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書名:電磁兼容原理
定價:48.00元
作者:譚誌良 等
齣版社:國防工業齣版社
齣版日期:2013-05-01
ISBN:9787118085327
字數:
頁碼:
版次:1
裝幀:平裝
開本:大16開
商品重量:0.381kg
編輯推薦
譚誌良和王玉明的等編著的《電磁兼容原理》從電磁兼容性的基本原理齣發,充分考慮這門學科與工程應用緊密結閤的實際,係統地介紹瞭電磁兼容相關概念、電磁乾擾源、電磁乾擾的傳播與耦閤、電磁危害與控製、電磁兼容性設計方法、電磁兼容性預測、電磁兼容性試驗設施、電磁發射和電磁敏感度測試等。
內容提要
《電磁兼容原理》從電磁兼容性的基本原理齣發,充分考慮這門學科與工程應用緊密結閤的實際,係統地介紹瞭電磁兼容相關概念、電磁乾擾源、電磁乾擾的傳播與耦閤、電磁危害與控製、電磁兼容性設計方法、電磁兼容性預測、電磁兼容性試驗設施、電磁發射和電磁敏感度測試等。書中既有理論分析與基本原理闡述,又有示例和工程應用,內容豐富、深入淺齣,具有較強的實用性和可讀性。
譚誌良和王玉明的等編著的《電磁兼容原理》可作為高等院校電磁場與電磁防護、電氣與電子工程、無綫電與通信工程等相關專業本科生與研究生教材,也可以作為工程技術人員的參考書.
目錄
章 電磁兼容概論 1.1 電磁兼容學科發展曆史 1.1.1 早期曆史概述 1.1.2 EMC技術的發展進程 1.1.3 EMc技術在軍事領域的發展現狀 1.1.4 我國EMC技術的發展狀況 1.1.5 電磁兼容學科發展趨勢 1.2 電磁兼容基本概念 1.3 電磁兼容標準概述 1.3.1 電磁兼容標準分級 1.3.2 主要製定電磁兼容標準的組織和標準介紹 1.3.3 電磁兼容標準的內容 1.4 電磁兼容問題三要素 1.5 電磁兼容學科的主要研究內容 1.5.1 電磁兼容仿真預測技術 1.5.2 電磁兼容設計與全壽命周期控製技術 1.5.3 電磁兼容試驗與評估技術 1.5.4電磁頻譜工程第2章 電磁乾擾源 2.1 電磁乾擾源的分類 2.2 自然乾擾源 2.2.1 大氣噪聲 2.2.2 宇宙噪聲 2.2.3 靜電噪聲 2.2.4 熱噪聲 2.3 人為乾擾源 2.3.1 功能性乾擾源 2.3.2 非功能性乾擾源第3章 電磁乾擾傳播與耦閤 3.1 電磁乾擾的傳播與耦閤 3.2 傳導耦閤原理 3.2.1 電阻性耦閤 3.2.2 電容性耦閤 3.2.3 電感性耦閤 3.3 輻射耦閤 3.3.1 天綫的輻射 3.3.2 場對天綫的耦閤 3.3.3 場對導綫的耦閤 第4章 電磁危害與控製 4.1 電磁環境效應 4.2 電磁乾擾對電氣、電子設備的危害 4.3 電磁乾擾對燃油的危害 4.4 電磁能量對軍械的危害 4.5 電磁能量對人員的危害第5章 接地技術及應用 5.1 接地的含義與目的 5.2 安全接地方法及原則 5.2.1 設備安全接地 5.2.2 接零保護接地 5.2.3 防雷安全接地 5.3 地綫乾擾形成的原因 5.3.1 信號接地 5.3.2 地綫阻抗 5.3.3 地綫乾擾形成的原因 5.4 信號接地方法及原則 5.4.1 單點接地 5.4.2 多點接地 5.4.3 混閤接地 5.4.4 懸浮接地 5.5 電子電路的接地設計 5.5.1 一般單元電路的接地 5.5.2 多級電路的接地 5.6 地綫乾擾的抑製措施 5.6.1 隔離變壓器 5.6.2 縱嚮扼流圈 5.6.3 光耦閤器 5.6.4 差分平衡電路第6章 屏蔽技術 6.1 屏蔽的原理 6.1.1 屏蔽的分類 6.1.2 電場屏蔽原理 6.1.3 磁場屏蔽原理 6.1.4 電磁屏蔽原理 6.2 屏蔽效能和屏蔽理論 6.2.1 屏蔽效能的錶示 6.2.2 屏蔽的傳輸理論 6.2.3 屏蔽效能的計算 6.2.4 低頻磁場的屏蔽方法 6.3 幾種實用屏蔽技術 6.3.1 薄膜屏蔽 6.3.2 多層屏蔽 6.3.3泄漏抑製措施 6.4 屏蔽體的設計 6.4.1 屏蔽體的設計原則 6.4.2 屏蔽體設計中的處理方法第7章 濾波技術及應用 7.1 濾波器的特性及分類 7.1.1 濾波器的特性 7.1.2 濾波器的分類 7.2 反射式濾波器 7.2.1 低通濾波器 7.2.2 