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书基本信息 | |
| 图书名称 | 西南地区农业干旱和低温灾害防控技术研究 |
| 作者 | 谷晓平,李茂松 等 |
| 定价 | 60.00元 |
| 出版社 | 中国农业科学技术出版社 |
| ISBN | 9787511626127 |
| 出版日期 | 2016-12-01 |
| 字数 | |
| 页码 | |
| 版次 | 1 |
| 装帧 | 平装-胶订 |
| 开本 | 16开 |
| 商品重量 | 0.4Kg |
| 内容简介 | |
| 西南地区(四川省、云南省、贵州省、重庆市)地理环境复杂、气候类型多样、气象灾害频发,广大山区经济发展水平相对滞后,是典型的气候脆弱区,抗灾能力弱。近年来,干旱、低温等灾害进一步频发、重发,诸如2006年夏季川渝大旱、2008年冬季低温雨雪冰冻、2009-2010年持续秋冬春连旱、2010年春季低温阴雨、2011年年初持续低温雨雪冰冻、2011年和2013年贵州特大夏旱等,都对农业生产和社会经济发展造成了巨大影响。 做好农业气象灾害的监测预警和防控技术研究,是增强农业生产防御灾害能力,提高农业抗灾能力,减轻灾害损失的基础。《<中国农业防灾减灾理论与实践>学术专著系列:西南地区农业干旱和低温灾害防控技术研究》结合国家科技支撑计划课题“西南突发性灾害应急与防控技术集成与示范”研究成果,针对影响西南地区主要粮食作物的干旱、低温等重大农业气象灾害,在灾害发生时空分布特征、灾害对农业生产影响的成灾机理等研究基础上,应用农业气象灾害预警、监测技术,实现灾害监测预警。通过筛选与培育适合本区域生态特点的抗旱、耐渍涝、低温的农作物品种,研究与集成应用灾害防御应急技术、减灾技术和灾后恢复生产技术等,建立了西南地区干旱和低温防控技术体系,为西南地区重大农业灾害应急和防控提供科技支撑。 |
| 作者简介 | |
| 目录 | |
| 章 西南地区概况 1.1 地形地貌 1.2 气候概况 1.3 农业生产 1.3.1 主要粮食作物生产概况 1.3.2 主要粮食作物生育期分布 第2章 干旱和低温对粮食生产影响及成灾机理 2.1 灾害对粮食产量影响 2.1.1 2001年川渝干旱 2.1.2 2002年云贵水稻抽穗扬花期低温 2.1.3 2006年川渝大旱 2.1.4 2009-2010年云贵秋冬春连旱 2.1.5 2011年渝黔夏旱 2.2 干旱和低温灾害对作物影响试验 2.2.1 干旱影响试验研究 2.2.2 水稻低温影响海拔梯度试验 2.3 干旱和低温成灾机理 2.3.1 干旱成灾机理 2.3.2 低温成灾机理 第3章 农业干旱和低温监测评价及时空特征 3.1 农业干旱和低温指标 3.1.1 干旱指标 3.1.2 低温指标 3.2 灾害强度表征方法 3.2.1 干旱灾害 3.2.2 低温灾害 3.3 西南地区突发性灾害(干旱、低温)监测预警系统 3.3.1 气象信息处理 3.3.2 低温监测预警 3.3.3 干旱实时监测 3.3.4 干旱预测预警 3.3.5 历史干旱计算 3.3.6 历史灾害查询 3.4 干旱和低温灾害时空特征 3.4.1 干旱 3.4.2 低温 3.4.3 农业灾害综合分区 第4章 主要粮食作物抗逆品种鉴选 4.1 水稻抗逆品种鉴选 4.1.1 水稻耐低温、耐旱鉴定指标 4.1.2 水稻品种抗旱性对比试验 4.2 玉米抗逆品种鉴选 4.2.1 玉米抗旱鉴定指标 4.2.2 玉米耐旱性模拟试验 4.2.3 玉米耐旱和短生育期品种资源筛选 4.2.4 玉米品种抗耐旱性对比鉴选 4.3 小麦抗旱品种鉴选 4.3.1 小麦抗旱鉴定指标 4.3.2 耐萌发期干旱的小麦品种筛选 第5章 干旱和低温灾害防控关键耕作栽培技术 5.1 耕作覆盖技术 5.1.1 稻茬麦免耕抗逆栽培技术 5.1.2 稻茬麦免耕精量露播稻草覆盖技术 5.1.3 稻茬麦半旋机播抗逆栽培技术 5.1.4 玉米免耕(少耕)栽培技术 5.1.5 旱地秋季秸秆覆盖保墒技术 5.1.6 旱地垄播沟覆耕作技术 …… 第6章 抗逆减灾生化制剂应用技术 第7章 西南地区主要粮食作物灾害防控技术体系 参考文献 |
| 编辑推荐 | |
| 文摘 | |
| 序言 | |
