復閤類型遺産 / 182
第八章京杭大運河突齣普遍價值比較研究——理論探討 185
早期研究:加拿大運河專傢會議中的討論 / 185
重要成果:《國際運河古跡名錄》中的全球分析 / 186
《國際運河古跡名錄》的背景與研究方法 / 186
《國際運河古跡名錄》對京杭大運河的評價 / 198
結論 / 202
世界遺産名錄中水利遺産的比較分析 / 205
世界遺産中運河技術代錶性綜述 / 206
工業文明下的運河技術體係 / 207
古代傳統文明下的運河技術體係 / 208
第九章京杭大運河突齣普遍價值比較研究——案例比較 213
基於主題研究的標準的初步闡釋及比較案例的選擇 / 213
與國內具體案例的價值比較 / 215
京杭大運河與靈渠 / 215
京杭大運河與都江堰 / 222
京杭大運河與絲綢之路 / 225
京杭大運河與長城 / 230
與國外具體案例的價值比較 / 233
京杭大運河與歐美運河 / 233
京杭大運河與西班牙皇傢洲際綫路 / 245
京杭大運河與羅馬道路係統 / 246
第十章京杭大運河突齣普遍價值標準的選擇 249
文化遺産六條標準的含義 / 249
京杭大運河價值的多元性:不同角度對應不同標準 / 257
京杭大運河作為遺産運河的價值 / 257
京杭大運河作為文化景觀的價值 / 258
京杭大運河作為文化綫路的價值 / 258
結束語 / 260
第四篇京杭大運河遺産價值的持續研究
第十一章不僅僅是OUV——京杭大運河遺産價值探討 263
京杭大運河遺産價值的多維性和豐富性 / 263
京杭大運河的使用(社會)價值 / 264
京杭大運河的精神與情感價值 / 267
京杭大運河的景觀美學價值 / 272
京杭大運河的其他價值 / 273
京杭大運河遺産價值未來研究的策略和內容 / 275
建立中國遺産運河的學科研究基礎 / 275
建立文化景觀相關研究框架 / 275
建立文化綫路相關研究框架 / 280
第十二章他山之石:世界遺産中巨型遺産項目操作方法的藉鑒 283
世界遺産中巨型遺産項目的經驗 / 283
從上而下的經驗:“印加之路”與“絲綢之路”項目發展曆程 / 283
自主自發的經驗:“皇傢洲際綫路”項目的發展曆程 / 287
京杭大運河遺産保護的藉鑒 / 288
國外遺産價值多層次保護體係的構建嘗試 / 289
加拿大的體係——國傢內部保護級彆的建立 / 289
西班牙的文化綫路體係——國際化平颱的搭建 / 291
對京杭大運河遺産價值整體保護框架的設想 / 295
遺産價值多層級保護的理想模式 / 295
京杭大運河遺産價值多層級保護框架構想 / 296
第五篇結語
第十三章京杭大運河案例帶來的啓示 301
京杭大運河遺産價值的保護和展示對社會具有積極作用 / 301
京杭大運河遺産價值的保護對中國同類文化遺産具有示範作用 / 303
京杭大運河遺産價值的保護將對世界遺産保護做齣貢獻 / 307
參考文獻 / 309
UNESCO、世界遺産中心、相關資訊機構及文獻列錶 / 313
索引 / 316
《曆史的脈絡:世界文化遺産的傳承與創新》 一部深入探討全球文化遺産保護理念、實踐與未來趨勢的權威著作 內容概述 本書《曆史的脈絡:世界文化遺産的傳承與創新》以宏大的全球視野,係統梳理瞭人類文明進程中留下的物質與非物質文化遺産的保護曆程、麵臨的挑戰,以及在全球化背景下如何實現有效傳承與創新發展的深刻議題。全書結構嚴謹,內容詳實,不僅對聯閤國教科文組織(UNESCO)的各項公約和指導原則進行瞭細緻的解讀,更通過大量鮮活的案例分析,展現瞭不同文化背景下遺産保護的多元路徑與獨特經驗。 本書旨在超越單一遺産點的介紹,緻力於探討文化遺産保護的普遍性原則與在地性實踐之間的平衡藝術。它關注的焦點在於,如何在尊重曆史真實性的前提下,通過科學的規劃、創新的技術和可持續的社區參與,使這些跨越時空的記憶載體,重新煥發生命力,成為推動當代社會發展的重要資源。 --- 第一部分:文化遺産的時代命題——從概念到實踐的演進 本部分追溯瞭文化遺産保護思想的哲學基礎與曆史發展軌跡。它首先探討瞭自18世紀歐洲的“文物保護”思潮興起,到20世紀中葉“曆史景觀”概念的提齣,再到當代“人類共同財富”認知的形成這一思想演進過程。 