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水云木石-风光摄影之道
定价:68.00元
作者:徐家树
出版社:清华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4-09-01
ISBN:9787302371502
字数:
页码:240
版次:1
装帧:精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远离喧嚣的世界,仅为我们留下了道
★畅销书《那时?西藏》作者、华裔摄影家徐家树全新力作
★数十年风光摄影作品精华,震撼人心
★十余篇珍贵创作手记结集,臻美呈现风光摄影之道
★随书附赠限量收藏版明信片
海报:
内容提要
《水云木石:风光摄影之道》是摄影家徐家树先生在数十年的时光中,关于“水、云、木、石”等自然之物的摄影作品,呈现了万物的枯荣之貌,并附之珍贵的创作手记。作品通过镜头和文字,完整呈现了摄影家对外在自然的感知以及与自我心灵的对话。万物有灵,《水云木石:风光摄影之道》为人们提供了一种独特的视角,告诉人们如何慢下来,发现生活中悄然无声的美。
目录
万物有灵[自序]
四季的树
五分钟内的奇遇
弗林达斯山地的一次漫游
与乌鲁鲁巨石相遇
Less is more
享受孤独
秋日的巴罗莎
约克半岛之行
极尽繁华,不过一掬细沙
近的摄影地就在窗外
艾尔半岛和盖尔德纳盐湖之旅
黄金海岸之晨
肉体和精神的旅行
从冲动到高潮,重要的是享受过程
附:我的图片保存和收藏之法
作者介绍
徐家树,澳籍华人,摄影家,翻译家,旅行家。英国皇家摄影学会高级会士,澳大利亚职业摄影家协会会员,中国摄影家协会会员。
曾获英国皇家摄影学会30届国际摄影展银奖、澳大利亚职业摄影协会全国摄影展览银奖(1991年)、美国“CommunicationArts”杰出摄影奖(1992年)等。
出版作品:
《那时·西藏》
(中信出版社,2013年)
译著:
《世界的眼睛》
(中国摄影出版社,2013年)
《美国〈生活〉杂志摄影师访谈录(1-4)》
(中国摄影出版社,2013年)
文摘
四季的树
1993年末,我应新加坡彩色摄影协会邀请,在年度国际讲习班上授课,之后回上海探亲。在上海某大学我曾教过“艺术摄影”和“暗房技术”两门课。那次回到上海,摄影系的一位老师打电话来,他要带学生去实地拍摄,地点是远郊的一个古典园林,约我同去。
我们乘了一个多小时的长途汽车到达目的地。园林里有一座多层的木结构古塔,古塔的外观虽然一般,但走进塔内,白墙黑柱,木梯盘旋,花格窗影,是一处很理想的拍摄地点。但是不少同学走进去草草一看,就走了出来,还自言自语:没什么好拍的嘛!
为什么我们常常觉得没有什么可拍的?原因就在于缺少观察的方法。
在1996年的澳大利亚摄影协会全国年会上,我第二次被邀请作为演讲者。澳大利亚摄影协会全国年会,会期七天,由协会从世界范围内,邀请十位摄影家来作演讲。协会每天安排三到四位摄影家各作一小时的演讲,其余时间组织参加年会的会员们去几个景点旅行摄影。演讲的内容由演讲者自选,我那次选的题目是《四季的树》,配一百幅反转片,作为演讲的图片投影。
《四季的树》是我在20世纪80年代末拍摄的,那时我居住在中国西北的一个小镇。当时我已有两个长期的摄影主题在进行:一是“藏地人物”,二是“树”。前者关乎人和信仰,后者是自然之物;前者是芸芸众生,后者有灵且美。
在西北小镇的某年秋天,乘车进城,在那条繁忙的公路一侧,偶然看到一个苗圃,秋叶尽染,一闪而过,却十分醒目,便决定周末来看看。接下来的那个星期天,赶在日出之前,我带着相机,从家骑车去寻觅那个苗圃,竟然找到了。
苗圃也就两三个篮球场大小,成片地种了一些小白桦、一些不及一人高的柏树,还有一些只抽出两三根枝条的小桃树。虽然毗邻车水马龙的公路,可走进这被街边高大的树木掩映的苗圃,好像进入了世外桃源,异常的静谧,一旦离世俗的繁华远了,内心的清明,也就渐渐显现。
我在那里转了一个早上,产生了在不同的季节来这里拍摄的想法。不但是充实“树”的专题,也可以在一个极为普通和常见的地方,训练自己的观察力和想象力,以及训练自己如何从日常的实用思维状态迅速转向内心体验的思维状态。
于是就从当年的秋天开始,直到来年的夏季,在星期天(当时每周还工作六天)的日出或日落前,带着相机去那里静静地走走。奇怪的是在一年的四个季节里,我总共去了十二三次,却从来没有在苗圃里遇到过任何人。
观察的训练也就是如何让心静下来,全身心地融入其中,忘掉自己的存在,用内心的每一根敏感的神经去体察,去发现平时不会发现的种种细节——线条、色彩、光斑、纹理,小到肉眼难以觉察,大到包罗一切的周围环境变化。
在思维方式改变的同时,看的方式也要改变,虽然还是在用肉眼观察周围,但这时的眼睛功能,或者说看到的东西不再是日常条件下的所见,它已改变成为通过相机的不同焦距镜头而取得的效果。也就是说,肉眼看到的效果,实际上在大脑里,已自动或有意识地转变成了不同焦距透镜的成像效果。甚至在大脑里已看到了终印放出来的照片的样子,这些大脑中的图像,实际上不同于眼前的实景,它们是通过摄影器材的选择,不同技术数据的组合,以及冲洗放大时的暗房处理达到的终结果,它们融入了拍摄者对环境的理解,融入了拍摄者个人的情感,是拍摄熟练和应用摄影技术的结果。
常常有人或有学生问我:为什么拍出来的照片与当时看到的景物不一样?