作为一个对气候变化和农业可持续发展抱有高度关注的读者,我一直认为,《西南地区农业干旱和低温灾害防控技术研究》这样的书籍,其出版意义非凡。气候变化带来的极端天气事件日益频繁,对于依赖自然条件的农业生产而言,无疑是一个巨大的挑战。我特别好奇,这本书在“防控技术”的探讨上,是否融入了最新的科研成果和理念?例如,是否会涉及一些生态修复技术,以改善土壤的保水能力,增强其抵御干旱的能力?或者,对于低温灾害,是否会探讨一些新型的防寒保暖措施,比如利用地热能、太阳能进行温室调控,或者通过生物防治的方式来提升作物的抗寒性?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提供一些创新性的思路,帮助西南地区的农业在复杂的环境变化下,实现韧性和可持续发展,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农民的福祉。
评分我一直对西南地区独特的农耕文化和地理环境有着浓厚的兴趣,而《西南地区农业干旱和低温灾害防控技术研究》这本书,正是我寻找的那份深度解读。我曾亲身经历过几次西南地区在干旱年份的农作物减产,那种无助和无奈,至今仍让我记忆犹新。我希望这本书能不仅仅局限于技术层面,更能从宏观角度去分析,西南地区农业在面对干旱和低温灾害时,其脆弱性的根源何在?是水利设施的不足?是生态环境的演变?还是传统的耕作方式难以适应变化的气候?我很想知道,书中所提出的“防控技术”,是否也考虑到了因地制宜、与当地生态环境相协调的原则。有没有可能,通过发展一些耐旱、耐寒的特色经济作物,来分散风险,提高农民的收入?我期待这本书能够提供一些具有前瞻性的、可持续的解决方案,而不仅仅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短期应对策略。
评分作为一名对农业技术发展有持续关注的爱好者,我一直认为,理论研究的深度最终要体现在实践的可操作性上。而《西南地区农业干旱和低温灾害防控技术研究》这本书,恰恰是连接这两者的重要桥梁。我尤其期待书中能够详细阐述那些“技术”的具体内容。是关于新型灌溉技术的介绍?比如如何在缺水地区实现精准滴灌,最大限度地节约用水?还是关于智能气象监测系统在灾害预警中的应用?亦或是基因改良技术在培育抗旱、抗寒品种方面的突破?我希望书中不仅能点出问题,更重要的是能提供具体的方法和步骤,让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人员,甚至是有一定科学素养的农民,都能看得懂、学得会、用得上。那些令人头疼的“看天吃饭”的状况,如果能通过科学技术的介入而得到有效改善,那将是多么大的进步。这本书的价值,就在于它能否真正地将研究成果转化为生产力,为西南地区的农业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评分我曾经在西南地区生活过一段时间,对那里的山川河流和人民的勤劳淳朴有着深刻的印象。《西南地区农业干旱和低温灾害防控技术研究》这本书,让我立刻联想到了那些世代与土地打交道的农民,他们面对的艰辛和智慧。我最想了解的是,书中所提出的“防控技术”,究竟有多大的实际应用价值?它是否能够真正地帮助到那些最需要帮助的农民?有没有一些具体的案例研究,展示这些技术是如何在实际生产中发挥作用,并带来可喜的成果的?我希望这本书能够不仅仅是一本学术专著,更能成为一本指导实践的“工具书”,让农民朋友们能够从中获得启发,找到应对自然灾害的有效方法。如果这本书能够为西南地区的农业注入一股新的科技力量,帮助当地的农业生产更加稳健地发展,那将是意义重大的。
评分这本《西南地区农业干旱和低温灾害防控技术研究》的出版,对于我这样一个长期关注农业发展、特别是西南地区农业状况的人来说,无疑是一件振奋人心的事。我一直觉得,西南地区地理环境复杂多样,气候条件多变,农业生产面临的挑战也格外突出。干旱和低温,这两种看似截然不同的自然灾害,在西南地区却常常交替出现,给当地农民的生计带来了巨大的不确定性。我特别好奇,这本书到底能为这些地区提供哪些切实有效的解决方案。它是否能深入剖析不同区域、不同作物的具体病害表现,并提出有针对性的防治措施?比如说,在一些高原地区,低温的影响更为显著,它是否会探讨如何通过改良品种、改进种植模式来增强作物的抗寒能力?而在一些干旱的河谷地带,如何才能在有限的水资源下,保证作物的生长?我期待这本书能够提供一套系统性的、可操作的防控体系,让那些在土地上辛勤耕耘的农民,能够摆脱对自然灾害的恐惧,获得更稳定的收成。这本书的出现,让我看到了科技在解决实际农业问题上的力量,也看到了国家对西南地区农业发展的重视。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