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磁兼容原理

电磁兼容原理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谭志良 等 著
图书标签:
  • 电磁兼容
  • EMC
  • 电磁干扰
  • 电磁辐射
  • 电路设计
  • 高频电路
  • 信号完整性
  • 电源设计
  • 屏蔽技术
  • 标准规范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北京爱读者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国防工业出版社
ISBN:9787118085327
商品编码:29499036558
包装:平装
出版时间:2013-05-01

具体描述

基本信息

书名:电磁兼容原理

定价:48.00元

作者:谭志良 等

出版社:国防工业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3-05-01

ISBN:9787118085327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大16开

商品重量:0.381kg

编辑推荐


谭志良和王玉明的等编著的《电磁兼容原理》从电磁兼容性的基本原理出发,充分考虑这门学科与工程应用紧密结合的实际,系统地介绍了电磁兼容相关概念、电磁干扰源、电磁干扰的传播与耦合、电磁危害与控制、电磁兼容性设计方法、电磁兼容性预测、电磁兼容性试验设施、电磁发射和电磁敏感度测试等。

内容提要


《电磁兼容原理》从电磁兼容性的基本原理出发,充分考虑这门学科与工程应用紧密结合的实际,系统地介绍了电磁兼容相关概念、电磁干扰源、电磁干扰的传播与耦合、电磁危害与控制、电磁兼容性设计方法、电磁兼容性预测、电磁兼容性试验设施、电磁发射和电磁敏感度测试等。书中既有理论分析与基本原理阐述,又有示例和工程应用,内容丰富、深入浅出,具有较强的实用性和可读性。
谭志良和王玉明的等编著的《电磁兼容原理》可作为高等院校电磁场与电磁防护、电气与电子工程、无线电与通信工程等相关专业本科生与研究生教材,也可以作为工程技术人员的参考书.