原因很简单:人的眼睛不是相机的镜头,人眼的视网膜和大脑皮层也不是胶片或数码的感光元件,二者之间的成像是有差别的。所以我们的观察就应该有一种转换能力,一种透镜式的观察能力。如果是喜欢拍摄黑白照片的人,就还要有一种把彩色转换成黑白灰影调的能力。
这种观看的自动转变能力是基于训练和经验,基于对相机镜头效果的熟悉和不同胶卷感光体成像的了解,基于对图片后期处理可能产生和可能达到的结果的预测。
待用以上方法观察多了,就容易在表面看来普普通通的景色里看出特点来,因为经过多次的训练,摄影的观察已不再是一般的看,而是一个观察——思考——对比——想象——预见的既迅速又循环反复的复杂过程。反之,则往往视而不见,见而不深,无动于衷。
当然摄影不仅仅是观察。好作品是技术和艺术结合的结果。从技术而言,则比较具体,如对各种不同焦距镜头的正确选用,光圈速度的配合,各种胶片性能的差异,如果是传统感光材料,则对它们的后期处理包括冲洗放大过程中的成像影响等,这一系列的技术因素都有条条框框式的规律可参照。而艺术这一方面的培养,就不如技术那么具体可见,要靠更多方面的训练,那是另一个讨论的话题。
……
序言
徐家树将其过客人生的斑斑行迹,凝结为图文符码,镌刻成一部情感心经,以超脱世俗的态度,丰富了一个人的生命存在。于是藏地便化作了徐家树人生时空中的那方心灵原乡,在那里,他获得了生命的满足。哪怕这一切终归还是一个旁观者的视觉影像,但经由他亲眼目睹的感光、饱含情感的显影和浸入心像的定影,那幅幅藏文化照片的浮图佛图,终得演化成精神层面的佛陀浮屠,犹似佛眼透视着世俗红尘。
——王瑞(摄影家、摄影评论家)
他是一位具有独特能力的摄影家,能从一切事物中发现美和规律,再通过他的摄影作品,表达出他个人的视觉世界。
——澳大利亚摄影学会
那是一种直接的表述,本质的感叹,具有来自他内心掩饰不住的体貌特征。人与万物,万物与灵魂,在反传统的镜头里那么融洽地相处,并繁荣他的真理。徐家树的摄影作品境界表达了作者本人的达观思想,是对生命价值的宣誓与呐喊,对生与死的赞美。
——尕军娃(媒体人、记者)
徐家树先生的作品能让你感觉到温度和厚度,能感觉到一种庄严的氛围,似乎这不仅仅是一个摄影作品而是一个活生生的环境,你的感受是全方位的,而突出的正是那种由内而外焕发的庄严。
——子禾(出版人、书评人)
作为一名资深的摄影爱好者,我读过的风光摄影书籍不在少数,但《XH 水云木石-风光摄影之道》这本书,无疑是我近期最满意的一本。它不仅仅是一本摄影技巧的书,更是一本关于如何用眼睛去“看见”世界,用心去“感受”自然的哲学读物。作者以“水、云、木、石”这四个极具代表性的自然元素为载体,深入浅出地阐述了风光摄影的精髓。他并非简单地堆砌技术名词,而是通过生动形象的语言,引导读者去理解光影的魔力,去体会色彩的交响,去感悟构图的逻辑。我尤其欣赏作者对于“观察”的强调,他让我们明白,真正的摄影,始于对自然的敬畏和热爱,始于对细节的敏锐捕捉。他关于如何利用水流的动态来表现时间的流逝,如何捕捉云彩的瞬息万变来渲染天空的壮丽,如何表现树木的挺拔来象征生命的顽强,如何刻画岩石的坚毅来传递大地的力量,这些都让我醍醐灌顶。书中的构图部分,更是让我耳目一新。作者并非僵化地教授各种构图法则,而是引导我们去理解构图的“灵魂”,如何通过巧妙的布局来引导观者的视线,如何营造画面的层次感和空间感。我曾经一度对自己的照片感到迷茫,不知道如何才能拍出更有“味道”的作品,读了这本书,我才明白,关键在于“意境”的营造。这本书让我对风光摄影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也让我对自己的创作充满了信心。
