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识别与防控技术
定价:38.00元
作者:宋宝安 等
出版社:化学工业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4-04-01
ISBN:9787122190154
字数:123000
页码:158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32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1.多名专家多年南矮病防控试验示范经验总结;
2.系统、全面、科学的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害的防控技术;
3.公益性行业(农业)科研专项(201203020)--“农作物主要病虫害新药剂、新剂型研究与应用技术”项目资助项目;
4.中国科协青少年科技中心高校科普创作与传播试点活动项目资助项目。
内容提要
本书以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识别与防控为目标,系统介绍了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识别方法与防控技术方法,主要包括绪论、病害的田间识别、病害快速检测技术、病害的防控措施、轻简化技术、防控实例、施药新技术等内容,反映了当前外关于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防控的应用技术新成果。
本书可作为农业技术推广部门及农业生产、农资经营单位人员、广大种粮农民的水稻生产和重大病毒病防控技术培训参考书和科普读物。
目录
作者介绍
宋宝安,贵州大学,副校长、教授,贵州大学副校长,贵州省科协副主席、二级教授、博士、博士生导师,贵州大学 “农药学”国家重点学科负责人, “绿色农药和农业生物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和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主任,国家创新人才计划—重点领域创新团队带头人,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创新奖获得者、国家首批杰出专业人才奖获得者,国家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首批国家百千万人才、“植物保护”博士后流动站负责人。教育部科技委农林学部学部委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化学部专家评审组成员、农业部科技委委员、国家核心刊物《农药学学报》副主编。1983年7月获贵州大学化学系理学学士学位,1986年7月获化工部沈阳化工研究院精细化工专业工学硕士学位,2003年12月获南京农业大学农药学理学博士学位。1993年破格晋升副研究员,1996年破格晋升为研究员。2009年聘为二级教授。作为项目主持者,承担国家与省级项目40项(其中国家973项目课题3项,国家863项目4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1项、面上项目6项,国家农业公益性行业专项1项,国家高新技术项目2项,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2项,科技部国际合作重点项目2项,国家攻关项目1项,教育部博士点基金项目1项,其它省部攻关或重点项目二十余项)。均作为获奖人,先后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一次、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一次、贵州省高科技贡献奖1项、教育部与贵州省科技进步一等奖三项、二等奖六项、三等奖五项。在Angewandte International Edition Chemie、Bioresouce Tech、Plos One、Cell Div、J. Agri. & Food Chem、 Org. Biomol. Chem、 Eur. J. Med. Chem、 Eur. J. Org. Chem、Current Org Chem、Bioorg Med Chem等重要刊物和中国科学上发表SCI收录论文百余篇,他引千余次。