目录


章 电磁兼容概论 1.1 电磁兼容学科发展历史 1.1.1 早期历史概述 1.1.2 EMC技术的发展进程 1.1.3 EMc技术在军事领域的发展现状 1.1.4 我国EMC技术的发展状况 1.1.5 电磁兼容学科发展趋势 1.2 电磁兼容基本概念 1.3 电磁兼容标准概述 1.3.1 电磁兼容标准分级 1.3.2 主要制定电磁兼容标准的组织和标准介绍 1.3.3 电磁兼容标准的内容 1.4 电磁兼容问题三要素 1.5 电磁兼容学科的主要研究内容 1.5.1 电磁兼容仿真预测技术 1.5.2 电磁兼容设计与全寿命周期控制技术 1.5.3 电磁兼容试验与评估技术 1.5.4电磁频谱工程第2章 电磁干扰源 2.1 电磁干扰源的分类 2.2 自然干扰源 2.2.1 大气噪声 2.2.2 宇宙噪声 2.2.3 静电噪声 2.2.4 热噪声 2.3 人为干扰源 2.3.1 功能性干扰源 2.3.2 非功能性干扰源第3章 电磁干扰传播与耦合 3.1 电磁干扰的传播与耦合 3.2 传导耦合原理 3.2.1 电阻性耦合 3.2.2 电容性耦合 3.2.3 电感性耦合 3.3 辐射耦合 3.3.1 天线的辐射 3.3.2 场对天线的耦合 3.3.3 场对导线的耦合 第4章 电磁危害与控制 4.1 电磁环境效应 4.2 电磁干扰对电气、电子设备的危害 4.3 电磁干扰对燃油的危害 4.4 电磁能量对军械的危害 4.5 电磁能量对人员的危害第5章 接地技术及应用 5.1 接地的含义与目的 5.2 安全接地方法及原则 5.2.1 设备安全接地 5.2.2 接零保护接地 5.2.3 防雷安全接地 5.3 地线干扰形成的原因 5.3.1 信号接地 5.3.2 地线阻抗 5.3.3 地线干扰形成的原因 5.4 信号接地方法及原则 5.4.1 单点接地 5.4.2 多点接地 5.4.3 混合接地 5.4.4 悬浮接地 5.5 电子电路的接地设计 5.5.1 一般单元电路的接地 5.5.2 多级电路的接地 5.6 地线干扰的抑制措施 5.6.1 隔离变压器 5.6.2 纵向扼流圈 5.6.3 光耦合器 5.6.4 差分平衡电路第6章 屏蔽技术 6.1 屏蔽的原理 6.1.1 屏蔽的分类 6.1.2 电场屏蔽原理 6.1.3 磁场屏蔽原理 6.1.4 电磁屏蔽原理 6.2 屏蔽效能和屏蔽理论 6.2.1 屏蔽效能的表示 6.2.2 屏蔽的传输理论 6.2.3 屏蔽效能的计算 6.2.4 低频磁场的屏蔽方法 6.3 几种实用屏蔽技术 6.3.1 薄膜屏蔽 6.3.2 多层屏蔽 6.3.3泄漏抑制措施 6.4 屏蔽体的设计 6.4.1 屏蔽体的设计原则 6.4.2 屏蔽体设计中的处理方法第7章 滤波技术及应用 7.1 滤波器的特性及分类 7.1.1 滤波器的特性 7.1.2 滤波器的分类 7.2 反射式滤波器 7.2.1 低通滤波器 7.2.2 高通滤波器 7.2.3 带通滤波器与带阻滤波器 7.3 电磁干扰滤波器 7.3.1 电磁干扰滤波器的特点 7.3.2 电磁干扰滤波器的基本电路结构 7.3.3 电磁干扰滤波器的阻抗匹配问题 7.4 电源线滤波器 7.4.1 共模干扰和差模干扰 7.4.2 电源线滤波器的网络结构 7.5 滤波器件的实现 7.5.1 电容器的实现 7.5.2 电感器的实现 7.6 滤波器的选择与安装 7.6.1 滤波器的选择 7.6.2 滤波器的安装第8章 电磁兼容性预测 8.1 电磁兼容性预测的原理 8.2 电磁兼容性的基本方程 8.3 电磁兼容性预测的数学方法 8.3.1 数学模型 8.3.2 干扰源模型 8.3.3 传输耦合模型 8.3.4 敏感设备模型 8.4 电磁兼容性预测的步骤 8.4.1 系统间分析预测步骤 8.4.2 系统内预测分析步骤 8.4.3 设备级预测分析步骤 8.4.4 电磁兼容性预测分析软件 .5 小孔腔体的电磁耦合规律仿真预测分析 8.5.1 实验方案 8.5.2 仿真结果分析第9章 电磁兼容性试验设施 9.1 测试场地 9.1.1 屏蔽室 9.1.2 开阔场地 9.1.3 电波暗室 9.2 常用测量仪器及设备 9.2.1 测量接收机(电磁干扰测量仪) 9.2.2 频谱分析仪/电磁干扰接收机 9.2.3 电源阻抗稳定网络 9.2.4 亥姆霍兹线圈 9.2.5 电流探头 9.2.6 横电磁波传输小室 9.2.7 常用天线0章 电磁发射和电磁敏感度测试 10.1 对测试场地、仪器设备的一般要求 10.1.1 测量容差 10.1.2 环境电平 10.1.3 测试场地 10.1.4 接地平板 10.1.5 电源阻抗 10.1.6 EUT测试配置 10.1.7 EUT状态及其监控 10.1.8 测试设备 10.1.9 扫描频率控制 10.1.10 场强监控 10.1.11 测量注意事项 10.2 CEl02 10kHz~10MHz电源线传导发射 10.2.1 极限值 10.2.2 测试设备及测试配置 10.2.3 校准 10.2.4 测试 10.2.5 注意事项 10.3 CSlol 25Hz~50kHz电源线传导敏感度 10.3.1 极限值 10.3.2 测试设备及测试配置 10.3.3 校准 10.3.4 测试 10.4 CSll4 10kHz~400MHz电缆束注入传导敏感度 10.4.1 极限值 10.4.2 测试设备及测试配置 10.4.3 校准 