第一章:遺産認知的拓寬與深化 詳細闡述瞭從關注“紀念性建築”到擴展至“文化景觀”、“工業遺産”、“水利工程遺址”等更廣闊範疇的轉變。特彆引入瞭對非物質文化遺産的深入分析,探討瞭其作為活態文化傳承的特殊性與保護難度。強調瞭“整體性”(Integrity)與“真實性”(Authenticity)這兩個核心保護原則在不同類型遺産中的具體體現與張力。 第二章:全球化衝擊下的文化身份重塑 分析瞭全球化、城市化和旅遊業發展對傳統文化環境帶來的雙重影響——既是經濟驅動力,也可能是破壞性力量。本章通過對幾個典型案例(如威尼斯的水患壓力、特定古城的過度商業化)的剖析,提齣瞭建立文化敏感性規劃模型的必要性,強調保護的最終目的是維護地方的文化認同感。 第三章:法律框架與國際閤作的基石 係統梳理瞭《保護世界文化和自然遺産公約》、《關於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産的公約》等重要國際文件的精神與操作指南。重點分析瞭世界遺産名錄的遴選標準、監督機製(如處於危險中的名錄)的運行邏輯,並探討瞭發達國傢與發展中國傢在遺産保護能力建設方麵的閤作潛力與現實鴻溝。 --- 第二部分:保護的科學前沿與技術革新 這一部分聚焦於當代遺産保護領域最前沿的技術應用與跨學科研究方法,展示瞭科技如何賦能於古老文物的“再生”。 第四章:數字化時代的遺産記錄與監測 詳細介紹瞭三維激光掃描(TLS)、攝影測量(Photogrammetry)和遙感技術(RS)在遺産測繪、形變監測和災害預警中的應用。探討瞭數字孿生(Digital Twin)技術在大型曆史遺址管理中的潛力,以及如何通過構建高精度數字檔案,實現“永不磨損”的記錄目標。 第五章:材料科學與可持續修復 深入探討瞭在古建築修復中,如何平衡傳統技藝與現代材料科學的矛盾。分析瞭新型無損檢測技術(如紅外熱成像、超聲波檢測)如何幫助保護人員精確診斷病害。本章尤其強調瞭使用原真性材料和“最小乾預”原則的重要性,反對過度“翻新”式修復。 第六章:環境適應性保護與氣候變化應對 這是一個極具前瞻性的章節。它分析瞭全球氣候變化(如海平麵上升、極端天氣事件、微生物活動增強)對不同地理位置遺産的具體威脅。提齣瞭適應性管理策略,包括建立微氣候控製係統、優化水文管理方案,以及製定針對性強的災後快速響應預案。 --- 第三部分:社會參與與遺産的未來敘事 本書的最後一部分,將焦點從“物”轉嚮“人”,探討文化遺産如何融入當代生活,實現其社會價值和經濟效益。 第七章:社區賦權:遺産保護的內在驅動力 強調文化遺産保護成功的關鍵在於地方社區的深度參與。本章通過對多個成功案例的對比研究,總結瞭社區共建、共享、共治的有效模式。討論瞭如何通過教育培訓和就業機會,將文化遺産的維護工作與當地居民的生計緊密結閤,變“被保護者”為“守護者”。 第八章:遺産旅遊的倫理邊界與價值實現 批判性地審視瞭遺産旅遊的“雙刃劍”效應。提齣瞭構建負責任的文化旅遊模型,包括限製客流量的承載力研究、分時段導覽策略,以及確保旅遊收入迴饋至遺産地保護基金的具體機製。旨在實現文化價值、社會效益與經濟效益的和諧統一。 第九章:教育、創新與跨界融閤 展望文化遺産保護的未來。探討瞭如何利用虛擬現實(VR/AR)技術為公眾提供沉浸式的曆史體驗,以及如何將曆史遺址的概念融入當代藝術創作、城市設計和教育課程中。本章主張,唯有不斷發掘和創新遺産的當代意義,纔能確保其在未來持續獲得社會的關注與投入。 --- 總結與讀者定位 《曆史的脈絡:世界文化遺産的傳承與創新》是一部麵嚮遺産管理者、規劃師、建築師、曆史學者、文化旅遊開發者,以及所有關注人類文明延續的公眾的深度讀物。它不僅是一本理論參考書,更是一份麵對復雜挑戰的行動指南,引導我們在瞬息萬變的時代洪流中,以審慎而創新的態度,守護好我們共同的過去,以期更好地塑造我們的未來。全書力求以嚴謹的學術態度,清晰的邏輯結構和豐富的案例支撐,為全球文化遺産保護領域貢獻一份有價值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