获授权18项, 在Springer和化工出版社出版农药专著6部。2012年获中国农药技术创新奖。自主研究开发出甲基立枯磷、恶霉灵、噻嗪酮、毒死蜱、甲胺磷和吡虫啉新工艺,广泛应用于工业生产中,为我国众多农药企业采用,产生显著经济效益;自主开发出广枯灵系列新产品农药,成为我国防治土传病害重要药剂,为我国农药工业进步作出了较大的贡献。创制出我国个自主知识产权高效抗植物病毒新农药品种毒氟磷,在国际上发现其激活植物免疫系统的作用机制,提出了针对植物抗病激活发现绿色抗病毒剂的新思路,建立基于植物抗病激活发现抗植物病毒剂的筛选方法,成功创制了多个具有抗病免疫激活功能的新型抗病毒剂,实现了药剂登记、发明转让与产业化和田间应用。采用创制品种与杀虫剂相结合的“治虫防病”的防控新方法,解决了水稻重大新病害——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的防控重大难题。
文摘
序言
这本《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识别与防控技术》的封面设计十分朴实,没有华丽的图案,只有清晰的书名和一些植物的剪影,给人一种专业、严谨的感觉。我当初之所以会买这本书,完全是因为我家的稻田在前两年遭受了严重的黑条矮缩病侵袭,产量大幅下降,那种看着心血付之东流的绝望感至今难忘。我曾尝试过各种偏方和网上的零散信息,但效果甚微,直到我偶然在一家农资店看到了这本书,它就静静地摆放在那里,仿佛是专门为像我这样的农民量身定做的。翻开目录,我看到了“病害的发生与传播”、“症状识别”、“田间诊断”、“药剂防治”、“抗病品种选择”等章节,每一个标题都直击我最关心的问题,让我看到了希望。我最期待的是书中关于“田间诊断”的部分,因为在实际生产中,很多时候我们无法准确判断是不是黑条矮缩病,或者与其他病害混淆,导致用药不对症,白白浪费了时间和金钱。我希望书中能有详细的图片和图解,能够清晰地展示出黑条矮缩病的早期症状、中期症状以及晚期症状,甚至不同生长阶段的表现差异,这样我才能在第一时间做出准确的判断,采取有效的措施。同时,对于“药剂防治”的部分,我希望书中能够列举出当前市场上最为有效、对环境污染最小的药剂,并且详细说明每种药剂的使用方法、用量、施药时期以及注意事项,避免农药的滥用和误用,既要保证防治效果,又要保护生态环境。我更希望这本书能提供一些集成化的防控方案,而不是仅仅罗列各种单一的技术,让我们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制定出最适合自己的综合防控策略。
评分我必须承认,《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识别与防控技术》这本书的编排结构以及内容呈现方式,都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我是一名长期从事水稻病虫害研究的科研人员,对于各种病害的研究成果都有一定的了解,但这本书的内容深度和广度,仍然让我感到惊喜。它不仅仅停留在对病害的描述和简单的防治建议,而是深入到了病害的起源、演变、传播机制,甚至包括了对病原菌的基因组学和转录组学研究。我特别关注书中关于“植物免疫信号传导通路与黑条矮缩病抗性机制”的论述。理解植物如何激活自身的免疫系统来抵御病原菌的侵袭,对于我们开发基因工程抗病品种,或者寻找能够诱导植物产生更强免疫力的生物制剂,都至关重要。书中是否能够详细阐述这些复杂的信号传导通路,并介绍一些最新的研究进展,比如CRISPR-Cas9技术在改良水稻抗病基因方面的应用?我对书中关于“病害大数据分析与精准防控模型”的探讨也充满期待。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利用大数据来预测病害的发生趋势,并制定精准的防控策略,已经成为可能。这本书是否能够提供一些关于如何收集、整理和分析水稻病害相关的大数据,以及如何利用这些数据构建预测模型和决策支持系统的详细信息?我期待书中能够介绍一些先进的计算方法和人工智能算法,并辅以实际的应用案例,展示其在提高防控效率、降低生产成本、减少环境污染等方面的巨大潜力。此外,书中关于“生态农业理念在黑条矮缩病综合防控中的应用”的论述,也让我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如何在保护生物多样性的前提下,实现对黑条矮缩病的有效控制,是当前农业发展面临的重要课题。书中是否能够提供一些关于如何利用农田生态系统的自调节能力,以及如何推广生物防治、轮作、间作等生态友好的防控手段的详细指导?
