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推荐
暂无相关内容
目录
罗密欧与朱丽叶
哈姆雷特
奥赛罗
威尼斯商入
仲夏夜之梦
终成眷属
雅典的泰门
内容提要
《读名著·学英语:莎士比亚戏剧故事》是一座丰富的宝藏,他们得等年纪再大一些的时候才能去欣赏。这些故事只是从那座宝藏里抽出来的一些渺小、毫无光彩的铜钱,充其量也不过是根据莎士比亚完美无比的图画临摹下来的复制品,模模糊糊,很不完整。这些故事的确模糊、不完整,为了使它们念起来像散文,我们不得不把莎士比亚的许多绝妙词句改得远不能表达原作的含义,这样一来,就常常破坏了莎士比亚语言的优美。即使有些地方我们一字不动地采用了原作的自由体诗,这样,希望利用原作的朴素简洁让年轻的读者以为读的是散文;然而把莎士比亚的语言从它天然的土壤和野生的充满诗意的花园里移植过来,无论怎样总要损伤不少它固有的美。
文摘
可是受王后这个轻率举动刺激的是年轻的王子。他爱他已故的父,差不多把他当做偶像来崇拜。哈姆雷特自己为人正派,讲究体面,一举一动都非常端重,他为母乔特鲁德的可耻行为感到十分难过。这个年轻的王子一面哀悼父的死,一面又因为他母的婚姻而感到耻辱,于是就被一种沉重的忧郁所笼罩,一点快乐也没有了,本来挺俊秀的容貌也憔悴下来。他平日那种对读书的爱好也不见了。适合他这样的年轻王子玩的游戏、做的运动,他都不喜欢了。他把世界看作一个野草丛生的花园,一切新鲜的花草都枯死了,只剩下杂草倒长得密密匝匝的,他对这个世界感到厌倦。他觉得沉重的还不是他继承不了按照法律应该由他来继承的王位——尽管这件事对于一个年轻高傲的王子说来,是一个刺骨的创伤,一个惨痛的屈辱。叫这个快活的人气恼不过,再也打不起精神来的,是他母那么快就忘掉他的父——而且是多么好的一位父呀!对她是多么温存体贴的一位丈夫呀!同时,看起来乔特鲁德一向也是个多情、柔顺的妻子,跟老哈姆雷特总是缠缠绵绵的,好像她的爱情在他身上生了根。可是如今丈夫死了不到两个月(至少年轻的哈姆雷特觉得还不到两个月),她就再嫁了,嫁给王子的叔叔,她亡夫的弟弟。从这么近的血统关系来说,这个婚姻本身就是十分不正当的,也是不合法的;尤其是她这么匆匆忙忙地就结了婚,简直不像个样子,并且单单选了这么个不配做国王的克劳迪斯跟她同床共枕、占有王位。
这些事实比丢掉十个王国还要叫这位可敬的年轻王子意气消沉,使他的心头蒙上了一层阴云。
他的母乔特鲁德和国王想尽了办法叫他快活起来,怎么也不成功。他在宫里仍然穿着深黑色的衣服来哀悼他父王的死。他从来也不肯脱去丧服,甚至在他母结婚的那天,他也不肯为了对她表示祝贺换一换衣裳。在那可耻的(在他看来是这样),什么宴会、欢庆他一概拒绝参加。
叫他苦恼的是他闹不清他父究竟是怎样死的。克劳迪斯宣布说,国王是给一条蛇蜇死的,可是年轻的哈姆雷特很敏锐地怀疑那条蛇就是克劳迪斯。明白地说:克劳迪斯为了要当国王才把哈姆雷特的父害死的,而现在坐在王位上的,正是蜇了他父的那条蛇。
他这样猜测究竟有没有几分道理?到底应该怎样看待他的母:这个谋杀她参加了多少?有没有同意?知不知情?这些疑问不断地困扰着他,使他心神不宁。
年轻的哈姆雷特昕到一个谣传,说一连两三个晚上,守望的哨兵半夜在城堡的高台上看见一个鬼魂,长得跟他的父(已故的国王)完全一样。这个鬼影来的时候,从头到脚总是穿着一套甲胄,跟大家知道死去的国王穿过的一样。凡是看到鬼魂的人(哈姆雷特的心腹朋友霍拉旭就是其中的一个),谈起鬼魂出现的时间和情况都是一致的:钟一敲十二下它就来了,苍白的脸上,悲哀更多于愤怒,胡子是斑白的,乌黑里略微带些银色,正像他们在国王生前看到的一样。哨兵对它讲话,它没回答过。有一回他们好像看到它抬起头来,做出要说话的姿势,可是这时候鸡打鸣儿了,它很快就缩了回去,消失了。
年轻的王子听到他们讲的这件事,感到十分惊奇。他们谈得有头有尾,前后一致,使他不得不相信。他判断他们看到的一定是他父的鬼魂,就决定当天晚上跟哨兵一道去守望,好有机会看到它。他自己分析鬼魂这样出现一定不会是无缘无故的,它一定有话想讲,尽管它一直没开口,可是它会对他讲的。于是,他焦急地盼着黑夜的到来。
……
作者介绍
兰姆(Lamb,C.),英国散文家,享有世界声誉。他的文学生涯从诗歌创作开始。诗作有“熟悉的旧面容》和《昙花一现的婴儿》等,但成就不高。他也写过剧本,作品有诗剧《约翰·伍德维尔》和闹剧《H君》。成功的作品是《莎士比亚戏剧故事》,用散文复述莎士比亚部分剧作的内容,风行一时,流传至今。