评分我一直觉得,摄影就像一种语言,而《XH 水云木石-风光摄影之道》这本书,就是一本能够教会我如何用风光摄影“说话”的字典。作者以“水、云、木、石”为载体,将抽象的摄影理念具象化,让我在阅读过程中,仿佛置身于一个充满诗意的摄影课堂。他强调的“观”的哲学,让我明白,好的风光照片,绝不仅仅是器材和参数的堆砌,而是源于对自然深刻的理解和感悟。他用细腻的笔触,描绘了不同季节、不同天气下,自然景物的变化,以及如何捕捉这些微妙的瞬间。我尤其喜欢他关于“光线”的讲解,他不仅仅是告诉我们如何曝光,更是引导我们去理解光线的情感和性格。他如何用逆光勾勒出树叶的脉络,如何用侧光雕刻出山体的轮廓,这些都让我对光线有了全新的认识。书中的构图部分,更是让我受益匪浅。作者不仅仅是教我们遵循一些固定的构图模式,而是引导我们去理解构图背后的逻辑和美学原理。他关于“画面呼吸感”的讲解,让我明白,学会留白,学会运用负空间,才是让照片“活”起来的关键。这本书让我从一个被动的“记录者”,变成了一个主动的“表达者”,我开始思考,我想要通过我的照片传达什么样的情感,想要引起观者怎样的共鸣。
评分作为一名风光摄影爱好者,我一直渴望能够拍出有“灵魂”的照片,而不是仅仅记录下眼前的景色。《XH 水云木石-风光摄影之道》这本书,无疑是我在这条路上遇到的最棒的引路人。它带给我的启发,远不止于摄影技巧的提升。作者通过对“水、云、木、石”这些自然元素的细致入微的描绘,让我看到了一个更加广阔和深邃的摄影世界。他强调的“观”的哲学,让我明白,摄影不仅仅是技术,更是心灵的修行。我曾经花很多时间去学习各种复杂的后期技巧,但这本书让我意识到,真正的后期,是在前期拍摄中就奠定了基础。作者关于如何通过观察自然,去“读懂”光影和色彩,如何在构图中巧妙地运用引导线和前景,这些都让我受益匪浅。我记得有一次,我带着这本书去一个海边拍摄,作者在书中描述如何捕捉海浪的瞬间,以及如何在礁石上找到最佳的拍摄角度,这让我茅塞顿开。我不再只是随意地举起相机,而是开始思考,我想要传达的是什么?我想要让观者感受到什么?这本书的图片质量也非常高,每一张照片都经过精心挑选,并且配有详细的文字说明,让我能够清晰地理解作者的拍摄思路。总而言之,这本书让我从一个“拍客”升华为一个“摄影师”,我不再满足于记录,而是开始追求表达。
评分我是一位摄影新手,一直对风光摄影情有独钟,但苦于无从下手。《XH 水云木石-风光摄影之道》这本书,简直就是我打开风光摄影大门的钥匙!作者的讲解非常系统,但又不像教科书那样枯燥。他从最基础的“观察自然”讲起,教我们如何用眼睛去“看”,而不是仅仅用相机去“拍”。他对“水、云、木、石”这四大元素的分解,就像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幅生动的画面,让我对这些自然景物有了全新的认识。比如,关于“云”的章节,作者详细讲述了不同形态的云层如何影响光线,以及如何利用云层的动感来构图。这让我之前在拍摄天空时常常感到茫然,现在有了明确的方向。书中的构图技巧讲解也非常实用,作者并非简单地教我们遵循一些死板的规则,而是引导我们去理解构图背后的逻辑和美学原理。他用大量的案例分析,让我们看到不同的构图方式如何影响画面的情感表达。我尤其喜欢作者关于“前景”运用的部分,他让我明白,一个好的前景,不仅能增加画面的深度,更能为整个画面增添故事性。而且,这本书的语言非常优美,读起来就像在品味一首诗,让我在学习摄影知识的同时,也享受到了一场精神的盛宴。我感觉自己不再是那个只会按下快门的新手,而是开始真正理解风光摄影的魅力所在。