评分这本《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识别与防控技术》的语言风格非常接地气,没有那种高高在上的学究气,更像是资深老农在传授经验。我是在一个偶然的机会下,在一位朋友的推荐下得知这本书的。这位朋友是村里的种粮大户,这几年一直饱受黑条矮缩病的困扰,产量不稳定,让他非常头疼。他告诉我,这本书对他帮助很大,让他找到了解决问题的方向。我买下这本书,主要是想了解一下,对于像我们这样的小农户,如何才能在有限的资金和技术条件下,有效地防治黑条矮缩病。书中关于“农户自繁自育抗病稻种技术”的介绍,让我感到很实用。我们都知道,购买良种价格不菲,而且我们村的技术水平有限,很多时候也难以获得最新的抗病品种。如果能够掌握一些自繁自育的技术,既能节省成本,又能保证种子的抗病性,那将是极大的福音。我特别想知道,书中关于“不同土壤类型和气候条件下,黑条矮缩病的防治差异”的论述。我们这边的土壤情况比较复杂,有粘土也有沙土,而且气候变化也比较大,这些因素是否会对病害的发生和防治效果产生影响?书中是否能够针对这些具体情况,给出一些细致的指导?我非常期待书中关于“病害发生与环境因素的关联性分析”,例如,干旱、高温、连阴雨等天气,是否会加剧病害的发生?我们是否可以根据天气预报,提前做好预防措施?这本书如果能提供一些简便易行、成本较低的物理防治和生物防治方法,例如利用天敌、调整种植密度等,那对我们小农户来说,无疑是雪中送炭。
评分坦白说,《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识别与防控技术》这本书给我带来了一种耳目一新的感觉,其内容的高度专业性和实践性让我叹服。作为一名在农业科技推广领域工作多年的专业人士,我一直关注着水稻病害的研究进展,尤其对像黑条矮缩病这样对产量影响巨大的病害,更是投入了大量精力。这本书在“病原菌的分子机制与寄主互作研究”部分,展现了前沿的科研成果,它不仅深入剖析了病原菌的致病机理,还揭示了病原菌与水稻植株之间的复杂互作关系,这为我们开发更具靶向性的防治手段提供了理论基础。我尤其对书中关于“新型杀菌剂的研发与应用前景”的探讨感到兴奋。当前,许多传统杀菌剂的抗性问题日益凸显,寻找和开发高效、低毒、环境友好的新型杀菌剂已成为当务之急。这本书是否能够介绍一些尚未普及但具有巨大潜力的杀菌剂,并对其作用机制、效果评估以及潜在的风险进行深入分析?我期待书中能够提供一些关于“集成化病害管理(IPM)策略在黑条矮缩病防控中的实施路径”的详细指导。IPM不仅仅是简单地组合使用各种防治手段,它更强调的是一种科学、系统、经济、环保的综合管理模式。书中是否能够为不同区域、不同种植模式下的IPM方案提供具体的框架和操作指南,并辅以实际的案例研究,展示其在降低病害发生率、提高产量、减少农药使用量等方面的成效?此外,我对书中关于“病害监测预警系统的构建与应用”的论述也颇感兴趣。一个高效的监测预警系统能够帮助我们及时发现病害的苗头,从而采取精准的干预措施,避免病害的大面积爆发。这本书是否能提供一些关于如何构建、维护和解读这些监测预警系统数据的详细信息,并探讨其在实际生产中的应用前景?
评分在收到这本《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识别与防控技术》后,我迫不及待地翻阅起来,虽然我并非农业科班出身,但在农村长大,对水稻种植有一定程度的了解。这本书给我最深的印象是其内容的系统性和前瞻性。它不像一些过时的教材,只是简单地介绍病害的发生和防治,而是从病害的发生规律、传播途径,到基因层面的抗病性分析,再到最新的生物防治和生态调控技术,都有涉猎。我尤其对书中关于“病原菌变异与抗药性研究”这一部分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我们都知道,病原菌的变异速度很快,传统的防治方法可能很快就会失效。这本书是否能深入探讨病原菌的演变趋势,并在此基础上提出更具前瞻性的防控策略?比如,是否能够预测未来可能出现的新的病原菌类型,或者针对现有病原菌的变异方向,提前研发出新的抗性品种或生物防治剂?我对书中关于“分子标记辅助育种在抗黑条矮缩病品种选育中的应用”也充满了期待。如果能够通过现代科技手段,加速培育出高抗或感病性极低的品种,那将是对黑条矮缩病最根本、最有效的解决办法。我希望书中能够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解释这些复杂的技术概念,并提供一些成功的案例分析,让普通的农民也能理解并受益。此外,书中对于“智能识别技术在黑条矮缩病监测中的应用”的探讨,也让我眼前一亮。是否能够结合无人机、传感器等技术,实现大面积、无接触的病害早期监测和预警?这对于提高防控效率,减少人力投入,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