兰姆(Lamb,M.),查尔斯·兰姆的胞姐。玛丽·兰姆终生未嫁,与弟弟相依为命,大部分时间居住在伦敦城内各地。曾与弟弟合著《莎士比亚故事集》(1807)。1809年,二人合著出版了<莱加斯特夫人的学校》。
从实用性的角度来看,这本书的便携性和耐用性也是一个加分项。虽然是双语全本,但整体的重量控制得非常好,拿在手里既有分量感又不至于太沉重,非常适合通勤路上或睡前阅读。我特别喜欢它在细节处理上的用心。比如,书的侧边切割得非常平整,翻页时没有那种粗糙的撕扯感。而且,它似乎在装订上采用了某种特殊的胶装技术,即使我多次用力翻开到中间部分进行仔细比对,书脊也没有出现明显的断裂或松散的迹象,这对于经常需要往返查阅对照的读者来说,无疑是一大福音。很多时候,阅读体验的好坏,就体现在这些不易察觉的物理细节上,而这本读物在“硬件”上做到了令人信服的高水准。
评分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它在引导读者进入特定历史文化语境上的微妙处理。莎士比亚的故事之所以经典,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它们深深根植于伊丽莎白时代的社会观念和文化背景之中。这本双语读物,虽然是精简的故事版本,但在关键的场景描述或人物对话中,保留了足够的文化标记。例如,在描述某些宫廷礼仪或当时社会阶层的差异时,中文的阐释清晰明了,而英文原句则保留了那种特有的庄重感。这种处理方式,使我不仅仅是在学习语言,更是在进行一次跨越时空的文化对话。它成功地避开了枯燥的脚注或冗长的导读,而是通过高质量的文本对照,让读者自己去“感受”到历史的厚重和人性的永恒,这是一种非常高明的教育策略,远胜于填鸭式的知识灌输。
评分作为一名业余的文学爱好者,我一直觉得莎士比亚的作品在中文世界里常常被“神化”了,初学者很容易因为被那些华丽的辞藻和复杂的历史背景吓退。这本双语读物恰恰提供了一个非常友好的切入点。我发现它在处理一些特别古老或晦涩的表达时,处理得非常得体。中文部分既保留了学术上的严谨性,又兼顾了现代读者的可读性,读起来朗朗上口,不会有那种“翻译腔”的生硬感。而英文原著部分,虽然是精选或精简的故事版本,但其核心的戏剧冲突和人物性格的展现是完整且有力的。通过这种对照阅读,我发现理解莎翁剧作的关键并不在于掌握每一个生僻词汇,而在于把握其叙事节奏和情感爆发点。这套书真正起到了桥梁的作用,让那些曾经遥不可及的经典,变得触手可及,激发了我进一步去探究原版全剧的兴趣。
评分我这次购入这本双语读物的初衷,是希望能系统性地提升自己的英文阅读能力,尤其是在文学性表达方面。坦白说,市面上的双语对照读物很多,但真正做到“信达雅”的却凤毛麟角。很多版本要么是中文翻译过于直白,失去了原作的诗意和语境,要么就是英文注释过于晦涩,对于非母语学习者来说帮助有限。然而,这本《莎士比亚戏剧故事》的表现超出了我的预期。它的翻译工作显然是下过大功夫的,它不仅仅是词对词的转换,而是真正捕捉到了莎翁作品中那种特有的古典美感和复杂的情感层次,让我在阅读中文释义时,能够更好地去体会英文原句中蕴含的深层张力。这种互为参照的阅读体验,极大地加速了我对特定句式和惯用语的理解进程,感觉自己的文学语感正在潜移默化中被重塑。
评分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真是让人眼前一亮。封面采用了那种经典的、略带泛黄的米白色纸张,给人一种沉淀了时光的厚重感,中央的烫金字体书名设计得简洁而又不失典雅,一看就知道是精心制作的收藏品。内页的纸张选择也很考究,厚实且不反光,即便是长时间阅读也不会让眼睛感到疲劳。更值得称赞的是它排版的细致程度。中英对照的排版布局非常合理,中文和英文各占一半篇幅,字体大小适中,行间距把握得恰到好处,无论是想专注于原文的韵味,还是想对照理解深层含义,都极为方便。作为一本“青少版”读物,它没有陷入那种过度卡通化或过于简化的误区,反而保持了一种对文学原著的尊重,这对于引导年轻人真正走进经典文学殿堂是非常重要的。它不仅仅是一本书,更像是一件放在书架上都能提升整体格调的艺术品,从拿到手的瞬间起,就能感受到出版方对“世界文学名著”这一定位的认真态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