高通濾波器 7.2.3 帶通濾波器與帶阻濾波器 7.3 電磁乾擾濾波器 7.3.1 電磁乾擾濾波器的特點 7.3.2 電磁乾擾濾波器的基本電路結構 7.3.3 電磁乾擾濾波器的阻抗匹配問題 7.4 電源綫濾波器 7.4.1 共模乾擾和差模乾擾 7.4.2 電源綫濾波器的網絡結構 7.5 濾波器件的實現 7.5.1 電容器的實現 7.5.2 電感器的實現 7.6 濾波器的選擇與安裝 7.6.1 濾波器的選擇 7.6.2 濾波器的安裝第8章 電磁兼容性預測 8.1 電磁兼容性預測的原理 8.2 電磁兼容性的基本方程 8.3 電磁兼容性預測的數學方法 8.3.1 數學模型 8.3.2 乾擾源模型 8.3.3 傳輸耦閤模型 8.3.4 敏感設備模型 8.4 電磁兼容性預測的步驟 8.4.1 係統間分析預測步驟 8.4.2 係統內預測分析步驟 8.4.3 設備級預測分析步驟 8.4.4 電磁兼容性預測分析軟件 .5 小孔腔體的電磁耦閤規律仿真預測分析 8.5.1 實驗方案 8.5.2 仿真結果分析第9章 電磁兼容性試驗設施 9.1 測試場地 9.1.1 屏蔽室 9.1.2 開闊場地 9.1.3 電波暗室 9.2 常用測量儀器及設備 9.2.1 測量接收機(電磁乾擾測量儀) 9.2.2 頻譜分析儀/電磁乾擾接收機 9.2.3 電源阻抗穩定網絡 9.2.4 亥姆霍茲綫圈 9.2.5 電流探頭 9.2.6 橫電磁波傳輸小室 9.2.7 常用天綫0章 電磁發射和電磁敏感度測試 10.1 對測試場地、儀器設備的一般要求 10.1.1 測量容差 10.1.2 環境電平 10.1.3 測試場地 10.1.4 接地平闆 10.1.5 電源阻抗 10.1.6 EUT測試配置 10.1.7 EUT狀態及其監控 10.1.8 測試設備 10.1.9 掃描頻率控製 10.1.10 場強監控 10.1.11 測量注意事項 10.2 CEl02 10kHz~10MHz電源綫傳導發射 10.2.1 極限值 10.2.2 測試設備及測試配置 10.2.3 校準 10.2.4 測試 10.2.5 注意事項 10.3 CSlol 25Hz~50kHz電源綫傳導敏感度 10.3.1 極限值 10.3.2 測試設備及測試配置 10.3.3 校準 10.3.4 測試 10.4 CSll4 10kHz~400MHz電纜束注入傳導敏感度 10.4.1 極限值 10.4.2 測試設備及測試配置 10.4.3 校準 10.4.4 測試 10.5 REl02 10kHz~18GHz電場輻射發射 10.5.1 極限值 10.5.2 測試設備及測試配置 10.5.3 校準 10.5.4 測試 10.6 RSl03 10kHz~40GHz電場輻射敏感度 10.6.1 極限值 10.6.2 測試設備 10.6.3 校準 10.6.4測試 10.7 RSl 01 25Hz~100kHz磁場輻射敏感度 10.7.1 極限值 10.7.2 測試設備及測試配置 10.7.3 校準 10.7.4 測試 10.8電纜屏蔽效能測試 10.9 電磁乾擾濾波器的測試1章 電纜的電磁兼容分析 11.1 電纜和導綫的輻射 11.1.1 環路的輻射 11.1.2 幾何形狀的傳輸綫輻射 11.2 串擾和電磁耦閤 11.3 導綫和電纜間的容性串擾和電場耦閤 11.4 導綫和電纜間的感性串擾和磁場耦閤 11.5 接口電路 11.6 連接器 11.7 PCB之間的互連參考文獻
作者介紹
文摘
序言
收到《電磁兼容原理》這本書,我迫不及待地翻閱起來。我對這本書的期待,更多是希望它能夠幫助我梳理和鞏固在學習和工作中零散接觸到的電磁兼容知識。在我看來,電磁兼容是一個非常龐雜的學科,涉及電磁場理論、電路理論、信號完整性、係統工程等多個方麵。我希望這本書能夠提供一個清晰的框架,將這些零散的知識點串聯起來,形成一個完整的知識體係。例如,書中會不會深入講解“接地”在EMC設計中的重要性?為什麼不同的接地方式會對電磁兼容性産生如此大的影響?還有,關於“屏蔽”技術,它究竟是如何做到阻隔電磁波的?是吸收、反射還是兩者兼有?書中是否會區分不同頻率下的屏蔽材料和屏蔽結構的有效性?此外,作為一名希望在工程實踐中有所提升的讀者,我更關心書中關於“電磁輻射發射”(RE)和“電磁敏感性”(RS)的測試方法和標準解讀。瞭解這些測試流程和關鍵參數,能夠極大地幫助我判斷産品是否符閤法規要求,並找齣潛在的EMC問題所在。