评分自从我开始尝试风光摄影,《XH 水云木石-风光摄影之道》这本书几乎成了我的案头常备。最让我佩服的是,作者并没有把这本书写成一本“器材说明书”或者“后期处理教程”,而是深入挖掘了风光摄影的灵魂——“意境”的营造。他提出的“水云木石”四个字,不仅仅是书名,更是一种摄影哲学的浓缩。他通过对“水”的观察,让我们理解流水的动态美,以及如何捕捉水的灵动;对“云”的描绘,让我们明白天空的瞬息万变,以及如何与云彩共舞;对“木”的解读,让我们看到树木的生命力,以及如何表现森林的深邃;对“石”的剖析,让我们体会到大地的坚韧,以及如何刻画岩石的质感。这种将自然元素与摄影技巧巧妙结合的方式,是我从未在其他书中见过的。这本书的结构也非常清晰,从基础的观察,到构图的逻辑,再到光影的运用,最后升华到意境的表达,层层递进,让人学起来既有条理又不枯燥。我尤其喜欢作者在描述拍摄过程时,那种冷静而又充满激情的笔触。他会详细地记录下当时的天气、光线、他的想法,以及他如何通过调整参数和机位来达到预期的效果。这些真实的拍摄记录,比任何空洞的理论都更有说服力。通过这本书,我学会了不再盲目地追求“大场面”,而是更关注细节,更懂得在平凡的景物中发现不平凡的美。现在,我在按下快门之前,会思考得更多,我会去感受,去理解,而不是仅仅记录。
评分在翻阅《XH 水云木石-风光摄影之道》之前,我对风光摄影的理解,还停留在“拍好看的风景”这个层面。但这本书,彻底颠覆了我的认知,让我看到了风光摄影的无限可能。作者以“水、云、木、石”为引,将摄影的艺术性与大自然的哲学深度完美融合。他不是直接灌输技巧,而是引导读者去“感受”自然,去“理解”光影的语言。他花了很多篇幅去讲述如何观察,如何发现,如何在平凡的景致中挖掘不平凡的美。比如,他描述如何在清晨的薄雾中,捕捉到山间树木的剪影,以及如何在雨后的山坡上,寻找流水的轨迹,这些细节都充满了诗意和画面感。书中的构图部分,更是让我耳目一新。作者不是死板地教导三分法或者黄金分割,而是引导我们去理解构图的“逻辑”和“情感”。他让我们明白,构图是为了更好地表达主题,是为了引导观者的视线,是为了营造画面的氛围。我尤其喜欢他关于“动静结合”的讲解,如何在静态的山石中融入流水的动感,如何在静谧的森林中捕捉一丝微风的痕迹,这些都让画面充满了生命力。总而言之,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摄影技术指南,更是一本关于如何用心去观察、去感受、去表达的哲学启迪。
评分坦白说,我本来对这类“之道”字样的摄影书抱有一种先入为主的抵触心理,总觉得会有些故弄玄虚,或者过于理论化,脱离实际。但《XH 水云木石-风光摄影之道》彻底颠覆了我的认知。这本书的核心价值,在于它提供了一种看待自然和摄影的全新视角。作者并非那种只懂理论的“键盘侠”,他的文字充满了在大自然中跋涉的真实体验。他描述的那些为了捕捉一个瞬间,在山顶等待数小时的经历,以及那些因为天气突变而遗憾的时刻,都让我感同身受,仿佛身临其境。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作者对“光线”的理解,绝不仅仅是简单的曝光补偿或者白平衡设置。他将光线视为一种情感的载体,一种故事的讲述者。他详细阐述了不同时间、不同天气下光线的特性,以及如何利用这些光线来塑造画面氛围。比如,他如何通过侧光勾勒出山体的轮廓,如何在逆光中捕捉到叶片晶莹剔透的质感,又如何在雾气中利用散射光营造出朦胧的意境。这些具体的分析,加上书中大量的精美摄影作品,让抽象的光线概念变得生动而直观。此外,作者对于“色彩”的运用也有独到的见解。他不仅仅是简单地追求鲜艳的色彩,而是更注重色彩之间的协调与对比,如何用色彩来传达季节的变换、气候的特征,甚至内心的情绪。我之前总觉得自己的风光照色彩“脏”,看了这本书才知道,问题出在色彩的搭配和运用上。这本书给了我太多启发,让我开始重新审视自己的作品,也开始在拍摄时更加有意识地去观察和运用光影和色彩。