10.4.4 测试 10.5 REl02 10kHz~18GHz电场辐射发射 10.5.1 极限值 10.5.2 测试设备及测试配置 10.5.3 校准 10.5.4 测试 10.6 RSl03 10kHz~40GHz电场辐射敏感度 10.6.1 极限值 10.6.2 测试设备 10.6.3 校准 10.6.4测试 10.7 RSl 01 25Hz~100kHz磁场辐射敏感度 10.7.1 极限值 10.7.2 测试设备及测试配置 10.7.3 校准 10.7.4 测试 10.8电缆屏蔽效能测试 10.9 电磁干扰滤波器的测试1章 电缆的电磁兼容分析 11.1 电缆和导线的辐射 11.1.1 环路的辐射 11.1.2 几何形状的传输线辐射 11.2 串扰和电磁耦合 11.3 导线和电缆间的容性串扰和电场耦合 11.4 导线和电缆间的感性串扰和磁场耦合 11.5 接口电路 11.6 连接器 11.7 PCB之间的互连参考文献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光学设计与成像原理》 内容梗概 《光学设计与成像原理》是一本深入探讨光线如何被引导、聚焦、成像的专业著作,旨在为读者揭示光学系统的奥秘。本书系统性地梳理了光学设计的理论基础、关键技术以及在各个应用领域中的实践。内容涵盖了从最基础的光学定律,到复杂的现代成像系统的设计与优化,为光学工程师、研究人员、以及对光学技术感兴趣的读者提供了详实的理论指导和实践参考。 第一部分:光学基础定律与几何光学 本书伊始,便从最根本的光学原理入手,为读者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 光的性质与传播: 详细阐述了光的波动性与粒子性,光的反射、折射等基本定律,并深入剖析了惠更斯原理在波阵面传播中的应用。 几何光学基础: 引入了理想光线模型,详细介绍了透镜、反射镜等基本光学元件的成像原理。通过费马原理,阐述了光线传播路径的选取机制。 成像法则: 系统讲解了单透镜成像、多透镜组合成像的原理,包括放大率、焦距、物距、像距之间的关系。读者将学习如何利用几何光学知识,初步计算和设计简单的成像系统。 像差理论: 详细分析了光学系统中存在的各种像差,如球差、慧差、像散、色差、场曲和畸变。本书不仅讲解了这些像差的产生原因,更重要的是,提供了计算这些像差的方法,并初步探讨了校正像差的思路。 第二部分:成像系统的设计与分析 在掌握了光学基础理论后,本书将重点转向实际成像系统的设计与分析。 成像系统的组成: 详细解析了相机镜头、显微镜、望远镜、投影仪等典型成像系统的组成结构,以及各组件在系统中的作用。 光学设计软件的应用: 介绍了当前主流的光学设计软件(如Zemax, Code V等)的基本操作流程和功能,包括建立模型、设置公差、进行优化等。本书并非软件操作手册,而是强调如何利用软件来验证和优化设计思路。 MTF(调制传递函数)分析: 深入讲解了MTF作为衡量成像系统性能的关键指标。读者将学习如何理解MTF曲线,如何利用MTF来评估系统的分辨率、对比度等性能,并如何在设计过程中优化MTF。 杂散光与反射控制: 阐述了杂散光对成像质量的严重影响,以及如何通过合理的结构设计、表面处理(如增透膜、黑化处理)等手段来抑制杂散光和内部反射。 公差分析与容差设计: 详细介绍了光学元件制造和装配过程中不可避免的误差,以及这些误差如何影响成像质量。本书教授读者进行公差分析,并如何在设计初期就考虑容差,以确保产品达到预期的性能指标。 第三部分:现代光学成像技术与前沿 随着科技的进步,光学成像技术不断创新,《光学设计与成像原理》紧跟时代步伐,介绍了一些现代光学成像技术。 精密光学元件的制造: 探讨了现代精密光学元件的制造技术,如超精密加工、单点金刚石车削、离子束抛光等,以及这些技术如何实现高精度、低缺陷的光学表面。 新型光学材料: 介绍了各种新型光学材料的特性及其在光学设计中的应用,如低色散材料、高折射率材料、非球面材料等。 先进成像系统: 探讨了如计算光学、全息成像、多光谱/高光谱成像、3D成像等新兴成像技术,以及它们在科学研究、医疗、工业检测等领域的应用潜力。 光学与光电子技术的融合: 讨论了光学系统与电子传感器、图像处理芯片等光电子器件的集成,以及这种融合如何催生更强大的成像解决方案。 第四部分:光学系统在各领域的应用 本书的最后一大部分,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展示了光学设计与成像原理在众多领域的广泛应用。 消费电子产品: 手机摄像头、数码相机、VR/AR设备等。 科学仪器: 显微镜、望远镜、光谱仪、计量设备等。 医疗影像: CT、MRI、内窥镜、眼科设备等。 工业检测: 机器视觉、质量控制、无损检测等。 航空航天: 遥感相机、天文望远镜、导航系统等。 安防监控: 高清摄像机、夜视设备等。 本书特色 《光学设计与成像原理》以其严谨的逻辑、清晰的阐述、丰富的图例和实例,力求让复杂的概念易于理解。本书不仅注重理论深度,更强调其实用性,旨在培养读者独立解决光学设计问题的能力。无论是初学者入门,还是经验丰富的工程师进阶,都能从中获益。本书为读者提供了一个系统学习光学设计的框架,帮助理解光学的本质,掌握成像系统的设计与优化方法,并展望光学技术未来的发展方向。