評分我一直對科學技術的“幕後英雄”非常感興趣,而電磁兼容(EMC)絕對是其中之一。它不像CPU或者顯卡那樣閃耀奪目,卻默默地守護著我們身邊幾乎所有電子設備的正常運行。《電磁兼容原理》這本書,恰恰滿足瞭我對這類“幕後英雄”的求知欲。我推測,書中可能會從電磁波的基本理論講起,比如麥剋斯韋方程組的直觀解釋,然後引申到電磁輻射和電磁敏感性的概念。我很期待看到書中能夠詳細闡述 EMI(電磁乾擾)和 EMS(電磁敏感性)是如何産生的,例如,電流變化産生的磁場、電荷移動産生的電場,以及這些能量如何在空間中傳播。同時,我也希望能瞭解在不同工作頻率下,電磁兼容會呈現齣怎樣的特點,以及在實際應用中,例如通信設備、醫療器械、汽車電子等領域,EMC設計會遇到哪些特有的挑戰。如果書中能包含一些曆史發展脈絡的介紹,或者不同國傢和地區EMC標準的演變,那就更添趣味瞭,讓我能夠更全麵地理解這項技術的重要性。
評分一本期待已久的書終於到手瞭!拿到《電磁兼容原理》的時候,心情確實是激動萬分的。一直以來,我對電磁兼容這個概念都充滿瞭好奇,覺得它既神秘又重要,尤其是在我們這個電子産品爆炸式發展的時代,産品的穩定性和可靠性越來越離不開電磁兼容的保障。這本書的名字就非常直觀地揭示瞭它的主題,讓我對能夠深入理解其中的奧秘充滿瞭期待。我猜想,書中一定會有很多關於電磁乾擾(EMI)的來源、傳播途徑以及抑製方法的講解。比如,那些高頻信號在電路闆上的“不聽話”行為,是不是都會在這裏被一一剖析?還有,不同種類的濾波器、屏蔽措施,它們又是如何發揮作用的?我非常期待書中能夠給齣詳細的原理闡述和實際案例分析,讓我能夠跳齣“是什麼”的層麵,真正理解“為什麼”會産生這些現象,以及“如何”有效地去解決它們。作為一名對技術有著濃厚興趣的普通讀者,我希望這本書的講解方式能夠深入淺齣,既有理論的深度,又不至於過於晦澀難懂,能夠讓我這種非專業人士也能有所收獲,逐步建立起對電磁兼容的係統性認知。
評分這本書的齣現,對我來說簡直是及時雨!我最近一直在糾結一些産品設計的細節,總感覺有些問題是“玄學”,說不清道不明,但又實實在在影響著産品的性能。在網上搜尋相關的資料時,《電磁兼容原理》這個書名一下子就抓住瞭我的眼球。我希望這本書能夠幫助我解決一些實際的睏惑。例如,當一個設備在運行時,很容易受到其他電子設備的乾擾,或者反過來,它自身也會産生一些不期望的電磁輻射,影響周圍的設備。這本書會不會就這些問題提供一些具體的設計指南和工程實踐的建議?我特彆想瞭解,在PCB設計中,如何通過布綫、地綫處理、去耦電容的選用等方麵來最小化電磁乾擾。此外,對於那些産品集成過程中遇到的EMC問題,比如不同模塊之間的相互影響,書中是否有關於係統級EMC設計和測試的經驗分享?如果能夠看到一些圖示化的解釋,或者實際測試報告的分析,那就更好瞭。總之,我希望這本書能成為我的“救命稻草”,幫助我攻剋那些睏擾我的電磁兼容難題,讓我的産品設計更加可靠、高效。
評分讀完《電磁兼容原理》這本書的書名,我的腦海中浮現齣很多關於電子設備“不乖”場景的畫麵。有時候,明明手機信號很好,但一靠近某些電器,信號就變得不穩定;有時候,正在工作的電器會突然失靈,重啓後又恢復正常。這些看似偶然的現象,我猜測都與電磁兼容性有關。我希望這本書能讓我揭開這些“謎團”。我想瞭解,究竟是什麼樣的“內在原因”導緻瞭這些電磁兼容問題的發生?例如,高頻信號在傳輸過程中是否會産生“串擾”?開關電源是如何産生高頻噪聲的?電路闆上的走綫是否會像“天綫”一樣輻射電磁波?書中是否會分析這些具體的“病因”?同時,我也希望書中能夠提供一些“治療方案”,比如如何通過閤理的電路設計、器件選通、布局布綫來預防這些問題的産生,以及當問題發生時,有哪些有效的“補救措施”,例如增加濾波器、改進接地方式、使用屏蔽罩等等。對我而言,這本書的價值在於能夠讓我理解現象背後的原理,並掌握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靜流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