评分我一直认为,一本优秀的摄影书籍,不应该仅仅停留在技术层面,更应该能够触及摄影的灵魂。《XH 水云木石-风光摄影之道》这本书,做到了这一点。作者并非简单地罗列拍摄技巧,而是通过对“水、云、木、石”这四个自然意象的深刻解读,为我们打开了一个全新的视角。他强调的“观”的重要性,让我明白,真正的摄影,源于对自然的敬畏和热爱。他用诗意的语言,描绘了水流的灵动、云彩的变幻、树木的坚韧和岩石的沧桑,让我仿佛置身于其中,感受大自然的鬼斧神工。书中的构图部分,更是让我受益匪浅。作者不仅仅是教我们如何运用线条和形状来组织画面,更是引导我们去理解画面中的“呼吸感”和“节奏感”。他关于“留白”的讲解,让我明白,有时候,少即是多,适当的留白更能突出主体,引导观者的想象。我最喜欢的是作者关于“光线”的论述,他将光线视为情感的传递者,用生动的语言描绘了不同光线下景物的神态。这让我之前拍摄时对光线运用的盲目性,有了根本性的改观。这本书就像一位智者,在静静地诉说着风光摄影的真谛,让我沉醉其中,久久不能忘怀。
评分最近,我一直在寻找一本能够真正提升我风光摄影水平的书籍,直到我遇到了《XH 水云木石-风光摄影之道》。这本书,绝对是我近期阅读过最精华的一本。作者并非那种只懂理论的“纸上谈兵”者,他的文字充满了在大自然中跋涉的真实体验和深刻感悟。他以“水、云、木、石”这四个意象为切入点,将摄影的技法与自然哲思巧妙地结合在一起。他强调的“观”的重要性,让我明白,摄影首先是“看”,然后才是“拍”。他引导读者去细致地观察自然,去体会光影的流动,去感受色彩的变化,去捕捉每一个转瞬即逝的瞬间。我特别喜欢他对“构图”的讲解,他不是简单地教导我们遵循一些固定的规则,而是引导我们去理解构图的“语言”,如何通过线条、形状、明暗对比来引导观者的视线,如何营造画面的层次感和空间感。他对于“意境”的追求,更是让我深受启发。我之前拍摄的风光照,总是感觉缺少那么一点“味道”,读了这本书,我才明白,那是因为我没有真正去“营造”意境。作者关于如何利用光线、色彩、留白等元素来烘托主题,让我茅塞顿开。这本书让我感觉,我不再只是一个按快门的人,而是一个能够用镜头讲述故事的艺术家。
评分这本《XH 水云木石-风光摄影之道》绝对是近期我阅读过的摄影类书籍中,最让我惊艳的一本。我本来对风光摄影只有一些模糊的概念,知道需要去户外,需要好的光线,但具体怎么拍,怎么才能拍出那种“意境”,一直让我很困惑。翻开这本书,我才发现,原来风光摄影的“道”如此深邃。作者并非简单地罗列器材和参数,而是从最根本的“观”入手。他花了大量篇幅讲述如何去观察自然,如何在寻常的景致中发现不寻常的美。比如,他用非常细腻的笔触描绘了雨后山间的云雾如何流动,如何与光线交织,形成瞬息万变的画面;又或者如何在日出时分,捕捉那短暂的“黄金时刻”,让普通的山峦也焕发出勃勃生机。这本书不是教你“套路”,而是教你“心法”。通过大量的实例分析,我开始理解,为什么有些照片看起来平淡无奇,而有些却能触动人心。作者对构图的讲解更是入木三分,他不仅仅是告诉我们要遵循三分法或者黄金分割,而是更深入地探讨了如何通过线条、色彩、明暗对比来引导观者的视线,如何利用景深和前景来增加画面的层次感和空间感。我尤其喜欢他关于“留白”的章节,在如今信息爆炸的时代,学会适当的留白,让画面有呼吸感,这是多么重要的摄影智慧。而且,这本书的语言也极具感染力,读起来不像枯燥的技术手册,更像是一场与作者一同漫步山间的诗意对话。我反复阅读了几遍,每一次都有新的体会,仿佛大师就在我耳边低语,引导我一步步走向摄影的殿堂。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