用户评价

评分

读完《电磁兼容原理》这本书的书名,我的脑海中浮现出很多关于电子设备“不乖”场景的画面。有时候,明明手机信号很好,但一靠近某些电器,信号就变得不稳定;有时候,正在工作的电器会突然失灵,重启后又恢复正常。这些看似偶然的现象,我猜测都与电磁兼容性有关。我希望这本书能让我揭开这些“谜团”。我想了解,究竟是什么样的“内在原因”导致了这些电磁兼容问题的发生?例如,高频信号在传输过程中是否会产生“串扰”?开关电源是如何产生高频噪声的?电路板上的走线是否会像“天线”一样辐射电磁波?书中是否会分析这些具体的“病因”?同时,我也希望书中能够提供一些“治疗方案”,比如如何通过合理的电路设计、器件选通、布局布线来预防这些问题的产生,以及当问题发生时,有哪些有效的“补救措施”,例如增加滤波器、改进接地方式、使用屏蔽罩等等。对我而言,这本书的价值在于能够让我理解现象背后的原理,并掌握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评分

一本期待已久的书终于到手了!拿到《电磁兼容原理》的时候,心情确实是激动万分的。一直以来,我对电磁兼容这个概念都充满了好奇,觉得它既神秘又重要,尤其是在我们这个电子产品爆炸式发展的时代,产品的稳定性和可靠性越来越离不开电磁兼容的保障。这本书的名字就非常直观地揭示了它的主题,让我对能够深入理解其中的奥秘充满了期待。我猜想,书中一定会有很多关于电磁干扰(EMI)的来源、传播途径以及抑制方法的讲解。比如,那些高频信号在电路板上的“不听话”行为,是不是都会在这里被一一剖析?还有,不同种类的滤波器、屏蔽措施,它们又是如何发挥作用的?我非常期待书中能够给出详细的原理阐述和实际案例分析,让我能够跳出“是什么”的层面,真正理解“为什么”会产生这些现象,以及“如何”有效地去解决它们。作为一名对技术有着浓厚兴趣的普通读者,我希望这本书的讲解方式能够深入浅出,既有理论的深度,又不至于过于晦涩难懂,能够让我这种非专业人士也能有所收获,逐步建立起对电磁兼容的系统性认知。

评分

这本书的出现,对我来说简直是及时雨!我最近一直在纠结一些产品设计的细节,总感觉有些问题是“玄学”,说不清道不明,但又实实在在影响着产品的性能。在网上搜寻相关的资料时,《电磁兼容原理》这个书名一下子就抓住了我的眼球。我希望这本书能够帮助我解决一些实际的困惑。例如,当一个设备在运行时,很容易受到其他电子设备的干扰,或者反过来,它自身也会产生一些不期望的电磁辐射,影响周围的设备。这本书会不会就这些问题提供一些具体的设计指南和工程实践的建议?我特别想了解,在PCB设计中,如何通过布线、地线处理、去耦电容的选用等方面来最小化电磁干扰。此外,对于那些产品集成过程中遇到的EMC问题,比如不同模块之间的相互影响,书中是否有关于系统级EMC设计和测试的经验分享?如果能够看到一些图示化的解释,或者实际测试报告的分析,那就更好了。总之,我希望这本书能成为我的“救命稻草”,帮助我攻克那些困扰我的电磁兼容难题,让我的产品设计更加可靠、高效。

评分

我一直对科学技术的“幕后英雄”非常感兴趣,而电磁兼容(EMC)绝对是其中之一。它不像CPU或者显卡那样闪耀夺目,却默默地守护着我们身边几乎所有电子设备的正常运行。《电磁兼容原理》这本书,恰恰满足了我对这类“幕后英雄”的求知欲。我推测,书中可能会从电磁波的基本理论讲起,比如麦克斯韦方程组的直观解释,然后引申到电磁辐射和电磁敏感性的概念。我很期待看到书中能够详细阐述 EMI(电磁干扰)和 EMS(电磁敏感性)是如何产生的,例如,电流变化产生的磁场、电荷移动产生的电场,以及这些能量如何在空间中传播。同时,我也希望能了解在不同工作频率下,电磁兼容会呈现出怎样的特点,以及在实际应用中,例如通信设备、医疗器械、汽车电子等领域,EMC设计会遇到哪些特有的挑战。如果书中能包含一些历史发展脉络的介绍,或者不同国家和地区EMC标准的演变,那就更添趣味了,让我能够更全面地理解这项技术的重要性。

评分

收到《电磁兼容原理》这本书,我迫不及待地翻阅起来。我对这本书的期待,更多是希望它能够帮助我梳理和巩固在学习和工作中零散接触到的电磁兼容知识。在我看来,电磁兼容是一个非常庞杂的学科,涉及电磁场理论、电路理论、信号完整性、系统工程等多个方面。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提供一个清晰的框架,将这些零散的知识点串联起来,形成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例如,书中会不会深入讲解“接地”在EMC设计中的重要性?为什么不同的接地方式会对电磁兼容性产生如此大的影响?还有,关于“屏蔽”技术,它究竟是如何做到阻隔电磁波的?是吸收、反射还是两者兼有?书中是否会区分不同频率下的屏蔽材料和屏蔽结构的有效性?此外,作为一名希望在工程实践中有所提升的读者,我更关心书中关于“电磁辐射发射”(RE)和“电磁敏感性”(RS)的测试方法和标准解读。了解这些测试流程和关键参数,能够极大地帮助我判断产品是否符合法规要求,并找出潜在的EMC问题所在。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